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
  • 陈沪生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2732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研究13

第一章 地层物性研究13

第一节 下扬子及邻区地层分布概况13

第二节 岩石物性研究13

第二章 重磁场研究18

第一节 概述18

第二节 重力场特征18

第三节 航磁异常特征20

第四节 重磁异常分区地质解释21

第三章 大地电磁测深研究26

第一节 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概况26

第二节 电性层与电性特征26

第三节 区域电性特征34

第四节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的作用与重要成果36

第二节 速度分布特征与反射信息的地质意义39

第一节 概述39

第四章 地震波场研究39

第三节 纵向分层41

第四节 地壳反射剖面结构模式44

第五章 地热场研究47

第一节 现代地热场47

第二节 岩石圈热结构54

第三节 主要结论62

第六章 地应力场65

第一节 研究方法65

第二节 壳幔边界应力场与软流方向66

第三节 地壳应力场与层块分割68

第四节 浅部实测地应力75

第五节 燕山期应力场及其历史变迁77

第六节 油气钻井与油气构造的应力场77

第七章 岩石的高温高压模拟试验81

第一节 按预测条件调节 围压和轴压的花岗岩韧性变形与糜棱岩化物理条件式验81

第二节 不定时温压同步的岩石形变与破裂的连续过程高压试验84

第三节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应用87

第八章 古地磁研究89

第一节 工作概况89

第二节 地质解释93

第三节 与相邻板块的关系97

第九章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研究101

第一节 概述101

第二节 主要地质成果简要说明101

第二篇 重大发现108

第十章 岩石圈膨胀底裂网络108

第一节 软流底辟108

第二节 膨胀底裂109

第三节 网络系统113

第一节 岩石圈内高导层、低速层115

第二节 岩石圈水平破裂带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115

第十一章 岩石圈水平破裂带115

第十二章 大别-舟山断裂117

第一节 基本轮廓与基本属性117

第二节 大别-舟山断裂西段——大别山段119

第三节 大别-舟山断裂中段——江南隆起段122

第四节 大别-舟山断裂东段——华夏隆起段126

第五节 大别-舟山断裂的成因背景129

第一节 发现的依据133

第十三章 滨海-桐庐隐伏深断裂133

第二节 断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134

第十四章 变质岩与火山岩下可能的找油气新领域135

第一节 变质岩下可能的找油气新领域135

第二节 华夏隆起区火山岩覆盖下可能的找油气新领域142

第三篇 岩石圈层块结构与坳隆块体运动规律144

第十五章 层块结构划分依据144

第一节 形成岩石圈层块结构的主要因素144

第二节 纵向分层及其依据145

第三节 横向分块依据——断裂系统146

第十六章 构造区划——横向分块152

第一节 近代构造区划152

第二节 各构造单元特征154

第十七章 层块结构构造特征158

第一节 上地幔软流层(圈)158

第二节 岩石圈地幔158

第三节 莫霍面(层)161

第四节 下地壳162

第五节 变质岩系164

第六节 沉积盖层170

第七节 小结174

第十八章 不同层块之间的关系——坳隆块体运动规律179

第一节 同一时期层块中各块体之间的关系——坳隆块体(构造)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179

第二节 不同时期层块之间的关系——坳隆块体(构造)在时间发展上的规律180

第三节 坳隆块体在时空结合上的关系180

第四节 坳隆构造运动是波动运动181

第十九章 引起坳隆块体(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成因机制的探讨182

第一节 引起坳隆块体(构造)运动的动力作用各因素的分析182

第二节 引起坳隆块体(构造)运动的动力作用全过程的设想183

第四篇 岩石圈演化186

第二十章 盆地演化186

第一节 盆地演化历程186

第二节 盆地演化的背景与相关效应192

第三节 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模型195

第二十一章 结晶基底演化199

第一节 结晶基底形态特征解释199

第二节 基底分区特征202

第三节 古构造复原205

第二十二章 构造演化208

第一节 太古宙陆核的诞生208

第二节 元古宙下扬子板块形成209

第三节 古生代南方古陆的形成211

第四节 中生代南北陆拼贴217

第五节 中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大陆边缘离裂期223

第五篇 油气资源评价225

第二十三章 烃源岩热演化史225

第一节 主要烃源岩225

第二节 烃源岩热演化史226

第二十四章 油气领域划分与评价249

第一节 陆相中新生代覆盖区与海相烃源有关的领域油气远景评价249

第二节 陆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远景评价253

第三节 浅层天然气领域远景评价257

第四节 煤层气与龙潭煤系中的致密砂岩含油层260

第五节 火山岩覆盖区260

第六节 变质岩(或岩浆岩)覆盖区可能存在的找油气新领域260

第二十五章 无机成因油气领域的探索与评价263

第一节 无机成因油气的科学依据263

第二节 无机成因油气的事实依据264

第四节 无机成因油气领域有利远景地区的预测266

第三节 无机成因油气成藏条件的探讨与可能的成藏模式266

第五节 下扬子及邻区具有形成无机成因油气的良好条件与远景地区267

第六节 寻找无机成因油气藏的方法与建议268

第六篇 建议269

第二十六章 对本区继续深入进行深部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建议269

一、地学基础研究269

二、应用研究270

第二十七章 对本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查的建议271

一、“九五”期间油气领域与地区的选择271

二、建议运用“两个组合”的勘查方法提高发现油气藏的成功率271

第二十八章 对本区进行科学钻探的建议273

一、科学浅钻(1.0~1.5km)的建议273

二、科学深钻(4~5km)的建议273

三、科学超深钻(10~16km)的建议273

英文摘要275

主要参考文献2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