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内蒙古高原中部及其东南缘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内蒙古高原中部及其东南缘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5078845.jpg)
- 海春兴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600184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内蒙古高原-土壤侵蚀-风蚀-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内蒙古高原中部及其东南缘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内蒙古阴山北麓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研究3
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7
第一章 绪论13
1.1 引言13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16
1.2.1 研究目标16
1.2.2 研究内容17
1.3 研究方案17
1.3.1 研究方法18
1.3.2 技术路线19
1.3.3 实验方案19
1.4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20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 区域自然、人文因素对土壤风蚀的影响24
2.1 内蒙古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变对土壤风蚀的影响24
2.2 土壤类型对风蚀的影响26
2.3 土壤风力侵蚀过程29
2.3.1 区域起沙风持续的时数和强度是土壤风力侵蚀的直接因素29
2.3.2 区域环境条件是影响土壤风力侵蚀过程的间接因素31
2.3.3 风力侵蚀过程及一般特征31
2.3.4 土壤冻融侵蚀过程32
2.3.5 沙漠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3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34
3.1 农牧交错区的环境背景状况36
3.2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分析36
3.2.1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因素构成37
3.2.2 社会发展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37
3.2.3 科技进步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驱动39
3.2.4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复合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40
3.3 结论40
参考文献41
第四章 人口因素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综述43
4.1 引言43
4.2 人口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环境的影响46
4.2.1 人口增加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环境的影响47
4.2.2 人口减少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环境的影响48
4.2.3 人口素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环境的影响49
4.3 结论与建议50
参考文献50
第五章 阴山北麓不同用地方式下春季土壤表层水分变化分析52
5.1 引言52
5.2 区域概况53
5.3 试验材料与方法54
5.3.1 试验材料和仪器54
5.3.2 试验方法54
5.4 研究结果55
5.5 结论58
参考文献59
第六章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春季土壤风蚀及土壤质地变化60
6.1 引言60
6.2 采样区概况及采样布点61
6.3 研究材料及方法步骤62
6.4 研究结果63
6.5 结论66
参考文献67
第七章 阴山北麓春季土地利用及风蚀对表土有机质的影响68
7.1 前言68
7.2 实验材料和方法69
7.2.1 实验材料和仪器69
7.2.2 实验方法69
7.3 结果分析70
7.4 结论73
参考文献74
第八章 阴山北麓不同用地方式下春季土壤可蚀性分析75
8.1 引言75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76
8.2.1 实验材料与仪器76
8.2.2 实验方法76
8.3 结果与分析80
8.3.1 结果计算80
8.3.2 采样点特征及潜在可蚀性82
8.4 结论83
参考文献84
第九章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降尘特征研究85
9.1 引言85
9.2 研究区与采样点天气概况86
9.3 实验材料与方法86
9.3.1 实验材料与仪器86
9.3.2 实验方法87
9.4 讨论与分析87
9.4.1 降尘物相对百分含量在各粒径段上的分布87
9.4.2 本次降尘物的粒径范围很广88
9.4.3 本次降尘结构序列偏沙,细粒径物质含量偏低88
9.4.4 电镜扫描结果表明,颗粒物搬运距离近,磨圆程度低89
9.5 结论90
参考文献90
第十章 研究结论92
附录一 土壤风蚀预报模型的发展过程96
1 引言96
2 风蚀预报模型发展过程96
3 修订风蚀预报方程及其参数98
3.1 风蚀搬运方程98
3.2 天气方程100
3.2.1 风值(W)100
3.2.2 风的因素(Wf)100
3.2.3 天气因素(WF)101
3.3 土壤方程103
3.3.1 土壤可蚀部分(EF)103
3.3.2 土壤结皮因素(SCF)103
3.4 有机残体和作物方程104
3.4.1 水平有机残体(SLRf)104
3.4.2 直立有机残体(SLRs)104
3.4.3 作物有机残体的分解105
3.4.4 作物覆盖(SLRc)105
3.5 耕作粗糙度106
3.5.1 土壤糙度106
3.5.2 土壤粗糙度的降低107
3.6 风障和防护林带108
3.7 山丘108
3.8 计算最大搬运量(Qmax)109
3.9 计算田块的临界长度109
4 结束语110
参考文献110
附录二 研究过程图片111
下篇 河北坝上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动力学过程研究119
中文摘要119
英文摘要124
第一章 概述131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131
1.1.1 土壤风蚀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131
1.1.2 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动力学过程研究134
1.1.3 河北坝上土地利用是土壤风蚀的驱动因素之一135
1.1.4 土壤风蚀动力过程涉及土壤理化指标体系的研究136
1.1.5 土壤风蚀动力过程研究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自然基金研究内容之一137
1.1.6 坝上土壤风蚀研究涉及首都周边防沙治沙内容137
1.2 研究内容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38
1.3 总体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140
1.4 论文的创新点140
参考文献141
第二章 河北坝上区域分异特征146
2.1 西北部区域特征147
2.2 中部区域特征147
2.3 东南部区域特征148
参考文献149
第三章 土壤风蚀沙化驱动因素分析150
3.1 研究方法和步骤150
3.2 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152
3.3 风蚀驱动力地域分异结果分析155
3.3.1 康保县计算结果分析155
3.3.2 张北县计算结果分析161
3.3.3 丰宁县计算结果分析167
3.4 结论173
参考文献175
第四章 土壤可蚀性研究177
4.1 地理环境及其土壤特性诊断177
4.2 不同用地土壤可蚀性研究179
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80
4.4 计算结果181
4.5 结论与讨论183
参考文献184
第五章 土壤湿度和植被盖度对土壤风蚀影响的实验研究186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186
5.1.1 模拟试验设计186
5.1.2 模拟试验的可靠性验证187
5.1.3 暗栗钙土的含水量与起沙量的测定188
5.1.4 暗栗钙土植被盖度与起沙量的测定189
5.2 研究结果189
5.2.1 暗栗钙土区的风速及植被盖度情况189
5.2.2 植被盖度、风速与吹蚀量的关系190
5.2.3 土壤含水量、风速与吹蚀量的关系190
5.3 结论192
参考文献192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风蚀研究194
6.1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点的选定194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196
6.2.1 测量仪器的准确性研究设计197
6.2.2 降雨对风蚀的影响研究设计198
6.2.3 草地的影响研究设计199
6.3 试验结果199
6.3.1 测量仪器的准确性研究结果199
6.3.2 降雨对风蚀的影响研究结果206
6.3.3 草地的影响研究结果207
6.3.4 不同土地利用风蚀比较结果213
6.4 结论与讨论218
6.4.1 仪器设计符合实验要求218
6.4.2 降雨对风蚀有强烈抑制作用219
6.4.3 草地盖度与风蚀量成反比关系219
6.4.4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和决定着土壤风蚀量219
参考文献220
第七章 近地面输沙研究221
7.1 引言221
7.2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221
7.3 试验结果222
7.4 结论224
参考文献224
第八章 放牧和交通对土壤风蚀的影响226
8.1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226
8.1.1 研究方法226
8.1.2 放牧强度递减率的计算方法226
8.1.3 各要素的确定和量化227
8.1.4 计算过程228
8.1.5 实例分析229
8.1.6 结论与讨论231
8.2 交通用地的土壤风蚀研究231
8.2.1 测量方法与结果232
8.2.2 结论与讨论234
参考文献235
第九章 风水两相侵蚀237
9.1 国内外关于风、水两相侵蚀的研究进展237
9.2 风水两相侵蚀驱动因素238
9.2.1 气候条件238
9.2.2 地质地貌因素238
9.2.3 水文条件238
9.2.4 人为因素239
9.3 今后主要研究内容239
9.3.1 野外定位和半定位观测研究239
9.3.2 建立治理措施体系240
9.4 结论240
参考文献240
第十章 结论241
附件一 时间序列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程序244
附件二 专利一结构说明、使用方法及证书256
1 仪器结构说明256
2 仪器使用说明257
附件三 专利二结构说明、使用方法及证书259
1 仪器结构说明259
2 仪器使用说明260
后记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