图书介绍

治国明鉴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治国明鉴 下
  • 陈生玺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ISBN:755400237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163页
  • 文件大小:162MB
  • 文件页数:683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治国明鉴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历代名臣奏议&明 黄淮 杨士奇撰521

欧阳修论君主应去疑心521

司马光陈论三德札子522

贺邵谏乌程侯523

宋绶乞勿以治平自怠525

司马光论听言纳谏疏526

江公望乞揽权断奏527

傅尧俞论治性之道531

司马光上殿札子531

孙觉论人主当不为血气所变533

王岩叟论为君难四事534

王岩叟论《洪范》三德535

吕公著论人君至诚至仁疏537

廖刚论图治札子538

刘行简进故事539

曾肇论君道在立己知人541

汪应辰进故事545

杨万里请罢球马之娱547

胡铨论持胜疏550

彭龟年论刚断得失疏552

袁甫论刚德疏554

师旷五墨墨议556

务知百姓利害 政教得失558

唐太宗治国要道 公平正直议559

魏徵论盛衰系于百姓议560

魏徵论乱后易治561

魏徵戒慎终议564

魏徵论在治思乱 当激懦夫立节565

魏徵谏行私僻议568

马周陈时政疏569

康澄论六畏疏572

陈彭年陈五事疏573

范仲淹上时务疏576

张方平论中书议事577

张方平论治道先后578

欧阳修乞令百官议事札子579

司马光陈治要上殿札子581

贾易论天下大势可畏者五582

刘一止论人主力行果断583

綦崇礼乞申饬百官札子584

李纲上本政论585

李光论治道札子587

张嵲论君相之患588

潘良贵论治体札子589

范祖禹论立后591

诸葛亮前出师表595

陆贽论迁幸之由状598

陆贽请抚循李楚琳疏603

王十朋上殿札子(二)605

范成大论日力国力人力疏608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一)610

吕望论为天下在富民611

吕望与周公论爱民为治国之道612

孔子论使民富寿之政613

骆统论民户损耗疏614

陆逊论得民则治失之则乱615

包拯请罢天下科率疏616

韩维论仁民疏617

石介论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618

陈公辅论致太平在得民心疏620

李纲论以宽厚简易之政养民622

汪应辰精对疏623

汪应辰论爱民六事札子624

王质论吏民札子627

拜住论得民心629

高斯得十月二十日进故事630

张方平学校论632

魏了翁论敷求硕儒开阐正学633

不忽木请遍立学校疏636

贾谊说积贮638

范祖禹论农事疏640

王陵论得失天下在用人642

陆游论作起士气札子643

杨万里论冗官645

黄黼轮对奏札647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648

赵天麟上太平金镜策650

许衡论生民利害疏651

魏文侯问李克置相652

蔡戡论邪正654

罗点论君子得志少 小人得志多656

赵天麟论考幽明658

苏秦论无妒而进贤662

赵普论责功较考663

真德秀论破尚同之习666

王觌论赏罚为大公之器669

许翰论使贪者为我争670

刘毅答晋武帝671

孔伋论卫国事日非673

权贵论魏徵不以太宗为长君673

柳公权以笔谏674

朱光庭乞于求言诏书675

王涣之论听言应天以实676

韦嗣立积储疏677

孙平设立义仓奏678

王禹偁请减百官俸奏679

杜衍乞定常平制度疏681

范祖禹乞收养贫民札子682

陈靖论江南沿征钱物疏683

杨绘论助役疏685

张方平食货轻重疏685

王安石上治财书687

王觌论财用疏688

范纯仁论发运均输状689

唐太宗论起居官职责690

陈藩谏桓帝校猎疏691

太学生刘黻谏游幸疏693

何晏谏修身慎习疏694

晋平公问事于文伯696

匡衡上导民以礼疏696

包拯上赏罚疏698

庞籍严刑疏699

郑獬帝王论700

叔向省役疏701

历代名臣奏议选&清 赵承恩 编选705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札子705

岳飞良马对706

解缙大庖西室上封事707

李朴论朋党疏712

论郑贵妃不当封皇太后疏715

海瑞治安疏716

薛文清公从政录&明 薛瑄撰722

居官七要722

去弊当治其本722

修政723

持己有节724

官守725

立事726

立法必行727

待人728

修身729

处事当熟思730

廉者有三730

正大立心 事求合理731

敬民事732

爱民734

牧鉴&明 杨昱撰737

德才为政之本737

视民如伤737

歪风不可长738

恭俭惟德 无载尔伪739

珍惜光阴 凡事躬亲741

士当求进于己742

对症下药 谨终如始743

欲当大任 须是笃实744

清勤为政745

求俭朴 去奢靡746

多听逆耳之言748

动容貌 正颜色749

治体之意750

各司其职 各专其利751

为政贵在宽猛相济752

宽猛须有法度754

诚信为本 清静为怀755

欲速则不达756

齐其政不易其宜758

贤者为治 教化为先759

弦诵之声作 礼义之俗兴761

为政以爱养民力为重763

讯狱应虚怀博尽764

善为吏者树德765

以成就人才为先766

事长官之策767

待僚属得尽人情768

律下之策使不忍欺为上769

视民若赤子770

救助困穷 官吏为先771

惩治豪猾之道772

待权贵须履正奉公773

实政录&明 吕坤撰777

库官之职777

科甲出身778

太原谕属779

知州知县之职781

提学道之职785

救命会劝语786

小民生计786

有司杂禁788

兴复社学789

朋友之道790

清均地土791

编审均徭792

弭捕盗贼793

修理桥道守路附795

和处事情 以息争讼796

纪善以重良民798

纪恶以示惩戒799

许改过以宥愚民800

提刑事宜801

洁己爱民 修政立事803

严明法纪 申张正义805

修举学政806

兴教化 淳风俗808

狱政序809

辨盗810

去伪斋集&明 吕坤撰815

省心纪序815

赵乾所《心政录》序816

与相国沈龙江座师817

识人与和衷820

答提学董定宇822

答给谏马见素823

仕箴四条826

振扬风纪箴827

官扇铭830

抹布铭831

势利说831

知人难835

呻吟语&明 吕坤撰839

权变之道839

太平840

采纳善言841

官吏不要钱842

识见842

贫不足羞843

清议843

人品844

做官十戒845

四真845

心术846

专欲难成 众怒难犯846

彼我无苦 而事有济847

秉政贵持平 不贵一切848

听言849

势均必败850

五用851

思百姓之苦852

君子与小人853

各尽其能855

见识有四等855

做官人不可犯法857

奋发精神 敛束意念858

民情生于便859

创业 承平 中兴859

固结民心860

势有时而穷861

行法三豫862

宇宙三纲863

得行与可行863

卖法864

干正经事865

行法要严865

世道三责866

执法867

协众心以济事867

惟天下之安而后乐868

君子做事要有建立869

官贵精不贵多870

用人与理财870

用人与养士871

责成873

居官五要874

民情不可郁874

同民心而出治道875

为政应行道理876

宁失不经876

做官难877

禁弊端878

惩劝小人878

有过与无过879

进言四难880

变法880

威以行理881

多事之秋与用人882

安危之机882

宇内三权883

良法须有良吏884

问察第一884

赏与罚885

治法与治人885

“公正”二字886

民不我信而非民之罪887

世态炎凉888

做人情之戒889

立法与生弊889

取士重词章之弊890

资政要览&清 爱新觉罗·福临撰894

察微章894

厚生章896

务学章898

爱民章901

窒欲章903

日知荟说&清 爱新觉罗·弘历撰908

万民从利 必重教化908

网无纲则不张909

以天下之大为聪明909

必有保治之訏谟910

杨绾非拨乱救时之相911

逞己私拒直言祸延家国912

用贤而贤得展其才913

养民在择其牧民者914

英主未尝不假臣以权915

欲修王道 舍穷经曷由哉916

先王之政固不可泥于必行917

以创兼守于光武见之917

经国大猷 以义为利919

周官变更之法920

君相不言命920

博遵古之美名何益921

藏富于民 藏谷于社922

当赈而赈 救焚拯溺923

惟知利国 不知利民924

轻刑被笞至死 仁者不忍925

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926

文武相济 刚柔互施927

虚心则受益孔多928

事天之谦、用人之谦与莅政之谦929

曲糵盐梅 和而不同930

以诚行之 至简至易931

告父母以杀其子 虽愚人不为932

忧勤则业成 骄肆则政坏933

无时不慎 无事不慎933

有仁然后可以成其为人934

教学必因其人而答之935

君子为学 顺之以自然936

不求人知而人自无不知938

君子之见远而虑大939

君子淡以成940

以大公至正之心彰善瘅恶940

外暂而内恒941

不嗜杀得之 损仁厚失之942

治天下在用人能尽与不能尽944

魏徵能去之 太宗能察之945

毋以治天下惟在文而不在武946

张居正有大过人之才947

于清端政书&清 于成龙撰952

吏得其人 诸务毕举952

待百姓告官之策953

图治大要在于用人行政954

国家之安危在于人心之得失956

禁送节礼谕957

示亲民官自省六戒957

莅政摘要&清 陆陇其撰965

视事之初 先务四事965

待上官 宁勤毋怠966

待僚宷当以诚感 毋以势争967

治无大小 得人为急969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970

为官须清、练、平971

从政遗规&清 陈宏谋撰974

俭廉寡欲974

任职当不计难易974

有弊当革975

用人之要976

梅挚五瘴说976

处事须得中977

宽厚而分限严978

以慈母待小儿喻官待百姓979

人情险易难知979

勿遽喜遽忧980

王守仁南赣乡约981

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983

耿定向耐烦说984

张鼐却金堂四箴986

宁得罪上官毋得罪百姓988

范仲淹赈荒良策989

曹彬体恤下情之微989

学之力990

只见道理不见刀锯991

王安石吝于改过991

叶梦得救灾收弃儿992

荒岁寺僧建塔993

盛怒之害994

嫉贤心理种种995

功业俱以相翼而成996

好谀之弊997

商鞅吴起之偏998

要善择守令1000

纵意成习1000

乡绅体面1001

顾炎武论廉耻1002

年少得官勿自喜1004

人才是国家的元气1004

富贵不可不惧1005

思前思后知足知俭1006

多得不义之财非福1006

息民争斗1007

居官易蹈者六1008

利在一身勿谋1009

见长见短1009

戒一念之贪1010

戒恼怒1011

廉吏不执1011

四鉴录&清 尹会一撰1015

汉文帝以德化民1015

君善改过 臣不为佞1016

人君当以推诚御物为主1018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1019

龚遂治渤海 便宜从事1021

唐太宗贱货贵德1022

诽谤与否 孔僖自陈1023

慎择左右 开通言路1025

贾山直谏汉武帝1027

纳谏之道 诚信为上1029

勿以二卵弃干城之将1032

君若疑臣 臣即离心1033

隋炀帝拒谏自负1034

李克论相1036

为官当知其任1038

诸葛亮乐闻己过1039

勿以同升为树私1041

黄霸为治 天下第一1042

君子为政诚之为贵1043

夏侯胜独驳诏书1045

陆喜论士1046

审时行义 立身之本1047

马援教侄子1049

膏粱子弟 学宜加勤1050

大才不当小就1051

朝有直臣 天下太平1052

长孙皇后之懿德1054

楚媛以行礼为适志1055

图民录&清 袁守定撰1059

为民即是效忠1059

以敬为本1059

官称父母1060

保民宜民1060

保障1061

宽1062

宽简之义1062

须省事毋滋事1063

烦扰之病1064

毋以小察伤大道1065

官体1066

谦1066

不贪为宝1067

以禄易贿 以贿易身1068

有所好即受病1069

勿染陋规1069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1070

衣取章身宜众1071

勤1071

耐烦1072

官怠于有成1073

勿挨事1073

官欲出 不欲藏1074

去思碑1075

查灾必亲至其乡1076

采谤言以改过1077

上下之情必通1077

善补地方之所不足1078

以身先民1079

治民如治病1081

官自尊则不尊1081

勿烦文告1082

不切切遵教令 乃善于遵教令1083

律例必熟习1083

居是官 当思死是职1084

大器小器之辨1085

言动不可不慎1086

佐治药言 续佐治药言&清 汪辉祖撰1089

为幕须尽言 尽言须易退1089

欲行吾志 先须立品1090

幕客须不卑不亢1091

幕中存心 省事为上1092

佐治须静心 方能为人着想1093

官之不信 咎半在幕1094

自立为主1095

公事应秉正自持1096

与受须分明1097

处久交更难1098

宾主不可忘形1099

学治臆说 学治续说 学治说赘&清 汪辉祖撰1102

为治须尽心1102

一著错 满盘输1102

幕道之变 贤友难寻1103

亲身习练公事1105

勿受书吏陋规1106

舍己徇人 断断不可1107

要人不可为1108

私人尤不可为1109

职不可恋1110

受恩之名 最不易处1111

欲尽吏职非久任不可1112

礼士为行政要务1113

治以亲民为要1114

民气宜靖 悉心抚字1115

官须自做1117

莫用三爷1117

子弟不宜轻令随任1119

暇宜读史1121

不节必贪1121

勿使家人有居官之乐1122

勤在以渐以恒1123

勿以私人为耳目1124

办赈勿图自利1125

清不可刻1126

申明上下易隔之故1127

治贵实心 尤贵清心1128

勤怠之分1129

牧令书辑要&清 丁日昌辑1133

李绂与泰安各属1133

沈起元循吏约1135

陈宏谋申饬官箴檄1138

谢金銮居官致用1141

程含章与山左属官书1142

聂继模诫子书1143

朱性斋作吏管见1147

胡衍虞居官寡过录1149

袁枚答门生王礼圻问作令书1150

何士祁论亲族宜周恤1152

何士祁论事上1153

陈宏谋整饬官方檄1154

朱性斋论吕新吾刑戒1156

周镐上制军条陈利弊书1158

曾镛答汪方伯书11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