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实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实践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449480.jpg)
- 洪光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146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基础10
一、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10
(一)朴素历史观及神学转向11
(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转向13
(三)理性史观的确立和演进15
(四)理性史观的扩展和深化17
二、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24
(一)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25
(二)社会运行机理的显现26
(三)社会研究视野的扩展29
(四)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30
三、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主观基础32
(一)突出的个人素养32
(二)世界观的两个转变35
(三)研究视角的两次转换39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43
一、社会形态理论的酝酿与准备43
(一)对物质利益的感悟:《莱茵报》时期的探索44
(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德法年鉴》时期的审视51
(三)历史的最初解答:早期经济学研究的成果60
(四)理论形成的前夜:《神圣家族》的揭示68
二、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与阐述74
(一)理论的全面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阐发75
(二)理论的补充论述:新哲学形成后的探索85
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与成熟96
(一)亚细亚所有制与马尔克制度:东西方社会的共性思考97
(二)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成熟:《资本论》时期的剖析106
四、社会形态理论的完善与深化116
(一)原生社会形态的揭示:人类学研究的成就117
(二)历史辩证法的丰富:俄国社会问题的探析122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127
一、解构社会历史的方法论127
(一)主客体视角的统一128
(二)历史与价值的统一130
(三)抽象与具体的统一132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134
(五)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的统一136
二、社会形态的横向结构剖析139
(一)社会基本要素及层次的剖析139
(二)社会矛盾运动及机理的梳理144
(三)社会结构理论的概括性认识149
(四)正确理解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153
三、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定性158
(一)社会形态存在的规定性158
(二)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定性163
四、社会形态演进的图式167
(一)生产力社会形态理论168
(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173
(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182
(四)社会发展图式关系解析189
五、社会形态演进中的跨越197
(一)解构社会形态跨越的理论前提197
(二)对跨越现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201
(三)正确理解社会形态跨越的理论206
六、对具体社会形态的分析与构想210
(一)对原生社会的探索与阐述211
(二)对资本主义的评价与批判216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220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发展与实践227
一、社会形态理论在俄国的初步发展与实践227
(一)继承与发展:列宁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贡献228
(二)突进与退却:社会形态理论的曲折实践240
二、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初步实践24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发展250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社会形态理论视角的透视256
第五章 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266
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实践267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中国的建构267
(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成就与挫折271
二、对社会主义初步实践的理论反思277
(一)基于马克思历史方法论的反思277
(二)基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反思281
(三)基于马克思社会发展图式的反思287
(四)基于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反思291
三、在反思中科学界定现实历史方位293
(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与超越限度294
(二)现实社会主义的多维透视299
(三)回归本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302
四、在反思中构筑初级阶段的建设论307
(一)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307
(二)根本路径:推进改革开放313
(三)基本原则:全面协调发展319
(四)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323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展望32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2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质33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337
结语 在社会形态理论指导下走向更高阶段340
主要参考书目343
索 引348
后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