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下
  • 刘颖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32368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29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唐朝的宗教349

佛教的兴盛349

玄奘西行349

鉴真东渡350

会昌废佛350

道教的鼎盛351

景教351

唐朝的建筑352

宏伟的长安城352

木构建筑的遗存353

唐朝佛塔353

唐朝的科技354

数学的成就354

大科学家僧一行355

药王与药典355

雕版印刷术356

唐朝的文学和史学356

诗歌的黄金时代357

诗仙与诗圣357

新乐府运动358

古文运动358

传奇的兴起359

最早的史学理论专著360

历史地理专著的出现360

唐朝的艺术361

书法艺术的巅峰361

绘画的发展362

雕塑艺术362

唐三彩363

音乐和舞蹈364

唐朝的结束364

王仙芝起义365

黄巢大起义365

藩镇之争366

唐朝的灭亡366

五代十国367

五代更迭368

朱温建立后梁368

后唐的兴亡369

割地图存的后晋369

短命的后汉370

后周政权的兴起370

十国纷立372

吴与南唐的更替373

吴越建国373

前蜀与后蜀374

楚据守湖南374

闽据守福建375

南平的小国外交375

南汉的暴虐统治376

北汉的苛政376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377

中原农业377

南方的圩田378

发达的手工业378

经济重心的南移379

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379

词的诞生380

乱世修史380

绘画艺术381

五代十国的结束382

高平之战382

周世宗的统一战争383

陈桥兵变384

北宋385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386

北宋建国386

巩固政权386

北宋的统一387

北宋与辽的和战388

高梁河战役388

杨业抗辽389

雍熙北伐389

澶州之战390

澶渊之盟391

宋金海上之盟391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392

三川口之战392

好水川之战393

定川砦之战393

庆历和议394

永乐城之战394

兰州之战395

北宋的官制与法律396

削弱相权396

削减地方权力396

科举与恩荫397

《宋刑统》的制定397

北宋的经济政策398

“制其钱谷”398

“不抑兼并”399

“计相”掌管财政400

北宋的军事401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01

“兵无常将,将无常师”401

北宋中期的治乱402

统治危机的出现402

庆历新政403

王安石变法404

变法的推行404

元祐更化405

北宋的党争406

守旧派的内争406

“哲宗绍述”407

北宋农民起义407

宋徽宗的乱政408

方腊起义408

宋江起义409

北宋的农业409

耕种技术的进步410

水利工程的兴修410

作物的推广与种植411

北宋的手工业412

兴盛的纺织业412

精美的宋瓷413

印刷和造纸413

矿冶业规模扩大414

领先世界的造船业415

北宋的商业贸易415

城市经济的繁荣416

纸币的出现416

商税和专卖417

海上交通线417

最早的海关机构418

北宋的科举与教育418

科举制的完善419

太学的兴起419

宋初四大书院419

北宋的民族关系420

侬智高反宋420

大理入贡421

与吐蕃的关系421

北宋的哲学与宗教422

理学的产生422

佛教的兴盛423

道教的发展424

北宋的文学424

北宋的古文运动425

宋诗的成就425

文坛领袖欧阳修426

宋词的兴起426

柳永的柔婉词427

苏轼的豪放词428

北宋的艺术429

画坛的繁荣429

书法“宋四家”430

晋祠圣母殿431

开封铁塔431

戏剧的雏形432

北宋的科技432

中医药学的发展433

沈括与《梦溪笔谈》433

活字印刷术434

指南针的应用435

第一座“天文钟”436

北宋的史学及其他436

新旧五代史437

《新唐书》的编撰437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438

金石学的诞生438

四大类书439

《太平广记》440

北宋的灭亡440

宋徽宗内禅440

东京保卫战441

靖康之变442

南宋443

宋廷南迁444

南宋偏安444

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445

宗泽抗金445

高宗渡海南逃446

岳飞抗金446

黄天荡大捷447

建康之战447

顺昌大捷448

郾城大捷448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449

绍兴和议449

南宋中期与金的和战450

采石之战450

孝宗中兴451

张浚北伐451

隆兴和议452

开禧北伐452

嘉定和议453

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454

南宋联蒙灭金454

江陵之战455

钓鱼城之战455

贾似道与“鄂州大捷”456

襄樊陷落457

南宋的苛政与农民起义457

兼并土地的狂潮458

南宋的苛捐杂税458

奸相频出459

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459

农业的大发展460

瓷窑的发展460

精美的纺织品461

发达的造纸业462

印刷业的兴盛462

高超的造船技术463

南宋的城市、商业与贸易463

城市、墟市和榷场464

临安的繁华464

行会组织的发展465

南宋的海外贸易465

南重北轻局面的形成466

南宋理学和宗教466

大儒朱熹466

书院的复兴467

陆九渊的心学467

反理学思想468

三教合一的思潮468

南宋的文学和史学469

爱国诗人陆游469

南宋女词人470

辛弃疾的豪放词470

“词中之圣”姜夔471

文天祥的《正气歌》471

郑樵与《通志》472

洪迈与《容斋随笔》472

南宋艺术473

南宋四大家473

佛教建筑的成熟474

宝顶山造像完成475

南戏的流行475

南宋的科技476

杨辉的数学成就476

宋慈与《洗冤集录》476

地图学家黄裳477

造桥技术的新高度478

南宋灭亡478

临安失陷478

南宋的灭亡479

文天祥就义480

辽朝481

契丹的崛起482

古八部契丹482

阿保机建国482

燕云十六州之割483

辽朝走向鼎盛484

横渡之约484

耶律察割政变484

穆宗、景宗的统治485

圣宗朝的兴盛485

辽朝的对外征战486

契丹灭后晋486

辽周之战487

辽与北宋对峙487

辽征西夏488

辽朝的衰败488

钦哀后专权489

穷兵黩武的兴宗489

重元之乱490

耶律乙辛专权490

辽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491

胡汉分治491

汉人、契丹异法492

辽朝的兵制492

辽朝的畜牧业493

辽朝的农业493

契丹文字494

雕印《契丹藏》494

刊刻石经495

“辽实录”的编修495

辽朝文学496

辽朝绘画496

蓟县独乐寺497

华严寺498

辽朝的结束498

高永昌反辽499

辽朝的灭亡499

耶律大石建西辽500

西夏501

西夏崛起502

党项族的发展502

李氏政权的巩固503

元昊称帝503

西夏与宋辽金的对峙504

西夏附辽504

西夏附金505

宋夏的和战505

西夏的各项制度506

元昊改制506

西夏的官制507

西夏的兵制507

西夏的法律508

西夏的经济508

西夏的农牧业509

西夏的手工业509

西夏的商业贸易510

西夏的灭亡510

夏金交恶511

西夏附蒙攻金511

西夏灭亡512

金朝513

金朝的建立与扩张514

女真族的兴起514

涞流河誓师反辽515

阿骨打建金515

金灭辽之战516

金灭北宋516

金与南宋对峙517

金朝的盛衰518

天眷新制518

海陵王政变519

海陵王迁都520

“小尧舜”金世宗520

金章宗的文治521

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522

金朝的各项制度522

女真文字523

金朝的官制523

金朝的兵制524

金朝的法律524

金朝的经济与文化525

金朝的农业525

金朝的手工业526

金朝的商业527

金朝的文化527

金朝的灭亡528

大昌原之战529

三峰山之战529

金朝灭亡530

元朝531

蒙古西征与统一中国532

蒙古族的兴起532

成吉思汗统一大草原533

成吉思汗西征533

拔都西征534

旭烈兀西征534

统一中国535

忽必烈建元536

元世祖忽必烈537

平定诸王叛乱537

效行汉法538

元朝中后期的治乱539

英宗新政539

南坡之变539

伯颜乱政540

至正新政540

元末农民大起义541

起义的导火索541

红巾军起义爆发542

红巾军北伐543

北伐失败544

方国珍、张士诚起义545

元朝的各项制度546

中央机构547

行省制的确立547

军屯与军户548

民族压迫政策548

元朝的兵制549

奴隶制的残余550

元朝的农业和手工业550

官田与私田551

农业的发展551

黄道婆革新纺棉技术552

精美的丝织品552

瓷器业553

元朝的商业与交通554

驿站和急递铺554

河运的发展556

海运航线的开辟556

海外贸易的兴盛557

繁荣的城市557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558

西藏地区的经营559

云南、台湾的建制559

回族的形成559

畏兀体蒙古文560

元朝的外交560

《马可·波罗游记》561

元朝建筑与科技562

元大都的修筑562

元代名观永乐宫563

王祯与《农书》563

郭守敬与《授时历》564

数学的成就565

朱思本与《舆地图》565

医药学的发展566

元朝的宗教567

藏传佛教的兴起567

道教的大发展568

其他宗教的传播568

元朝戏剧569

元曲的兴起569

元曲四大家569

元曲570

元朝的文化艺术572

元代官修史籍572

蒙、藏的史诗573

邓牧的理想国573

绘画的新境界574

风格多样的音乐574

壁画与雕塑575

崇尚复古的书法575

元朝的灭亡576

朱元璋崛起576

徐达北伐灭元577

北元建立578

明朝579

明太祖的统治580

明初的释奴令580

整顿吏治581

空印案581

郭桓案582

颁布《铁榜文》582

胡惟庸案583

蓝玉案583

大兴文字狱584

洪武建制584

废除丞相制度585

监察与特务机关585

颁示《大诰》586

燕王称帝586

明初分封诸王587

靖难之役587

残酷的株连制度588

永乐盛世589

强化专制皇权589

成祖削藩590

迁都北京590

五次北征591

郑和下西洋591

明朝由盛转衰592

仁宣之治593

土木之变593

北京保卫战594

“南宫复辟”595

弘治中兴595

武宗乱政596

宸濠叛乱596

明中叶的宦官之祸597

王振擅权597

曹吉祥擅权598

汪直擅权598

刘瑾擅权598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599

荆襄流民起义599

刘六、杨虎起义600

嘉靖的统治601

大礼议之争601

嘉靖修道602

严嵩擅权602

明朝的抗倭斗争603

倭寇的兴起603

嘉靖朝的倭患604

戚继光平倭604

张居正改革605

万历朝的危机605

张居正执政606

实施“考成法”606

整饬边防607

整顿赋役607

颁行一条鞭法608

改革前功尽弃609

万历以后的政局610

东林党的崛起610

援朝抗日611

明末三大案611

东林狱案612

魏忠贤擅权613

清洗阉党613

末帝崇祯614

明与后金的战争614

女真三部615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615

后金的建立616

萨尔浒之战616

辽沈之战617

广宁之战617

宁远之战618

西方势力的渗入618

葡萄牙侵入澳门619

荷兰侵入台湾619

西方传教士来华620

明末的苛政621

地主严酷的盘剥621

矿监税使的恶行621

“三饷加派”622

流民的泛滥622

明末农民大起义623

澄县首义623

荥阳大会624

攻取凤阳624

起义转入低潮625

两大主力的形成625

大西政权的建立626

“均田免粮”626

李自成占据河南627

大顺政权的建立627

明朝的各项制度628

内阁制628

地方行政制度629

颁行《大明律》629

明朝司法制度630

卫所的建立631

明朝的边疆治理631

完备的长城防御632

奴儿干都司632

俺答汗受封633

明与畏兀族的关系633

对西藏的管理634

改土归流635

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636

高产作物的传入636

经济作物的种植636

“匠班银”的出现637

纺织业的发展638

冶铁业的新趋势638

精美的瓷器639

世界领先的造船业640

明朝的商品经济640

城市经济的繁荣640

商业资本的活跃641

白银的广泛使用641

资本主义的萌芽642

明朝的文学642

《三国演义》643

《水浒传》643

《西游记》644

《金瓶梅》644

“三言”、“二拍”645

明朝的文化教育645

《永乐大典》的编纂645

王守仁的“心学”646

李贽的进步思想647

史学成就647

学校制度647

八股取士648

明朝的科技649

历法的完善649

“东方医学巨典”650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651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652

《徐霞客游记》653

地图绘制的进步654

明朝的灭亡654

李自成进京655

吴三桂降清655

山海关之战656

清朝657

清朝的建立658

皇太极建清658

入口之战659

松锦之战659

清朝入主中原660

顺治帝入京661

清初的安民措施661

民族压迫政策661

颁布垦田令662

围剿反清势力663

大顺、大西之败663

南明政权覆灭663

郑成功抗清664

康熙帝统一全国665

毅然撤藩665

平定三藩之乱666

统一台湾666

康熙帝经营边疆667

雅克萨之战668

《尼布楚条约》668

三征噶尔丹669

西藏统治的建立670

康熙帝的经济政策671

停止圈地、奖励垦荒671

“更名田”672

治理水患672

废除匠籍673

雍正帝的改革673

加强皇权的举措673

整顿吏治674

废除人头税675

大规模改土归流675

乾隆帝经营边疆676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676

重新统一新疆677

土尔扈特部回归677

击退廓尔喀入侵678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678

乾隆时期的疆域679

康乾盛世679

农业的大发展680

手工业的兴盛680

商品经济的繁荣681

乾隆朝的闭关政策682

清初的海禁682

闭关政策的颁行683

闭关的严重后果684

乾隆后期的衰败684

土地高度集中684

大贪官和珅685

奢侈腐化之风685

乾、嘉时期的人民起义686

苗民起义686

白莲教起义686

天理教起义687

清朝中前期的政治制度688

内阁地位的变化688

中枢机构的大变革689

理藩院的创设689

地方行政制度690

颁行《大清律》691

八旗制度的建立691

八旗军的发展692

绿营兵的设立693

清朝中前期的建筑693

“万园之园”694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694

清朝中前期的史学695

官修史书695

《四库全书》696

清朝中前期的思想学术696

黄宗羲的思想697

顾炎武的思想697

王夫之的思想698

考据学兴起699

清朝文字狱699

清朝中前期的文学艺术699

曹雪芹与《红楼梦》700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701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701

清代戏剧的成熟702

清代的绘画702

清朝中前期的对外交流703

清朝与亚洲各国的交往703

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704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705

鸦片战争705

禁烟运动的背景706

虎门销烟706

虎门之战707

三元里大捷707

吴淞之战708

中英《南京条约》708

中美《望厦条约》709

太平天国运动709

金田起义710

永安建制710

《天朝田亩制度》711

太平军北伐711

太平军西征712

天京事变712

三河大捷71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713

英法联军侵华714

亚罗号事件714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714

圆明园的劫难715

中法、中日战争716

中法战争716

中日甲午战争717

《马关条约》718

洋务运动718

洋务运动的背景719

洋务运动的开展719

洋务运动的失败720

戊戌变法721

公车上书721

变法的开始721

百日维新的内容722

变法的失败723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723

瓜分中国的狂潮724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724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725

廊坊大捷72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26

《辛丑条约》726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728

保路运动728

辛亥革命728

清朝的灭亡7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