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典型红壤酸化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典型红壤酸化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
  • 佟德利,王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768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5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162页
  • 主题词:红壤-酸性土壤-土壤改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典型红壤酸化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研究背景3

第1章 红壤酸化的现状与危害3

1.1 我国红壤酸化现状3

1.2 红壤酸化特点4

1.3 土壤酸化的危害5

第2章 土壤酸化的成因8

2.1 土壤酸化的自然因素8

2.2 土壤酸化的人为因素9

2.2.1 酸沉降9

2.2.2 植物根系酸的分泌9

2.3 施肥加剧土壤酸化10

2.3.1 氮肥生物氧化导致的土壤酸化11

2.3.2 硝化作用及其驱动力13

第3章 酸化土壤的改良与阻控15

3.1 合理的农艺措施15

3.1.1 合理的肥料应用与管理15

3.1.2 合理的水肥管理16

3.1.3 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与秸秆还田16

3.2 土壤酸度调控措施16

3.2.1 酸化土壤的无机改良原理与技术16

3.2.2 酸化土壤的有机改良原理与技术18

3.2.3 酸化土壤的根际改良技术20

第二篇 硝化作用驱动下的红壤酸化机制23

第4章 氮肥对茶园红壤与农田红壤硝化作用及酸度的影响23

4.1 引言23

4.2 材料与方法24

4.2.1 供试红壤24

4.2.2 培养试验处理24

4.2.3 样品分析方法25

4.2.4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定量PCR分析25

4.2.5 数据与图形处理25

4.3 结果26

4.3.1 培养过程中土壤pH的动态变化26

4.3.2 无机氮的动态变化28

4.3.3 净硝化作用29

4.3.4 红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变化31

4.4 讨论32

4.4.1 硝化作用与土壤pH变化的关系32

4.4.2 硝化作用与土壤性质及肥料品种的关系33

4.4.3 氨氧化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4

4.5 结论35

第5章 氮肥对不同初始pH红壤硝化作用及酸度的影响36

5.1 引言36

5.2 材料与方法37

5.2.1 供试土壤37

5.2.2 培养试验处理37

5.2.3 样品分析方法37

5.2.4 数据与图形处理38

5.3 结果与讨论38

5.3.1 无机氮的变化与硝化作用38

5.3.2 土壤酸度的变化40

5.3.3 土壤硝化速率与酸化速率及其相互关系42

5.4 结论44

第6章 盆栽条件下氮肥对红壤酸度的影响45

6.1 引言45

6.2 材料与方法45

6.2.1 供试土壤45

6.2.2 盆栽试验概况46

6.2.3 氨氧化细菌富集培养基及培养条件46

6.2.4 根箱试验概况47

6.2.5 样品分析方法47

6.2.6 数据与图形处理48

6.3 结果与讨论48

6.3.1 盆栽试验结果与讨论48

6.3.2 根箱试验结果与讨论56

6.4 结论58

第7章 金针菇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红壤酸度及硝化潜势的影响59

7.1 引言59

7.2 材料与方法60

7.2.1 供试土壤60

7.2.2 菌糠生物质炭的制备60

7.2.3 培养试验处理60

7.2.4 样品分析方法61

7.2.5 数据与图形处理61

7.3 结果与讨论61

7.3.1 添加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pH的影响61

7.3.2 添加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交换性酸的影响62

7.3.3 添加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63

7.4 结论64

第三篇 土壤酸度改良剂的筛选及酸度调控机理69

第8章 农业废弃物对强酸性茶园土壤的调控机制69

8.1 引言69

8.2 材料与方法70

8.2.1 供试土壤与有机物料70

8.2.2 培养试验设计70

8.2.3 样品分析方法71

8.2.4 数据与图形处理72

8.3 结果72

8.3.1 添加有机物料对土壤pH的调节72

8.3.2 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变化73

8.3.3 土壤交换性酸与交换性盐基的变化75

8.4 讨论76

8.5 结论78

第9章 秸秆源生物质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79

9.1 引言79

9.2 材料和方法80

9.2.1 供试土壤80

9.2.2 供试生物质炭80

9.2.3 生物质炭的XRD图谱81

9.2.4 生物质炭表面有机官能团82

9.2.5 生物质炭酸碱滴定曲线82

9.2.6 试验设计83

9.2.7 样品分析方法83

9.2.8 数据处理83

9.3 结果84

9.3.1 酸化茶园土壤的pH84

9.3.2 酸化茶园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趋势84

9.3.3 酸化茶园土壤中水溶性碳含量动态变化趋势87

9.3.4 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质的变化趋势87

9.4 讨论88

9.5 结论91

第10章 碱渣与有机物料对酸化茶园土壤的复合修复92

10.1 引言92

10.2 材料和方法93

10.2.1 供试土壤与修复材料93

10.2.2 培养试验设计94

10.2.3 样品分析方法95

10.2.4 数据处理95

10.3 结果96

10.3.1 土壤pH的变化96

10.3.2 土壤氮循环对pH的影响97

10.3.3 土壤交换性质的变化100

10.4 讨论101

10.5 结论103

第11章 复合改良剂对亚表层土壤酸度的调控104

11.1 引言104

11.2 材料与方法105

11.2.1 供试土壤与有机物料105

11.2.2 试验设计105

11.2.3 样品分析方法106

11.2.4 数据处理106

11.3 结果与讨论106

11.3.1 淋溶液的理化性质106

11.3.2 表层土壤pH变化110

11.3.3 亚表层土壤交换性质111

11.3.4 表层土壤无机氮含量112

11.4 结论114

第12章 茶叶品质改良效果的初步探索115

12.1 引言115

12.2 材料与方法115

12.2.1 供试有机物料115

12.2.2 试验设计116

12.2.3 茶叶品质的测定117

12.3 结果与讨论117

12.3.1 土壤pH117

12.3.2 茶叶品质118

12.4 结论121

第13章 改良剂对红壤硝化作用和复酸化的影响122

13.1 引言122

13.2 材料与方法123

13.2.1 供试红壤123

13.2.2 培养试验处理123

13.2.3 样品分析方法124

13.2.4 数据与图形处理124

13.3 结果与讨论124

13.3.1 无机改良剂对红壤硝化作用和复酸化的影响124

13.3.2 生物质炭改良对红壤硝化作用和复酸化的影响128

13.4 结论132

参考文献133

后记1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