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旨正源 还佛祖之本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佛旨正源 还佛祖之本意
  • 理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 ISBN:978750446446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31页
  • 主题词:佛教-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旨正源 还佛祖之本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读《佛旨正源》之感言1

第一章 两种宗教的不同汉语和英语宗教一词的含义3

通过考古发现的宗教现象的古老4

原始人崇拜自然5

原始祖先崇拜的产生6

宗教体现人们对未知的追求7

至今仍然需要对宗教准确定义8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宗教是道德9

从教育角度考虑的定义10

很多宗教都认为存在“神”11

让自我得到提升的佛教12

两种宗教的异同13

包括这两种宗教内容的宗教定义14

两种宗教都是因为神秘15

第一种宗教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变化16

第二种宗教与科学并不冲突17

将本不神秘的自诩为神秘就是邪教18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实现我们的精神完整19

第二章 古印度雅利安教和土教的融合古老的印度河文明23

到处征服的雅利安人24

勇敢的雅利安人对印度河文明的征服25

雅利安之前印度的土教26

与印度土教完全不同的雅利安宗教27

因陀罗是初期吠陀时代的主神28

《梨俱吠陀》中另外的主神伐楼那30

可爱的阎摩31

雅利安同土著神的区别是拥有人格化的神32

吠陀初期雅利安宗教与印度土教已经开始融合33

印度土教的祭司——沙门34

吠陀时代之后雅利安诸神的褪灭35

土教之神湿婆的粉墨登场36

值得一提的猴神与象神37

其他几个重要之神的产生和变化38

难以找回的雅利安真谛40

第三章 雅利安的差别之说雅利安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种姓43

世界中其他的差别思想44

种姓的原因不是在职业和部族45

我们到底能否感到人之间的差别?47

如何找到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的境界48

牛、猪、爬虫、蛀虫、狗、侠的不同境界标准的比喻49

用境界标准对印度四大种姓进行类比50

印度存在的所谓“贱民”51

道德的四个时代52

黄金时代变为黑铁时代的原因53

不同境界带来的不同认知54

境界上升难,下降容易的原因55

境界提升之后带来的不同喜悦56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努力提高境界57

后世佛教的“如来藏”58

雅利安境界之说的意义所在59

第四章 解脱就是达到知“梵”的境界“梵”的字面的意思63

当今社会理解的“梵”64

难以了知的“梵”65

解脱、成佛就是思想境界达到“梵”66

解脱和自由的不同67

解脱的基础是要知道有高境界的存在68

通过三种“梵行”实现解脱69

Atman的概念在古雅利安教中的重要70

多个“我”的概念71

什么是“梵我合一”?72

“幻”的概念73

“幻”有多层之幻74

无明是以“幻”为“梵”75

生命的意义是快乐吗?76

无法用唯心或唯物来定义“梵”77

人的两类知识78

坚定的荆轲和苏格拉底79

达到“梵”之后的力量80

第五章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文化环境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85

公元前10世纪婆罗门对沙门神秘的向往86

公元前6世纪沙门的生活完全影响了婆罗门87

沙门化的婆罗门无法传承雅利安教义88

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雅利安教诸神已经面目全非89

《奥义书》中已经有太多印度土教内容90

著名的“六师外道”91

外道之一:珊阇耶·毗罗脉子92

外道之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93

外道之三:末伽梨·拘舍梨94

外道之四:富兰那·迦叶95

外道之五:婆浮陀·伽旃那96

六师外道中最著名的尼乾陀·若提子97

大雄的一生98

耆那教的基本教义99

耆那教的“涅槃”100

“六师外道”的共同特征是无神论和反吠陀101

在思想的混乱之中,佛祖来到了世间102

第六章 释尊出家后对苦行和禅定的否定佛祖的诞生和后人对他的称呼107

从考古上证明释尊确有其人109

释尊是雅利安人,其依据为种姓110

释尊29岁出家之前的岁月111

“四门游观”的故事112

当时风行一时的解脱手段:禅定和苦行113

什么是禅和瑜伽114

禅定的作用效果115

释尊与两位禅定大师的共同修行116

很早就存在的苦行117

当时印度苦行的主要种类118

吃苦是否有助于境界的提高?119

释尊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活120

释尊苦行的程度121

经历过苦行的释尊对苦行的否定122

否定禅定及苦行的意义123

重新脱胎换骨的释尊124

第七章 境界的提高——“业”的概念业力论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理论129

“业”的概念130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业”131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通过教育和思考132

“业”的重要体现在于“冥思”133

精神行为离不开问题的提出134

禅定和苦行不是“业”而是行为的原因135

单纯的念经不是“业”136

善业和恶业之分137

捐款是否善业138

杀生是否恶业?139

错误地认为“业”是物质的观点140

再谈“业力”的概念141

“业力”产生人行为思考的本能142

“业力”意味着命运143

种族的“共业”144

种族的“共业”会带来种族的命运144

最难理解的是“业力”的转移146

第八章 境界的遗传——轮回和地狱印度各宗教的两大基本原理149

业报轮回思想基础来源于古雅利安150

轮回的一般定义151

当今人们所谈的六道轮回152

六道中的地狱153

朴素的轮回154

人们对精神传递过程的误解155

认为灵魂独立存在说法的形成156

认为灵魂独立存在的所谓证据157

古老的大麻之神158

之后禁止杀生的逻辑159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社会的业力轮回观160

释尊对耆那教轮回观的否定161

代表原始佛教轮回观的涅槃寂静162

当今认为轮回存在的所谓证据163

这些轮回的证据能成立吗?164

对轮回的答案165

第九章 释尊的开悟——最后的思辩美丽的尼连河畔169

五比丘对释尊的误解170

来到菩提树下面的释尊171

众说纷纭的佛陀成道内容172

渐悟和顿悟之争173

解脱是平日渐悟基础上突然的顿悟174

凭什么感知到自我境界的更高175

七年之魔是谁?176

七年之魔的败阵178

后人对成道之夜的妄断179

佛祖开悟并非是类似电击的结果179

释尊觉悟的四谛之说180

再谈四谛中的“苦”181

有关释尊觉悟的“缘起”之说182

正确理解“缘起”183

不仅四谛、不仅缘起,而是遍知一切的释尊184

如何验证自己的正确186

高境界者的本能187

第十章 佛祖的布道初转法轮的鹿野苑191

对五比丘的三转法轮192

初转法轮成功的意义193

对释尊的首次说法内容的猜测194

舍利佛和目健涟的重要加入195

理解“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196

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成功传教198

惟一可与释尊并坐的摩诃迦叶198

缘起不够,需要讲“空”199

“空”一定是大家容易接受的教义200

空和性空201

四大皆空202

色即是空203

诸法无我并非是“法为空”204

诸法无我是“法缘于空”205

诸行无常206

三法印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207

重要的十二因缘208

十二因缘中重要的“生”209

十二因缘就是人的生命的简单过程210

无比明确的释尊的教义211

后记 再看短暂人生2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