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3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9638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3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综述2

第一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2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

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3

三、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4

第二节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5

一、科技资源配置5

二、科技创新能力6

三、科技人力资源7

四、高技术产业化7

第三节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8

一、组织实施重大专项8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8

三、支撑农业创新与发展9

四、科技惠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9

第四节 科技工作稳步推进9

一、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9

二、完善落实创新政策10

三、加强区域科技工作11

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11

五、推进科普事业11

第二章 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4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14

一、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普惠政策14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5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16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16

第二节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17

一、高校研发体系17

二、高校的科研管理改革18

三、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18

四、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19

五、新型研发组织20

第三节 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21

一、技术市场21

二、生产力促进中心22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22

四、大学科技园24

五、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4

六、公共服务平台25

第四节 科技管理改革25

一、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25

二、国家科技报告制度26

三、国家创新调查制度26

四、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26

五、科技评估27

第五节 创新政策环境27

一、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7

二、科技评价与科技奖励28

三、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28

第三章 科技人才队伍30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30

一、科技人力资源30

二、研发人员队伍31

三、留学回国人员31

第二节 科技人才培养32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32

二、博士后人才培养32

三、国家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32

四、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人才培养33

第三节 科技人才重大工程与人才引进33

一、全面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3

二、公布“万人计划”首批人员名单34

三、完善“千人计划”工作机制35

四、其他人才计划和地方科技人才工作35

第四章 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38

第一节 科技投入38

一、全社会科技投入38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40

三、科技投入及经费管理制度建设42

四、科技经费监管44

五、财政工具的运用46

六、科技经费管理实践46

第二节 科技金融48

一、科技金融工作的重大进展48

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50

三、科技金融创新实践52

第五章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56

第一节 重大科学工程56

一、重大科学工程发展情况56

二、重大科学工程取得的主要成就57

三、典型案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新的共振结构59

第二节 研究实验基地建设60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60

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

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3

第三节 科研条件建设64

一、创新方法64

二、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65

三、国家综合服务试验基地建设与运行66

第四节 科技平台建设68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进展68

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成效69

三、省市科技平台工作成效71

第六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4

第一节 总体情况74

一、统筹组织推进74

二、年度任务部署76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76

四、重点突破进展78

第二节 重要科研进展与成果80

一、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80

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82

三、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84

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5

五、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88

六、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91

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93

八、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95

九、重大新药创制97

十、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100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104

第一节 加强部署和组织推进104

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和论证104

二、在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基础性、前沿性研发任务104

第二节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105

一、节能环保105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106

三、生物109

四、高端装备制造109

五、新能源110

六、新材料111

七、新能源汽车112

第三节 试点示范和载体基地建设113

一、试点示范113

二、集群建设114

三、载体建设114

第八章 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科技进步116

第一节 工作进展116

一、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16

二、节能减排科技进步118

第二节 研发进展119

一、重大基础科学研究119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20

第三节 产业化与示范应用123

一、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123

二、技术推广及产业化125

第九章 基础研究130

第一节 基础研究发展概况130

一、经费投入130

二、国际科技论文发表131

第二节 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132

一、数学132

二、物理学132

三、化学133

四、天文学133

五、地球科学133

六、生物科学134

七、新兴交叉学科134

第三节 面向国家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135

一、农业科学135

二、能源科学136

三、信息科学137

四、资源环境科学138

五、健康科学139

六、材料科学140

七、制造与工程科学141

八、综合交叉科学142

第四节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42

一、纳米142

二、量子调控143

三、蛋白质144

四、发育与生殖145

五、干细胞146

六、全球变化147

第五节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48

一、研究部署148

二、重要进展148

第六节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148

一、研究部署148

二、重要进展149

第十章 前沿技术152

第一节 信息技术152

一、高性能计算技术152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152

三、虚拟现实技术153

四、信息安全技术153

五、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154

第二节 生物和医药技术155

一、前沿生物技术155

二、医药生物技术155

三、现代医学技术156

四、工业生物技术156

五、生物资源与安全技术156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157

一、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157

二、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157

三、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158

四、纳米材料与器件158

五、材料设计制备与安全服役158

第四节 先进制造技术159

一、制造装备与工艺技术159

二、系统控制技术159

三、微纳制造技术160

四、制造服务技术160

五、智能机器人技术160

第五节 先进能源技术161

一、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161

二、清洁煤技术161

三、可再生能源技术162

四、核能与燃料循环技术162

第六节 海洋技术162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62

一、海洋油气开发技术163

三、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164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164

第七节 资源环境技术165

一、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165

二、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166

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166

四、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166

五、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价技术167

第八节 现代农业技术167

一、农业生物技术167

二、数字农业技术168

三、食品工程技术168

四、先进农业设施与装备技术169

五、农业生境控制技术169

第九节 现代交通技术169

一、汽车前沿技术169

二、高速列车技术169

三、智能交通技术170

四、船舶技术170

五、航空技术170

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与服务技术170

第十节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171

一、地球观测技术171

二、导航定位技术172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173

四、空间探测技术173

第十一章 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176

第一节 农业产业关键技术176

一、农林高效生产176

二、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177

三、农业生物种业178

四、农业防灾减灾180

五、农林生态环境181

六、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181

七、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能源182

八、现代海洋农业185

九、农村与农业信息化185

第二节 村镇建设和农村民生关键技术187

一、村镇规划与发展187

二、村镇宜居社区187

三、村镇土地利用与动态监测188

四、村镇建筑节能与材料189

五、村镇生态环境整治与饮用水安全190

第三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191

一、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1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一城两区百园”工程193

三、农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3

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194

第四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94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94

二、先进实用技术示范195

三、星火产业带196

第五节 农村科技产业与服务体系建设196

一、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和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196

二、星火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198

第十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200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200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200

二、科技活动人员与经费201

三、发明专利202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202

一、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202

二、国家高新区创新成效203

第三节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4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4

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6

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7

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8

第四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09

一、火炬计划209

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11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12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214

第五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215

一、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215

二、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216

三、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16

四、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217

第十三章 传统产业科技进步220

第一节 重点产业科技进步220

一、装备制造220

二、海洋装备与船舶225

三、汽车226

四、钢铁227

五、有色金属229

六、石化231

七、建材233

八、轻工235

九、纺织236

第二节 重大示范推广项目238

一、特高压输电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238

二、建材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239

三、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工程240

四、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240

第十四章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242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242

一、人口发展与疾病防治242

二、医疗器械243

三、中医药现代化244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45

一、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245

二、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246

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247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248

五、城市信息平台249

第三节 公共安全250

一、生产安全250

二、食品安全251

三、社会安全252

第四节 防灾减灾254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254

二、地震、地质灾害255

第五节 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56

一、水资源256

二、矿产资源256

三、土地资源257

第六节 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257

一、水污染控制257

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257

三、生态保护与治理258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与示范258

一、实验区创新能力调查指标体系258

二、实验区科技示范259

三、实验区过程管理259

第八节 文化和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259

第十五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262

第一节 重点区域科技工作262

一、深化东部地区科技合作262

二、推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263

三、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发展263

四、加强东北地区科技工作264

第二节 部省会商265

一、基本进展265

二、主要成效267

第三节 民族与边疆科技工作268

一、科技援疆268

二、科技援藏269

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270

第四节 地方科技工作271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271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273

第五节 基层科技工作274

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274

二、科技兴县(市)工作275

三、片区科技扶贫工作276

第十六章 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278

第一节 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合作278

一、中美科技合作278

二、中欧科技合作279

三、中国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281

四、中日韩科技合作281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282

第二节 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282

一、与东盟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科技合作282

二、与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284

三、与拉美国家的科技合作285

四、对外科技培训285

第三节 多边科技合作286

一、牵头和参与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286

二、与国际组织的合作288

第四节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89

一、与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89

二、与台湾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90

第五节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290

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90

二、国际合作基地291

三、国际人才引进与培养291

四、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292

五、国际科技合作论文和专利293

第十七章 科普事业296

第一节 科普能力建设296

一、科普队伍建设296

二、科普经费投入297

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298

四、科普出版与传媒299

第二节 科普活动与事件300

一、全国科技活动周300

二、全国科普日302

三、农村科普302

四、青少年科普303

五、新媒体科普303

六、特色科普活动304

七、科普事件305

第三节 科普政策306

附表308

表1 科技人员308

表2 科技经费308

表3 科技产出309

表4 高技术产业309

表5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10

支持单位支持单位3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