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下
  • 敏泽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出版社
  • ISBN:753554170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971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9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册1

第五编 宋、金、元时期1

第三十三章 绪论(上)1

第一节 宋代理学2

一、理学的兴起2

二、朱熹8

三、禅宗的流行及儒、释、道的合一13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美学思想概况19

一、北宋初期19

二、北宋中期的美学革新运动27

三、北宋后期29

四、南宋时期31

五、金、元时期37

第三十四章 绪论(下)宋、金、元时期的重要美学范畴40

第一节 禅与诗及“韵”的普及等40

一、禅与诗及镜花水月之美40

二、范温论“韵”48

三、“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新发展53

第二节 “身与竹化”及“平淡之美”等60

一、“成竹在胸”及“身与竹化”60

二、“平淡”之美及“理趣”63

三、“清空”之美68

四、“观诗各随所得”及“风行水上”70

第三节 诗与乐及词与乐关系中的审美标准问题75

一、诗之与乐及“声”、“情”之美75

二、词及曲的“情”与“声”78

第三十五章 北宋的美学思想86

第一节 欧阳修86

一、关于道与美87

二、美与乐及“乐心”91

三、“笔简而意足”及诗“穷而后工”等95

第二节 郭熙、郭若虚及沈括101

一、郭熙101

二、郭若虚106

三、沈括110

第三节 董逌115

一、画牛“以牛相观”及“以天合天”等115

二、“自然”与“生意”等122

第三十六章 苏轼与黄庭坚128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128

第二节 论“道”与“艺”及审美关系中的主客体131

一、论“道”与“艺”131

二、论审美134

第三节 苏轼论书、画144

一、形似及神似等144

二、“诗画本一律”等147

三、论书法艺术151

第四节 黄庭坚的书论与诗论153

一、论美的创造与法度154

二、论韵与诗旨等160

第三十七章 理学家及南宋的美学思想166

第一节 理学家的美学思想166

一、周敦颐及邵雍167

二、程颢与程颐171

三、朱熹174

第二节 南宋的美学思想182

一、吕本中与邓椿182

二、张戒186

三、杨万里与陆游191

第三节 姜夔与严羽194

一、姜夔194

二、严羽199

第三十八章 金、元时期的美学思想209

第一节 王若虚及元好问209

一、王若虚209

二、元好问213

第二节 方回及杨维桢等217

一、方回217

二、刘将孙及杨维桢223

第三节 戏曲、小说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宋元戏曲、小说美学226

一、戏曲美学的发展及元代曲论226

二、小说美学的发展及《醉翁谈录》等231

第六编 明、清时期(上)240

第三十九章 明代思想文化的历史特点及美学思想的概况(绪论)240

第一节 明代的文化政策及中期之前的文学艺术240

一、明代的文化政策240

二、明代中期之前的文学艺术概况243

三、明代中期之前的美学思想概况246

第二节 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反映251

一、明代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251

二、资本主义萌芽及市民阶层扩大在艺术领域中的反映254

第三节 泰州学派的兴起及禅宗的广泛流行259

一、王阳明及泰州学派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259

二、禅宗的广泛流行及其影响266

三、西方知识之输入274

四、心学思潮的没落及实学思潮的兴起276

第四节 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美学思想特色278

一、新的美学追求279

二、明代中后期的小说、戏剧美学概况283

三、绘画、音乐、园林方面的美学思想285

第四十章 明代前、中期的美学思想288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美学思想288

一、王履288

二、祝允明293

三、王守仁297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美学思想302

一、王廷相302

二、杨慎305

三、王世贞等311

第四十一章 异端美学思想的兴起321

第一节 徐渭322

一、论画、书、诗323

二、论曲330

第二节 李贽及叶昼333

一、李贽论“童心”、真情感与“顺其性”而作334

二、李贽的小说美学理论340

三、李贽论“化工”、“画工”及“琴心”等342

四、叶昼346

第三节 汤显祖与袁宏道350

一、汤显祖350

二、袁宏道356

第四十二章 明代的其他美学思想367

第一节 董其昌367

一、董其昌与画论中的南、北宗等367

二、南宗画的审美特点375

三、南宗画与神韵诗两种审美标准的问题379

第二节 园林美学的发展及明代园林美学382

一、园林美学的发展382

二、袁氏兄弟论园林385

三、计成与张岱388

第三节 徐上瀛的琴论395

一、论中和之美等396

二、艺术辩证法及同异之论397

第四十三章 明代的其他小说、戏曲美学理论401

第一节 明代小说美学的发展401

一、关于小说美学思想的重要论争402

二、胡应麟及冯梦龙408

第二节 明代戏剧美学思想的发展411

一、戏曲美学问题中的争论411

二、王骥德413

第六编 明、清时期(下)419

第四十四章 绪论419

第一节 清代的思想文化特点421

一、清初的统治政策和文化特点421

二、清初启蒙主义思想的发展430

第二节 清代美学思想特点和概况440

一、美学思想的转折442

二、清代前中期的美学思想447

第四十五章 钱谦益、黄宗羲与贺贻孙等456

第一节 钱谦益与黄宗羲456

一、钱谦益456

二、黄宗羲465

第二节 贺贻孙与廖燕471

一、贺贻孙471

二、廖燕480

第四十六章 石涛及郑板桥489

第一节 石涛及其美学思想489

一、清代初期画坛与石涛489

二、“一画”论的哲学基础及审美原则492

第二节 自由与必然及“神遇而迹化”等496

一、“一画”论与审美创造的必然与自由496

二、论“蒙养”及主客体的“神遇而迹化”502

第三节 郑板桥506

一、师造化与自我实现506

二、论“定则”与“化机”及“维新特立”与“趋时”509

三、论“写意”及“味外之味”513

第四十七章 王夫之516

第一节 王夫之及其天人合一、尊性达情的美学思想516

一、王夫之516

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519

三、尊情达性说524

第二节 论审美创造的直觉等526

一、论审美直觉527

二、诗与史及审美主体的再创造等533

第三节 情景论及势、象、灵等539

一、情景论539

二、论势、象、灵等544

第四十八章 叶燮553

第一节 叶燮及其美学思想553

一、生平和思想553

二、美论557

第二节 审美主体诸要素561

一、美的客观性与审美主体的辩证关系561

二、主体诸要素之一——论“胸襟”563

三、主体诸要素之二——论才、胆、识、力565

第三节 论艺术的美学特性等567

一、幽渺以为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567

二、“死法”与“活法”572

第四节 叶燮的艺术发展观及其美学体系构成574

一、艺术发展观574

二、美学体系构成580

第四十九章 金圣叹及李渔等582

第一节 金圣叹及脂砚斋583

一、金圣叹审美鉴赏中的民主主义因素584

二、金圣叹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586

三、脂砚斋590

第二节 李渔的戏曲美学595

一、李渔及其戏曲美学理论体系595

二、创作论598

三、论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605

第三节 李渔的园亭美学611

一、创异标新与自我实现612

二、论借景等615

第五十章 袁枚、章学诚及姚鼐等618

第一节 袁枚等618

一、“性灵说”与“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等619

二、对清代美学思潮的批判624

三、美“不系乎有用无用”及“温柔敦厚”不足凭等628

四、论骈体美等631

五、赵翼633

第二节 章学诚及姚鼐640

一、章学诚640

二、章学诚论象与比兴641

三、文与道及文学的审美功用等644

四、姚鼐647

五、张惠言和周济653

第七编 近代659

第五十一章 绪论659

第一节 近代文化思想概况(上)663

一、早期的启蒙主义者663

二、太平天国及“洋务派”的文化思想670

第二节 近代文化思想概况(下)674

一、维新派的文化思想674

二、革命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683

第三节 近代美学思想概况695

一、十九世纪中叶前的美学思想695

二、维新派的美学思想等697

三、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思想700

四、新的美学概念的诞生701

第五十二章 龚自珍、刘熙载及包世臣708

第一节 龚自珍708

一、真情感、童心与“尊情”708

二、儒、仙、侠合一及诗与史等713

第二节 刘熙载论天人合一及一与多等716

一、论美的产生及一与多717

二、论天、人关系等719

三、论诗品与人品及艺术的独创性722

四、“在物之理”与“处物之议”等725

第三节 刘熙载论“放言”与“法言”、结实与“空灵”及艺术构象等729

一、论真及“放言”与“法言”等729

二、结实与“空灵”及艺术构象问题731

三、阳刚与阴柔及义与法等734

第四节 刘熙载论艺术辩证法及其他739

一、论艺术辩证法739

二、论正变及文“惟与时为消息”等742

第五节 包世臣746

一、碑学的兴起与包世臣的书法美学747

二、文论方面的美学思想754

第五十三章 康有为与黄遵宪759

第一节 康有为及其诗文美学理论759

一、康有为759

二、诗论761

三、倡小说改良766

第二节 康有为的书法美学理论768

一、《广〈艺舟双楫〉》及其理论体系768

二、中西文字之异与书法艺术774

三、法古与创新776

四、论清代书学等780

第三节 黄遵宪782

一、黄遵宪与“诗界革命”782

二、诗的美学特点及独创性785

三、文体解放与言文合一788

第五十四章 梁启超794

第一节 论美与生活及艺术796

一、论美、“趣味”与生活796

二、论审美和“趣味”的功用和途径801

第二节 情感、审美教育及自然与人工美等806

一、情感及审美教育806

二、关于艺术美的问题809

三、“三界惟心”与审美境界说811

第三节 论艺术与科学及地理环境等815

一、论艺术与科学815

二、论地理环境对审美风格的影响820

第四节 “小说革命”及“诗界革命”等825

一、关于“小说革命”825

二、“诗界革命”、音乐改良与文体解放等832

第五十五章 近代其他小说美学839

第一节 夏曾佑、曼殊、侠人等840

一、夏曾佑840

二、曼殊与侠人等842

三、吴沃尧847

第二节 徐念慈、黄人与王钟麒853

一、徐念慈853

二、黄人857

三、王钟麒863

第三节 林纾、管达如及吕思勉等867

一、林纾867

二、管达如及吕思勉871

第五十六章 王国维876

第一节 论艺术目的和“优美”与“壮美”等880

一、论艺术的产生、目的和功用880

二、论优美、壮美及“眩惑”等885

三、论“眩惑”及艺术美、自然美889

第二节 论悲剧、形式美、美的价值及审美教育892

一、论悲剧892

二、论艺术的形式美895

三、美的价值、“游戏”与美育及文学的特质等901

第三节 论境界及戏曲美学907

一、论境界907

二、“出”与“入”及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915

三、王国维的戏曲美学920

第五十七章 鲁迅、蔡元培924

第一节 早年的鲁迅925

一、对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批判926

二、“摩罗”诗人的新的美学思潮930

三、论艺术的美学特点等934

第二节 蔡元培938

一、倡美育939

二、论中西美学等940

三、以“美育代宗教”943

四、关于中西美学史的介绍与研究945

后记949

附录9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