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5107300.jpg)
- 李希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5909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220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原始3
概述3
一、艺术的发生3
二、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分布和流变5
三、中华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9
第一章 原始音乐13
第一节 原始音乐起源探讨13
一、有关音乐起源的几种推论13
二、关于音乐形式、因素起源的研究16
第二节 原始音乐的特点及其社会功用19
一、原始音乐的传说和记载19
二、原始音乐的存在方式20
三、原始音乐的社会功能22
第三节 考古发现的中国远古乐器24
一、击乐器24
二、吹奏乐器28
三、远古乐器的组合32
第二章 原始舞蹈33
第一节 原始舞蹈的起源与特征33
第二节 考古发现的中国原始舞蹈37
一、彩陶37
二、岩画39
第三节 近代民俗活动中的原始舞蹈遗存42
一、生命欢歌,自然礼赞42
二、敬天地,祀鬼神43
三、生殖崇拜44
四、与祭祀相关的其他舞蹈44
第四节 古文献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始舞蹈45
一、乐舞的初创45
二、“三皇五帝”时代的乐舞45
第三章 原始建筑49
第一节 中华原始建筑的基本形态49
一、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居住形式49
二、原始建筑的基本形态:巢居与穴居51
第二节 穿斗木构的渊源:巢居52
一、巢居发展序列:从“构木为巢”到“干阑”(栅居)53
二、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54
三、源于巢居的原始建筑艺术55
第三节 土木混合结构的渊源:穴居56
一、穴居的发展序列56
二、原始建筑遗存状态57
三、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发达阶段的聚落59
四、原始建筑样式与功能61
五、源于穴居的原始建筑艺术65
第四节 多样的礼制建筑雏形67
第四章 原始雕塑72
第一节 原始雕塑艺术分期72
一、旧石器时代雕塑72
二、新石器时代雕塑72
第二节 陶器及其他器物上的雕刻纹饰76
一、陶器上的雕刻纹饰76
二、牙骨器和木器上的雕刻纹饰77
第三节 玉雕的造型与纹饰78
一、原始玉雕的造型79
二、玉雕的纹饰81
第四节 史前雕像84
一、中国史前雕像84
二、史前雕像的艺术演进85
三、史前雕像的文化史意义86
第五章 原始制陶及史前素陶88
第一节 原始陶器88
一、中国原始制陶的特征90
二、中华原始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94
第二节 素陶的造型与装饰96
一、素陶的分布与发展96
二、典型器物的造型及精神内涵98
三、丰富的器形变化102
四、促使器形演变的几种主要因素104
五、陶的装饰部位及主要装饰手法107
第六章 原始彩陶109
第一节 彩陶的分布和发展109
一、彩陶的文化类型109
二、彩陶艺术的特征与纹饰的发展概况113
第二节 象形纹饰117
一、形象的创造117
二、纹样的发展119
三、纹饰的内涵121
第三节 韵律与图像的启迪123
一、点画到纹饰123
二、线的韵律127
三、图像的启迪130
第七章 原始岩画137
第一节 中国岩画及其发现137
第二节 北方岩画138
一、阴山岩画138
二、青海岩画139
三、甘肃岩画140
四、新疆岩画141
第三节 南方岩画143
一、连云港将军崖岩画143
二、沧源岩画144
三、左江岩画145
第四节 岩画的题材147
一、动物与狩猎147
二、祈祷和祭祀148
三、两性观念的表现148
四、脚印岩画149
五、人面岩画150
第五节 岩画的艺术特点151
一、浓烈的写实风格151
二、神秘的象征意象151
三、自由的画面构成152
第八章余论:中华原始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154
第一节 中华原始艺术奠立了中华艺术中“天人相谐”观的基础154
第二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写意”特征155
第三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象征观念157
第二编 夏商周161
第一章 夏商周艺术概说161
第一节 夏商周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161
一、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162
二、奴隶制社会的形成、繁盛、解体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163
三、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64
第二节 夏商周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演化166
一、崭新艺术历史类型的确立166
二、夏商周艺术总体风格的与世推移169
三、夏商周艺术种类由混合到分化的发展174
第三节 夏商周艺术的光辉成就与历史地位176
一、乐舞艺术与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176
二、《诗经》《楚辞》的不朽价值178
三、成就各异的其他门类179
四、中国艺术思想基本传统的形成181
第二章 夏商周乐舞艺术概述183
第一节 夏代乐舞183
一、歌颂大禹的乐舞《大夏》183
二、关于乐舞《九韶》的传说184
三、启、桀的纵情享乐185
四、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的乐舞交流185
第二节 商代乐舞186
一、商代的祭祀乐舞186
二、商王及贵族奢侈享用的乐舞188
第三节 西周乐舞189
一、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189
二、乐舞机构与乐舞等级制度192
第四节 春秋乐舞194
一、乐舞等级制度的破坏194
二、文化下移195
三、民间传统乐舞的保存和发展196
四、风靡各国的“新声”197
第五节 战国乐舞199
一、雅乐的进一步败落与俗乐的全面繁荣199
二、民间乐舞的繁荣景象201
三、舞蹈艺术的新成就204
第三章 夏商周歌曲与歌唱艺术208
第一节 夏商时代的歌曲208
一、夏代以前的歌曲208
二、传说中的夏代歌曲209
三、商代的歌曲210
第二节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歌曲艺术211
一、西周至春秋的歌词总集《诗经》211
二、《诗经》歌曲的主要种类212
三、关于《诗经》歌曲曲式的若干推测213
四、《诗经》歌曲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214
五、《诗经》歌曲的多种风格及演唱形式215
六、春秋时期的其他民间歌曲217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声乐艺术218
一、民间歌唱的繁荣218
二、战国民间著名歌手的出现220
三、《楚辞》歌曲221
第四章 夏商周器乐艺术224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器乐和乐器224
一、夏代的器乐与乐器224
二、商代的器乐与乐器224
第二节 西周器乐及乐器的发展227
一、文献记述的众多周代乐器与“八音”分类法227
二、从考古材料看西周的乐器229
三、西周乐器在音乐声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23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器乐艺术的发展232
一、“礼崩乐坏”与金石之乐的大发展232
二、蓬勃发展的民间器乐233
三、独树一帜的琴乐234
四、器乐与乐器的多方面发展238
五、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代表曾侯乙墓乐器240
第五章 中国青铜艺术概说245
第一节 中国青铜艺术的起源与传统特征的形成245
一、青铜艺术的产生245
二、中国青铜艺术传统的形成247
第二节 中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250
一、青铜艺术发展演变的分期250
二、中国青铜艺术演变的特点和原因257
第三节 中国青铜艺术的地域差异262
一、植根于黄土地上的中原青铜艺术262
二、散发着草原气息的北方青铜艺术263
三、水泽山林孕育的南方系青铜器265
第六章 中国青铜艺术类说267
第一节 庄严雄浑的青铜礼器267
一、以鼎为主体的立足器造型270
二、庄重对称的圈足器造型271
三、别具深意的不对称造型276
四、形象生动的动物造型279
第二节 神秘莫测的青铜像设284
一、面目诡异的青铜神像284
二、高雅肃穆的青铜人像288
三、两种含义的青铜动物造像291
四、具有象征意义的青铜神树294
第三节 生动自由的青铜饰件296
一、雄浑夸张的神兽造型构件296
二、造型逼真的动物造型构件297
三、轻盈剔透的青铜带具装饰298
第四节 构图谨严的青铜装饰艺术299
一、青铜器装饰的主要手法299
二、青铜器纹样的基本种类302
第七章 夏商周工艺美术313
第一节 夏商周玉石工艺313
一、玉石雕刻发展的高峰314
二、夏商周玉石器的种类318
三、夏商周玉石雕刻艺术的成就324
第二节 夏商周漆器工艺328
一、夏商周漆器工艺的发展创新329
二、庄严凝重的古典漆器艺术329
三、绚丽多姿的东周漆器艺术331
第八章 夏商周书法、绘画与建筑艺术336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书写艺术336
一、从文字发明到书写艺术产生337
二、夏商周书写艺术的三种形式340
三、夏商周书写艺术的总体特征345
第二节 古拙质朴的绘画艺术347
一、夏商周绘画的种类和形式347
二、夏商周绘画艺术的成就和特点353
第三节 开启传统的建筑艺术353
一、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的形成354
二、趋于多样的夏商周建筑种类358
三、夏商周建筑的艺术风格365
第九章 诸子百家的艺术思想367
第一节 孔子与儒家艺术思想367
一、孔子对西周以来艺术思想的总结与改造367
二、孔子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368
三、孔子及儒家艺术思想的地位和影响371
第二节 老子与墨子的艺术思想371
一、老子的艺术思想371
二、墨子的“非乐”思想374
第三节 庄子与道家的艺术思想376
一、庄子对礼乐和世俗艺术的否定与批判377
二、论“道”与美377
三、庄子论最高艺术境界“天乐”378
四、贵真返情的艺术主张380
五、道家艺术思想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的地位381
第四节 孟子、荀子对儒家艺术思想的发展383
一、孟子的艺术思想383
二、荀子与《乐论》的系统艺术理论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