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中华民族向心力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中华民族向心力研究
  • 孔庆榕主编;陈载舸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9780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民族精神-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 中华民族向心力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2

一、国内外的新情况新矛盾2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10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11

第二节 中华民族向心力14

一、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诠释14

二、民族向心力的实质是民族文化向心力15

三、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主要文化元素16

四、中华民族向心力是一个系统18

第三节 民族向心力与国家向心力21

一、国家向心力的涵义21

二、国家向心力与民族向心力的联系和区别22

三、研究国家向心力的必要性24

四、中华民族向心力与中国国家向心力24

第四节 研究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意义25

一、坚定信仰,增强信心25

二、协调关系,增进对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28

三、增强国家意识,提升国家向心力30

四、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吸引力32

第二章 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结构与功能35

第一节 系统要素35

一、向心主体35

二、向心客体39

三、主客联结43

第二节 结构特点47

一、多维性与层次性47

二、差异性与统一性51

三、能变性与可塑性55

第三节 社会功能59

一、协调整合59

二、支撑推动63

三、检测预警67

第四节 构效关系71

一、相互适应71

二、相互掣肘74

三、相互促进77

第三章 中华民族向心力在凝聚力中的地位和作用82

第一节 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地位82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组成部分82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84

三、中华民族吸引力的对应85

四、中华民族亲和力的制导89

第二节 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作用92

一、为领导集团的合法性提供依据92

二、为领导集团科学执政提供依据95

三、对民族吸引力做出评价与检验98

四、使民族亲和力得以促进与增强101

第三节 向心力与吸引力的发展103

一、向心力与吸引力的辩证关系103

二、吸引力转化为向心力的过程105

三、吸引力转化为向心力的条件108

四、向心力作用于吸引力的要求111

第四章 当代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114

第一节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潮流114

一、政党的产生及其意义114

二、政党的功能及其作用118

三、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121

第二节 历史的必然选择126

一、西方政党政治模式的破产126

二、“第三条道路”行不通128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确立132

第三节 显著的执政绩效137

一、开拓了一条富国兴邦的道路137

二、创立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142

三、建设了一套符合国情的制度148

第四节 理性地应对危机153

一、建设“三型政党”153

二、实现“第五个现代化”158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62

第五章 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当代境遇170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向心力170

一、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号召力的弱化170

二、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弱化与国家政治认同的强化173

三、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175

四、全球化话语的理论谋划与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178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中华民族向心力181

一、经济市场化与利益至上原则的确立181

二、政治祛魅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183

三、文化多元化与核心价值的建构难题185

四、社会失序化与矛盾问题频发的迷茫187

五、人的资本化与理性公民主体的塑造189

第三节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中华民族向心力191

一、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历史格局的深远影响191

二、民族制度政策保障与现实局面的未尽人意194

三、民族经济共同发展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态势196

四、民族文化承认强化与文化冲突的现实呈现198

五、民族冲突隐患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消极影响201

第四节 “一国两制”制度下的中华民族向心力203

一、一国的政治保障与两制分歧的负面效应203

二、经济依赖性增强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冲突205

三、民族自豪感增强与自觉国家认同的缺乏207

四、共同的中华文化根基与异质文化的解构210

五、台湾问题的困局与“台独”的隐性持续212

第六章 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运动规律216

第一节 依循民族吸引力的状态起伏216

一、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吸引力216

二、正向发展的同步效应220

三、逆向变化的互动因果223

第二节 依循民族离心力的状态波动226

一、古代的波动状态226

二、近代中国的波动状态229

三、当代中国的波动状态233

第三节 依循中华文化的势态涨落237

一、古代中华文化的涨落势态237

二、近代中华文化的涨落势态240

三、当代中华文化的涨落势态244

第四节 依循中华民族素质的状态沉浮247

一、古代中华民族素质的沉浮状态247

二、近代中华民族素质的沉浮状态251

三、当代中华民族素质的沉浮状态256

第七章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途径262

第一节 增强领导核体的吸引力262

一、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262

二、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266

三、顺应民众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70

第二节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273

一、凝聚改革共识273

二、再造改革动力277

三、创造改革红利282

第三节 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85

一、增进文化认同285

二、认知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89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293

第四节 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296

一、反对分裂主义296

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300

三、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304

后记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