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童庆炳文集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童庆炳文集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0055466.jpg)
- 童庆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919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童庆炳文集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3
导言:古今对话——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策略3
第一章 儒、道、释文论异同及其文化蕴含7
一、儒家的文学观念9
二、道家的文学观念19
三、释家的文学观念24
四、儒家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29
五、儒、道、释文学思想互补33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及其民族文化个性38
一、中国文论的基本范畴:气、神、韵、境、味39
二、和:气、神、韵、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54
三、整体流动性:气、神、韵、境、味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60
四、空灵感: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63
五、形成中华文论民族文化个性的社会经济原因67
第三章 孔子文论读解73
一、“仁”学与“文质”观73
二、“兴、观、群、怨”说及其整体性78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情感快适度82
第四章 孟子文论读解89
一、“与民同乐”与古典人文主义90
二、“养气”“知言”与文学创作94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文学接受97
第五章 庄子文论读解105
一、“道”与“本色”之美106
二、“道”与“言不尽意”110
三、“虚静”说与“距离”说119
四、“物化”说与“移情”说126
第六章 陆机文论读解130
一、陆机等人文论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130
二、文体十分法及其新界说134
三、创作构思的系统探索136
四、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140
五、“应感之会”与创作灵感描述141
第七章 刘勰文论读解143
一、《文心雕龙》——“文本乎道”145
二、《文心雕龙》——文体层面论153
三、《文心雕龙》——“神思”创作构思论166
四、《文心雕龙》——“知音”欣赏论180
第八章 钟嵘文论读解195
一、“自然英旨”说与诗歌自然之美196
二、“怨悱”说与诗歌的审悲快感201
三、“滋味”说与诗歌的情感抒发204
四、“品第”方法与传统的局限207
第九章 司空图文论读解211
一、“韵外之致”说的学术背景213
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韵外之致”说的美学内涵215
三、“醇美”——“韵外之致”的理想220
四、“全美为工”——“韵外之致”的必要条件222
五、“辨味言诗”与读者的审美体验224
第十章 严羽文论读解227
一、宋代的两条诗学路线227
二、“参禅”与“以禅喻诗”228
三、作为诗歌题材论的“别材”说231
四、作为诗歌本质论的“别趣”说235
五、作为诗歌创作论的“妙悟”说236
第十一章 苏轼文论读解242
一、“清景一失后难摹”——艺术灵感论243
二、“胸有成竹”——艺术心象论246
三、“随物赋形”——艺术表现论250
四、“枯澹”——艺术风格论255
第十二章 王夫之诗学读解261
一、“即景会心”——艺术直觉论262
二、“圆净成章”——整体结构论267
三、“兴观群怨”新释——本体论与鉴赏论274
四、“乐体诗用”——“诗乐一理”论280
第十三章 李贽文论读解289
一、“童心说”的理论假设和美学内涵289
二、“童心说”与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说296
三、“童心说”的现代意义302
第十四章 王国维文论读解305
一、“独立”说及其意义306
二、“慰藉”说及其意义308
三、“天才”说及其意义310
四、“古雅”说及其意义311
五、“境界”说及其意义312
六、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315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321
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的社会条件322
二、“五四”思想文化运动“反传统”及其意义327
三、传统是活的,与现代共存330
四、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深度文化的支撑336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341
一、中国当代文论的四个时期341
二、古今对话之必要344
三、中西对话之必要354
附录:主要引用书目356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361
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心理学解361
美的极致与“格式塔质”——浅议“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370
有所“吐”才能有所“纳”——“才、胆、识、力”作为诗人的心理结构378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385
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虚静”说浅释393
情感的二度审美转换——“情景交融”说浅释401
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410
出路在于超越语言——如何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417
拔地倚天 句句欲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论意义425
有限向无限的生成——“含蓄”与“简化性”432
诗美常在咸酸之外——“味外之旨”臆解441
从“断片的人”到完整的人——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449
主体心理意象的诗化——谈审美联想457
心理定向与美的幻觉——谈审美投射464
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谈审美移情472
换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481
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谈“异质同构”488
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谈审美升华495
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谈心理原型503
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512
陋劣之中有至好——谈审丑快感520
代后记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