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0055303.jpg)
- 华正学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06537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扶贫-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日出东方——让武义下山脱贫经验放射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芒1
0.1 贫困:一个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1
0.1.1 当今世界贫困问题的现状1
0.1.2 必须面对和正视贫困问题的危害3
0.2 反贫困:一个解说不尽的历史话题5
0.2.1 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努力5
0.2.2 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实践给中国的启示6
0.3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一个让国际社会惊叹的成功课题8
0.3.1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努力8
0.3.2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成效9
0.3.3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经验10
0.4 武义下山脱贫:一个值得学术界深入探究的现实命题11
0.4.1 一个反复探索后的大胆尝试11
0.4.2 实施过程与基本特点12
0.4.3 武义下山脱贫的绩效评价15
第一章 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及其中国化18
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深刻揭示贫困的制度根源18
1.1.1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者致贫根源的发现及对剥削秘密的科学揭示19
1.1.2 未来理想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的消除20
1.1.3 马克思对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的理想展望22
1.1.4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现实意义22
1.2 列宁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反贫困的伟大实践24
1.2.1 贫困落后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24
1.2.2 列宁探索并解决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26
1.2.3 列宁消除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28
1.3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序幕31
1.3.1 高度关注中国的贫困问题是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出发点31
1.3.2 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反贫困理论33
1.3.3 毛泽东反贫困思想的现代审视和科学反思35
1.4 邓小平全面奠定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37
1.4.1 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回应贫困问题的诘问37
1.4.2 全面奠定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39
1.4.3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历史地位44
1.5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46
1.5.1 在实践上开启中国反贫困进程的新阶段46
1.5.2 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完善邓小平反贫困思想47
1.5.3 江泽民反贫困理论的三大基本特色49
1.6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52
1.6.1 坚持以人为本,赋予反贫困新的内涵53
1.6.2 构建和谐社会,开拓反贫困新的路径54
1.6.3 建设全面小康,描绘反贫困新的目标55
1.6.4 实现科学发展,彰显反贫困新的战略57
第二章 背景考察——新中国62年反贫困战略的演进及创新选择63
2.1 贫困·反贫困·反贫困战略63
2.1.1 贫困概念的演变63
2.1.2 人类反贫困的历程65
2.1.3 反贫困战略的制定68
2.2 新中国62年反贫困战略的演进70
2.2.1 1949—1978年,以社会救济式扶贫为主的阶段70
2.2.2 1979—1984年,以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为主的阶段71
2.2.3 1985—1994年,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阶段71
2.2.4 1995至今,以攻坚式扶贫为主的阶段72
2.3 新世纪新阶段反贫困战略的创新选择72
2.3.1 新战略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倡导贫困者积极参与75
2.3.2 新战略必须强调扶贫手段的针对性和综合性75
2.3.3 新战略必须注重非物质要素的投入76
2.3.4 新战略必须突出扶贫发展的可持续性76
2.4 新世纪新阶段反贫困战略的价值复归76
2.4.1 凸显以人为本77
2.4.2 强调可持续发展77
2.4.3 追求公平正义77
2.4.4 实现赋权参与77
第三章 敢为人先——武义下山脱贫模式是中国化反贫困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80
3.1 山清水秀的革命老区县80
3.1.1 地理方位上的武义80
3.1.2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81
3.1.3 英名远扬的革命老区县82
3.2 1993年以前武义反贫困的艰辛探索83
3.2.1 武义高山深山石山区农民的艰难生活84
3.2.2 “输血式”扶贫的艰辛努力86
3.3 1993年以后武义反贫困的创新实践87
3.3.1 武义扶贫思路和做法的大胆创新87
3.3.2 下山脱贫赢得国内外普遍赞誉89
3.4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中国反贫困战略的五大创新93
3.4.1 扶贫思路的大调整93
3.4.2 扶贫手段的大改换93
3.4.3 扶贫机制的大变革94
3.4.4 扶贫目标的大提升95
3.4.5 扶贫策略的大优化95
3.5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是中国化反贫困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96
3.5.1 事业决策实事求是96
3.5.2 决心传递一以贯之97
3.5.3 山民觉醒内在动力97
3.5.4 接纳包容基本保证98
3.5.5 部门协作共创和谐98
3.5.6 各界援助成就伟业98
第四章 创新求是——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哲学意蕴101
4.1 存在意识:哲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101
4.1.1 现实与存在:哲学视野的贫困101
4.1.2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哲学视野的反贫困102
4.2 主观客观:哲学视域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104
案例1——一个贫困山村300年间村名的三次变迁104
案例2——山路、修路、出路:敢问路在何方106
案例3——新九龙山人的幸福生活108
案例4——从上潘村到上潘新村的艰难跨越110
4.3 创新求是: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哲学意蕴112
4.3.1 正视贫困存在的客观现实112
4.3.2 坚定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心113
4.3.3 从贫困问题的实际和反贫困工作的固有规律出发113
4.3.4 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贫困问题114
第五章 有为有位——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政治学审视115
5.1 现象本质:政治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115
5.1.1 贫困是对人类及其组织的最大挑战:政治学视野的贫困115
5.1.2 消除贫困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政治学视野下的反贫困116
5.2 责任担当:政治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118
案例1——政府系列文件铺就高山农民走出大山的幸福路118
案例2——武义县扶贫办:好钢用在刀刃上126
案例3——好风借力出深山:张大山村的下山故事128
案例4——看“八仙”怎样助山民“过海”130
5.3 有为有位: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政治学审视133
5.3.1 政府必须承担起扶贫第一责任者的职责134
5.3.2 政府必须担负起扶贫工作裁判员的工作135
5.3.3 政府必须扮演好扶贫工作“守夜人”的角色136
第六章 诱致博弈——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经济学分析139
6.1 一般特殊:经济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139
6.1.1 贫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现象:经济学视野的贫困139
6.1.2 消除贫困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学视野下的反贫困142
6.2 双轮驱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144
案例1——免、减、收,一个都不能少145
案例2——成本与收益的博弈:搬与不搬的抉择146
案例3——从“要我下山”到“我要下山”148
案例4——武义下山脱贫的“乘数效应”152
6.3 诱致博弈: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经济学分析156
6.3.1 利益引导是激发贫困者内生型脱贫致富的原动力156
6.3.2 市场机制是推动贫困者内生型脱贫致富的好手段158
6.3.3 博弈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贫困工作推进的基本态势158
第七章 和谐共生——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社会学解读161
7.1 内容形式:社会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161
7.1.1 因在山上,人与自然两不安161
7.1.2 下山脱贫,人与自然路各宽162
7.2 共创双赢:社会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163
案例1——穷山窝变成金凤凰164
案例2——子来孝 凤还巢166
案例3——博大的爱与感恩的心168
案例4——寥廓海天 放飞青春:廖春飞的创富故事173
7.3 和谐共生: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社会学解读176
7.3.1 武义下山脱贫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76
7.3.2 武义下山脱贫做到了下山居民与迁入地居民的和谐致富177
7.3.3 武义下山脱贫促成了下山居民内心的自我和谐178
第八章 嬗变传承——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180
8.1 断裂融合:人类文化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180
8.1.1 贫困:文化断裂的一个后果181
8.1.2 反贫困:促成文化融合的不懈努力184
8.2 嬗变传承:人类文化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187
案例1——从山间田头到车间码头187
案例2——从山民到市民的蜕变190
案例3——从计算机盲到网店老板192
案例4——精神家园的坚定守望者193
8.3 创新发展: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195
8.3.1 武义下山脱贫的文化创新意义196
8.3.2 武义下山脱贫的文化传承价值201
第九章 执政为民——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204
9.1 偶然必然:执政党与反贫困204
9.1.1 一个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是否面对艰难的贫困课题有一定的偶然性204
9.1.2 执政党必须肩负起反贫困的责任却是一种必然205
9.2 砥柱中流:武义下山脱贫实践中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207
案例1——四任县委书记的扶贫接力207
案例2——为了兑现57年前的庄严承诺210
案例3——董春法:武义下山脱贫的精神符号212
案例4——叶仙球:带领乡亲走出大山的女支书218
9.3 执政为民: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221
9.3.1 党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222
9.3.2 党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223
9.3.3 党只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同223
第十章 求真务实——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方法论意义226
10.1 知行皆难:反贫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226
10.1.1 反贫困战略的制定:求解斯芬克斯之谜226
10.1.2 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困难之上228
10.2 实事求是:反贫困战略创新的一般规律230
10.2.1 解放思想是前提230
10.2.2 求真务实是根本231
10.2.3 与时俱进是要求232
10.2.4 开拓创新是保证233
10.3 求真务实: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方法论启示234
10.3.1 以人为本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基235
10.3.2 实事求是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本235
10.3.3 多方聚合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源236
10.3.4 公正和谐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魂237
附录:武义“下山脱贫”实施效果的调查问卷(下山脱贫农民和迁入地农民)239
参考文献249
后记:发现武义 认识武义 研究武义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