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史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4949712.jpg)
- 仓修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974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235MB
- 文件页数:723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编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3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3
第一节 史学产生的时代3
一、原始社会内史学的因素3
二、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和历法5
三、史学起源于奴隶社会7
第二节 史料和史官8
一、成文史料的形成8
二、负有双重职能的古代史官9
三、中国最古的档案文件汇编——《尚书》12
第三节 孔子以前的史学16
一、夏商两代历史记载的萌芽状态16
二、西周时代的历史记载19
三、春秋时代的历史概况21
第四节 孔子和《春秋》25
一、关于《春秋》的名称25
二、孔子生平26
三、《春秋》的内容和记事原则27
四、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27
第二章 战国秦汉间的史学30
第一节 战国秦汉间历史发展的特点30
一、巩固社会变革成果的各国变法运动30
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1
三、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32
四、由频繁的兼并战争到统一趋势的形成33
第二节 编年体巨著——《左传》35
一、《左传》与《春秋》的关系35
二、《左传》在史学上的地位及其贡献37
第三节 各种史著的撰述42
一、编年类42
二、谱牒类44
三、语类46
四、志类51
五、史论54
第二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59
第三章 纪传史体的兴起与发达的原因59
第一节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繁荣59
第二节 重视人的作用,通过人物传记总结经验教训61
第三节 选举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62
第四节 《史》、《汉》二书的影响和直接推动63
第四章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65
第一节 司马迁创作《史记》65
一、司马迁的生平65
二、伟大的著作——《史记》69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71
一、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71
二、进步的历史观78
第三节 《史记》的人民性与艺术性82
一、《史记》的人民性82
二、历史文学上的一面旗帜89
第五章 两汉之际的史学93
第一节 断代史的创立者班固93
一、《汉书》的史学地位93
二、班固的史学思想98
第二节 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101
一、两汉之际对《史记》的续补101
二、刘向、刘歆的史料整理工作102
三、《东观汉记》107
四、荀悦的《汉纪》111
五、赵晔的《吴越春秋》115
六、应劭《汉官仪》、《风俗通义》117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蓬勃发展12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新地位12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客观条件121
二、史学地位的提高122
三、史学发展的新趋向127
四、地方志的起源和地理学巨著《水经注》130
五、谱牒学的高度发展138
第二节 陈寿与《三国志》144
一、三国史的撰述144
二、陈寿和《三国志》145
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154
第三节 范晔与《后汉书》157
一、后汉史的撰述157
二、袁宏的《后汉纪》158
三、范晔与《后汉书》161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的史家和史著172
一、晋人撰写晋史成风172
二、沈约、萧子显和魏收173
三、十六国史的撰述和崔鸿的《十六国春秋》181
四、几种反映当时社会风尚的著作183
第三编 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189
第七章 唐宋元史学的特点189
第一节 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概况189
一、各种制度的变化和发展189
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91
第二节 通史之风的盛行和各种新史体的出现192
一、社会上的明变思想促使通史的发达192
二、史学本身的发展要求贯通而促使通史的发达193
三、选举制度的改变对史学发展的影响194
四、新史体的出现和编年史体的新发展195
第八章 唐设史馆修史197
第一节 史馆的设立197
一、唐代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197
二、史馆修史和监修制度的形成198
第二节 起居注和实录200
第三节 唐初史馆所修之五代史和《晋书》203
一、唐初史馆所修之五代史203
二、《五代史志》205
三、《晋书》207
第四节 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209
第九章 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幾213
第一节 刘知幾著《史通》213
一、刘知幾著《史通》213
二、《史通》的内容216
第二节 刘知幾对史学的贡献218
一、全面地总结了封建社会前期的史学218
二、指出了今后撰史的方向224
三、对史馆监修的批评232
四、提出史家应当具备的条件234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学思想237
一、进步的历史观237
二、敢于对传统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怀疑和批判240
三、不彻底的无神论观点243
四、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局限性247
第十章 典章制度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249
第一节 杜佑和《通典》249
一、杜佑生平和《通典》的内容249
二、《通典》的史学价值和杜佑的史学思想252
第二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60
一、马端临著《文献通考》260
二、《文献通考》的价值和马端临的史学思想263
第十一章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274
第一节 《资治通鉴》编修的经过274
一、司马光的生平及其编修《资治通鉴》的动因274
二、编修《资治通鉴》的三大助手及其分工276
三、编修《资治通鉴》的优良方法279
第二节 《资治通鉴》在史学上的地位280
一、材料丰富,考证精详281
二、便于读者学习和研究祖国的历史283
三、详细反映了历代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情况284
四、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288
第三节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89
一、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289
二、反对神鬼怪异之说291
三、略古详今的史学思想294
四、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人唯贤,信赏必罚294
五、维持名分的守旧思想296
六、通过《资治通鉴》附论借古讽今297
第四节 胡三省和《通鉴注》298
一、胡三省的生平298
二、《资治通鉴》胡注的内容和价值301
第十二章 纪传体通史——《通志》308
第一节 郑樵和《通志》308
一、郑樵的生平和治学精神308
二、《通志》的编纂经过和内容312
第二节 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317
一、史料学上的贡献317
二、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318
第三节 郑樵的史学思想321
一、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321
二、反对任情褒贬,主张据事直书322
三、反对“五行相应之说”,批判神权主义“欺天之学”323
四、反对空谈义理之学,主张求实研究学问324
五、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326
第十三章 唐宋元时期其他史家和史著328
第一节 新史体的创立328
一、专记一代典制的会要体328
二、总结一代君臣治国施政经验的《贞观政要》330
三、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和《通鉴纪事本末》334
四、朱熹和《资治通鉴纲目》338
五、金石学的建立344
第二节 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347
一、新旧《唐书》的编纂及其比较347
二、新旧《五代史》的编纂及其比较351
三、欧阳修的史学思想356
第三节 两宋时期当代史的编修360
一、政府设置史官专修当代史360
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361
三、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363
四、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364
第四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366
一、《宋史》的编修及其价值366
二、《辽史》的编修及其价值368
三、《金史》的编修及其价值370
第五节 目录学的新发展和高度发展的唐宋笔记372
一、目录学的新发展及代表著作372
二、高度发展的唐宋笔记及代表作377
第六节 唐宋元时期地方志的编修和舆地学的发展383
一、隋唐五代图经的发展383
二、宋代方志趋于定型和元代方志的编修389
三、舆地学的发展393
第七节 唐宋谱学发展395
一、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唐代谱学395
二、真正私家之谱的宋代谱学400
第八节 唐宋元时期杂史举要406
一、《大唐西域记》406
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407
三、《诸蕃志》407
四、《真腊风土记》408
第九节 大规模类书的编纂408
第四编 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413
第十四章 明清时期史学特点413
第一节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社会特点413
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413
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和社会矛盾的新特点417
第二节 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420
一、封建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封建统治420
二、反理学思想的兴起421
三、“六经皆史”口号的提出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424
第三节 清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使史学走上考据道路426
一、大兴文字狱,打击“经世致用”思想426
二、笼络士人、粉饰太平,大开“三通”、“四库”馆429
三、学术界全部纳入考据轨道431
第十五章 再度以褒贬人物为中心的明代史学433
第一节 形成重当代、重人物褒贬的原因433
一、两次政变史官记载失实是促使明代野史发达的重要原因433
二、明代中叶以后的党派斗争和阶级斗争也促成了野史的发达435
三、经学思想的变化与文学上复古思潮的结合,促使撰写传记之风更加盛行436
第二节 明代传记概述437
第三节 明代设馆编修的史书439
一、开馆编修《元史》439
二、设馆编纂会典与实录441
三、编纂大型类书《永乐大典》442
第四节 纲目体盛行和史学走向社会444
一、《资治通鉴纲目》的深远影响444
二、“《纲目》热”和史学走向社会449
第五节 王世贞和李贽454
一、王世贞和《弇山堂别集》454
二、李贽的史学460
第六节 胡应麟和辨伪学468
一、生平和治学468
二、建立辨伪学的因素470
三、《四部正讹》与辨伪学472
第七节 谈迁和他的编年体史著《国榷》475
一、生平475
二、编年体史著《国榷》477
第八节 其他野史举要479
一、明清之际野史成风479
二、张岱的《石匮藏书》和《石匮书后集》481
三、查继佐的《罪惟录》485
四、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487
第十六章 清代前期史学概况490
第一节 开辟一代新学风的清初史学家顾炎武490
一、顾炎武的生平和学术活动490
二、开创了学术必须“经世”的学风493
三、考据学上的杰出贡献495
四、历史编纂学上的见解497
第二节 王夫之和他的《读通鉴论》501
一、王夫之的生平和著作501
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502
第三节 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513
一、顾祖禹的生平和《读史方舆纪要》的编纂513
二、《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和价值514
第四节 清政府设馆编修《明史》521
一、《明史》编修的经过521
二、关于《明史》的评价522
第五节 对《通鉴》的续补525
一、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525
二、毕沅的《续资治通鉴》526
第六节 三通、四库馆的开设528
一、续三通和清三通的编纂528
二、《四库全书》的编纂530
第十七章 清代浙东史学533
第一节 浙东史学的统系和特点533
一、浙东史学的统系533
二、浙东史学的特点536
第二节 浙东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544
一、黄宗羲的生平与学术生涯544
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548
三、学术史的编修——《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550
第三节 万斯同在史学上的贡献555
一、万斯同与《明史稿》555
二、万斯同的史学思想560
第四节 全祖望在史学上的贡献562
一、全祖望的生平562
二、补纂《宋元学案》564
三、全祖望在历史文献上的贡献566
第五节 邵晋涵的史学570
一、邵廷采的史学570
二、邵晋涵的生平与学术思想572
三、邵晋涵与《旧五代史》的整理574
四、从史部提要看邵晋涵的史学思想575
第十八章 清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浙东史学殿军章学诚581
第一节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581
一、章学诚的学术生涯581
二、《文史通义》编著的经过和著作目的584
三、《文史通义》的内容和版本586
第二节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在史学上的贡献591
一、章学诚的史学思想591
二、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605
第三节 章学诚的方志学612
一、方志的性质和作用612
二、方志分立三书616
三、志书的体裁和内容619
四、建议州县设立志科623
第十九章 乾嘉史学625
第一节 乾嘉史学的特点和概况625
一、盛极一时的乾嘉考据学625
二、对古籍的校注、辨伪和辑佚627
三、对旧史的补作、改写和考证629
四、崔述和《考信录》631
第二节 方志与谱牒之盛行636
一、清代方志的发展636
二、谱牒学的盛行639
第三节 乾嘉时代的史家及其代表作644
一、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645
二、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648
三、赵翼和《廿二史劄记》651
四、乾嘉精神的传承者阮元及其学术贡献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