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广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776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26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847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控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大气及大气污染1
1-1-1 大气及其组成1
第一章 概论1
1-1-2 大气污染2
1-1-3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3
1-2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3
1-2-1 大气污染物3
1-2-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6
1-2-3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11
1-3 大气污染的影响12
1-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2
1-3-2 对植物的伤害18
1-3-3 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19
1-3-4 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20
1-4-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22
1-4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22
1-4-1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22
1-5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24
1-5-1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24
1-5-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5
1-5-3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6
1-5-4 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30
第二章 能源和大气污染33
2-1 能源33
2-1-1 能源的分类33
2-1-2 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35
2-1-3 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38
2-2 燃料的性质39
2-2-1 煤39
2-2-2 石油47
2-2-3 气体燃料51
2-3-1 完全燃烧所需空气量55
2-3 燃料燃烧过程及计算55
2-3-2 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57
2-3-3 燃烧产物及过量空气系数的检测计算63
2-4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67
2-4-1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67
2-4-2 S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70
2-4-3 N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73
2-4-4 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79
第三章 气体、液体及粉尘的物理性质83
Ⅰ 气体的物理性质83
3-1 气体的组成及气体定律83
3-1-1 气体的组成83
3-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84
3-1-3 气体定律87
3-2-2 气体的压力92
3-2 几个气体参数的计算92
3-2-1 温度92
3-2-3 气体的湿度93
3-2-4 气体的密度95
3-2-5 气体体积的换算96
3-2-6 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98
3-2-7 气体的黏滞性99
3-2-8 气体的热容及定压热的计算101
Ⅱ 液体的物理性质106
3-3 液体的物理性质106
3-3-1 液体的密度106
3-3-2 液体的黏滞性108
3-3-3 液体的热容109
3-3-4 液体的表面张力110
3-4 粉尘的粒径和粒径分布111
Ⅲ 粉尘的物理性质111
3-4-1 粒径的定义112
3-4-2 颗粒的形状115
3-4-3 粉尘的粒径分布121
3-4-4 粒径分布函数129
3-4-5 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141
3-5 粉尘的物理性质156
3-5-1 粉尘的密度156
3-5-2 粉尘的比表面积158
3-5-3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159
3-5-4 粉尘的含水率160
3-5-5 粉尘的润湿性161
3-5-6 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162
3-5-7 粉尘的黏附性166
3-5-8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169
4-1 大气污染物的一般净化方法171
第四章 净化装置的分类、性能和选择171
4-2 净化装置的分类172
4-2-1 除尘装置172
4-2-2 吸收装置173
4-2-3 吸附装置174
4-2-4 催化转化装置175
4-3 净化装置的性能175
4-3-1 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一般表示方法175
4-3-2 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176
4-3-3 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180
4-4 净化装置的选择180
4-4-1 净化装置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及一般步骤181
4-4-2 净化装置的选择182
4-4-3 净化装置的费用188
5-1-1 马赫数(Ma)194
第五章 颗粒物控制机理194
5-1 无因次准数194
5-1-2 雷诺数(Re)195
5-1-3 努森数(Kn)195
5-1-4 肯宁汉修正因子(C)196
5-1-5 惯性碰撞参数197
5-2 流体阻力和颗粒的沉降197
5-2-1 流体阻力198
5-2-2 重力沉降200
5-2-3 空气动力学直径202
5-2-4 离心沉降203
5-2-5 扩散沉降204
5-2-6 静电沉降207
5-3 非稳定态运动208
5-3-1 弛豫时间208
5-3-4 迁移距离209
5-3-2 加速的颗粒209
5-3-3 减速的颗粒209
5-4 惯性沉降210
5-4-1 惯性碰撞210
5-4-2 冲击212
5-4-3 拦截213
5-4-4 多种捕集机制的综合214
5-5 泳力215
5-5-1 扩散泳215
5-2-2 热泳216
5-5-3 光泳217
5-5-4 边界层厚度217
5-6 高温和高压的影响218
6-1-1 扩散速率方程式221
第六章 气体控制机理221
6-1 气体扩散221
6-1-2 扩散系数224
6-2 气体吸收原理226
6-2-1 气液相平衡关系227
6-2-2 吸收机理230
6-2-3 吸收速率方程式231
6-2-4 传质系数234
6-2-5 吸收操作线方程236
6-2-6 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238
6-3 化学吸收241
6-3-1 化学反应对吸收的影响241
6-3-2 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关系243
6-3-3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速率245
6-3-4 吸收操作线方程及吸收剂用量253
6-4-1 吸附及吸附类型256
6-4 气体吸附256
6-4-2 吸附剂257
6-4-3 吸附平衡和吸附等温线方程260
6-4-4 吸附速率265
6-4-5 吸附剂脱附方法267
6-4-6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268
6-5 气体催化转化270
6-5-1 固体催化剂270
6-5-2 催化作用273
6-5-3 化学反应速度与动力学方程274
6-5-4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277
第七章 机械式除尘器284
7-1 重力沉降室284
7-1-1 沉降室的捕集效率284
7-1-2 沉降室的设计287
7-2 惯性除尘器289
7-3 旋风除尘器的基本原理291
7-3-1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流型简介291
7-3-2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292
7-3-3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298
7-4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型式和性能301
7-4-1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型式301
7-4-2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303
7-5 组合式多管旋风除尘器306
7-5-1 串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型式306
7-5-2 并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型式306
7-6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308
7-6-1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308
7-6-2 旋风除尘器的应用311
8-1-1 滤尘机制312
第八章 过滤式除尘器312
8-1 袋式除尘器的基本原理312
8-1-2 滤尘效率313
8-1-3 压力损失317
8-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和结构型式319
8-2-1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319
8-2-2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型式323
8-3 常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327
8-3-1 简易清灰袋式除尘器327
8-3-2 机械振动清灰袋式除尘器327
8-3-3 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328
8-3-4 逆气流反吹类袋式除尘器333
8-3-5 其他类过滤式除尘器338
8-4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341
8-4-1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341
8-4-2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342
8-5 颗粒层除尘器343
8-6 小型除尘机组345
8-6-1 小型除尘机组的构成345
8-6-2 类型346
第九章 电除尘器348
9-1 概述348
9-1-1 电除尘器的除尘过程348
9-1-2 电除尘器的分类349
9-2 电晕的发生350
9-2-1 电晕放电350
9-2-2 电子的附着和空间电荷的形成351
9-2-3 起始电晕电压352
9-2-4 气体组成的影响353
9-2-5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355
9-3 电场355
9-4 粒子荷电358
9-4-1 电场荷电359
9-4-2 扩散荷电361
9-4-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综合作用361
9-5 粒子的捕集364
9-5-1 粒子驱进速度364
9-5-2 分级效率方程(多依奇方程)364
9-5-3 分级效率计算365
9-5-4 影响捕集效率的因素366
9-5-5 总捕集效率368
9-6 理论分级效率方程的修正371
9-6-1 非均匀速度分布371
9-6-2 气流旁路374
9-6-3 粉尘返流376
9-6-4 按除尘器长度区段的计算模型377
9-7-1 电晕电极378
9-7 电除尘器的结构378
9-7-2 集尘电极380
9-7-3 电极清灰装置382
9-7-4 气流分布装置384
9-7-5 电除尘器高压绝缘、密封及隔流386
9-8 粉尘比电阻387
9-8-1 粉尘层的导电机制387
9-8-2 比电阻对电除尘器运行的影响388
9-8-3 捕集高比电阻粉尘的措施390
9-9 电除尘器的供电391
9-9-1 供电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影响391
9-9-2 火花放电与电压波形的影响392
9-9-3 高压供电装置394
9-10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396
9-10-1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396
9-10-2 电除尘器的应用400
第十章 湿式气体洗涤器402
10-1 概述402
10-1-1 洗涤器的分类402
10-1-2 洗涤器的性能和净化效率402
10-1-3 洗涤器的净化机制406
10-1-4 洗涤器的选择406
10-2 重力喷雾洗涤器406
10-3 旋风洗涤器410
10-4 自激喷雾洗涤器413
10-5 填料塔414
10-5-1 填料塔的结构414
10-5-2 填料塔的液泛速度、直径和压力降的确定416
10-5-3 低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420
10-5-4 化学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426
10-5-5 填料塔除尘效率的推算429
10-6 板式塔430
10-6-1 筛板塔概述430
10-6-2 理论塔板数及塔板效率434
10-6-3 塔径、塔高和塔板间距的计算435
10-6-4 塔板压力降的计算437
10-6-5 板式塔除尘效率的推算439
10-7 文丘里洗涤器440
10-7-1 文丘里洗涤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40
10-7-2 文丘里管的凝聚效率443
10-7-3 文丘里管的压力损失449
10-7-4 文丘里吸收器454
第十一章 吸附装置和催化转化装置456
11-1 吸附净化法456
11-1-1 概述456
11-1-2 吸附法净化流程457
11-2 固定床吸附器458
11-2-1 固定床吸附器458
11-2-2 固定床吸附器设计与运行中的一些概念459
11-2-3 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462
11-2-4 吸附装置的放大465
11-3 其他类型吸附器465
11-3-1 移动床吸附器465
11-3-2 回转式吸附器466
11-3-3 流动床吸附器466
11-3-4 沸腾床吸附器467
11-4 吸附装置设计与选择中的一些问题468
11-4-1 吸附剂的选择468
11-4-2 吸附流程与吸附器的选择469
11-4-3 吸附器净化效率的计算470
11-5-1 废气催化净化机理472
11-5 催化转化装置472
11-5-2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结构类型及选择473
11-5-3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475
第十二章 工业炉窑烟气除尘482
12-1 电力工业燃煤锅炉烟气除尘482
12-1-1 电力工业燃煤锅炉烟气控制目标和对策483
12-1-2 火电厂燃煤锅炉烟尘特征484
12-1-3 火电厂燃煤锅炉烟气除尘技术488
12-2 钢铁工业炉窑烟气除尘489
12-2-1 钢铁工业炉窑烟气控制目标和对策490
12-2-2 烧结机烟气除尘493
12-2-3 炼铁高炉废气除尘497
12-2-4 炼钢转炉烟气净化和综合利用500
12-2-5 炼钢电炉烟气除尘505
12-3-1 有色冶金工业炉窑烟气除尘概述512
12-3 有色金属工业炉窑烟气净化512
12-3-2 铝工业炉窑冶炼废气净化514
12-3-3 重有色金属冶炼废气净化519
12-4 建材工业炉窑烟气净化527
12-4-1 建材工业炉窑烟气控制目标和对策527
12-4-2 水泥工业炉窑烟气除尘529
12-4-3 平板玻璃工业炉窑烟气净化532
第十三章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净化与利用535
13-1 概述535
13-1-1 含二氧化硫烟气的来源及危害535
13-1-2 二氧化硫的性质535
13-1-3 二氧化硫烟气净化与利用概况536
13-2 石灰石/石灰法538
13-2-1 石灰石/石灰直接喷射法539
13-2-2 炉内喷钙-炉后增湿活化法(LIFAC)540
13-2-3 喷雾干燥法(SDA)542
13-2-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544
13-2-5 增湿灰循环脱硫法(NID)546
13-2-6 湿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548
13-2-7 石灰-亚硫酸钙法551
13-3 氨法552
13-3-1 氨-酸法552
13-3-2 氨-亚硫酸铵法556
13-3-3 氨-硫铵法558
13-3-4 新氨法(NADS)脱硫工艺559
13-4 钠碱法561
13-4-1 亚硫酸钠循环法561
13-4-2 亚硫酸钠法565
13-4-3 钠盐-酸分解法566
13-5 其他湿法脱硫技术567
13-5-1 海水脱硫法567
13-5-2 双碱法568
13-5-3 碱性硫酸铝-石膏法569
13-5-4 氧化镁法571
13-5-5 氧化锌法573
13-5-6 氧化锰法574
13-6 活性炭吸附脱硫技术575
13-6-1 活性炭制酸法575
13-6-2 磷铵肥法(PAFP)577
13-7 催化氧化脱硫技术579
13-7-1 干式催化氧化法579
13-7-2 液相催化氧化法582
13-8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584
13-8-1 电子束照射法(EBA)584
13-8-2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PPCP)586
14-1 概述589
14-1-1 氮氧化物的来源589
第十四章 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净化与利用589
14-1-2 氮氧化物的性质590
14-1-3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危害591
14-1-4 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592
14-2 催化还原法592
14-2-1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592
14-2-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595
14-3 液体吸收法597
14-3-1 液体吸收法的分类和一般原理598
14-3-2 稀硝酸氧化法599
14-3-3 氨-碱溶液两级吸收法600
14-3-4 亚硫酸氨法603
14-3-5 硝酸氧化-碱吸收法604
14-4 吸附法606
14-4-1 分子筛吸附法606
14-4-4 泥煤吸附法610
14-4-2 硅胶吸附法610
14-4-3 活性炭吸附法610
14-5 电子束氨法611
第十五章 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614
15-1 概述614
15-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614
15-1-2 VOCs的危害614
15-1-3 污染物的来源616
15-2 冷凝法净化VOCs废气617
15-2-1 冷凝原理617
15-2-2 冷凝法净化VOCs废气工艺流程618
15-2-3 冷凝计算618
15-3 吸收法和吸附法净化VOCs废气622
15-3-1 吸收法净化VOCs废气622
15-3-2 吸附法净化VOCs废气624
15-4-1 燃烧动力学627
15-4 燃烧法净化含VOCs废气627
15-4-2 燃烧工艺629
15-5 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634
15-5-1 生物法处理VOCs概述634
15-5-2 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的原理635
15-5-3 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的工艺635
15-5-4 生物(滴)滤床动力学639
15-6 净化方法的选择640
15-7 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新技术641
15-7-1 膜分离法641
15-7-2 非平衡等离子体法642
15-7-3 光催化氧化法643
16-1 机动车排气及主要污染物645
16-2 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其污染物的形成645
第十六章 机动车污染的控制645
16-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646
16-2-2 汽油发动机中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648
16-3 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其污染物的形成654
16-3-1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654
16-3-2 柴油发动机中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655
16-4 机动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控制方法659
16-4-1 汽油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控制方法659
16-4-2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方法669
16-5 车用燃料的改进与替代674
第十七章 大气污染净化系统的设计677
17-1 污染物捕集装置的设计677
17-1-1 污染物捕集装置的基本型式677
17-1-2 集气罩的性能681
17-1-3 集气罩的设计683
17-2-1 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689
17-2 管道系统的设计689
17-2-2 管径的选择690
17-2-3 管道内流动流体的压力损失691
17-2-4 风机和泵的选择696
17-2-5 除尘管道系统的设计697
17-3 卸尘装置699
17-4 净化系统的防爆、防腐及防磨702
17-4-1 净化系统的防爆702
17-4-2 净化系统的防腐704
17-4-3 粉尘对金属的磨损与防磨措施705
第十八章 净化系统的测试707
18-1 测定位置的选择和测点的确定707
18-1-1 测定位置的选择707
18-1-2 测点的确定707
18-2-1 管道中气体温度的测定710
18-2 管道中气体温度和湿度的测定710
18-2-2 管道中气体湿度的测定711
18-3 管道中气流压力、流速和流量的测定715
18-3-1 管道中气流压力的测定715
18-3-2 管道中气体流速和流量的计算717
18-4 管道中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718
18-4-1 过滤称重法718
18-4-2 光电透射法728
18-5 管道中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730
18-5-1 采样方法730
18-5-2 采样装置730
18-5-3 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734
18-6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734
18-6-1 处理气体量的测试734
18-6-2 压力损失的测试735
18-6-3 净化效率的测试736
18-6-4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次数737
18-6-5 污染物浓度和净化效率的测试误差738
第十九章 大气扩散740
19-1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740
19-1-1 气温的垂直分布740
19-1-2 干绝热直减率741
19-1-3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742
19-1-4 位温及位温梯度744
19-1-5 逆温744
19-1-6 气温层结与烟流形状745
19-2 大气边界层的风场746
19-2-1 风场的概念746
19-2-2 大气边界层的理想风场747
19-2-3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748
19-2-4 平均风速的风速廓线模式749
19-2-5 风的日变化和年变化750
19-2-6 地方性风场752
19-3 点源大气扩散的高斯模式753
19-3-1 高斯模式的坐标系及假设753
19-3-2 无界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754
19-3-3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755
19-4 有效源高的估算757
19-4-1 有效源高757
19-4-2 烟流抬升高度的计算公式757
19-4-3 地面绝对最大浓度761
19-5 我国HJ/T2.2-93推荐的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方法762
19-5-1 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一般方法762
19-5-2 封闭型扩散模式766
19-5-3 熏烟型(漫烟型)扩散模式768
19-5-4 小风和静风时的点源扩散模式769
19-5-5 颗粒物的倾斜烟云模式771
19-6-1 线源扩散模式773
19-6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模式773
19-6-2 面源扩散模式774
19-6-3 体源扩散模式776
19-7 烟囱高度的设计776
19-7-1 烟囱高度计算方法776
19-7-2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777
19-8 厂址选择778
19-8-1 背景浓度779
19-8-2 对风的考虑779
19-8-3 对气温层结的考虑780
19-8-4 对地形的考虑780
附录782
一、常用常数782
二、各种单位与国际单位(SI制)的换算表783
三、空气的物理参数(101325Pa)786
四、水的物理参数789
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摘自GB3095-1996)790
六、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自GB16297-1996)791
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3271-2001)805
八、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9078-1996)807
九、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3223-1996)811
十、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6171-1996)813
十一、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4915-1996)815
十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4554-93)818
十三、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819
十四、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621-93)821
十五、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摘自GB18484-2001)822
十六、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摘自GB18485-2001)824
十七、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825
十八、几种粉尘的爆炸特性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