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法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法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517277.jpg)
- 陈正,谢远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731201991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经济法-中国-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法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1编 经济法总论1
第1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1
引导案例1
1.1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1
1.1.1 经济法概念的由来和发展1
1.1.2 新中国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2
1.2 经济法的概念和地位3
1.2.1 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3
1.2.2 经济法的地位4
1.3 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6
1.3.1 经济法的特征6
1.3.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7
1.4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8
1.4.1 经济法的体系8
1.4.2 经济法的渊源9
1.5 经济法律关系10
1.5.1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10
1.5.2 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2
1.5.3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14
1.6 经济法律责任16
1.6.1 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16
1.6.2 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原则17
1.6.3 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18
2.1.1 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种类19
2.1 公司法概述19
第2编 经济组织法19
引导案例19
第2章 公司法律制度19
2.1.2 公司法的概念、特征和原则22
2.1.3 公司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4
2.1.4 公司的资本制度26
2.2 有限责任公司29
2.2.1 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征29
2.2.2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29
2.2.3 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32
2.2.4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37
2.2.5 国有独资公司38
2.3 股份有限公司40
2.3.1 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和特征40
2.3.2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41
2.3.3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44
2.4 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48
2.4.1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律意义48
2.4.2 对公司的财务会计要求48
2.4.3 公司的利润分配49
2.5 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50
2.5.1 公司的合并50
2.5.2 公司的分立51
2.5.4 公司的解散52
2.5.3 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和增加52
2.5.5 公司的清算53
2.6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55
2.6.1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概念和特征55
2.6.2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56
2.6.3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终止和清算56
案例分析57
第3章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60
引导案例60
3.1.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概念和特征61
3.1.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61
3.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概述61
3.1.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基本原则62
3.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设定、变更和终止64
3.2.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设立64
3.2.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变更65
3.2.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终止66
3.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68
3.3.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权利的主要内容68
3.3.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义务的主要内容68
3.4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内部领导制度69
3.4.1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69
3.4.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民主管理71
3.5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72
3.5.2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与全民企业之间的关系73
3.5.1 政府作为全民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全民企业之间的关系73
3.5.3 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管理者与全民企业之间的关系74
3.5.4 政府应当为全民企业职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4
3.5.5 政府应当为全民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75
3.6 违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法律责任75
3.6.1 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违法的法律责任75
3.6.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违法的法律责任76
3.6.3 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违法的法律责任77
3.6.4 有关单位和个人违法的法律责任77
4.1 合伙企业法的概述78
4.1.1 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78
引导案例78
第4章 合伙企业法律制度78
4.1.2 合伙企业法的概念及其适用79
4.2 合伙企业的设立80
4.2.1 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80
4.2.2 合伙企业的设立登记81
4.3 合伙企业的财产82
4.3.1 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82
4.3.2 合伙企业财产的转让83
4.3.3 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质押84
4.4 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84
4.4.1 合伙企业事务执行的形式84
4.4.2 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85
4.4.3 合伙事务执行的决议方法87
4.4.4 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88
4.4.5 非合伙人参与合伙企业经营管理89
4.5.1 对外代表权的效力90
4.5 合伙企业与第三人关系90
4.5.2 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91
4.6 入伙与退伙93
4.6.1 入伙93
4.6.2 退伙94
4.7 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96
4.7.1 合伙企业解散96
4.7.2 合伙企业清算96
案例分析98
5.1 个人独资企业法概述102
5.1.1 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102
引导案例102
第5章 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102
5.1.2 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104
5.2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104
5.2.1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104
5.2.2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105
5.2.3 对个人独资企业的登记管理107
5.3 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108
5.3.1 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108
5.3.2 个人独资企业的义务109
5.4.1 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111
5.4.2 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111
5.4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和事务管理111
5.5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113
5.5.1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条件113
5.5.2 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114
5.5.3 财产的分配114
5.5.4 注销登记114
案例分析115
第6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117
引导案例117
6.1 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118
6.1.1 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118
6.1.2 外商投资企业法概念及其调整对象119
6.1.3 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基本原则120
6.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21
6.2.1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点121
6.2.2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121
6.2.3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123
6.2.4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124
6.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机构126
6.2.6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127
6.2.7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利润分配128
6.2.8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129
6.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30
6.3.1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概念和特点130
6.3.2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131
6.3.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合作条件132
6.3.4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133
6.3.5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134
6.3.6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期限、终止和清算135
6.4 外资企业法136
6.4.1 外资企业的概念136
6.4.2 外资企业的设立136
6.4.3 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和外国投资者的出资137
6.4.4 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138
6.4.5 外资企业的期限、终止和清算139
6.5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别规定140
6.5.1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140
6.5.2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140
6.5.3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别规定与《公司法》的衔接141
案例分析143
第7章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145
引导案例145
7.1 企业破产法概述146
7.1.1 破产的概念和特征146
7.1.2 破产法的概念、作用、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147
7.2 破产申请的提出与受理148
7.2.1 破产界限148
7.2.2 破产申请的提出149
7.2.3 破产申请的受理151
7.3 债权人会议与和解整顿制度155
7.3.1 债权人会议155
7.3.2 和解和整顿制度158
7.4.1 破产宣告162
7.4 破产宣告与破产清算162
7.4.2 破产清算组与破产财产164
7.4.3 破产债权168
7.4.4 与破产有关的各项权利170
7.4.5 破产财产的分配171
7.4.6 破产程序的终结172
7.5 破产救济与破产责任173
7.5.1 破产救济173
7.5.2 破产责任174
案例分析176
8.1.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79
8.1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179
引导案例179
第8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179
第3编 市场管理法179
8.1.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80
8.1.3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181
8.2 不正当竞争行为181
8.2.1 假冒、仿冒行为181
8.2.2 限购排挤行为182
8.2.3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183
8.2.4 商业贿赂行为183
8.2.5 虚假宣传行为184
8.2.6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185
8.2.7 降价销售行为186
8.2.9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87
8.2.8 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187
8.2.10 诋毁商誉行为188
8.2.11 串通投标行为188
8.3 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督检查189
8.3.1 监督检查部门189
8.3.2 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191
8.3.3 被监督检查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191
8.3.4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社会监督192
8.4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192
8.4.1 民事责任192
8.4.2 行政责任193
案例分析194
8.4.3 刑事责任194
第9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196
引导案例196
9.1 产品质量法概述197
9.1.1 产品质量法的概念197
9.1.2 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197
9.1.3 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198
9.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199
9.2.1 产品质量监督的概念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199
9.2.2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形式200
9.2.3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202
9.3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203
9.3.1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203
9.4.1 产品质量责任概念205
9.3.2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205
9.4 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205
9.4.2 产品质量责任的具体内容206
案例分析208
第10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209
引导案例209
10.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210
10.1.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210
10.1.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210
10.1.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211
10.2 消费者的权利212
10.2.1 安全保障权212
10.2.3 自主选择权213
10.2.2 知悉真情权213
10.2.4 公平交易权214
10.2.5 求偿权214
10.2.6 结社权215
10.2.7 获得知识权215
10.2.8 受尊重权216
10.2.9 监督权216
10.3 经营者的义务216
10.3.1 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217
10.3.2 接受监督的义务217
10.3.3 保障安全的义务217
10.3.6 出具凭证的义务218
10.3.4 提供真正信息的义务218
10.3.5 如实标记的义务218
10.3.7 保证质量的义务219
10.3.8 提供售后服务的义务219
10.3.9 保证交易的公平性义务220
10.3.10 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220
10.4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220
10.4.1 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220
10.4.2 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保护222
10.4.3 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222
10.5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222
10.5.1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222
10.5.2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224
案例分析226
第11章 合同法律制度228
引导案例228
11.1 合同的订立与效力228
11.1.1 合同的订立228
11.1.2 合同的效力240
11.2 合同的履行与担保250
11.2.1 合同的履行250
11.2.2 合同的担保257
11.3 违约责任266
11.3.1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266
11.3.2 违约责任的形式及免责规定268
11.4.1 建设工程合同概述271
11.4 建设工程合同法律规范271
11.4.2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274
11.4.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277
案例分析281
第12章 证券法律制度283
引导案例283
12.1 证券法概述284
12.1.1 证券的概念和种类284
12.1.2 证券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及基本原则285
12.2 证券发行与上市287
12.2.1 证券发行287
12.2.2 股票发行287
12.2.3 债券发行291
12.2.4 证券上市293
12.3 证券交易295
12.3.1 证券交易的概念295
12.3.2 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定296
12.3.3 持续信息公开297
12.3.4 禁止的交易行为299
12.4 上市公司收购302
12.4.1 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302
12.4.2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制度302
12.5 证券监管制度305
12.5.1 政府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制度305
12.5.2 证券业自律制度306
12.6.1 证券交易所307
12.6 证券机构体系307
12.6.2 证券中介机构310
12.6.3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315
12.6.4 证券业协会316
12.7 证券投资基金317
12.7.1 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17
12.7.2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318
12.7.3 基金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320
12.7.4 基金的信息公开320
12.7.5 禁止交易的行为321
12.8.1 违反证券发行规定的法律责任324
12.8.2 违反证券交易规定的法律责任324
12.8 违反证券法的责任324
12.8.3 违反证券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的法律责任325
12.8.4 证券机构的法律责任326
12.8.5 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326
12.8.6 关于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审理的若干规定326
案例分析328
第13章 票据法律制度330
引导案例330
13.1 票据法概述330
13.1.1 票据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330
13.1.2 有关票据的法律关系331
13.1.3 票据行为332
13.1.4 票据权利334
13.2.2 出票339
13.2 汇票339
13.2.1 汇票的概念和种类339
13.2.3 背书342
13.2.4 承兑345
13.2.5 保证347
13.2.6 付款349
13.2.7 追索权350
13.3 本票355
13.3.1 本票概述355
13.3.2 本票的出票358
13.3.3 本票的付款362
13.4 支票363
13.4.1 支票的概述363
13.4.2 支票的特殊规则364
13.4.3 支票与汇票比较367
案例分析367
第4编 宏观调控法371
第14章 税收法律制度371
引导案例371
14.1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371
14.1.1 税收的概念、特征和体系作用371
14.1.2 税法构成373
14.2 增值税法375
14.2.1 增值税的概念和特征375
14.2.2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375
14.2.4 增值税的税率377
14.2.3 增值税的纳税人377
14.2.5 增值税的应纳税额378
14.2.6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地点380
14.2.7 增值税的减免税381
14.2.8 增值税专用发票382
14.3 消费税法和营业税法385
14.3.1 消费税法385
14.3.2 营业税法389
14.4 所得税法392
14.4.1 企业所得税392
14.4.2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399
14.4.3 个人所得税404
14.5.1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409
14.5 财产税法409
14.5.2 房产税法412
14.6 印花税法律制度414
14.6.1 印花税的纳税人和征税范围414
14.6.2 印花税的税率415
14.6.3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416
14.7 税收征收管理法417
14.7.1 税收征收管理机关418
14.7.2 税务管理418
14.7.3 税款征收419
14.8 违反税法的责任423
14.8.1 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程序的法律责任423
14.8.3 欠税的法律责任424
14.8.2 偷税的法律责任424
14.8.4 骗税的法律责任425
14.8.5 抗税的法律责任425
14.8.6 税务行政复议426
案例分析428
第15章 会计法律制度433
引导案例433
15.1 会计法概述434
15.1.1 会计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434
15.1.2 会计法的基本原则435
15.1.3 会计管理体制436
15.2.1 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437
15.2 会计监督437
15.2.2 财政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440
15.3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446
15.3.1 会计机构446
15.3.2 会计人员447
15.4 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451
15.4.1 不依法进行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督的法律责任451
15.4.2 伪造、变造、编制虚假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453
15.4.3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454
15.4.4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编制、隐匿、故意销毁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454
15.4.5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455
15.4.6 其他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455
案例分析456
参考文献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