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
  • 李文瑞,李秋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169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816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839页
  • 主题词:消渴-辨证论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前半部分2

(一)消渴病源流考2

(二)病因病机2

(三)方证论治3

(四)饮食治疗、针灸治疗、导引和禁忌4

二、后半部分4

(一)病因病机5

(二)证治和方药5

(三)临证经验和验案6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6

(五)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6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7

(七)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7

(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与相关疾病7

第一章 消渴病源流考9

小引9

一、概述11

二、关于糖尿病病名的来源和定义12

三、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尿甜的记载14

四、关于糖尿病发病原因的记载18

(一)精神神经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19

(二)生活环境和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19

(三)酒色与糖尿病的关系21

(四)久服丹药与糖尿病的关系21

五、关于糖尿病症状的记载23

六、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载25

(一)皮肤并发症(皮肤感染)25

(二)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26

(三)眼科并发症26

(四)泌尿系并发症27

(五)糖尿病性下肢坏疽27

(六)其他并发症28

七、关于糖尿病证治的记载28

(一)精神疗法29

(二)饮食疗法29

(三)体育疗法30

(四)针灸疗法31

(五)药物疗法31

八、中国历代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病案摘要49

(一)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49

(二)宋·苏东坡《苏东坡文集》记载49

(三)宋·朱端章《卫生家宝》记载49

(四)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记载50

(五)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记载50

(六)明·楼英《医学纲目》记载51

(七)明·薛己《薛己医案》记载51

(八)明·江瓘《名医类案》记载52

(九)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记载52

(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52

(十一)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记载52

(十二)八味丸治消渴53

(十三)缫丝汤治消渴53

(十四)治消渴病秘方53

九、关于消渴病预后预防和患者教育的记载54

(一)预后54

(二)预防54

(三)患者教育56

十、其他文献中有关消渴病的记载56

十一、结语58

第二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病因病机60

一、《素问》60

(一)通评虚实论60

(二)气厥论60

(三)刺热60

(四)阴阳别论60

(五)风论61

(六)奇病论61

(七)至真要大论61

(八)气交变大论61

二、《灵枢》61

(一)五变61

(二)本脏62

(三)师传62

(四)邪气脏腑病形62

(五)五味论62

三、《金匮要略》汉·张仲景63

(一)消渴篇63

(二)血痺篇63

(三)肺痿篇63

(四)痰饮篇63

(五)水气篇63

(六)黄疸篇64

(七)惊悸篇64

(八)呕吐篇64

四、《脉诀·脉忌》晋·王叔和65

五、《小品方》晋·陈延之65

六、《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隋·巢元方65

(一)渴利后损候65

(二)内消候65

(三)强中候65

七、《古今录验方·消渴论》隋唐·甄权65

八、《千金方·消渴》唐·孙思邈67

九、《食医心鉴》唐·昝殷68

十、《太平圣惠方·三消论》宋·王怀隐68

十一、《神巧万全方·三消方论》宋·刘元宾69

十二、《活人书·伤寒渴证》宋·朱肱70

十三、《圣济总录·三消统论》宋徽宗赵佶 敕编70

十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71

(一)消渴叙论71

(二)三消脉证71

(三)料简71

十五、《简易方论·消渴》宋·黎民寿72

十六、《仁斋直指方·消渴论》宋·杨士瀛72

十七、《严氏济生方·消渴论治》宋·严用和73

十八、《伤寒明理论·伤寒渴证》金·成无己74

十九、《河间六书》金·刘完素75

(一)消渴75

(二)三消论76

二十、《宣明论方·燥门消渴论》金·刘完素83

二十一、《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金·张从正84

二十二、《治病百法·消渴》金·邵氏刊本(邵柏崖)87

二十三、《活法机要·消渴证》金·张洁古87

二十四、《东垣十书》金·李杲 原撰元·罗天益编88

(一)消渴论88

(二)辨内外伤89

(三)治法89

二十五、《卫生宝鉴》元·罗天益89

(一)辨六经渴89

(二)主胜客则逆90

二十六、《丹溪心法·消渴证治》元·朱震亨90

二十七、《澹寮方·消渴》元·释继洪91

二十八、《医方集成·消渴》元·孙允贤93

二十九、《永类铃方·杂病消渴》元·李仲南 李永贤94

三十、《玉机微义·消渴》明·徐用诚 撰 刘纯 续增95

(一)诸经论消渴脉证所因95

(二)论消渴为三焦受病95

(三)论消中三证之异96

(四)论三消之疾燥热胜阴96

(五)论治消渴大法97

三十一、《证治要诀·消渴》明·戴思恭97

三十二、《医学纲目·消渴》明·楼英99

三十三、《医学入门·消渴》明·李梴99

三十四、《医贯·消渴论》明·赵献可101

三十五、《景岳全书》明·张介宾103

(一)论证103

(二)论治104

三十六、《医门法律》清·喻昌106

(一)消渴论106

(二)续论107

(三)律五条110

三十七、《石室秘录·消渴证治》清·陈士铎111

三十八、《拔萃方·消渴证》清·恬素氏112

第三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方证论治113

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汉·张仲景113

二、《肘后方·治消渴小便多太数方》晋·葛洪114

三、《小品方·疗消渴方》晋·陈延之117

四、《古今录验方·消渴论及疗之方》隋唐·甄权118

五、《千金方·消渴》唐·孙思邈121

六、《千金月令》唐·孙思邈129

七、《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130

(一)治消渴诸方130

(二)治消中诸方135

(三)治消肾诸方137

(四)治消肾小便白浊诸方141

(五)治消渴烦躁诸方142

(六)治消渴口舌干燥诸方145

(七)治消渴饮水过度诸方147

(八)治消渴饮水腹胀诸方149

(九)治热渴诸方151

(十)治暴渴诸方153

(十一)治渴利成痈疽诸方155

(十二)治渴利后发疮诸方156

(十三)治消渴后成水病诸方158

(十四)治大渴后虚乏诸方159

八、《琐碎录·消渴》宋·温革161

九、《神巧万全方》宋·刘元宾161

十、《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 敕编162

(一)消渴162

(二)消渴烦躁169

(三)消渴口舌干燥172

(四)消渴腹胀175

(五)消渴后虚乏177

(六)消渴小便白浊179

十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三消治法》宋·陈言180

十二、《是斋百一选方·消渴》宋·王璆185

十三、《简易方》宋·王硕186

十四、《仁斋直指方·消渴证治》宋·杨士瀛189

十五、《朱氏集验方·消渴》宋·朱佐192

十六、《严氏济生方·消渴》宋·严用和193

十七、《管见大全良方·消渴证治》宋·陈自明194

十八、《宣明论方·消渴》金·刘完素195

十九、《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金·张从正196

二十、《东垣试效方·消渴》金·李杲198

二十一、《兰室秘藏·消渴》金·李杲201

二十二、《卫生宝鉴》元·罗天益202

(一)消渴治法202

(二)辨六经渴并治法203

(三)胆瘅治验203

二十三、《金匮钩玄·消渴》元·朱震亨204

二十四、《澹寮方·消渴》元·释继洪204

二十五、《医方大成·消渴》元·孙允贤205

二十六、《永类铃方·杂病消渴》元·李仲南 李永贤206

二十七、《世医得效方·消渴》元·危亦林207

(一)肺消207

(二)脾消208

(三)肾消209

(四)其他消渴211

二十八、《澹轩方·消渴》元·作者不详215

二十九、《医林方》元·作者不详216

三十、《袖珍方·消渴》明·王永辅216

三十一、《玉机微义·消渴》明·徐用诚 撰 刘纯 续增217

(一)治热之剂217

(二)治燥之剂218

(三)清气之剂219

(四)滋阴之剂219

(五)清气滋阴之剂220

(六)杂方221

三十二、《卫生易简方·消渴》明·胡濙221

三十三、《普济方·消渴门》明·朱橚等222

(一)辨六经渴病并治222

(二)消渴232

(三)消中243

(四)消肾248

(五)消渴烦躁253

(六)肺消257

(七)膈消257

(八)消渴口舌干燥259

(九)虚热渴263

(十)胃热渴267

(十一)暴渴268

(十二)久渴270

(十三)消渴饮水过度272

(十四)消渴饮水腹胀277

(十五)渴利278

(十六)消肾小便白浊281

(十七)消渴后成水病286

(十八)消渴后虚乏287

(十九)渴利后成痈疽289

(二十)渴利后发疮291

三十四、《拔粹方·消渴》清·恬素氏292

三十五、《经验良方·消渴》清·沈翔亭293

三十六、《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消渴》清·陈梦雷等293

(一)治疗消渴方证论293

(二)单方301

三十七、《经验秘方》清·作者不详307

三十八、《急救仙方》清·作者不详307

三十九、《大全本草》年代作者不详308

四十、《助道方·治肾虚消渴病》年代作者不详310

第四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饮食治疗311

一、《肘后方》晋·葛洪311

二、《小品方》晋·陈延之312

三、《古今录验方》隋唐·甄权312

四、《海上仙方》唐·孙思邈313

五、《千金方》唐·孙思邈313

六、《食医心鉴》唐·昝殷313

七、《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314

八、《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 敕编316

九、《寿亲养老新书》宋·陈直317

十、《仁斋直指方》宋·杨士瀛317

十一、《普济方》明·朱橚等318

十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等323

十三、《必用全书》年代作者不详326

第五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针灸治疗328

一、《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328

二、《肘后方》晋·葛洪328

三、《小品方》晋·陈延之328

四、《千金方》唐·孙思邈329

五、《袖珍方》明·王永辅330

六、《医学纲目》明·楼英330

第六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导引331

一、《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31

二、《保生要录》宋·蒲虔贯331

第七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禁忌333

一、《小品方》晋·陈延之333

二、《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33

三、《千金方》唐·孙思邈333

四、《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333

五、《大全本草》年代作者不详334

六、《备预百要方》年代作者不详334

第八章 当代医者论糖尿病病因病机335

第九章 当代医者论糖尿病证治和方药347

第十章 当代医者治疗糖尿病经验和验案462

第十一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470

一、概述470

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与特色471

(一)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471

(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色474

三、中医病因病机认识476

四、糖尿病的中医诊疗478

(一)定义478

(二)临床表现479

(三)处理原则479

五、单味中药对血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488

(一)实验动物研究488

(二)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491

(三)机制研究492

六、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494

七、中药的副作用及其禁忌证499

八、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500

第十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501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512

第十四章 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528

第十五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及相关疾病539

一、周围神经病变539

二、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疾593

三、肾病变614

四、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688

五、心血管病变718

六、高血压及低血压726

七、脑血管病变及相关脑病728

八、胃肠病变741

九、肝胆病变759

十、泌尿系病变762

十一、性功能病变767

十二、皮肤病变及泌汗异常770

十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775

十四、糖尿病伴耳聋776

十五、糖尿病伴骨病变777

十六、糖尿病伴不宁肢综合征779

十七、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780

十八、糖尿病合并甲亢785

十九、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786

二十、糖尿病酮症787

二十一、口服降糖药失效790

二十二、糖尿病黎明现象793

二十三、糖耐量异常及代谢综合征794

跋800

参考文献8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