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免疫学检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免疫学检验](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0416931.jpg)
- 王兰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3909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27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免疫学-医学检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免疫学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与免疫系统1
第一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1
一、原始免疫学时期1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1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2
一、免疫系统2
二、免疫细胞3
三、免疫分子5
四、免疫应答7
第三节 免疫学与临床医学8
一、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8
二、移植免疫8
三、肿瘤免疫8
四、感染免疫9
第四节 免疫学与临床免疫检验9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9
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9
第五节 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0
一、固有免疫识别与抗感染免疫研究10
二、免疫细胞亚群功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研究11
三、免疫调节机制与免疫相关疾病研究11
四、表观遗传修饰与免疫相关疾病研究12
本章小结12
第二章 免疫细胞及其亚群14
第一节 T淋巴细胞14
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4
二、TCR胚系基因结构及重排15
三、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胸腺选择16
四、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17
第二节 B淋巴细胞19
一、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19
二、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20
三、B淋巴细胞亚群22
四、B淋巴细胞的功能23
第三节 单核/巨噬细胞23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与分化成熟23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异质性23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26
四、单核/巨噬细胞与疾病26
第四节 树突状细胞26
一、DC的形态学特征27
二、DC的来源与分化发育27
三、DC的分类28
四、DC的生物学功能29
五、DC与人类疾病30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30
一、NK细胞的来源和分化30
二、NK细胞亚群31
三、NK细胞的识别机制31
四、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32
第六节 固有类淋巴细胞32
一、NKT细胞33
二、γδT细胞34
三、B1细胞35
四、边缘区B细胞36
本章小结36
第三章 免疫原与免疫应答38
第一节 免疫原38
一、免疫原的概念38
二、免疫原的分类38
第二节 免疫原的基本特性41
一、免疫原性41
二、反应原性41
三、抗原表位42
第三节 影响免疫原特性的因素43
一、决定固有分子模式免疫原性的因素43
二、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43
第四节 机体对免疫原的应答: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45
一、免疫应答的时相45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46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区别与相关性49
第五节 机体对免疫原的应答: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介导的适应性免疫50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时相、类型及特点50
二、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50
三、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基因的转录激活51
四、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52
五、效应性淋巴细胞的功能55
六、激活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56
七、免疫记忆的特点及其维持机制57
第六节 超抗原57
一、超抗原的分类57
二、超抗原的分子结构58
三、超抗原与TCR和MHC分子的相互作用58
四、超抗原的生物学作用59
五、超抗原与临床疾病59
第七节 免疫佐剂60
一、佐剂的作用机制60
二、佐剂的分类60
三、已经批准的人用疫苗佐剂60
四、正在研制的新型疫苗佐剂61
本章小结62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原抗体反应64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类型64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64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异质性67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68
第二节 抗体的功能与特性69
一、结合抗原69
二、激活补体70
三、结合Fc受体70
四、通过胎盘或上皮细胞转运作用71
第三节 不同类别免疫球蛋白的特性71
一、免疫球蛋白G72
二、免疫球蛋白M72
三、免疫球蛋白A73
四、免疫球蛋白D73
五、免疫球蛋白E73
第四节 人工制备的抗体73
一、多克隆抗体73
二、单克隆抗体74
三、基因工程抗体75
第五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7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76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78
第六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79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79
二、环境条件79
本章小结80
第五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81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81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82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82
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86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与其介导的信号转导87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87
二、细胞因子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8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92
第四节 趋化因子与趋化因子受体92
一、趋化因子的分类92
二、趋化因子受体结构与功能93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巨噬细胞的效应作用96
一、不同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的类型96
二、不同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的信号通路97
三、炎症反应中的巨噬细胞97
四、细胞因子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效应功能98
第六节 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与相关疾病98
一、趋化因子与感染性疾病98
二、趋化因子与自身免疫病99
三、趋化因子与肿瘤99
第七节 炎症性细胞因子/受体与相关疾病100
一、炎性细胞因子/受体与感染性疾病100
二、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101
三、炎症性细胞因子/受体与肿瘤103
四、炎性细胞因子/受体与代谢性疾病104
本章小结104
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106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生物学特性106
一、概述106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构特点107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免疫功能107
一、CD分子的主要成员107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免疫功能114
第三节 黏附分子的结构与种类115
一、概述115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116
第四节 黏附分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120
一、黏附分子及其受体的免疫学功能120
二、其他生物学作用122
第五节 黏附分子与受体的表达调节123
一、黏附分子构象变化对黏附作用的调节123
二、黏附分子表达数量变化对黏附作用的调节123
第六节 可溶性黏附分子的生物学及医学意义123
一、可溶性黏附分子特点123
二、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医学意义123
第七节 CD分子及黏附分子与临床医学124
一、CD分子与疾病发生124
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25
三、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125
本章小结126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28
第一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述128
一、小鼠H-2复合体128
二、HLA复合体130
第二节 HL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功能134
一、HLA分子结构134
二、HLA分子的组织分布135
三、可溶性HLA分子135
四、HLA分子的功能136
第三节 HLA分子的基因表达调控137
一、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点137
二、HLA-Ⅰ类基因的表达特点140
三、HLA-Ⅱ类基因的表达特点140
四、HLA基因的转录激活及其调控140
五、HLA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非DNA结合蛋白141
第四节 HLA与器官移植141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遗传学基础141
二、HLA配型141
三、受者HLA特异性抗体检测142
四、肾移植142
五、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42
第五节 HLA与其他的临床疾病142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143
二、传染性疾病144
三、过敏性疾病145
四、HLA与其他疾病的关系145
第六节 HLA-G的研究进展146
一、HLA-G的分子特性146
二、HLA-G的生物学功能146
三、HLA-G的免疫调节功能146
四、HLA-G与肿瘤免疫148
五、外周血sHLA-G水平的临床意义148
本章小结149
第八章 参与固有免疫的免疫原与免疫应答150
第一节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150
一、病原体的种类及其免疫原的特点150
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150
第二节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153
一、DAMP的产生与组成153
二、主要的DAMP分子153
第三节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主要成分156
一、阻止病原体入侵的固有免疫屏障156
二、现存抗菌因子及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157
第四节 模式识别吞噬性受体及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162
一、吞噬细胞162
二、吞噬性模式识别受体163
三、胞吞和吞噬164
四、吞噬相关的分子结构及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165
第五节 模式识别信号受体及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166
一、膜结合的模式识别信号受体与炎症细胞的激活166
二、胞质内模式识别信号受体——NOD样受体168
三、胞质内模式识别信号受体——RIG样受体171
第六节 黏膜免疫与固有免疫应答171
一、黏膜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172
二、黏膜免疫中的固有免疫应答173
第七节 炎症介质和炎症反应176
一、炎症介质176
二、炎症反应177
本章小结179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的抗原识别181
第一节 抗原呈递细胞181
一、专职抗原呈递细胞181
二、非专职抗原呈递细胞183
第二节 T-APC间相互作用的免疫分子183
一、T-APC相互作用中的免疫分子183
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免疫突触185
第三节 外源性抗原与MHC-Ⅱ类分子参与的加工呈递途径186
一、外源性抗原在APC中降解186
二、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中合成、组装、转运和呈递186
第四节 内源性抗原与MHC-Ⅰ类分子参与的加工呈递途径187
一、内源性抗原肽的加工187
二、内源性抗原肽的合成与转运188
三、抗原肽-MHC-Ⅰ类复合物的呈递188
第五节 其他抗原加工呈递途径188
一、交叉呈递188
二、CD1呈递抗原189
三、MR1途径呈递抗原189
第六节 抗原肽与MH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89
一、pMHC的特征189
二、pMHC的生物学意义190
第七节 抗原呈递细胞的研究进展190
一、DC与CD4和CD8的分化191
二、DC和Treg191
三、DC和Th17191
四、DC和Tfh192
五、调节性DC192
六、DC与疾病192
本章小结193
第十章 T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194
第一节 T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194
第二节 T细胞的激活与功能性亚群的分化196
一、T细胞的激活197
二、T细胞功能性亚群的分化197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效应功能与细胞死亡202
一、T细胞介导的生物学效应202
二、T细胞相关的细胞死亡事件205
第四节 T淋巴细胞死亡调控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212
一、T细胞死亡与感染性疾病212
二、T细胞死亡与炎性疾病213
三、T细胞死亡与恶性肿瘤213
四、T细胞死亡与免疫耐受214
第五节 辅助性T细胞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214
一、Th细胞与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214
二、Th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215
三、Th细胞与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216
第六节 T细胞免疫识别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217
本章小结218
第十一章 B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220
第一节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220
一、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与识别220
二、B细胞的抗原识别结构220
三、B细胞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223
第二节 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激活225
一、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225
二、T-B细胞的相互作用225
三、B细胞的活化227
第三节 B细胞增殖分化与生发中心形成227
一、生发中心中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27
二、生发中心反应229
第四节 浆细胞与记忆性B细胞232
一、浆细胞232
二、记忆性B细胞233
三、调节性B细胞233
第五节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233
一、TI抗原的分类与主要特性234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234
第六节 B细胞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235
一、B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236
二、B细胞与病原体感染237
三、B细胞与肿瘤238
四、B细胞与其他疾病239
本章小结240
第十二章 共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与免疫应答242
第一节 共刺激分子的分类与生物学特性242
一、共刺激分子的分类242
二、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特性247
第二节 共刺激分子的调节网络247
一、T细胞初始活化CD40L表达的重要性247
二、CD28-B7介导的免疫调节网络247
第三节 临床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共刺激分子248
一、负性共刺激分子与肿瘤免疫治疗248
二、B7-H3248
三、B7-H4249
四、ICOSL/ICOS250
五、TIM家族252
六、BTLA/HVEM/LIGHT254
第四节 共刺激分子信号异常与免疫应答255
一、共刺激分子信号与免疫突触256
二、共刺激分子信号与T细胞活化256
三、共刺激分子信号与B细胞活化257
第五节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特性257
一、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意义257
二、几种可溶性共刺激分子与临床疾病257
第六节 共刺激分子网络调控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258
一、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258
二、共刺激分子与肿瘤免疫258
三、共刺激分子与移植免疫259
本章小结260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262
第一节 TLR相关信号参与的免疫调节262
一、TLRs参与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262
二、TLRs参与的特异性免疫调节263
三、TLRs信号通路的自身调节264
四、TLRs调节异常与疾病264
第二节 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与反馈调节266
一、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特点266
二、免疫抑制性受体的类型及其反馈调节267
第三节 活化性免疫细胞死亡参与的负向调控270
一、活化免疫细胞死亡发生的机制271
二、活化免疫细胞死亡的调节272
三、活化免疫细胞死亡与临床疾病273
第四节 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控与相关疾病274
一、调节性T细胞负相免疫调节的机制275
二、调节性T细胞与疾病的关系275
第五节 天然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分子与相关疾病276
一、NLRs家族分子与天然免疫识别277
二、RNA的天然免疫识别278
三、DNA的天然免疫识别280
本章小结281
第十四章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283
第一节 凝集反应特点283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283
一、直接凝集反应283
二、间接凝集反应283
三、间接血凝试验284
四、胶乳凝集试验286
五、明胶凝集试验286
第三节 抗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286
一、直接Coombs试验286
二、间接Coombs试验287
第四节 微柱凝集试验287
第五节 沉淀反应特点288
第六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和凝胶内沉淀试验288
一、液体内沉淀试验288
二、凝胶内沉淀试验290
第七节 免疫电泳技术292
一、对流免疫电泳293
二、火箭免疫电泳293
三、免疫电泳293
四、免疫固定电泳294
五、自动化免疫电泳296
第八节 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应用296
一、凝集反应的临床应用297
二、沉淀反应的临床应用297
本章小结297
第十五章 放射免疫技术299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标记物299
一、放射性核素299
二、放射性核素“碘”299
三、放射性标记物300
四、放射性标记物性能参数301
第二节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302
一、分析原理302
二、抗原-抗体反应303
三、液相分离技术304
四、放射性测量304
五、数据处理305
第三节 免疫放射分析方法306
一、分析原理306
二、固相分离技术307
三、数据处理308
四、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比较309
第四节 影响放射免疫技术的关键因素309
一、检测试剂309
二、操作过程310
三、测量仪器310
四、曲线拟合310
第五节 放射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310
本章小结310
第十六章 荧光免疫技术312
第一节 光与荧光312
一、光312
二、荧光312
三、荧光物质313
第二节 荧光免疫技术317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与保存318
二、荧光显微技术319
三、荧光免疫测定321
四、荧光免疫分析仪的进展327
第三节 荧光显微镜327
一、荧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328
二、荧光显微镜的结构328
第四节 荧光免疫技术的应用329
一、荧光显微技术的应用329
二、荧光免疫测定的应用331
本章小结332
第十七章 酶免疫技术333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333
一、酶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333
二、酶和酶作用的底物333
三、酶标记抗体或抗原335
四、固相载体335
五、免疫吸附剂336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336
一、标记的免疫技术337
二、酶免疫技术分类337
第三节 酶免疫分析337
一、均相酶免疫分析338
二、异相酶免疫分析338
三、酶联免疫斑点测定339
四、酶免疫分析方法的评价339
第四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40
一、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340
二、常见问题及原因343
第五节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343
本章小结344
第十八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346
第一节 概述346
一、发光的分类346
二、化学发光产生的条件346
三、化学发光的反应动力学347
四、化学发光和荧光发光的比较348
五、化学发光效率348
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分类348
第二节 化学发光剂和标记技术350
一、化学发光剂350
二、发光剂的标记技术356
第三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357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358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358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358
四、光激化学发光分析和鲁米诺通道免疫分析360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临床应用361
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应用361
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临床应用应注意的问题361
本章小结362
第十九章 生物素和亲和素标记技术363
第一节 生物素和生物素标记物363
一、生物素363
二、活化生物素363
三、生物素标记物365
第二节 亲和素和亲和素标记物365
一、亲和素365
二、链霉亲和素366
第三节 生物素-亲和素结合反应的特点366
一、特异性366
二、敏感性366
三、稳定性366
四、通用性366
第四节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实际应用367
一、在固相吸附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367
二、在示踪信号放大方面的应用368
本章小结370
第二十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372
第一节 胶体金免疫技术372
一、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372
二、胶体金免疫技术的方法学种类与原理375
第二节 固相膜酶免疫分析技术379
一、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379
二、免疫印迹试验380
第三节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382
一、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382
二、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383
本章小结384
第二十一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86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要点386
一、免疫标记物的制备386
二、标本的处理387
三、抗原的暴露与修复388
四、抗体的处理保存388
五、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判断389
六、质量控制390
七、免疫组织化学中常见问题分析391
第二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91
一、标本的处理392
二、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2
三、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2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常用的酶及显色底物394
五、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判断及注意事项394
第三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94
一、组织处理395
二、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395
第四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396
一、生物素-亲和素/链霉亲和素技术396
二、葡萄球菌蛋白A法398
三、凝集素法398
四、Envision法399
第五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399
一、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取材和固定要求400
二、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染色方法400
三、影响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因素400
四、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401
第六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402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402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403
本章小结406
第二十二章 免疫细胞分离与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及应用408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408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408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409
三、T、B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分离410
第二节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亚群分类411
一、T细胞表面标志及亚群412
二、B细胞表面标志414
三、NK细胞表面标志414
第三节 抗原呈递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414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414
二、树突状细胞415
第四节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415
一、T细胞功能检测415
二、B细胞功能检测418
三、NK细胞活性测定418
第五节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419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419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420
第六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420
本章小结421
第二十三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及应用423
第一节 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与功能423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与作用方式423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特性与作用方式424
三、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功能424
第二节 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的特性与功能427
一、趋化因子的特性及其功能427
二、趋化因子受体特性及其功能427
三、趋化因子与疾病428
第三节 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黏附分子受体的特性与功能429
一、细胞黏附分子的特性430
二、细胞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430
三、可溶性黏附分子432
四、细胞黏附分子与疾病432
第四节 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433
一、生物活性检测法433
二、免疫学检测法434
三、免疫学检测方法学评价438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438
一、临床应用原则438
二、特定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439
三、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440
本章小结440
第二十四章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442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442
一、工作原理442
二、散射光的测定443
三、荧光测量445
四、细胞分选446
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447
一、参数447
二、数据显示方式448
三、设门分析技术450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450
一、免疫检测样品制备450
二、免疫分析中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451
三、流式细胞免疫学技术的质量控制457
第四节 流式细胞技术的新进展459
一、流式微球阵列技术459
二、流式细胞仪多重RNA表达分析技术460
三、流式细胞仪“全息”技术460
四、全光谱流式细胞仪461
第五节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462
一、免疫功能监测462
二、白血病免疫分型463
三、肿瘤中的应用463
四、艾滋病检测中的应用464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A抗原分析465
六、移植免疫中的应用465
本章小结466
第二十五章 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DNA检测及应用468
第一节 循环肿瘤细胞概述468
一、循环肿瘤细胞的基本概念468
二、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469
第二节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应用470
一、CTC的富集471
二、CTC的鉴定475
三、CTC临床应用478
第三节 循环肿瘤DNA概述478
一、ctDNA的基本概念479
二、ctDNA的生物学特性479
第四节 循环肿瘤DNA的检测及临床应用480
一、ctDNA的检测480
二、ctDNA临床应用487
本章小结489
第二十六章 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491
第一节 体液中IgG、IgA、IgM检测的临床应用491
一、基本特点491
二、临床意义492
三、血清中IgG、IgA、IgM检测的临床应用492
四、脑脊液中IgG、IgA、IgM检测的临床应用493
五、尿液中IgG、IgA、IgM检测的临床应用493
六、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494
第二节 IgE的检测及临床应用495
一、IgE的生物学特点495
二、总IgE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496
三、特异性IgE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497
四、血清IgE检测的应用评价498
第三节 血液IgG亚类检测及临床意义499
一、IgG亚类的定义和分类499
二、IgG4亚类检测的临床应用500
第四节 血液IgA亚类检测及临床意义500
第五节 Ig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501
一、免疫球蛋白IgD的生物学特点501
二、血清IgD检测的临床意义502
三、血清IgD含量的检测方法502
第六节 M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503
一、血清蛋白区带电泳503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503
三、免疫电泳503
四、免疫固定电泳504
第七节 游离轻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504
一、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定义和分类504
二、游离轻链在临床上的应用505
三、游离轻链的检测506
第八节 冷球蛋白测定508
本章小结508
第二十七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510
第一节 补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510
一、补体的理化性质510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51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513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513
一、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试验)试验原理514
二、CH50测定方法要点及结果判断514
三、方法评价及临床意义515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515
一、试验原理515
二、结果判断515
三、方法评价515
第四节 单个补体成分检测515
一、免疫溶血法516
二、免疫化学法517
三、临床意义517
第五节 补体检测的临床应用518
本章小结518
第二十八章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及应用520
第一节 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系统520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521
二、散射免疫比浊法521
三、胶乳颗粒增强比浊法523
四、检测系统组成524
五、免疫比浊分析的影响因素524
第二节 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系统525
一、酶联发光免疫分析仪526
二、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527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529
四、检测系统组成529
五、化学发光分析的质量控制530
第三节 自动化荧光免疫分析系统530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531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532
三、液体芯片技术533
第四节 自动化酶联免疫分析系统534
一、检测原理534
二、检测系统组成535
三、方法学评价535
四、质量控制536
第五节 全自动免疫自动化分析536
一、自动化发展起源536
二、自动化发展的优势及应用537
三、实验室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538
第六节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选择与应用539
一、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选择原则539
二、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应用539
第七节 免疫学技术进展与临床免疫诊断540
本章小结541
第二十九章 分子免疫学技术及应用543
第一节 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543
一、核酸的分离与纯化543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546
第二节 核酸扩增技术与临床应用547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547
二、其他核酸扩增技术557
第三节 核酸杂交技术与临床应用560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要点560
二、核酸分子杂交的主要方法562
三、核酸分子杂交的主要临床应用563
第四节 核酸测序技术与临床应用566
一、第一代测序技术566
二、第二代测序技术570
三、第三代测序技术577
本章小结579
第三十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581
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控制581
一、检验项目的申请582
二、患者准备582
三、标本的采集、传送与保存582
四、影响分析前质量的因素584
第二节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584
一、工作人员培训584
二、检测系统性能的确认585
三、定性免疫学检测的性能验证585
四、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586
五、室内质量控制587
六、室间质量控制592
七、实验室间比对和人员比对594
八、非分析因素的质量控制594
第三节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594
一、检验结果的审核和发放594
二、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595
三、咨询服务596
本章小结596
第三十一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与免疫检测598
第一节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感染免疫诊断598
一、降钙素原598
二、C-反应蛋白600
三、血清淀粉样蛋白A600
四、补体系统600
五、其他急性期蛋白601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601
一、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1
二、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1
三、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2
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2
五、军团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4
六、布鲁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4
七、艰难梭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5
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6
第三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606
一、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07
二、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07
三、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07
四、冠状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08
五、埃博拉出血热的免疫检测608
六、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检测608
第四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609
一、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09
二、隐球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10
三、曲霉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10
四、类真菌感染的免疫检测611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1
一、疟原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1
二、血吸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2
三、丝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2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2
五、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检测612
六、棘球蚴感染的免疫检测612
七、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免疫检测613
八、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3
第六节 性传播疾病的免疫检测613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检测613
二、淋病奈瑟菌和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免疫检测615
第七节 先天性感染的免疫检测615
一、弓形虫感染的免疫检测615
二、风疹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16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16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16
第八节 其他病原感染的免疫检测617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免疫检测617
二、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免疫检测618
三、脲原体属感染的免疫检测618
四、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免疫检测618
本章小结618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感染性疾病与免疫检测62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与免疫检测620
一、甲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620
二、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点623
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2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与免疫检测627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627
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点630
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检测632
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639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与免疫检测644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644
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疾病特点647
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649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与免疫检测655
一、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与免疫检测655
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与免疫检测659
第五节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进展与精准医疗663
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价值664
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价值665
本章小结668
第三十三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免疫检测670
第一节 HIV的生物学特点670
一、HIV起源和传播670
二、基因分型和结构671
三、病毒嗜性671
四、病毒储存库672
第二节 HIV感染的免疫学特点672
一、HIV感染者免疫细胞功能变化672
二、HIV疾病进展相关免疫学特点677
第三节 HIV感染血清学检测与分析678
一、HIV抗原和抗体检测678
二、HIV核酸检测680
三、基因型耐药检测681
四、病毒储存库检测及临床意义682
第四节 HIV感染的免疫细胞检测与分析683
一、T细胞绝对计数、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683
二、B细胞绝对计数、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684
三、NK细胞绝对计数、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685
四、DC绝对计数、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685
五、Treg细胞绝对计数、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685
六、组学检测686
第五节 HIV感染的免疫研究发展方向与疾病防治686
一、早期抗病毒治疗686
二、干细胞移植与艾滋病治愈687
三、CCR5靶向治疗687
四、HIV储存库与艾滋病治愈687
五、树突状细胞与治疗性疫苗687
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688
本章小结688
第三十四章 过敏反应性疾病与免疫检测690
第一节 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690
一、参与过敏反应的主要成分690
二、过敏反应发生过程691
第二节 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692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自身放大机制693
二、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激活后的信号转导694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694
第三节 常见过敏反应性疾病696
一、药物性皮炎696
二、接触性皮炎696
三、过敏性鼻炎697
四、过敏性哮喘698
五、特应性皮炎698
六、荨麻疹699
七、血管性水肿700
八、过敏反应性休克701
第四节 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与分析702
一、皮肤试验702
二、血清IgE的检测702
三、相关细胞的测定704
本章小结704
第三十五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检测706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与分类706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706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与特征706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与免疫损伤特点707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707
二、免疫系统的异常708
三、遗传因素708
四、环境因素708
五、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708
第三节 自身抗体的特点709
一、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709
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726
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测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736
一、自身抗体检测736
二、自身免疫病的诊断738
第五节 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实验诊断研究进展744
一、新的自身抗体744
二、自身免疫病诊断相关的基因746
三、自身免疫病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及伴随诊断研究进展746
本章小结747
第三十六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与免疫检测749
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749
一、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749
二、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分类749
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特点750
一、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750
二、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特点751
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分析752
一、异常免疫球蛋白的特点752
二、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分析754
第四节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758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58
二、浆细胞瘤/骨髓瘤759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765
第五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检测的研究进展766
一、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展766
二、调节性T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766
三、差异蛋白质组学在免疫增殖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767
四、microRNA与多发性骨髓瘤767
本章小结768
第三十七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769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和特点769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769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特点769
第二节 联合免疫缺陷病770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770
二、X-连锁高IgM血症772
第三节 抗体缺陷相关疾病772
一、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773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773
三、非X-连锁高IgM血症774
第四节 已明确定义的免疫缺陷综合征774
一、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774
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775
三、高IgE综合征776
第五节 吞噬细胞缺陷病776
一、慢性肉芽肿病776
二、孟德尔式易感分枝杆菌疾病777
第六节 固有免疫缺陷病777
第七节 补体缺陷病778
一、补体固有成分缺陷778
二、补体调控蛋白缺陷778
第八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778
一、B细胞免疫缺陷的检测779
二、T细胞免疫缺陷的检测779
三、吞噬功能缺陷的检测780
四、补体缺陷的检测780
五、基因检测780
本章小结780
第三十八章 肿瘤免疫与免疫检测782
第一节 肿瘤抗原782
一、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782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783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784
一、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784
二、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786
第三节 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与相关肿瘤标志物787
一、肿瘤标志物概述787
二、肿瘤标志物的分类787
三、常见恶性肿瘤与相关肿瘤标志物789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799
一、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799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800
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801
四、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注意事项802
第五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检测与临床应用803
一、T细胞及其亚群测定803
二、NK细胞活性测定804
三、巨噬细胞功能测定804
第六节 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与相关疾病804
一、主要免疫细胞与相关肿瘤805
二、促炎症细胞因子与相关肿瘤805
三、肿瘤的免疫治疗806
本章小结807
第三十九章 移植免疫与免疫检测809
第一节 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809
一、固有免疫与效应分子809
二、适应性免疫与T细胞活化811
三、同种识别的机制812
四、T细胞的共刺激信号813
五、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814
六、T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815
第二节 HLA配型的应用816
一、HLA分型方法816
二、HLA分型方法的应用818
第三节 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820
一、肾脏移植820
二、肝脏移植820
三、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821
四、骨髓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移植821
第四节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822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822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824
第五节 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824
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824
二、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826
三、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的临床意义826
第六节 常用免疫抑制药物及其血药浓度监测826
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827
二、诱导对移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829
三、免疫抑制剂体内浓度监测829
第七节 免疫耐受研究进展831
本章小结831
第四十章 非编码RNA与免疫应答和免疫疾病833
第一节 非编码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833
一、miRNA的命名原则833
二、miRNA的合成过程834
三、miRNA的作用机制834
四、其他非编码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835
第二节 非编码RNA在免疫细胞分化中的作用835
一、miRNA在造血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835
二、miRNA在固有免疫细胞分化中的作用836
三、miRNA在T淋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838
四、miRNA在B淋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841
五、其他非编码RNA在免疫细胞分化中的作用842
第三节 非编码RNA与固有免疫应答843
一、miRNA与固有免疫细胞843
二、miRNA与模式识别受体845
三、miRNA与病毒感染847
四、其他非编码RNA与固有免疫849
第四节 非编码RNA与获得性免疫应答850
一、miRNA与T淋巴细胞850
二、miRNA与B淋巴细胞851
三、其他非编码RNA与获得性免疫852
第五节 非编码RNA与免疫系统疾病852
一、miRNA与免疫系统疾病853
二、其他非编码RNA与免疫系统疾病859
本章小结861
第四十一章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863
第一节 抗体药物研究简史863
第二节 抗体药物在各种疾病中的研究进展867
一、抗体药物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867
二、抗体药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870
三、抗体药物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874
四、抗体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874
五、抗体药物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875
六、抗体药物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876
第三节 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876
一、抗体药物本身的药物浓度监测876
二、抗药物抗体的产生情况877
三、反映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指标监测877
本章小结877
第四十二章 精准医疗与免疫靶向治疗监测的研究进展879
第一节 药物基因学研究进展与免疫抑制药物基因检测879
一、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879
二、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特点880
三、药物基因组学与血药浓度检测880
四、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与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881
第二节 精准医疗与靶向治疗监测886
一、个体化医疗与伴随诊断886
二、靶向治疗与监测893
第三节 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901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901
二、肿瘤免疫治疗903
本章小结912
中英文索引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