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 循证、方法与程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 循证、方法与程序
  • 宋胜尊,章恩友,刘运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0536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暴力行为-矫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 循证、方法与程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暴力犯矫正的基本问题3

第1章 暴力犯矫正的循证研究3

1.1 暴力犯罪的心理学解读3

1.1.1 关于暴力犯罪3

1.1.2 暴力犯罪的发生5

1.1.3 暴力犯6

1.1.4 暴力倾向7

1.1.5 暴力/攻击行为8

1.2 暴力犯矫正的循证原则9

1.3 暴力犯矫正的研究现状12

1.3.1 可能有效的矫正措施12

1.3.2 关于犯罪危险性评估的研究18

第2章 暴力犯的矫正需要22

2.1 犯因性需要及其测量22

2.1.1 犯因性需要及分类22

2.1.2 犯因性需要的测量24

2.2 暴力犯的人格矫正需要26

2.2.1 易怒及冲动性26

2.2.2 贪婪、畸形控制欲27

2.2.3 冷酷无情性格28

2.2.4 自我控制力匮乏29

2.2.5 心智缺陷30

2.3 暴力犯的情绪认知与归因偏向31

2.3.1 情绪认知能力缺陷31

2.3.2 敌意归因偏好32

2.3.3 负性情绪调节不足33

2.3.4 情绪的聚光灯效应33

2.4 人际问题解决能力不足34

2.5 暴力犯的行为决策偏差34

2.5.1 犯罪风险偏好34

2.5.2 犯罪合理化35

2.5.3 新颖寻求与感觉寻求特质37

2.5.4 对攻击信息的认知加工38

2.5.5 对面子的偏好38

2.5.6 暴力犯的认知风格与风险决策特点39

2.6 暴力犯的矫正需要归类40

第3章 暴力攻击的基础问题42

3.1 攻击(侵犯)的定义及分类43

3.1.1 攻击的定义43

3.1.2 攻击行为的分类45

3.1.3 攻击的功能47

3.1.4 暴力攻击的性别差异48

3.2 关于攻击研究的相关问题48

第二部分 人类攻击的基础性研究证据53

第4章 人类攻击的遗传学研究53

4.1 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54

4.1.1 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方法54

4.1.2 遗传和环境的相对影响55

4.1.3 共享与非共享环境56

4.1.4 脱氧核糖核酸的多态性研究58

4.2 反社会行为的遗传学基础59

4.3 不同类型攻击的遗传学基础59

4.3.1 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的遗传学基础60

4.3.2 两类攻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61

第5章 人类攻击的生理学基础研究63

5.1 暴力攻击的内分泌学研究64

5.1.1 睾酮64

5.1.2 血糖66

5.1.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66

5.1.4 胆固醇67

5.2 人类攻击的生理学基础研究68

5.2.1 心率变异性68

5.2.2 静息心率69

5.2.3 皮肤电活动70

5.2.4 生理唤醒水平71

5.3 冲动性攻击的神经生理学研究73

5.3.1 单胺假说:5-HT与DA74

5.3.25 -HT和DA与攻击行为的关联研究77

5.3.3 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平衡假说78

5.3.4 脑功能缺陷78

5.4 基于神经递质的冲动性攻击治疗80

5.4.1 增加5-HT能80

5.4.2 阻断多巴胺能81

5.4.3 增加γ-氨基丁酸能82

5.4.4 阻断α1受体82

5.4.5 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83

第6章 暴力攻击的认知因素研究84

6.1 关于攻击的认知理论84

6.1.1 认知归因理论84

6.1.2 认知新联想理论85

6.1.3 认知情感互动理论87

6.1.4 兴奋迁移理论88

6.2 攻击模型中的敌意归因偏向89

6.2.1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89

6.2.2 一般攻击模型90

6.2.3 攻击的社会认知模型94

6.2.4 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模型95

6.3 敌意归因偏向的减弱与消除97

6.3.1 获取全面信息,延迟归因97

6.3.2 克服敌意注意偏见98

6.3.3 增加良性脚本和良性图式储备99

6.3.4 培养积极情绪体验99

6.4 累犯的敌意与矫治对策100

6.5 罪犯敌意的抑制103

第7章 暴力攻击的情绪因素研究104

7.1 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104

7.1.1 情绪调节不足105

7.1.2 情绪调节过度105

7.1.3 负性情绪抑制106

7.2 愤怒对攻击的影响106

7.2.1 挫折—攻击假说106

7.2.2 愤怒的聚光灯效应108

7.3 恐惧对攻击的影响110

7.3.1 恐惧激发攻击110

7.3.2 战逃反应112

7.3.3 恐惧的自主神经反应113

7.4 羞耻感与暴力行为113

7.4.1 羞耻感113

7.4.2 羞耻感评定114

7.4.3 病理性羞耻感与攻击行为116

7.4.4 人格病理中的羞耻感调节118

7.4.5 耻感文化对攻击的影响118

7.4.6 重整羞耻感理论119

7.5 攻击动机诱因的新观点119

7.6 情绪控制技术121

7.6.1 STOP情绪控制技术121

7.6.2 自我接纳技术122

7.6.3 正念冥想放松技术122

第8章 暴力攻击的人格因素研究124

8.1 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124

8.2 促进攻击行为的人格特质127

8.2.1 自恋127

8.2.2 冷酷无情132

8.3 抑制攻击行为的人格特质135

8.3.1 积极的自我概念135

8.3.2 共情135

8.4 精神病态与暴力行为137

8.5 暴力型罪犯人格障碍的实证性研究140

8.5.1 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研究140

8.5.2 重刑罪犯人格特征研究141

8.5.3 重新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研究142

8.5.4 危险性罪犯人格特征研究145

第9章 暴力攻击的文化基础148

9.1 暴力文化与社会学习理论148

9.1.1 暴力文化与模仿148

9.1.2 社会学习理论150

9.2 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152

9.2.1 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153

9.2.2 大众传媒与暴力犯罪155

9.3 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156

9.3.1 宗教极端思想与群体极化156

9.3.2 极端化与去极端化158

9.3.3 去个性化、去人性化与道德脱离160

9.4 家庭暴力的文化基础162

9.4.1 家庭暴力的文化渊源163

9.4.2 反家暴的进程164

9.5 暴力攻击的文化差异比较165

第三部分 暴力行为的促进、抑制与评估问题169

第10章 暴力攻击的条件作用169

10.1 路西法效应169

10.2 促进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170

10.2.1 非社会性的不愉快事件170

10.2.2 社会性事件170

10.2.3 武器效应172

10.2.4 旁观者效应173

10.2.5 抚养方式175

10.2.6 去个人化176

10.2.7 道德许可与道德松绑178

10.2.8 去人性化训练180

10.2.9 权威影响183

10.3 抑制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185

10.3.1 条件适宜的改造场所185

10.3.2 良好的改造氛围185

10.3.3 对罪犯实施阳光管理186

10.3.4 消除可能失控的“武器”186

10.3.5 法律的威慑效应187

10.3.6 被害人因素187

10.4 攻击行为机制188

第11章 人类暴力攻击的双峰模型190

11.1 暴力攻击的双峰分类模型190

11.1.1 初始行为分类190

11.1.2 攻击的神经解剖基质191

11.1.3 神经递质基础191

11.2 攻击双峰模型的医学生物学应用192

11.2.1 医学生物学样本中的行为观察192

11.2.2 医学生物学样本中的生理基质194

11.3 冲动型/预谋型、主动型/被动型攻击的关系197

11.3.1 预谋型与主动型攻击的重叠198

11.3.2 冲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重叠199

11.3.3 预谋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非重叠201

11.3.4 冲动性和被动性之间混合证据领域202

11.4 暴力攻击双峰模型的应用204

11.4.1 降低先行攻击的方法204

11.4.2 提高冲动控制力206

11.4.3 应用前景展望206

第12章 暴力倾向性评估与诊断209

12.1 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含义210

12.2 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类型210

12.2.1 临床的危险性评估211

12.2.2 基于统计学的危险性评估212

12.3 暴力危险性的评估方法214

12.3.1 三角测量法214

12.3.2 危险因素的筛选法214

12.3.3 分类树方法215

12.3.4 心理生理学方法215

12.4 暴力倾向性评估及工具选择217

12.4.1 罪犯人格特质评估218

12.4.2 愤怒易感素质评估220

12.4.3 犯罪人基本信息评估222

12.4.4 精神健康状况评估223

12.4.5 暴力犯行为方式评估224

12.4.6 应付方式评估226

12.5 暴力倾向性评估流程227

12.6 暴力倾向性评估注意事项228

12.7 关于我国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几点思考228

12.7.1 押犯形势需要暴力危险性评估228

12.7.2 暴力危险性评估亟待规范230

第四部分 常规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237

第13章 预谋型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237

13.1 监狱暴动与骚乱237

13.1.1 监狱暴动与骚乱237

13.1.2 监狱暴动与骚乱危机干预策略239

13.2 罪犯袭警与暴力脱逃危机与干预241

13.2.1 罪犯袭警危机241

13.2.2 罪犯暴力脱逃243

13.2.3 罪犯袭警危机紧急处置243

13.2.4 暴力脱逃危机的应急处置245

13.2.5 构建暴力袭警安全防范体系246

13.3 牢头狱霸行为的危害与治理246

13.4 顽危犯的矫正程序248

13.4.1 顽危犯的筛选与识别248

13.4.2 行为矫治技术的应用249

13.4.3 掠夺型攻击的矫正程序250

13.5 预谋型暴力危机的积极预防252

第14章 情感型攻击行为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256

14.1 激情犯罪的偶然性与必然性256

14.1.1 激情犯罪的行为特点256

14.1.2 激情犯罪人的内在特质:易激惹性257

14.1.3 敬畏意识匮乏:激情犯罪犯意萌发的基础258

14.1.4 暴力倾向促进情感型攻击258

14.2 情感型暴力犯的危机形式259

14.2.1 愤怒唤起260

14.2.2 个体攻击爆发260

14.2.3 群体暴力行为爆发260

14.3 情感型暴力犯危机爆发的干预261

14.3.1 控制局面261

14.3.2 控制情绪263

14.3.3 认知重建264

14.3.4 去极端化264

14.4 情感型攻击的危机预防265

14.5 调节情绪与攻击水平266

14.5.1 愤怒减降方法266

14.5.2 培养罪犯的敬畏意识268

第15章 未成年犯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269

15.1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形势269

15.2 国内对未成年暴力犯矫正中面临的问题270

15.2.1 当前未成年犯矫正教育的常见方法270

15.2.2 当前未成年犯矫正中存在的问题271

15.3 未成年暴力犯的矫正程序及其依据272

15.3.1 西方学者发展出的矫正程序272

15.3.2 发展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矫正程序273

15.3.3 未成年暴力犯团体训练程序276

15.4 青少年的愤怒情绪与暴力攻击行为278

15.5 青少年对他人的情绪识别与攻击行为279

15.6 青少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干预279

15.6.1 基于攻击行为认知加工过程的干预281

15.6.2 基于攻击行为认知加工内容的干预282

15.6.3 对未成年犯干预研究实例285

第16章 女犯暴力倾向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287

16.1 女性暴力犯罪特征287

16.1.1 女性犯罪的数量特征变化趋势288

16.1.2 女性犯罪的构成变化趋势290

16.1.3 女性暴力犯罪的家庭原因291

16.1.4 暴力型女犯的暴力倾向性293

16.1.5 女性暴力犯罪趋升的社会原因294

16.2 冲动的性别差异及与愤怒易感素质的关系研究296

16.2.1 研究背景296

16.2.2 研究方法296

16.2.3 研究结果297

16.2.4 讨论299

16.2.5 结论301

16.3 女性暴力犯罪的类型分析302

16.3.1 心理能量的压抑型302

16.3.2 心理冲突的潜抑型302

16.3.3 自我丧失后的攻击型303

16.4 女性暴力行为发生机制304

16.4.1 女性攻击行为的一般模式304

16.4.2 女性情感挫折反应模式304

16.5 女性暴力倾向性的矫正程序305

16.5.1 识别女犯的心理危机状态305

16.5.2 认知行为疗法对女犯暴力倾向性矫正306

16.6 女性暴力犯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干预309

第五部分 异常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应对313

第17章 暴力犯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313

17.1 人格障碍的概念与特征314

17.1.1 健康与变态人格314

17.1.2 人格障碍314

17.1.3 人格障碍特征315

17.2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分类316

17.2.1 生物学因素316

17.2.2 心理学因素317

17.2.3 家庭环境因素318

17.2.4 人格障碍的分类318

17.3 暴力犯人格障碍的诊断320

17.3.1 偏执型人格障碍321

17.3.2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321

17.3.3 分裂型人格障碍322

17.3.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322

17.3.5 边缘型人格障碍323

17.3.6 冲动型人格障碍325

17.3.7 表演型人格障碍325

17.3.8 自恋型人格障碍326

17.3.9 强迫型人格障碍326

17.3.10 依赖型人格障碍327

17.3.11 小结327

17.4 暴力型罪犯人格障碍的治疗328

17.4.1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28

17.4.2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29

17.4.3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29

17.4.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0

17.4.5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1

17.4.6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1

17.4.7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1

17.4.8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2

17.4.9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2

17.4.10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332

17.5 人格障碍治疗个案举例333

第18章 精神病犯的暴力攻击行为与治疗339

18.1 关于攻击和暴力的临床研究339

18.2 精神病犯的认知功能与人格341

18.2.1 精神病犯的辨认与控制力342

18.2.2 暴力精神病犯的人格特征345

18.3 精神病犯暴力行为干预与治疗346

18.3.1 精神病犯暴力行为危机干预策略346

18.3.2 精神病犯攻击行为风险评估348

18.3.3 精神疾病诈病识别与应用349

18.3.4 认知行为疗法的辅助应用352

第19章 酒精依赖、药物滥用与暴力攻击行为353

19.1 酒精依赖的中枢神经递质基础354

19.1.1 酒精引起GABA效应和谷氨酸效应354

19.1.2 酒精依赖与多巴胺系统355

19.1.3 酒精依赖与5-HT受体355

19.1.4 酒精依赖与单胺氧化酶(MAO)356

19.2 酒精依赖与人类的攻击行为356

19.3 对抗酒精滥用的药物359

19.4 药物滥用与攻击行为360

19.4.1 药物滥用360

19.4.2 毒品的分类及对人的影响361

19.4.3 毒品对暴力攻击的影响361

19.4.4 戒毒效果评估362

参考文献364

后记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