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资源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资源总论
  • 谢高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5551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17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738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资源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论——人与自然1

1.1 没有人类的大自然1

1.1.1 时空中的地球1

1.1.2 自然过程4

1.2 处在自然过程中的人类12

1.2.1 采集时代12

1.2.2 农耕时代13

1.2.3 工业时代14

1.2.4 人口越来越多15

1.2.5 思想越来越远离自然17

1.3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21

1.3.1 人类过分自信地面对自然22

1.3.2 对大气圈的影响22

1.3.3 对生物圈的影响25

1.3.4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29

1.4 发展——自然无法适应的人类过程33

1.4.1 “速度”时代33

1.4.2 自然的节律34

1.4.3 崩溃的危险35

1.4.4 不明朗的前景——可能的选择36

进一步的读物37

思考题37

第2章 自然资源稀缺性理论40

2.1 自然资源的动态性41

2.2 自然资源的类型42

2.2.1 基于属性和用途的自然资源多级综合分类43

2.2.2 基于可更新性的自然资源分类44

2.3 储存性资源可得性的度量46

2.3.1 资源基础47

2.3.2 探明储量47

2.3.3 条件储量48

2.3.4 远景储量49

2.3.5 理论储量49

2.3.6 最终可采资源储量49

2.4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50

2.4.1 最大资源潜力50

2.4.2 可持续产量51

2.4.3 吸收能力51

2.4.4 承载力52

2.5 两极端的自然资源稀缺性争论53

2.5.1 自然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53

2.5.2 自然资源稀缺性争论53

进一步的读物58

思考题58

第3章 自然资源承载力理论60

3.1 资源承载力理论的产生及发展60

3.1.1 起源奠基阶段61

3.1.2 探索争论阶段65

3.1.3 理论深化阶段69

3.2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种类73

3.2.1 按自然资源种类的划分74

3.2.2 按资源利用方式的划分76

3.2.3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点77

3.3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77

3.3.1 概念模型法78

3.3.2 单要素加权法78

3.3.3 指标体系法79

3.3.4 资源承载率法79

3.3.5 供需法80

3.3.6 系统动力学法81

3.3.7 生态足迹法81

3.3.8 能值分析法82

3.4 人类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影响与调控83

3.4.1 科技进步83

3.4.2 贸易流通86

3.4.3 生活方式87

3.4.4 制度管理88

进一步的读物89

思考题90

第4章 气候资源与气候变化92

4.1 气候资源特性和气候资源类型94

4.1.1 气候资源特性94

4.1.2 气候资源的形成因子95

4.1.3 光能资源99

4.1.4 热量资源102

4.1.5 水资源105

4.1.6 风资源108

4.1.7 大气成分资源108

4.2 现代气候资源评价方法108

4.2.1 气候资源评价的原则109

4.2.2 气候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109

4.3 全球气候变化111

4.3.1 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变化112

4.3.2 全新世-冰后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113

4.3.3 现代气候变化114

4.3.4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16

4.3.5 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118

4.4 中国气候基本态势122

4.4.1 中国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122

4.4.2 中国气候资源概述126

4.4.3 中国气候变化概况133

4.5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140

4.5.1 气候资源的农业利用141

4.5.2 太阳能开发利用142

4.5.3 风能的开发利用143

4.5.4 城市化发展与气候资源利用143

4.5.5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144

进一步的读物145

思考题145

第5章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变化147

5.1 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147

5.1.1 土地资源基本属性148

5.1.2 土地的基本功能149

5.2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150

5.2.1 土地资源分级150

5.2.2 土地资源分类系统153

5.2.3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154

5.2.4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155

5.2.5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56

5.2.6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系统158

5.3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159

5.3.1 土地潜力评价160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163

5.3.3 土地利用经济评价166

5.3.4 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评价166

5.4 土地退化171

5.4.1 土壤侵蚀171

5.4.2 土地沙化172

5.4.3 土壤盐碱化173

5.4.4 土壤退化和污染173

5.5 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影响174

5.5.1 全球土地分布格局175

5.5.2 全球土地结构和人地关系基本格局176

5.5.3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178

5.5.4 全球土地利用转变的环境影响183

5.6 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185

5.6.1 中国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185

5.6.2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188

5.6.3 土地用途转化189

5.6.4 土地承载力191

进一步的读物192

思考题193

第6章 水资源195

6.1 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功能195

6.1.1 概念195

6.1.2 基本属性197

6.1.3 功能199

6.1.4 类型划分202

6.2 水资源评价203

6.2.1 评价原则203

6.2.2 基础评价204

6.2.3 供需评价206

6.2.4 承载力评价207

6.3 水资源的价值与水价制定209

6.3.1 外部性209

6.3.2 权属及其价值内涵211

6.3.3 水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212

6.4 世界水资源213

6.4.1 空间分布格局213

6.4.2 全球水循环215

6.4.3 世界水资源供需平衡216

6.4.4 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征217

6.5 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特征220

6.5.1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220

6.5.2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222

6.5.3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224

6.6 水资源工程及其环境效应225

6.6.1 水资源工程与水资源保障225

6.6.2 中外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事件分析227

进一步的读物230

思考题231

第7章 森林资源232

7.1 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232

7.1.1 初级产品生产233

7.1.2 提供清洁水233

7.1.3 大气调节234

7.1.4 水文调节234

7.1.5 环境净化235

7.1.6 土壤保育236

7.1.7 防护功能237

7.1.8 休闲旅游238

7.1.9 维持生物多样性238

7.2 森林资源分类239

7.2.1 中国森林资源分类239

7.2.2 国外森林资源分类244

7.3 森林资源评价方法247

7.3.1 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248

7.3.2 森林资源生态和环境效益及其评价方法250

7.3.3 森林资源社会效益及其评价方法253

7.4 世界森林资源态势255

7.4.1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55

7.4.2 世界森林资源格局259

7.5 中国森林资源态势263

7.5.1 森林资源面积的上升263

7.5.2 中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265

进一步的读物267

思考题267

第8章 草地资源269

8.1 基本属性269

8.1.1 再生性271

8.1.2 地域性271

8.1.3 多功能性272

8.2 分类272

8.2.1 国外草地资源分类273

8.2.2 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274

8.2.3 中国草地类型分类原则275

8.2.4 中国各类草地类型275

8.3 草地资源评价方法279

8.3.1 基况评价280

8.3.2 使用价值评价280

8.3.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283

8.4 世界草地资源态势287

8.4.1 世界草地资源现状287

8.4.2 世界草地资源格局287

8.4.3 世界草地资源利用态势288

8.5 中国草地资源态势290

8.5.1 分布格局291

8.5.2 中国草地资源退化趋势292

进一步的读物294

思考题294

第9章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296

9.1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96

9.1.1 生物资源296

9.1.2 生物多样性296

9.1.3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99

9.2 生物资源的类型与价值300

9.2.1 生物资源的类型300

9.2.2 生物资源的价值303

9.3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304

9.3.1 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304

9.3.2 中国境内的空间分布307

9.4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指标310

9.4.1 遗传多样性的测度311

9.4.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311

9.4.3 分类差异性的测度317

9.5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319

9.5.1 世界范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19

9.5.2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25

9.5.3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机制与原因326

进一步的读物334

思考题335

第10章 矿产资源337

10.1 矿产资源的特征及其分类337

10.1.1 概念337

10.1.2 特征338

10.1.3 分类341

10.1.4 开发利用343

10.2 矿产资源研究的相关理论344

10.2.1 矿产资源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344

10.2.2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理论346

10.3 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346

10.3.1 现状和前景评价347

10.3.2 需求分析方法348

10.3.3 可供性评价348

10.3.4 可保证程度评价349

10.3.5 承载力评价349

10.3.6 资产价值核算349

10.3.7 战略评价350

10.4 世界矿产资源350

10.4.1 分布格局350

10.4.2 生产与消费格局352

10.4.3 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态势354

10.4.4 典型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选择355

10.4.5 未来全球矿产资源开发的热点区域357

10.5 中国矿产资源358

10.5.1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358

10.5.2 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360

10.5.3 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耗特征361

10.5.4 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363

进一步的读物367

思考题368

第11章 能源资源370

11.1 能源资源的类型和属性370

11.2 能源资源的评价方法372

11.2.1 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模型评价373

11.2.2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373

11.3 能源生产与消耗的结构及变化特征375

11.3.1 能源资源结构375

11.3.2 能源生产结构375

11.3.3 能源消费结构376

11.4 世界能源的基本态势377

11.4.1 世界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377

11.4.2 世界能源生产的空间格局变化378

11.4.3 世界能源的利用与消费特征379

11.4.4 能源供应趋势的变化383

11.4.5 世界能源发展态势预测385

11.4.6 能源替代前景387

11.5 中国能源资源态势389

11.5.1 中国能源资源的特征389

11.5.2 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征390

11.5.3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391

11.5.4 中国能源资源评价392

11.6 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395

11.6.1 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395

11.6.2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环境问题396

进一步的读物397

思考题398

第12章 海洋资源400

12.1 海洋资源基本属性及其功能401

12.1.1 基本属性401

12.1.2 功能405

12.2 海洋资源分类408

12.2.1 海洋物质资源410

12.2.2 海洋空间资源414

12.2.3 海洋能资源416

12.3 海岸带资源——海洋与陆地的交界418

12.3.1 海岸带资源的价值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418

12.3.2 海岸带综合管理423

12.4 海洋资源的评价427

12.4.1 评价内容427

12.4.2 评价方法429

12.4.3 数字化技术在海洋资源评价中的应用430

12.5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31

进一步的读物432

思考题432

第13章 自然资源消耗434

13.1 “自然消耗”434

13.1.1 “自然消耗”的类型435

13.1.2 生物性消耗435

13.1.3 流动性消耗437

13.1.4 内驱动消耗438

13.1.5 外驱动消耗440

13.2 社会经济消耗441

13.2.1 对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442

13.2.2 对非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445

13.2.3 对水资源的消耗449

13.2.4 对可更新生物资源的消耗451

13.3 国家消耗453

13.3.1 生产消耗454

13.3.2 生存消耗457

13.3.3 占用消耗460

13.4 不同产业的消耗462

13.4.1 代表产业的筛选463

13.4.2 化肥生产的资源消耗464

13.4.3 火电行业的资源消耗466

13.4.4 水泥工业的资源消耗467

13.4.5 钢铁工业的资源消耗469

13.5 自然资源消耗的伦理学473

13.5.1 消耗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474

13.5.2 资源消耗问题的伦理归因475

13.5.3 走出消耗困境的伦理导向477

13.6 自然资源消耗的综合度量——生态足迹模型478

13.6.1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478

13.6.2 生态足迹基本模型480

13.6.3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483

进一步的读物490

思考题490

第14章 资源流动与配置492

14.1 资源的自然流动492

14.1.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92

14.1.2 自然状态下的资源跨区流动与配置493

14.2 人类活动驱使下的资源流动494

14.2.1 内涵494

14.2.2 资源场理论496

14.2.3 自然资源流动的基本特征497

14.2.4 自然资源流动的演进历程498

14.2.5 影响自然资源流动的主要因素501

14.2.6 自然资源流动的研究方法504

14.2.7 自然资源流动研究的实例——以我国森林资源为例505

14.3 自然资源的配置507

14.3.1 资源配置的概念507

14.3.2 重大资源配置案例508

14.4 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则508

14.4.1 中国资源立法管理的发展历程508

14.4.2 目前中国的资源法规体系509

14.4.3 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立法和管理简述513

14.5 自然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市场规则514

14.5.1 市场配置资源的生产函数514

14.5.2 最优化理论516

14.5.3 对市场配置资源的调控措施518

14.6 国家资源安全与资源掠夺520

14.6.1 国家资源安全520

14.6.2 资源掠夺的实例521

进一步的读物522

思考题522

第15章 资源利用的环境风险525

15.1 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代价与风险525

15.1.1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引发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526

15.1.2 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包袱——以铁矿石开发为例528

15.1.3 资源生产过程中物能代谢的生命周期分析——以钢材生产为例530

15.1.4 资源流动的环境成本——森林资源流动导致的碳排放533

15.1.5 资源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代价——以能源消费为例535

15.2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540

15.2.1 现场实测法540

15.2.2 物料衡算法540

15.2.3 排放系数法541

15.2.4 经验公式法546

15.3 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548

15.3.1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扩散548

15.3.2 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548

15.3.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555

15.4 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557

15.4.1 污染源557

15.4.2 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影响的预测模型557

15.4.3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559

15.5 环境容量565

15.5.1 大气环境容量565

15.5.2 水环境容量569

15.6 环境风险评价571

15.6.1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571

15.6.2 生态风险评价中风险的定量表征572

进一步的读物576

思考题576

第16章 自然资本及其生态服务价值578

16.1 自然资本578

16.1.1 现有经济思想的思维模式579

16.1.2 自然资本论的主要战略580

16.1.3 自然资本的替代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581

16.1.4 自然资本缺乏对人类继续繁荣的限制583

16.2 生态系统服务类型585

16.3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生产和供给589

16.3.1 生态系统服务生产的特点589

16.3.2 生态系统服务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590

16.3.3 选择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发展规划的决策流程591

16.4 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593

16.4.1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特点593

16.4.2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函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效用593

16.5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596

16.5.1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基础596

16.5.2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类型597

16.5.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的方法600

16.5.4 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曲线模型604

16.5.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实例609

进一步的读物613

思考题614

第17章 遥感在自然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615

17.1 遥感基础616

17.2 在土地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626

17.3 在森林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637

17.4 在草地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646

17.5 在地质矿产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652

17.6 在海洋和水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659

进一步的读物668

思考题668

参考文献671

附录1 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704

附录2 分布在中国的世界级濒危动物708

附录3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一、二级)清单7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