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平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和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30289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65页
- 文件大小:322MB
- 文件页数:8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和平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 区划42
第一章 位置 面积42
第二章 建置 沿革42
第三章 行政区划43
第一节 明、清区划4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44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47
第四章 各镇概况49
第二编 自然环境64
第一章 地质地貌64
第一节 地质64
第二节 地貌66
第二章 山脉 河流67
第一节 山脉67
第二节 河流70
第三章 气候 物候71
第一节 四季特征71
第二节 气象要素71
第三节 物候74
第四章 土壤植被75
第一节 土壤类别与分布75
第二节 植被79
第五章 自然资源79
第一节 土地资源79
第二节 水资源79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80
第四节 矿产资源82
第五节 地热资源84
第六章 自然灾害85
第一节 水灾85
第二节 旱灾87
第三节 虫灾88
第四节 风灾89
第五节 霜 雪 冰雹90
第六节 雷电 低温阴雨90
第三编 人口92
第一章 人口变动与分布92
第一节 人口变动92
第二节 人口分布94
第二章 人口构成96
第一节 性别96
第二节 年龄97
第三节 文化程度100
第四节 职业102
第五节 城乡人口103
第三章 民族 姓氏104
第一节 民族104
第二节 姓氏104
第四章 人口管理105
第一节 人口普查105
第二节 人口控制105
第三节 优生优育109
第四节 人口规划109
第四编 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111
第一章 水土流失与治理111
第一节 流失状况111
第二节 水土治理112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114
第一节 污染源及污染事故114
第二节 污染控制115
第三节 环境质量116
第五编 经济综述与经济管理119
第一章 建县至民国时期经济概况119
第一节 明清时代经济概况11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经济概况119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概况120
第一节 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121
第二节 居民生活128
第三章 经济管理129
第一节 计划与统计管理130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131
第三节 物价管理135
第四节 审计146
第五节 技术监督146
第六节 土地管理147
第六编 农业152
第一章 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152
第一节 土地制度152
第二节 所有制与经营体制变革155
第二章 农业生产158
第一节 耕地和劳动力158
第二节 农作物160
第三节 耕作技术168
第四节 农机具177
第三章 畜牧水产180
第一节 畜牧181
第二节 水产186
第七编 林业189
第一章 林业资源和现状190
第一节 面积与蓄积190
第二节 林种树种分布192
第二章 山林经营体制和经营形式194
第一节 山林权属和经营体制194
第二节 经营形式195
第三章 林业生产198
第一节 森林培育198
第二节 森林保护201
第三节 木材生产与林业产品205
第四章 林业科研与教育210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210
第二节 科研项目与成果212
第八编 水利 电力215
第一章 水利215
第一节 水利管理215
第二节 水利发展概况216
第三节 蓄水工程216
第四节 引水工程218
第五节 提水工程220
第六节 堤围工程222
第七节 “三防”工作223
第二章 电力224
第一节 火力发电224
第二节 水力发电226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228
第四节 电力管理231
第五节 电力供应232
第九编 工业235
第一章 经济类型235
第一节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235
第二节 集体工业237
第三节 国有工业240
第四节 “三资”工业企业244
第二章 管理体制2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5
第二节 管理机制246
第三章 工业门类249
第一节 竹木工艺品制造249
第二节 纺织与制衣工业250
第三节 造纸、印刷及爆竹工业251
第四节 化工与制药工业253
第五节 矿产工业255
第六节 机械与电子工业256
第七节 建材工业259
第八节 食品加工与饮料业261
第十编 交通 邮电264
第一章 交通264
第一节 陆路交通264
第二节 水路交通274
第三节 交通管理276
第二章 邮电278
第一节 机构278
第二节 邮政279
第三节 电信288
第十一编 商业293
第一章 商业概况293
第二章 市场建设294
第三章 商业体制296
第一节 国营商业296
第二节 集体商业297
第三节 私营商业298
第四章 商品购销与储运299
第一节 粮油购销与储运299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306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309
第四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311
第五节 医药品购销314
第五章 饮食服务315
第一节 饮食业315
第二节 服务业316
第六章 对外经济贸易317
第一节 机构317
第二节 出口商品收购318
第十二编 财政 税务 金融323
第一章 财政323
第一节 机构 体制323
第二节 财政收支325
第三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337
第二章 税务342
第一节 体制 机构342
第二节 征收与管理344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税收346
第四节 税务违章查处356
第三章 金融357
第一节 机构357
第二节 货币358
第三节 信贷362
第四节 结算368
第五节 债券370
第六节 保险371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374
第一章 县城建设375
第一节 城池375
第二节 市政建设376
第三节 房屋建筑382
第二章 乡村建设387
第一节 街镇建设387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391
第三章 建筑业392
第一节 建筑队伍392
第二节 设计施工393
第三节 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394
第四节 工程管理395
第四章 房产管理397
第一节 房管机构397
第二节 房产管理398
第三节 住房制度改革399
第十四编 政党40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和平县地方组织402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402
第二节 县代表大会406
第三节 主要政治活动纪略408
第四节 党务工作414
第五节 纪律检查与复查甄别420
第二章 其他党派428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和平县党部428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和平县筹备处430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431
第一章 明清民国政权431
第一节 明清县政431
第二节 民国政权433
第三节 民国县参议会435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436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36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37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442
第四节 镇人代会及其主席团445
第三章 人民政府44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政府44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446
第四章 人民政协453
第一节 历届县政协委员会会议454
第二节 工作机构及主要工作457
第十六编 群众团体460
第一章 工人组织46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工人组织46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人组织461
第二章 农民组织46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民组织46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组织465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46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青年组织46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组织468
第三节 少年组织471
第四章 妇女组织472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妇女组织47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组织473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47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工商业组织47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商业组织477
第六章 其他社会组织478
第一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478
第二节 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479
第三节 县归国华侨联合会479
第四节 县残疾人联合会479
第十七编 公安 司法481
第一章 明清民国时期警政、检察与审判481
第一节 警政481
第二节 检察与审判482
第二章 人民公安483
第一节 公安机构483
第二节 登记与镇反483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484
第四节 治安管理485
第五节 消防管理488
第六节 监所管理489
第三章 人民检察489
第一节 检察机构489
第二节 刑事检察490
第三节 经济检察491
第四节 法纪检察491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492
第六节 监所检察492
第四章 审判492
第一节 审判机构及法官492
第二节 刑事审判493
第三节 民事审判494
第四节 经济审判494
第五节 行政审判494
第六节 申诉复查495
第七节 审判监督与执行工作495
第五章 司法行政495
第一节 司法机构495
第二节 法制宣传496
第三节 民事调解497
第四节 公证业务497
第五节 律师事务498
第十八编 民政 侨务500
第一章 民政500
第一节 拥军优属500
第二节 社会赈济507
第三节 社会福利512
第四节 殡葬改革513
第五节 婚姻管理513
第六节 老区建设514
第二章 侨务517
第一节 侨务工作518
第二节 华侨港澳同胞对家乡的贡献521
第十九编 劳动 人事523
第一章 劳动523
第一节 劳动就业523
第二节 用工形式525
第三节 职工培训526
第四节 工资 劳保526
第二章 人事529
第一节 编制529
第二节 干部来源530
第三节 干部管理531
第四节 工资福利与退休离休533
第二十编 军事537
第一章 兵役537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53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兵役538
第二章 地方武装 驻军539
第一节 地方武装539
第二节 驻军542
第三章 民兵543
第一节 组织建设543
第二节 民兵训练543
第三节 主要活动544
第四章 兵事545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兵事54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548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兵事556
第二十一编 科学技术557
第一章 机构557
第一节 行政机构557
第二节 科研机构557
第三节 科技服务机构558
第二章 科技队伍560
第三章 科技管理561
第一节 科技计划管理561
第二节 专利管理563
第三节 科技经费563
第四章 学术、科普活动和科技咨询563
第一节 学术活动564
第二节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565
第三节 科技咨询565
第五章 技术引进推广与开发研究566
第一节 农、林、畜、渔业566
第二节 工业567
第二十二编 教育569
第一章 行政管理570
第一节 机构570
第二节 体制571
第二章 旧教育572
第一节 县学572
第二节 书院573
第三节 社学 义学574
第四节 私塾575
第三章 幼儿教育575
第一节 概况575
第二节 幼儿园选介578
第四章 小学教育579
第一节 概况579
第二节 小学选介582
第五章 中学教育584
第一节 概况584
第二节 中学选介589
第六章 专业教育593
第一节 师范教育593
第二节 职业教育594
第三节 职业中学选介595
第七章 成人教育599
第一节 农民教育599
第二节 职工教育600
第三节 干部教育600
第八章 教师601
第一节 教师队伍601
第二节 教师待遇603
第三节 教师培训604
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教学设施605
第一节 教育经费605
第二节 校舍设备609
第二十三编 文化612
第一章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612
第一节 文化馆、宫、站612
第二节 书店614
第三节 图书馆614
第四节 剧团615
第二章 文艺创作及其他著述616
第一节 文学616
第二节 戏剧 曲艺619
第三节 音乐 舞蹈620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根雕620
第五节 其他著作选目623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624
第一节 电影624
第二节 广播625
第三节 电视625
第四章 社会文化管理626
第五章 文物 名胜626
第一节 文物626
第二节 名胜631
第六章 档案 地方志编修633
第一节 档案馆633
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634
第二十四编 体育639
第一章 机构639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9
第二节 体育协会639
第二章 学校体育640
第一节 体育教学640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641
第三节 业余体育班641
第四节 体育教师队伍642
第三章 群众体育642
第一节 城镇体育642
第二节 乡村体育643
第四章 体育设施644
第五章 体育竞赛644
第一节 县体育运动会644
第二节 县中小学生运动会645
第三节 参加地区、市运动会比赛645
第四节 参加省以上运动会比赛646
第二十五编 医疗卫生648
第一章 机构648
第一节 行政机构648
第二节 县属医疗机构648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651
第四节 其他医疗机构652
第二章 医疗技术及制度653
第一节 医疗技术653
第二节 医疗制度654
第三章 防疫与保健655
第一节 卫生防疫655
第二节 妇幼保健662
第四章 药品经营 药政管理664
第一节 药品经营664
第二节 药政管理665
第二十六编 风俗 宗教 方言667
第一章 风尚习俗667
第一节 生活习俗667
第二节 年节习俗669
第三节 礼仪习俗672
第四节 劣俗674
第二章 宗教675
第一节 道教675
第二节 佛教675
第三节 基督教676
第四节 天主教677
第三章 方言678
第一节 和平话的语音678
第二节 分类词举隅684
第三节 谚语俚语举隅691
第四节 语法693
第二十七编 人物695
第一章 人物传695
第二章 人物表723
第一节 烈士723
第二节 古今名人740
第三节 和籍在外任职人员742
第四节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46
第五节 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749
第六节 百岁寿星750
第七节 荣誉市民751
第八节 民国时期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人士752
附录753
添设和平县治疏753
建和平县治告文755
开县形胜记756
建学校记756
关于和平县蓝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成份的批复757
中共和平县委、和平县人民政府关于新编《和平县志》的决定758
和平县鼓励外商投资优惠规定758
编后记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