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乾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乾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4942555.jpg)
- 袁富民主编;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6252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950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10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乾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13
行政建置37
第一章 县域37
第一节 位置37
第二节 境域变迁37
第二章 建置沿革38
第三章 行政区划46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46
第二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48
第四章 乡镇简介55
自然地理69
第一章 地质(含矿藏)69
第一节 概述69
第二节 矿藏70
第二章 地貌70
第一节 地貌概况70
第二节 地貌分区及山脉走向71
第三章 气候72
第一节 光照72
第二节 气温73
第三节 降水74
第四节 风74
第五节 物候75
第四章 水文76
第一节 河流水系76
第二节 地下水77
第五章 土壤79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与分布79
第二节 土壤类型80
第三节 土壤养分83
第六章 植物84
第一节 农业作物84
第二节 林木、花卉84
第三节 药材85
第七章 动物86
第一节 家畜家禽86
第二节 野生动物86
自然灾害89
第一章 旱灾89
第一节 历史上的旱情述略89
第二节 建国后的百日大旱92
第二章 涝灾(包括暴雨灾害)93
第一节 历史上的涝灾纪略93
第二节 建国后的雨涝灾害94
第三章 雹灾96
第一节 发生的季节和途径96
第二节 雹灾纪实96
第四章 风灾98
第一节 风灾史料98
第二节 建国后的风灾98
第五章 冻灾99
第六章 虫灾100
第七章 鼠害 狼患101
第一节 鼠害101
第二节 狼患101
第八章 震灾101
人口与土地105
第一章 人口变化105
第一节 历代人口概况105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发展概况107
第三节 人口变动107
第二章 人口普查111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111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111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111
第四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112
第三章 人口结构113
第一节 年龄结构113
第二节 性别结构113
第三节 民族114
第四节 文化结构114
第五节 城乡结构116
第六节 职业结构116
第七节 人口密度117
第四章 人口素质118
第一节 自然素质118
第二节 社会素质118
第五章 劳动人口118
第六章 婚姻家庭119
第一节 婚姻状况119
第二节 家庭结构121
第七章 计划生育121
第一节 组织机构122
第二节 节育措施123
第三节 宣传教育123
第四节 政策与规定123
第八章 土地资源125
第一节 国土面积125
第二节 土地丈量与查田定产125
第九章 土地分配126
第一节 清、民国人均亩数126
第二节 建国后各个时期人均亩数127
第三节 北丘陵带、南原带、中川区人均亩数128
第十章 土地损耗129
第一节 建设用地129
第二节 因灾废弃及其他131
第十一章 土地管理131
农业133
第一章 农业机构133
第一节 县级机构133
第二节 下属机构133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135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135
第二节 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136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39
第三章 农业生产发展14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生产14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农业142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142
第四节 商品粮基地建设143
第四章 种植业145
第一节 耕作制度145
第二节 粮食作物146
第三节 粮食产量148
第四节 经济作物149
第五节 果树151
第五章 农机使用152
第一节 农具演化152
第二节 农业机械153
第六章 农业科技154
第一节 推广的主要农业技术154
第二节 推广优良品种157
第三节 农业综合技术承包160
第四节 乾陵农林牧综合试验区160
第七章 病虫害防治160
第一节 主要病虫害161
第二节 使用农药品种161
第三节 植保技术161
第八章 农业区划162
第一节 农业区划的组织机构162
第二节 农业区划的工作实施与成果162
第九章 农业收益分配与经济效益163
第一节 粮食分配163
第二节 现金分配与经济效益163
第十章 畜牧业164
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164
第二节 畜禽品种与产量165
第三节 疫病166
粮食168
第一章 机构沿革与企业设置168
第一节 清、民国时期粮食管理168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沿革168
第二章 购销169
第一节 农村粮食购销169
第二节 城镇粮食供应172
第三节 粮食议购议销174
第四节 粮食集市贸易175
第三章 仓储176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仓储176
第二节 建国后的粮仓建设及仓储177
第三节 科学保粮与“四无”粮仓180
第四节 农村粮食储备181
第四章 油脂181
第一节 油脂收购181
第二节 油脂供应182
水利185
第一章 管理机构185
第一节 水利机构沿革185
第二节 宝鸡峡乾县管理站185
第二章 水利建设186
第一节 发展概况186
第二节 蓄引水工程189
第三节 宝鸡峡灌溉工程(乾县段)201
第四节 井水灌溉202
第五节 灌区方田建设203
第六节 治渍排涝工程204
第三章 水土保持205
第一节 水土流失205
第二节 水土治理207
第四章 水产209
第一节 养殖水域209
第二节 鱼种投放210
第三节 科学养鱼210
第四节 成鱼捕捞211
第五节 服务机构211
林业213
第一章 机构213
第一节 机构沿革213
第二节 林业局下属单位213
第二章 林业资源215
第一节 资源及消长概况215
第二节 用材林资源分布及主要品种216
第三节 经济林资源分布及主要品种216
第三章 植树造林219
第一节 采种育苗219
第二节 植树与造林220
第三节 乾陵绿化221
第四章 林木保护225
第一节 依法治林225
第二节 林业“三定”225
第三节 林网管护226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226
工业229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229
第一节 建国前的工业229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业发展231
第二章 工业生产239
第一节 化学工业239
第二节 机械工业(包括电子工业)239
第三节 建筑材料工业240
第四节 木材加工工业240
第五节 粮油加工与食品工业241
第六节 纺织、服装工业241
第七节 皮革工业242
第八节 印刷工业242
第三章 主要工厂简介243
第四章 乡镇企业249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兴办与发展249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生产250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分布252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的民营工业253
电力257
第一章 机构沿革2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沿革257
第二节 局以下管理机构258
第二章 电力事业发展情况260
第三章 供电和用电263
第一节 供电263
第二节 用电263
第四章 安全用电及农村电网整改264
第一节 安全用电264
第二节 电网改造工程265
经济管理273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273
第一节 机构沿革273
第二节 体制改革工作273
第二章 计划管理274
第一节 管理体制274
第二节 计划制定与实施275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275
第三章 统计管理276
第一节 机构沿革276
第二节 统计范围和项目276
第三节 统计方式276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277
第一节 管理体制沿革277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278
第三节 市场管理278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279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280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281
第五章 物价管理282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282
第二节 计划价格及价格管理282
第三节 物价改革284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284
第五节 商品比价285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286
第一节 管理体制286
第二节 计量管理287
第七章 审计2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7
第二节 审计监督287
第八章 物资管理290
第一节 机构沿革290
第二节 物资经营291
第三节 物资管理293
第四节 仓储管理293
第九章 烟草管理294
第一节 机构294
第二节 烟草种植与收购294
财税金融295
第一章 财政295
第一节 财政机构295
第二节 财政收入296
第三节 财政支出300
第二章 税务304
第一节 税务机构304
第二节 财税体制305
第三节 工商税306
第三章 金融308
第一节 金融机构308
第二节 货币315
第三节 结算316
第四节 储蓄317
第五节 信贷319
第六节 债券、保险324
商业327
第一章 商业机构沿革327
第二章 私营商业328
第一节 建国前农村集镇商业328
第二节 建国后农村集镇商业及对私营商业的改造330
第三章 集体商业331
第四章 国营商业331
第五章 商品流通333
第一节 商品购进333
第二节 商品销售333
第六章 商业企业管理336
第一节 人事管理336
第二节 计划管理337
第三节 财务管理337
第四节 价格管理339
第七章 商业教育340
第八章 个体商业及管理341
供销343
第一章 建国前的合作事业343
第一节 合作事业机构343
第二节 经营与发展343
第二章 建国后供销社组织机构344
第一节 乾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44
第二节 公司、部、栈345
第三节 基层供销社345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前后农村的合作商业34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的合作商业347
第三章 管理形式347
第一节 社员代表大会及理、监事会348
第二节 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349
第四章 业务经营349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及发展349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351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353
第四节 棉花经营355
第五节 畜产品经营356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357
第七节 仓储运输357
第五章 经济管理358
第一节 财务管理358
第二节 会计核算360
第三节 计划统计361
第四节 物价管理361
第六章 外贸出口362
第一节 外贸机构的设置362
第二节 外贸出口商品种类362
第三节 外贸出口商品及销售363
第七章 农村代购代销店363
第一节 代销点363
第二节 双代店363
城乡建设365
第一章 县城变迁365
第一节 古代县城3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城366
第三节 建国后县城367
第二章 县城建设与规划367
第一节 机构沿革367
第二节 城区建设368
第三节 县城总体规划370
第三章 县城设施与管理371
第一节 道路建设371
第二节 排水373
第三节 绿化376
第四节 供水、供煤和照明376
第五节 环境卫生与管理379
第四章 村镇建设381
第一节 村镇发展381
第二节 村镇建设383
第三节 房舍建筑形式384
第四节 村镇建设管理384
第五章 房屋管理及改造384
第一节 公房管理384
第二节 私房改造385
第六章 建筑工程385
第一节 建筑队伍385
第二节 建筑设计386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保护386
第一节 环境污染386
第二节 环境治理387
交通389
第一章 人行大道389
第一节 古代道路389
第二节 民国道路390
第三节 乡支道路及其建设390
第二章 公路392
第一节 主要公路干线392
第二节 公路建设395
第三节 公路养护与绿化396
第四节 公路交通管理及征费稽查399
第三章 桥涵403
第一节 古代关梁403
第二节 建国后桥梁建设404
第四章 运输业的发展406
第一节 民国运输406
第二节 建国后运输406
第五章 管理机构沿革409
第一节 交通管理机构409
第二节 公路管理机构409
第三节 养护管理机构410
邮电413
第一章 古代邮驿413
第二章 邮电机构设置414
第一节 县局设置414
第二节 分支机构415
第三章 邮政通讯416
第一节 邮路416
第二节 邮政交通工具422
第三节 邮政业务422
第四章 电信通讯423
第一节 机线设备423
第二节 农村通信设备424
第三节 电信业务425
第四节 电信事业的发展425
政权427
第一章 代表会议427
第一节 选举427
第二节 乾县临时参议会428
第三节 乾县参议会428
第四节 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29
第五节 乾县人民代表大会429
第六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31
第二章 行政机关434
第一节 清朝以前县衙4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440
第三节 乾县人民政府442
第四节 建国后乾县基层政权组织445
第三章 法院446
第一节 机构沿革446
第二节 刑事审判446
第三节 民事审判447
第四节 经济审判447
第五节 依法执行与行政审判448
第六节 人民陪审448
第七节 人民信访449
第四章 检察院450
第一节 机构沿革450
第二节 刑事检察450
第三节 法纪检察452
第四节 经济检察452
第五节 监所检察45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453
政党群团45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乾县地方组织455
第一节 建国前党组织建立及活动455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工作机构457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458
第四节 重大活动纪略460
第五节 宣传教育462
第六节 纪律检查463
第七节 统一战线464
第八节 老干部管理464
第九节 人民来信来访465
第二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乾县委员会466
第一节 机构设置466
第二节 政协委员467
第三节 政协全体委员会议467
第四节 政协主要工作468
第三章 群众团体469
第一节 工会469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47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472
第四节 农民组织473
第五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474
第六节 工商业者联合会474
第四章 民主党派475
第一节 民主同盟乾县支部475
第二节 民主促进会与民主建国会475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乾县地方组织475
第一节 县党部475
第二节 国民党乾县基层组织476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476
“文化大革命”纪略479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479
第一节 教师集训会与学生造反479
第二节 “红卫兵”运动与破“四旧”、立“四新”481
第三节 “三忠于”活动与“红海洋”482
第四节 造反派夺权与“打、砸、抢”武斗483
第五节 “三支”、“两军”与成立革命委员会484
第六节 清理阶级队伍与“一打三反”运动485
第七节 新的中共乾县县委的成立与农业学大寨运动487
第八节 批林批孔与“反击右倾翻案风”487
第二章 拨乱反正488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488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489
民政491
第一章 机构沿革491
第二章 优抚491
第一节 拥军491
第二节 抚恤492
第三节 优待496
第三章 社会福利497
第一节 慈善团体497
第二节 孤寡老人供养499
第三节 其他福利499
第四节 殡葬改革500
第四章 社会救济501
第一节 生产救灾501
第二节 农村扶贫502
第五章 安置502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502
第二节 收容遣送505
第六章 婚姻登记507
第一节 结婚登记507
第二节 离婚登记507
人事劳动509
第一章 人事管理509
第一节 机构沿革509
第二节 人员编制509
第三节 干部选用510
第四节 奖惩511
第五节 离休、退休、退职511
第二章 劳动管理514
第一节 劳动就业514
第二节 劳保福利515
第三节 劳动工资515
公安司法517
第一章 公安5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517
第二节 政治保卫518
第三节 刑事侦查522
第四节 治安管理522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525
第六节 内部保卫526
第七节 预审、看守526
第八节 保安部队527
第二章 司法行政528
第一节 律师528
第二节 公证529
第三节 民事调解529
第四节 法制教育529
教育531
第一章 教育管理机构531
第一节 行政机构531
第二节 业务机构532
第三节 基层教育管理机构532
第二章 民国以前的教育532
第一节 启蒙教育532
第二节 州学(儒学)533
第三节 书院533
第三章 初等教育534
第一节 幼儿教育534
第二节 小学教育534
第四章 中等教育536
第一节 普通中学53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538
第三节 职业中学539
第五章 成人教育54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541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542
第六章 教师543
第一节 教育队伍543
第二节 教师地位544
第三节 教师的工资福利545
第七章 教育经费546
第一节 经费来源546
第二节 经费支出548
附录 捐资助学人名录549
卫生551
第一章 机构5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1
第二节 医疗单位552
第二章 防疫556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556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557
第三节 地方病的防治557
第三章 妇幼保健566
第一节 新法接生566
第二节 妇女保健566
第三节 儿童保健569
第四章 卫生569
第一节 公共卫生569
第二节 劳动卫生570
第三节 食品卫生571
第四节 学校卫生571
第五章 中西医572
第一节 中医572
第二节 西医573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574
第四节 卫生教育575
第六章 药品生产与经营管理575
第一节 药品生产575
第二节 药品经营576
第三节 药品管理576
科技579
第一章 组织机构579
第一节 乾县科学技术委员会579
第二节 县级科研组织579
第三节 群众团体580
第二章 科技队伍580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580
第二节 农村科技队伍581
第三节 专业技术职称581
第三章 科技普及582
第一节 科普宣传582
第二节 科技教育583
第三节 科技推广与应用583
第四章 科技成果585
第一节 省级科研成果585
第二节 市级科研成果586
第三节 县级科研成果586
广播电视589
第一章 机构沿革589
第二章 广播59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广播590
第二节 乾县广播收音站590
第三节 广播网路建设与喇叭入户590
第四节 广播节目设置及采、编、播591
第五节 县广播站器材设备595
第三章 电视597
第一节 电视597
第二节 电视录像放映队597
第三节 乾县电视差转台597
第四节 乾县有线电视台598
第四章 广播电视事业管理598
第一节 广播宣传管理598
第二节 广播网路管护598
第三节 音像管理600
第四节 事业费管理600
第五章 广播电视服务601
第一节 乾县广播站广播电视服务部601
第二节 社会广播电视服务601
第三节 勤俭办事业601
第四节 技术革新与先进事迹表彰602
文化艺术607
第一章 机构沿革607
第二章 文化事业单位及团体607
第一节 文化馆(民众教育馆)607
第二节 图书馆608
第三节 剧团609
第四节 书店610
第五节 电影发行公司612
第六节 剧院613
第七节 工人俱乐部614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614
第九节 乾县报社614
第三章 文学创作615
第四章 书法绘画摄影620
第五章 民间文艺621
第一节 民间文学621
第二节 民间工艺美术622
第三节 民间音乐舞蹈623
第六章 展览宣传624
第七章 文化市场管理626
第八章 艺文627
第一节 序文627
第二节 记赋635
第三节 诗词642
附:一、范紫东剧作目录650
二、范紫东著作目录653
三、乾陵杯书法篆刻大展勒石作品目录653
四、乾县文化馆收藏部分字画名目654
体育659
第一章 群众体育659
第一节 建国前的体育活动659
第二节 建国后群众的体育660
第二章 学校体育662
第一节 发展情况662
第二节 业余体育学校663
第三节 乾师体育专业班664
第四节 体育教师队伍664
第三章 竞赛活动664
第四章 体育设施669
第一节 群众体育活动设施669
第二节 县城内体委系统的体育设施669
第五章 机构沿革670
军事671
第一章 地方武装建置671
第一节 城守营671
第二节 民国年间的地方武装671
第三节 建国后的武装673
第二章 兵役、民兵674
第一节 募兵制到征兵制674
第二节 青年军、出国兵和学兵674
第三节 志愿军到义务兵役制674
第四节 建国后的民兵建设675
第三章 军训、备战676
第一节 抗日时期的军训676
第二节 战备训练和防空演习676
第四章 战争677
第一节 古代战争677
第二节 近代战争679
档案685
第一章 档案工作685
第一节 文书档案685
第二节 科技档案686
第三节 专门档案工作687
第二章 县档案馆689
第一节 馆藏689
第二节 收集691
第三节 鉴定692
第四节 保管693
第五节 利用693
第三章 档案队伍建设694
第一节 档案队伍694
第二节 档案学会队伍695
第三节 档案专业技术队伍695
宗教 民俗 方言697
第一章 宗教697
第一节 佛教697
第二节 道教698
第三节 基督教698
第四节 天主教699
第五节 伊斯兰教699
第二章 民情风俗700
第一节 节日习俗700
第二节 喜庆礼俗702
第三节 丧葬礼俗704
第三章 方音方言706
第一节 地方语音706
第二节 方言古语渊源707
第三节 地方成语710
第四节 方言711
第五节 地方谚语714
第六节 地方歇后语715
文物古迹717
第一章 古遗址717
第一节 村落遗址717
第二节 宫殿遗址720
第三节 古城镇遗址724
第四节 古建筑及遗址725
第五节 古寺庙遗址727
第二章 古陵墓732
第三章 金石739
第一节 金、玉类739
第二节 石刻744
第四章 其他文物773
第一节 古树773
第二节 化石773
第五章 文物管理774
乾陵780
第一章 陵园780
第一节 内城和外城781
第二节 陵园建筑781
第三节 陵园石刻784
第四节 地宫隧道796
第二章 陪葬墓798
第一节 墓主简介798
第二节 墓区及墓葬结构803
第三节 出土文物808
第四节 墓室壁画809
第五节 哀册文及墓志铭813
第六节 石椁与石门824
第三章 乾陵的建设、保护、发掘与管理828
第一节 建设与保护828
第二节 发掘与管理830
第四章 陵区规划832
第五章 管理机构833
第六章 建国以来大事记834
附录一、谏合葬乾陵疏(摘录)839
二、请停乾陵四季及生忌日节日起居(摘录)839
三、请停日祭疏(摘录)839
四、后唐李璟修奉关西陵寝诏840
五、昭陵乾陵说840
六、游乾陵记840
七、梁山蝴蝶纪异841
八、武则天去周号说841
九、乾陵(俗称姑婆陵)辩842
十、历代咏乾陵诗选842
十一、乾陵楹联作品选853
十二、乾陵1962~1994年接待游客一览表857
十三、乾陵“六十一蕃臣像”考述858
人物867
第一章 人物传记867
第一节 古代人物867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872
第二章 人物简介896
第一节 古代人物896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898
第三章 人物表录907
第一节 乾县革命烈士录907
第二节 荣获省部级光荣称号人名录914
第三节 地师级以上干部名录917
第四节 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名录918
第五节 中学高级教师人名录923
第六节 乾县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名录925
附录927
一、诏文927
二、碑文929
三、旧志序(简介)930
四、文献936
五、文件辑录943
修志始末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