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社会的司法 方法、制度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转型社会的司法 方法、制度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4955719.jpg)
- 蒋剑鸣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9974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司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型社会的司法 方法、制度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转型社会中的“和合”司法:目标定位与方法策略1
一、论题的提出:纠纷解决向何方?1
二、社会转型中传统司法模型的运作失灵3
三、和合司法:转型司法的目标定位及其理论基础8
四、和合司法的方法策略:本位、柔性、平行11
上篇 转型社会司法的基础理论3
第一章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实与策略3
一、司法改革的基本成就3
二、司法改革必须直面的现实5
三、司法改革的反思与策略10
第二章 中国司法改革三大悖论之批判17
一、司法创新与法律权威:中国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17
二、司法行政化与司法独立:中国司法改革的逻辑悖论31
三、精英意识与大众诉求:中国司法改革的精神危机44
第三章 司法改革语境下司法公正基本问题研究70
一、司法公正界说71
二、前提:立法公正73
三、基础:司法权威74
四、条件:审判独立76
五、关键:法官素质81
六、保证:司法监督82
第四章 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85
一、问题的提出:司法公正的双重内涵85
二、公正的缺失:中国现行司法体制的结构性缺陷93
三、公正的重塑: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步略101
第五章 司法权威与法官角色109
一、法官治理与“治理”法官109
二、“规训”法官的机制网络115
三、“治理”法官的中国语境134
第六章 法典化进程中的法官人格假设——基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的考察与比较140
一、从坏人到好人的历史性转变:大陆法系国家法典化中的法官人格回溯141
二、“活着的圣谕”: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人格假设151
三、慢热的舞者:法学思潮的流变与现实制度的建构和法官人格的假设之间155
四、比较中的启示:法官人格假设的时代意义157
五、欲说还休的尴尬:我国立法中的法官人格假设159
六、信任还是怀疑:我们的法典可能和应当隐含什么样的法官人格假设161
七、余论164
第七章 论法官创造性释法166
一、司法的局限性与司法能动主义166
二、现代司法理念的真实内涵170
三、司法理念与法官释法174
四、法官释法中的创造性因素178
五、创造性释法的基本要求183
第八章 “服判”与程序法治化——程序变革的新视角190
一、引论190
二、秩序整合与服判:司法治理的历史隐线191
三、程序改革中的中国法治秩序建构197
中篇 转型社会司法的制度设计201
第九章 中国宪法司法适用的正当性及其限制201
一、我国宪法司法适用普遍“精神障碍”的检查201
二、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正当性203
三、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限制性208
第十章 中国民事诉讼模式选择的重新思考211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界定211
二、当事人处分权对民事诉讼模式选择的影响212
三、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模式中的当事人处分权216
四、现代民事诉讼模式的交互性及其启示224
五、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重塑228
第十一章 20世纪末世界性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启示231
一、改革的动因和背景231
二、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232
三、改革的基本特征233
四、改革的重点235
五、有关国家和地区民事司法改革简评237
六、世界性民事司法改革对我国的启示254
第十二章 司法权的程序之维:以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立法完善为例263
一、国外庭前审查程序比较及三大基本法理263
二、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现状及主要问题271
三、完善我国审前程序的三种方案及选择275
第十三章 司法权与诉权的衡平:我国鉴定制度模式的选择279
一、英美中立专家证人的概念及其与大陆法系鉴定人的区别280
二、中立专家证人的应用情况282
三、当前主要鉴定制度与中立专家的比较284
四、中立专家证人对我国鉴定制度改革的启示290
下篇 转型社会司法的技术支撑299
第十四章 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运行实证调查及改革构想299
一、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运行现状考查情况综述300
二、对考查情况的简略评价303
三、审判委员会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304
四、审判委员会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306
五、对审判委员会工作改革的建议312
第十五章 民事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法律思维——请求权法律关系双向分析法316
一、引言316
二、请求权——法律关系双向分析法318
三、基于典型的律师视角的法律关系——请求权分析法320
四、基于典型的法官视角的请求权——法律关系分析法328
第十六章 司法认定方式研究:以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为视角333
一、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的特点334
二、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与其承担主观证明责任的联系337
三、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与无罪推定原则的矛盾340
四、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的刑事法律依据及限制条件343
五、关于违法阻却事由与责任阻却事由的客观证明责任问题347
六、结论349
第十七章 论民事判决的理由350
一、判决理由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进351
二、当前民事、经济裁判文书中判决理由存在的问题353
三、民事、经济裁判文书阐述判决理由的重要意义356
四、民事、经济裁判文书阐述判决理由的原则和标准358
五、加大民事、经济判决理由的阐述力度362
第十八章 透过案例研究推动司法进步368
一、案例研究的法理价值369
二、案例研究的实践价值372
三、法官从事案例研究的理由375
四、大力开展案例研究的可行性378
五、积极倡导面向实务、兼顾理论、灵活多样的案例研究379
第十九章 “同案不同判”现象的思考及对策——兼论指导性案例机制在我国的可操作性前景383
一、问题的提出:令人尴尬的“同案不同判”现象384
二、传统与现实因素的交错:司法“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原因透析388
三、过与不过之间:社会转型期司法“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理性审视393
四、从规则到技术:合理抑制“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几点思考398
五、余论408
参考文献410
后记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