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新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计算机新导论
  • 刘瑞挺,张宁林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3165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电子计算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新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智能卡1

1.1卡的种类1

1.1.1磁卡与IC卡1

1.1.2纸卡与塑料卡2

1.1.3接触型卡与非接触型卡2

1.2磁卡技术2

1.2.1磁卡简史2

1.2.2磁卡的工作原理3

1.2.3磁卡的国际标准4

1.2.4磁卡的改进前景4

1.3 IC卡技术5

1.3.1 IC卡的原理与分类5

1.3.2 IC卡的核心技术5

1.3.3 IC卡的国际标准7

1.3.4 IC卡的开发生产8

1.4应用举例:校园一卡通9

1.4.1设计目标9

1.4.2管理平台9

1.4.3应用模块10

1.5本章小结11

1.5.1基本结论11

1.5.2深入思考11

第2章 智能手机14

2.1手机简史:移动通信的划代14

2.1.1从1G起步:模拟移动手机15

2.1.2由2G转型:数字移动手机15

2.1.3经2.5G过渡:数字手机的改进17

2.1.4迎接3G时代:宽带数字移动手机18

2.1.5展望4G前景:无处不在的接入19

2.2手机的硬件组成20

2.2.1手机芯片的ARM体系结构20

2.2.2手机SoC与主板的组成22

2.2.3 MTK的一站式解决方案24

2.2.4苹果公司的iPhone技术24

2.3手机的操作系统28

2.3.1手机操作系统概述29

2.3.2 Android操作系统29

2.3.3 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32

2.3.4 Symbian操作系统33

2.3.5 Palm操作系统35

2.3.6 MeeGo操作系统36

2.3.7 BlackBerry OS操作系统36

2.3.8 Bada操作系统37

2.4手机的应用技术38

2.4.1语音信息的处理38

2.4.2日常信息的处理39

2.4.3照片的处理功能39

2.4.4汉字输入的功能40

2.4.5手机的安全性能41

2.4.6访问手机的应用商店42

2.5本章小结42

2.5.1基本结论42

2.5.2深入思考43

第3章 平板电脑45

3.1平板电脑概况45

3.1.1平板电脑的简史45

3.1.2平板电脑的特点49

3.2平板电脑的硬件系统49

3.2.1触摸屏50

3.2.2处理器51

3.3平板电脑的软件系统54

3.3.1 iOS操作系统54

3.3.2 Android操作系统55

3.3.3 Windows操作系统55

3.4平板电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56

3.4.1平板电脑在医疗方面的应用56

3.4.2平板电脑在教育方面的应用57

3.4.3平板电脑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58

3.5平板电脑的发展趋势59

3.5.1平板电脑的巨大市场59

3.5.2平板电脑的前景预估61

3.6本章小结61

3.6.1基本结论61

3.6.2深入思考62

第4章 新PC及超极本63

4.1 PC的成熟与转变63

4.1.1传统PC的历史功绩63

4.1.2 PC的华丽转身64

4.2超极本的诞生65

4.2.1传统PC下滑的历史必然65

4.2.2 Wintel联盟的绝地反击66

4.2.3超极本的差异化竞争66

4.3超极本的技术特性67

4.3.1 Ivy Bridge移动处理器67

4.3.2混合硬盘存储模式68

4.3.3搭载Windows 8操作系统69

4.3.4智能响应技术(iSRT)69

4.3.5智能连接技术(iSCT)71

4.3.6快速启动技术(iFFS)72

4.3.7身份识别保护技术(Intel IPT)74

4.3.8智能防盗技术(Intel AT)74

4.4超极本应用模式的改变75

4.4.1跨设备分享内容75

4.4.2智能获取信息75

4.4.3无须关机76

4.5超极本与苹果笔记本对比77

4.5.1超极本的可拓展性77

4.5.2苹果笔记本的封闭性77

4.6本章小结78

4.6.1基本结论78

4.6.2深入思考78

第5章 网络服务器80

5.1服务器及其种类80

5.1.1什么是服务器80

5.1.2机柜式服务器81

5.1.3刀片式服务器82

5.2服务器的硬件系统83

5.2.1服务器的CPU83

5.2.2服务器的内存技术85

5.2.3服务器的磁盘技术87

5.3服务器的系统软件88

5.3.1服务器的操作系统88

5.3.2 UNIX操作系统88

5.3.3 Windows操作系统89

5.3.4 Linux操作系统90

5.4服务器的服务软件91

5.4.1网页服务软件91

5.4.2邮件服务软件92

5.4.3 FTP服务软件93

5.4.4 Internet信息服务软件93

5.4.5 Apache服务软件93

5.4.6 Tomcat服务软件94

5.4.7服务器集群软件94

5.5计算机网络协议95

5.5.1网络及其互联95

5.5.2 ISO/OSI参考模型96

5.5.3 TCP/IP网络协议97

5.5.4 IP地址98

5.5.5子网掩码99

5.5.6域名100

5.6计算机网络设备101

5.6.1传输介质101

5.6.2网络适配器102

5.6.3集线器103

5.6.4交换机103

5.6.5路由器104

5.7本章小结105

5.7.1基本结论105

5.7.2深入思考106

第6章 高性能计算与数据中心108

6.1高性能计算的概况108

6.1.1早期的超级计算机108

6.1.2超级计算机的竞争109

6.1.3超级计算机的应用110

6.1.4超级计算机的评测112

6.2高性能计算的系统结构113

6.2.1流水线技术113

6.2.2超长指令字技术115

6.2.3向量处理机115

6.2.4阵列处理机116

6.2.5大规模多处理机117

6.2.6机群系统119

6.3高性能计算的操作系统120

6.3.1专用操作系统120

6.3.2通用操作系统120

6.4数据中心的形成122

6.4.1什么是数据中心122

6.4.2数据中心的规范122

6.4.3新一代数据中心124

6.5本章小结125

6.5.1基本结论125

6.5.2深入思考126

第7章 虚拟化与云计算128

7.1虚拟化技术的概念128

7.1.1什么是虚拟技术129

7.1.2虚拟技术的实例129

7.2虚拟计算技术的基本原理131

7.2.1服务器虚拟化的架构131

7.2.2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133

7.2.3存储体系的虚拟化135

7.2.4桌面虚拟化与应用虚拟化137

7.3主要的虚拟化平台138

7.3.1 VMware的vSphere虚拟化平台139

7.3.2微软的H ypervisor虚拟化平台140

7.3.3 Citrix的XenServer虚拟化平台141

7.4云计算的基本概念142

7.4.1云计算模式的引入142

7.4.2云计算的体系结构143

7.4.3云计算的数据技术144

7.5云计算的服务145

7.5.1软件即服务145

7.5.2平台即服务146

7.5.3基础设施即服务147

7.6云计算的典型平台147

7.6.1 Google的云计算平台147

7.6.2 IBM的“蓝云”计算平台148

7.6.3 Amazon的EC2149

7.6.4 VMware“你的云”149

7.7本章小结149

7.7.1基本结论149

7.7.2深入思考150

第8章 物联网152

8.1物联网的概念152

8.1.1什么是物联网152

8.1.2与物联网相关的概念153

8.1.3物联网的发展概况154

8.2物联网体系结构155

8.2.1感知层155

8.2.2网络层156

8.2.3应用层156

8.3识别与感知技术156

8.3.1条形码技术156

8.3.2二维码技术157

8.3.3 RFID技术160

8.3.4传感器技术163

8.4物联网应用165

8.4.1物联网与现代战争165

8.4.2物联网与现代物流166

8.4.3物联网与精细农业166

8.4.4智能电网167

8.5本章小结167

8.5.1基本结论167

8.5.2深入思考168

第9章 大数据与社会计算169

9.1什么是大数据169

9.1.1大数据的特征169

9.1.2大数据的定义170

9.2大数据的来源171

9.2.1大数据来源之一:从Web 1.0到Web 2.0171

9.2.2大数据来源之二:更大规模的科学探索172

9.2.3大数据来源之三:社交网络及云数据173

9.3大数据的处理技术175

9.3.1大数据的收集176

9.3.2大数据的处理176

9.3.3大数据的可视化178

9.4大数据的主要应用领域179

9.4.1社会研究179

9.4.2政府部门179

9.4.3私营企业181

9.4.4软件市场181

9.5社会计算的基本原理181

9.5.1什么是社会计算181

9.5.2社会计算的前提183

9.5.3社会智能计算184

9.6常见社会计算种类184

9.6.1企业社交软件184

9.6.2电子谈判185

9.6.3协同过滤185

9.7本章小结186

9.7.1基本结论186

9.7.2深入思考187

第10章 计算思维188

10.1什么是计算思维188

10.1.1计算思维的定义188

10.1.2计算思维的特点189

10.2图灵的可计算理论189

10.2.1图灵的卓越贡献190

10.2.2图灵机与可计算问题190

10.2.3关于递归思维191

10.3培养计算思维的素质193

10.3.1深入探索计算思维193

10.3.2不同观点广泛争鸣194

10.4本章小结194

10.4.1基本结论194

10.4.2深入思考195

附录A 计算机大事简记199

附录B 图灵奖历届得主简况2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