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观点 历史200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观点 历史2005
  • 钱蓉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5234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史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观点 历史200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特色鲜明的二战史研究——我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究综述 1

一、研究二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经验1

二、苏联和各国共产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4

三、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6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8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9

六、结论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启示16

德日对待二战态度差异与原因17

解析法西斯的外在迷惑性18

从尼采的疯狂到德国纳粹党的惨败20

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精神专制21

日本天皇在二战中的战争责任23

日本军国主义与太平洋战争24

日本右翼与军国主义25

日本现代史学中的天皇史观27

日本社会传统与日军慰安妇制度28

日本的靖国神社29

二战对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31

二战期间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32

二战后英国外交的现实主义政策34

苏联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战35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召开的军事会议36

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史学的层次性37

郑和首航600周年首航600周年:“郑和下西洋”研究迎来新高潮40

一、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密集40

二、创新观点不断涌现41

三、新材料的挖掘和新视角的运用54

郑和远航标志着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58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中的天下格局59

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60

郑和下西洋时代西亚形势及与中国的关系62

探求从海路到麦加是下西洋的特殊使命63

天妃信仰在郑和航海中占有重要地位64

焚毁郑和档案的不是刘大夏也不是乾隆65

下西洋与非洲动物的引进67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68

贵族奢侈品的需求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动因69

史学二里头遗址近年发掘的重要突破70

思想文化史研究本土化刍议71

雅史学与俗史学72

历史观念史:国病与身病73

故宫学:从自发到自觉74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75

身体史研究刍议77

党史学界内外的良性互动78

“世界史”的内涵79

从近代史学革命看心态史学80

中国近代史下限应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1

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82

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理论困境83

政治近年西方学界对新中国“一边倒”政策成因的研究85

秦汉官僚意识的观念生成86

唐代的百姓勋官87

“玄武门之变”史事新解89

清代的“就地正法”制度90

清代经略边疆的失误91

戊戌变法期间官员士民的上书情况93

“科举”是一个中性词94

日俄战争:甲午战争的继续与发展95

光复会领导人的暗杀言论96

红军长征中“三人”小组成立的原因97

为汉代哲学重新定位98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局100

严复译《社会通诠》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102

经济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的研究104

中国历史上的保富思想105

中国历史上反对“与民争利”的思想106

西晋时张轨并未铸钱107

宋代是中国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108

中国行会与英国行会属于同类性质的社会经济组织110

科举制促进了士大夫从商111

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112

对清代中后期地主大规模兼并土地的质疑113

旗昌洋行与19世纪美国对广州贸易115

中国现代拍卖业出现较晚而又较早式微116

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存在独立于民户之外的“吏户”118

南朝时期村的起源119

齐地“巫儿”风俗不是古代内婚制遗存和赘婿120

隋唐五代亲邻关系与社会经济生活121

明代军户的地位122

明清苏州、扬州、徽州三地风俗的互动互融124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125

被舆论化的历史:“粤东盗甲天下”说与近代广东匪患126

关于南社的历史——社会学考察127

上海下层民众对“五四运动”的反应129

文化近15年来日本对宋代士大夫的研究131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评132

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133

“克己复礼”是对“礼”的实践,不是“恢复周礼”134

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135

“絜矩”是古代均平概念的另一种表述137

明清八股文的不同品位138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139

汉文化的选择预示了大清帝国的盛与衰140

官方、民间因素推动了北京娱乐文化的转型141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143

“整理国故运动”深受西方学理的启发145

严复误读赫胥黎“天演论”的后果146

何谓“思想现代性”?148

破除“欧洲中心论”,建构汉学知识系谱学149

乱世出游侠151

人物近十年中国近代人物心理研究的情况153

史学界对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的研究153

朱元璋的民族成分是汉不是回155

唐玄宗的多事四夷思想155

林则徐译报:中国人办报的先声157

王国维是引进“科学”一词的第一个中国人158

刘坤一向清廷密荐了袁世凯159

丁汝昌的早年经历160

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161

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163

20世纪30年代初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164

一个外国人心目中的陈云165

史地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167

远古神话传说与黄河北流问题168

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拓展169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基本特征170

环境变迁研究的证据与信度172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村落发展之关系173

古代江南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74

明清时期市镇的历史归属175

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176

抗战前日本人对长江上游的实地考察177

陕甘宁边区移民带来的影响178

世界新世纪如何繁荣世界史学科?180

犹太人的“故土观”181

中世纪骑士行为变化与爱情观念182

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的原因184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与旧大陆生物初传美洲185

16—18世纪英国中上阶层的择偶标准186

法国大革命:抛开宗教外衣的一波三折187

巴黎公社的社会公仆意识189

英国的工业化与小农户的命运190

肯尼迪与“特种战争”191

20世纪60年代美国毒品泛滥现象探析192

美国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的前景194

一、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196

争鸣叙事本位的不同理解196

二、如何看待“叙事本位”与“史论本位”的关系197

历史上是否存在“夏”198

一、“夏”绝非杜撰!198

附:二、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夏”的考古学论证难令人信服199

“Khumdan”的意义201

一、“Khumdan”为唐都长安外来译名的新证据201

附:二、“Khumdan”不是唐都长安的外来译名202

尧都的今址203

一、尧都并非太原,而是临汾203

附:二、尧都即今天的山西太原204

一、诸葛亮假“吴人”之手杀关羽205

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争论205

二、质疑诸葛亮“借刀”杀关羽207

三、再论蜀人假吴人之手杀关羽208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209

一、《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09

二、《天朝田亩制度》不是“伟大的反封建纲领”,《资政新篇》也不算“政治纲领”210

袁世觊是否“告密”212

一、袁世凯初四日“告密”说不能成立212

附:二、袁世凯“告密”是促成“戊戌政变”最直接的原因213

一、“洋务”本义乃“涉外事务”,其中包括“海防事务”214

“洋务”的含义214

附:二、“洋务”本义为“海疆事务”,并非“涉外事务”215

近代中国上海公共领域的产生时间216

一、对中国近代公共领域产生及其主体的不同看法216

附:二、近代中国上海公共领域的产生及其主体217

八七会议的意义219

一、八七会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创新与结合,也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初始标志219

二、八七会议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也没有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220

索引222

后记2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