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安县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安县志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0509083.jpg)
- 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2373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9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秦安县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上卷1
序1
大事记11
第一节 地理位置71
第一章 位置区域71
第一编 建置区划71
第二节 区域演变72
第二章 建置沿革73
第二节 明清区划83
第一节 汉唐宋元区划83
第三章 行政区划83
第三节 民国时的区划84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的区划89
第一节 插花飞地95
第四章 地域划拨95
第二节 划出划入97
第一节 构造发展99
第一章 地质99
第二编 自然地理99
第二节 地层100
第三节 地震101
第四节 矿藏104
第一节 地貌类型105
第二章 地貌105
第二节 山川 峡谷 坪106
第三章 气候110
第一节 光照112
第二节 气温113
第四节 降水115
第三节 地温115
第五节 气压 风 云118
第六节 湿度 蒸发119
第七节 物候120
第一节 河流126
第四章 水文126
第二节 地下水130
第一节 褐土132
第五章 土壤132
第二节 黑垆土133
第五节 红土134
第四节 冲积——洪积土134
第三节 潮土134
第六节 黄绵土135
第七节 淀土136
第一节 植被种类139
第六章 植被139
第二节 植被类型和分布140
第一节 鸟类141
第七章 动物141
第二节 兽类143
第三节 两栖爬行类144
第一节 旱灾145
第八章 自然灾害145
第四节 其它145
第二节 雹灾149
第三节 水灾152
第四节 冻灾154
第五节 风灾155
第一章 人口总量157
第三编 人口157
第一节 城乡分布160
第二章 人口分布160
第三节 行政区域分布161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布161
第一节 性别构成163
第三章 人口构成163
第二节 年龄构成164
第四节 职业构成167
第三节 民族构成167
第五节 家庭构成170
第六节 姓氏构成171
第一节 自然变动173
第四章 人口变动173
第二节 迁移变动175
第二节 人口普查177
第一节 清厘编查户口177
第五章 人口调查177
第一节 身体素质179
第六章 人口素质179
第二节 文化素质181
第二节 户籍控制182
第一节 管理登记182
第七章 人口管理182
第一节 晚婚晚育183
第八章 计划生育183
第三节 管理机构183
第二节 节育绝育184
第三节 组织机构186
第一节 教育场所187
第一章 幼儿教育187
第四编 教育187
第二节 教育内容与方法188
第一节 学校建立与发展189
第二章 小学教育189
第二节 管理与学制195
第三节 课程与施教196
第四节 考试与招生199
第一节 学校建立与发展200
第三章 普通中学教育200
第二节 管理与学制204
第三节 课程与施教205
第四节 考试与招生208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212
第四章 专业教育212
第二节 师范教育214
第三节 职业技术教育215
第一节 扫盲教育217
第五章 成人教育217
第三节 函授教育219
第二节 文化补习219
第一节 来源与构成220
第六章 教师队伍220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220
第五节 自学考试220
第二节 师资培训222
第三节 教师待遇223
第七章 勤工俭学225
第一节 经费226
第八章 教育经费和设施226
第二节 校舍229
第一节 行政机构230
第九章 机构与管理230
第三节 设备230
第二节 管理体制231
第一节 农业技术233
第一章 科技推广应用233
第五编 科学技术233
第二节 林业技术242
第三节 园艺技术243
第四节 畜牧业技术247
第五节 工业技术249
第六节 气象与地震预报技术255
第七节 能源技术256
第一节 计划管理257
第二章 科技管理257
第二节 课题管理258
第四节 成果管理259
第三节 条件管理259
第五节 情报管理261
第七节 科普活动262
第六节 档案管理262
第一节 专业队伍263
第三章 科技队伍263
第三节 其他业余技术队伍264
第二节 农民业余技术队伍264
第一节 天光厂科技成果265
第四章 驻秦安单位的科技成果265
第三节 永红厂科技成果266
第二节 庆华厂科技成果266
第五节 秦安水文站科技成果268
第四节 三三○变电站科技成果268
第二节 推广机构269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9
第五章 科技机构269
第一节 封建的土地私有制271
第一章 农业体制271
第六编 农林水牧271
第二节 农民的土地私有制272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274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277
第一节 责任制建立280
第二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80
第二节 承包措施281
第三节 承包后的变化282
第一节 计划管理284
第三章 经营管理284
第四节 生活改善284
第三节 财务管理285
第二节 劳动管理285
第四节 物资管理286
第五节 收益分配287
第六节 合同管理288
第二节 耕地289
第一节 农业起源289
第四章 农业289
第三节 耕作制度291
第四节 粮食作物294
第五节 经济作物310
第一节 森林变迁313
第五章 林业313
第二节 植树造林314
第三节 林木类别317
第四节 经济园林318
第五节 林果管理320
第一节 水利工程322
第六章 水利322
第二节 水土保持329
第一节 发展概况333
第七章 畜牧业333
第二节 家畜 家禽334
第三节 疫病防治338
第四节 饲草饲料340
第一节 传统农具341
第八章 农机具341
第二节 农业机械342
第一节 农业区划344
第九章 农业区划与农科网络344
第二节 科技培训与网络345
第二节 技术服务机构34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46
第十章 机构346
第一节 经营体制349
第一章 工业349
第七编 工业交通349
第二节 机械工业350
第三节 加工业354
第四节 纺织缝纫及印刷业358
第五节 化学工业360
第六节 建材工业362
第七节 陶器工业363
第八节 电力364
第九节 驻秦安企业365
第一节 发展概况366
第二章 乡镇企业366
第二节 生产行业368
第三节 管理372
第一节 古道374
第三章 交通374
第二节 公路375
第三节 桥梁378
第四节 运输382
第五节 管理384
第一节 邮政386
第四章 邮政电信386
第二节 电信390
第三节 邮电设施393
第一节 工业394
第五章 机构394
第三节 交通395
第二节 乡镇企业395
第四节 邮电396
第一节 历代贸易399
第一章 集市贸易399
第八编 商贸399
第二节 农村集市402
第二节 市场特色404
第一节 市场形成404
第二章 小商品市场404
第三节 市场服务405
第三章 货郎担406
第四节 市场管理406
第一节 私营商业408
第四章 商业体制408
第二节 集体商业413
第三节 国营商业415
第一节 粮食收购416
第五章 商品经营416
第二节 粮食销售418
第三节 油脂、油品购销428
第四节 商品购销431
第五节 对外贸易436
第一节 仓储437
第六章 仓储调运437
第二节 调运439
第一节 饮食业440
第七章 饮食服务440
第二节 旅馆业441
第三节 其它服务业442
第二节 价格管理443
第一节 计划管理443
第八章 经营管理443
第三节 资金管理445
第四节 劳保福利447
第六节 粮食管理448
第五节 职工教育44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451
第九章 机构451
第二节 经营管理机构452
第一节 计划编制457
第一章 计划管理457
第九编 综合经济管理457
第二节 计划执行459
第一节 价格管理463
第二章 物价管理463
第三节 机构463
第二节 监督检查470
第三节 机构471
第一节 集市贸易管理472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472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473
第三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47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475
第六节 机构477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477
第一节 审计范围478
第四章 审计管理478
第二节 机构480
第一节 计量器具481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481
第二节 标准计量管理482
第一节 统计范围483
第六章 统计管理483
第三节 机构483
第二节 统计服务与监督488
第三节 机构489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490
第一节 地籍管理490
第七章 土地管理490
第三节 土地保护491
第四节 机构492
第一节 农业税收493
第一章 财政收入493
第十编 财税493
第四节 农业特产税499
第三节 耕地占用税499
第二节 牧业税499
第五节 工商税收500
第六节 企业收入510
第七节 补助收入511
第九节 债券收入512
第十节 其他收入512
第八节 “三西”专项资金512
第一节 上解支出514
第二章 财政支出514
第二节 行政管理费515
第三节 文教科卫事业费517
第四节 经济建设支出519
第五节 其他支出521
第一节 财政523
第三章 财税体制523
第二节 税务524
第一节 征收管理525
第四章 财政管理525
第二节 财政预决算管理526
第三节 财政监督527
第四节 利润监缴528
第一节 财政529
第五章 机构529
第二节 税务530
第一节 铜铁币533
第一章 货币533
第十一编 金融533
第三节 历代纸币535
第二节 金银币535
第四节 人民币536
第一节 银行存款538
第二章 存款538
第五节 其他币538
第二节 信用社存款540
第二节 银行贷款542
第一节 民间借贷542
第三章 信贷542
第三节 信用社贷款547
第一节 民国债券548
第四章 债券548
第四节 农贷豁免54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债券550
第一节 会计核算552
第五章 会计结算552
第二节 转账结算553
第二节 现金管理555
第一节 代理金库555
第六章 货币管理555
第三节 工资监督557
第四节 收兑金银558
第一节 保险业务559
第七章 保险559
第二节 典型赔案560
第二节 解放后金融机构561
第一节 民国时期金融机构561
第八章 机构561
第一节 城郭变迁565
第一章 县城基础设施建设565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565
第二节 城区道路566
第三节 桥涵571
第四节 供水572
第五节 排水574
第六节 路灯575
第七节 绿化576
第八节 环境卫生577
第一节 房屋产权578
第二章 房地产578
第二节 房屋管理580
第一节 村庄建设581
第三章 村镇建设581
第三节 房屋普查581
第二节 集镇建设583
第一节 建筑设计586
第四章 建筑业586
第二节 建筑施工587
第三节 建筑队伍588
第四节 新型建筑589
第一节 县城总体规划593
第五章 城乡规划593
第二节 抗震防灾规划594
第三节 村镇规划595
第一节 环境状况596
第六章 环境保护596
第七章 机构597
第二节 污染治理597
第一节 地下党组织活动599
第一章 中共秦安县组织599
下卷599
第十三编 中国共产党599
第二节 中共秦安县委601
第三节 中共秦安县代表大会604
第四节 县委工作部门606
第五节 中共秦安县基层组织607
第一节 全委会议609
第二章 会议纪略609
第二节 常委会议610
第三节 工作会议612
第二节 土地改革615
第一节 减租反霸615
第三章 决策纪要615
第三节 统购统销616
第四节 “三大改造”618
第五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621
第七节 农业学大寨623
第六节 国民经济调整623
第九节 农村联产承包625
第八节 工业学大庆625
第十节 发展乡镇企业627
第十一节 扶贫开发628
第十三节 计划生育630
第十二节 发展果椒630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632
第四章 政治运动纪略632
第三节 “三反”、“五反”633
第二节 抗美援朝633
第四节 肃反634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35
第五节 整风和反右派635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637
第九节 纠正冤假错案639
第八节 揭批“四人帮”639
第一节 组织工作640
第五章 党务活动640
第二节 宣传教育643
第三节 纪律检查646
第四节 统一战线650
第五节 政法工作651
第六节 信访工作652
第七节 党校培训654
第八节 精神文明建设657
第一节 县参议会659
第一章 民议机关659
第十四编 政权政协659
第二节 县参议会议660
第一节 代表产生667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667
第三节 乡(镇)民代表会及保民大会667
第二节 代表会议与代表大会672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681
第四节 提案(议案)处理687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688
第一节 行政机构689
第三章 政府689
第二节 办事机构702
第一节 历届会议707
第四章 人民政协707
第二节 工作活动712
第三节 机构718
第一节 组织沿革721
第一章 国民党秦安县组织721
第十五编 党派群团721
第二节 主要活动723
第一节 组织沿革725
第二章 三青团秦安县组织725
第一节 组织建设726
第三章 民盟秦安县组织726
第二节 团务活动726
第二节 主要活动728
第一节 工人组织729
第四章 群众团体729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731
第三节 妇女组织734
第四节 农民组织736
第五节 科技团体737
第六节 工商业者组织739
第一节 侦察741
第一章 公安741
第十六编 政法741
第三节 剿匪744
第二节 预审744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745
第六节 改造“五类”分子746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746
第七节 治安管理747
第八节 监所管理751
第九节 消防752
第十节 治安保卫755
第一节 刑事检察756
第二章 检察756
第二节 经济检察757
第三节 法纪检察758
第四节 监所检察759
第一节 刑事审判760
第三章 审判760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760
第二节 民事审判762
第四节 申诉复查和信访763
第三节 经济审判763
第一节 法律顾问765
第四章 司法行政765
第五节 人民陪审员制765
第三节 调解766
第二节 公证766
第四节 法制宣传767
第五章 机构768
第一节 公安768
第三节 审判769
第二节 检察769
第四节 司法770
第一节 灾后救济771
第一章 救济771
第十七编 民政771
第二节 社会救济775
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777
第一节 福利供养777
第二章 社会福利777
第三节 殡葬779
第一节 支前781
第三章 拥军优属781
第二节 拥军782
第三节 优属抚恤783
第一节 军人安置784
第四章 安置784
第二节 移民安置785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786
第四节 收容遣返787
第二节 婚姻法宣传788
第一节 旧的婚姻制度788
第五章 婚姻管理788
第三节 婚姻登记789
第一节 地名普查790
第六章 地名与勘界790
第二节 县界勘查796
第七章 机构801
第一节 编制803
第一章 人事803
第十八编 劳动人事803
第二节 吸收录用805
第三节 任免与管理806
第四节 培训与教育809
第五节 考核与奖惩812
第六节 职称评聘814
第七节 统计816
第一节 工人队伍824
第二章 劳动824
第二节 用工制度825
第三节 劳动就业826
第四节 劳动保护828
第一节 官吏薪俸830
第三章 工资830
第二节 干部工资834
第三节 工人工资841
第二节 民国的福利847
第一节 古代的福利847
第四章 福利847
第三节 解放后的福利848
第二节 干部离退休与工人退休851
第一节 官吏退休851
第五章 离退休851
第六章 机构856
第一节 古代兵役制859
第一章 兵役859
第十九编 军事859
第二节 中华民国兵役制86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862
第一节 义勇与民团863
第二章 地方武装863
第二节 警察与国民兵864
第三节 人民武装866
第一节 组织建设867
第三章 民兵867
第二节 政治教育870
第三节 军事训练871
第五节 战备措施873
第四节 武器装备873
第六节 支前执勤874
第七节 劳武结合875
第一节 驻防876
第四章 驻防与设施876
第二节 设施879
第五章 战事883
第一节 县级机构893
第六章 机构893
第二节 基层机构898
第一节 社火901
第一章 群众文化901
第二十编 文化901
第二节 灯谜904
第四节 剪纸905
第三节 贴对联905
第六节 雕塑906
第五节 刺绣906
第一节 班社剧团907
第二章 戏剧曲艺907
第二节 剧种剧目910
第四节 小曲911
第三节 演出场所911
第一节 发行912
第三章 图书912
第二节 收藏阅览913
第三节 作者与著述目录915
第一节 网点设施919
第四章 电影919
第二节 发行放映920
第一节 广播设置921
第五章 广播电视921
第三节 电视收看923
第二节 广播节目923
第五节 电视录放924
第四节 电视差转924
第一节 报刊出版925
第六章 新闻报刊925
第二节 新闻报道926
第一节 诗 词 民歌927
第七章 艺文创作927
第二节 小说 散文 口头文学947
第三节 戏剧 音乐955
第四节 书法959
第五节 美术960
第六节 摄影961
第一节 秦安志962
第八章 方志962
第一节 管理963
第九章 档案管理963
第二节 秦安县志963
第三节 续修秦安县志963
第四节 秦安县志稿963
第二节 条件建设964
第三节 业务指导965
第一节 文化966
第十章 机构966
第四节 利用编研966
第三节 档案967
第二节 广播电视967
第四节 地方志968
第一节 村落遗址969
第一章 遗址969
第二十一编 文物969
第二节 古战场遗址972
第一节 地方名人墓973
第二章 墓葬973
第二节 新发现的古墓974
第一节 寺庙976
第三章 古建筑976
第二节 牌坊980
第三节 楼阁982
第四节 其他古建筑984
第一节 馆藏文物985
第四章 珍藏文物985
第二节 上交文物988
第三节 民间收藏990
第五章 金石992
第一节 管理措施与文物藏室995
第六章 管理995
第二节 机构996
第一章 发现遗址与发掘999
第二十二编 大地湾文化999
第二章 遗址文化遗存1000
第二节 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1001
第一节 大地湾一期1001
第三节 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期1002
第五节 常山下层文化1003
第四节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1003
第一节 陶器1004
第三章 遗址遗物1004
第三节 炭化种子和兽骨1005
第二节 石器、骨器、蚌器和装饰品1005
第一节 房址1006
第四章 遗址遗迹1006
第四节 地画1007
第三节 灰坑和窑穴1007
第二节 墓葬1007
第五章 大地湾文化命名1008
第一节 研究概况1009
第六章 学术研究1009
第二节 学术价值1012
第七章 遗址保护1015
第一节 中医1017
第一章 医疗1017
第二十三编 医疗卫生1017
第二节 西医1019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1022
第四节 医疗设备1023
第五节 医疗制度1024
第六节 人员培训1025
第二章 防疫1026
第一节 预防接种1026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1027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1030
第四节 其他病防治1034
第三章 保健1036
第一节 接生1036
第二节 妇女病防治1036
第三节 婴幼保健1038
第四节 老年人保健1039
第四章 卫生1040
第一节 环境卫生1040
第二节 卫生监测1041
第一节 秦安县人民医院1045
第二节 四○七职工医院1045
第五章 医疗单位1045
第三节 秦安县中医院1046
第四节 乡镇卫生院(所)1046
第五节 村级医疗站1048
第六节 其他医疗单位1048
第六章 药政管理1049
第七章 机构105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1050
第二节 营业机构1051
第三节 服务机构1051
第一章 群众体育1053
第一节 传统体育1053
第二十四编 体育1053
第二节 农民体育1056
第三节 职工体育1056
第二章 学校体育1057
第一节 体育教学1057
第四节 老年和伤残人体育1057
第二节 体育锻炼1058
第三节 体育运动会1059
第三章 体育竞赛1060
第一节 县级竞赛1060
第四节 业余体校1060
第二节 各项记录1061
第四章 体育设施1071
第一节 运动场地1071
第三节 裁判员1071
第二节 器材设备1072
第一节 行政机构1073
第二节 体育团体1073
第五章 机构1073
第一章 风俗习惯1075
第一节 日常生活1075
第二十五编 民俗宗教1075
第二节 生辰1079
第三节 婚嫁1080
第四节 丧葬1081
第五节 传统节日1082
第六节 礼俗1083
第七节 优良风尚1084
第八节 陋习1086
第九节 禁忌1087
第十节 庙会1088
第一节 佛教1092
第二节 伊斯兰教1092
第二章 宗教1092
第三节 天主教1093
第四节 基督教1093
第三章 方言1094
第一节 语属方言区1094
第二节 语音1096
第三节 分类词1114
第四节 谚语1129
第五节 歇后语1132
第六节 语法例句1135
第二十六编 人物1137
第一章 立传1137
第二章 简介1163
第三章 列表1220
第二十七编 乡镇1255
第一章 兴国镇1255
第二章 郑川乡1257
第三章 古城乡1259
第四章 西川乡1260
第五章 千户乡1263
第六章 王窑乡1264
第七章 刘坪乡1266
第八章 叶堡乡1268
第九章 安伏乡1271
第十章 郭嘉乡1273
第十一章 吊湾乡1275
第十二章 魏店乡1276
第十三章 王铺乡1278
第十四章 郭集乡1280
第十五章 陇城乡1282
第十六章 五营乡1284
第十七章 莲花乡1286
第十八章 中山乡1288
第十九章 好地乡1290
第二十章 云山乡1291
第二十一章 王尹乡1293
第二十二章 兴丰乡1295
附录1309
第一部分 文件、资料辑存1309
第二部分 论文选录1321
第三部分 专业志、乡镇志要目1348
第四部分 地方资料存目1352
第五部分 家谱简介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