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学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5107688.jpg)
- 张忠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5174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教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论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二、教育学的学科问题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4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4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阶段19
四、当代教育学发展状况与特征23
第三节 教育学中国化百年26
一、教育学中国化阶段划分26
二、教育学中国化阶段探索28
三、教育学中国化应注意的问题34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39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39
一、生物起源论39
二、心理起源论41
三、劳动起源论42
四、教育起源于人类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42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44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44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45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47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49
第三节 当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与趋势50
一、当代世界的教育发展50
二、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53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56
第四节 教育的含义与本质64
一、教育含义的语义分析64
二、教育含义的历史解说65
三、当代经典教育概念分析66
四、教育概念的再确认68
五、教育本质大讨论及主要观点69
六、教育的基本要素76
七、教育的形态7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81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81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81
二、个体发展理论83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89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90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90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91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91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92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92
六、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93
第三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93
一、教育史上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争论94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95
第四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01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02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103
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103
四、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04
第五节 人生阶段与教育105
一、教育史上关于人生阶段的划分105
二、人生阶段与教育107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12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112
一、教育独立论113
二、教育万能论114
三、人力资本理论115
四、筛选假设理论116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11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18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18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20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23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28
五、社会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31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132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134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38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43
四、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146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147
第五章 教育目的151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51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51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153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155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56
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156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理论157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164
一、我国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164
二、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68
三、实现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172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74
一、德育174
二、智育174
三、体育175
四、美育178
五、劳动技术教育183
第五节 中小学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184
一、中小学的教育性质与特点184
二、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185
第六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187
一、美国的教育目的187
二、英国的教育目的188
三、日本的教育目的189
四、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目的189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目的191
第六章 教育制度193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193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193
二、学校教育制度195
三、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96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学校教育系统197
一、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197
二、学校教育系统分析203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04
第三节 当代国外学制介绍206
一、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07
二、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08
三、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11
四、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13
五、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216
六、俄罗斯的学校教育制度218
第四节 中国学制及历史沿革220
一、旧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220
二、1949年以来的中国学制及其改革222
第七章 教育主体231
第一节 教师231
一、教师的概念231
二、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33
三、教师专业的劳动特点与职业角色237
四、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43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246
六、教师专业发展253
第二节 学生263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264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65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267
第三节 师生关系269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269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270
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271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策略272
第八章 教育内容273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273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273
二、教育内容的特点274
三、影响教育内容改革与发展的因素275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载体:课程277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277
二、课程类型283
三、课程的范围与结构286
第三节 课程编制287
一、课程编制原理287
二、课程目标289
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291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292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292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293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295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295
五、课程评价296
第五节 课程改革299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99
二、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303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05
第九章 教学310
第一节 教学理论概述310
一、教学的概念310
二、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313
三、教学的作用与任务316
第二节 教学过程319
一、教学过程概述319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321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22
四、教学过程的阶段329
第三节 教学原则332
一、教学原则概述332
二、现代教学原则体系分析335
第四节 教学方法337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337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339
三、常用教学方法341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46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348
一、教学组织形式348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52
第六节 教学模式358
一、教学模式概述358
二、国外主要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模式361
三、国内主要教学模式369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发展375
第七节 教学艺术376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与特点376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378
三、课堂教学艺术379
四、课堂教学风格389
第十章 德育397
第一节 德育概述397
一、德育的含义397
二、德育的历史形态399
三、德育的任务400
第二节 德育目标、德育课程与德育内容402
一、德育目标402
二、德育课程407
三、德育内容410
第三节 德育过程414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414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基本矛盾及本质415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17
第四节 德育原则421
一、知行统一原则422
二、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422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423
四、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424
五、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424
六、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425
七、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425
第五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426
一、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427
二、德育方法429
三、当代德育方法的转型435
第六节 德育模式439
一、德育模式的含义440
二、国外德育模式441
三、国内对德育模式的研究448
四、对德育模式研究的反思与重构453
参考书目457
后记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