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0506008.jpg)
- 刘新科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99645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教育思想-西方国家-现代-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
一、学科内涵与性质1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2
第二节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4
一、形成与发展概述4
二、形成与发展阶段5
第三节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基本特征与实质特点8
一、基本特征8
二、实质特点11
第四节 学习、研究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目的和意义14
一、中心目的14
二、主要意义15
第五节 学习、研究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原则与方法17
一、基本原则17
二、重要方法18
第二章 主知主义教育思潮23
第一节 主知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3
一、社会与教育的现实背景23
二、教育理论基础24
第二节 主知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特点25
一、主知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25
二、主知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26
第三节 主知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8
一、赫尔巴特的生平及教育活动28
二、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29
第四节 主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38
一、影响38
二、评价41
第三章 新教育思潮43
第一节 新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43
一、新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43
二、新教育思潮产生的理论渊源44
三、新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关系45
第二节 新教育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45
一、新教育思潮的兴起45
二、新教育思潮的传播与发展50
三、后期的新教育运动53
四、新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54
第三节 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55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55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58
第四节 新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66
一、影响66
二、评价68
第四章 进步教育思潮70
第一节 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70
一、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70
二、进步教育思潮的理论渊源73
第二节 进步教育思潮的形成、演变及主要特点75
一、进步教育思潮的形成和演变75
二、进步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82
第三节 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83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83
二、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85
第四节 进步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94
一、影响94
二、评价96
第五章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99
第一节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99
一、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99
二、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对进步教育思潮的批评101
三、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渊源102
一、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演变104
第二节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演变及其主要特点104
二、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及主要特点106
第三节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109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109
二、主人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111
第四节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115
一、影响115
二、评价116
第六章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118
第一节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118
一、永恒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18
二、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119
三、西方传统文科教育的影响120
一、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121
第二节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与基本观点121
第三节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122
二、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122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124
二、赫钦斯等人的教育思想126
第四节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130
一、影响130
二、评价131
第七章 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133
第一节 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133
一、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33
二、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134
一、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135
第二节 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观点135
二、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137
第三节 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观点137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137
二、马里坦的教育思想138
第四节 新托玛斯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141
一、影响141
二、评价141
第八章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144
第一节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144
一、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44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理论渊源145
一、新行为主义的形成和演变146
第二节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演变及其主要特点146
二、新旧行为主义的不同观点148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150
第三节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152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152
二、斯金纳等人的主要教育观点153
第四节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158
一、影响158
二、评价161
第九章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164
第一节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164
一、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64
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理论渊源165
三、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内部原因166
第二节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特点168
一、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168
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169
第三节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170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170
二、皮亚杰的教育思想174
三、布鲁纳的教育思想179
第四节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183
一、影响183
二、评价183
第十章 发展性教育思潮184
一、发展性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87
第一节 发展性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187
二、发展性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189
第二节 发展性教育思潮的基本概念及其主导思想190
一、发展性教育思潮的基本概念190
二、发展性教育思潮的主导思想192
第三节 发展性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93
一、赞科夫的生平及教育活动193
二、赞科夫的教育思想193
第四节 发展性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203
一、影响203
二、评价204
一、人本化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207
第一节 人本化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07
第十一章 人本化教育思潮207
二、人本化教育思潮产生的思想渊源208
第二节 人本化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特点212
一、人本化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212
二、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212
第三节 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思想214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214
二、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教育思想216
第四节 人本化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227
一、影响227
二、评价228
第一节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31
一、理论渊源——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31
第十二章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231
二、社会历史背景233
第二节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36
一、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236
二、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240
第三节 对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的评价249
第十三章 终身教育思潮252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52
一、终身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252
二、学校教育内部的现实背景258
第二节 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基本观点及其主要特点260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260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及基本观点261
三、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264
第三节 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65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活动265
二、保罗·朗格郎的教育思想266
第四节 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273
一、影响273
二、评价278
第十四章 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280
第一节 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81
一、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281
二、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产生的理论基础283
第二节 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291
一、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291
二、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295
第三节 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的基本教育主张298
一、对教育本质的理解298
二、学习化社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302
三、赫钦斯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306
第四节 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321
一、影响321
二、评价322
第十五章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324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324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324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理论渊源326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334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特点334
二、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336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338
一、教育目的观338
二、道德观339
三、课程观340
四、教师观及师生关系342
五、关于教育研究343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344
一、影响344
二、评价345
参考文献349
后记350
作者著作简目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