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https://www.shukui.net/cover/8/34872260.jpg)
- 史全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236482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解体(古代~1895年)1
一、传统经济的发展1
(一)原始社会的渔猎生活和早期开发1
(二)荷兰殖民统治者对台湾的经济掠夺4
(三)郑成功父子对台湾的开发7
(四)清朝前期对台湾的开发11
二、清朝前期台湾经济关系的变化15
(一)“大租户”和“小租户”的出现15
(二)制糖作坊——“糖廍”的产生18
(三)商人的同业公会组织——“郊”的产生21
三、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下对外贸易的发展23
(一)外商掠夺下对外贸易的发展23
(二)台湾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种类27
(三)鸦片战争后台湾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30
四、近代农垦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4
(一)近代农垦种植业的发展34
(二)近代手工业的发展37
(三)近代农垦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性质变化41
(一)外资工业企业的兴办42
五、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生42
(二)民族资本企业的兴起46
第二章 早期殖民地经济的形成(1895年~1931年)54
一、“日台经济一体化”的形成54
(一)早期殖民地的交通建设54
(二)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台湾土地的掠夺56
(三)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统一58
(四)驱逐西方经济势力59
(一)警察制度的建立61
二、警察制度的建立及其对经济的干预61
(二)警察机关对经济的干预62
三、农业的发展和殖民地化64
(一)农业的开发与发展64
(二)农业发展的殖民地化71
四、农产加工业的起步和发展75
(一)制糖工业的发展和殖民地化75
(二)其他农产加工业的发展和殖民地化79
五、对外贸易发展的殖民地化81
(一)日本独占下对外贸易的发展81
(二)对外贸易的商品和价值结构83
六、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财政金融86
(一)殖民地财政制度的确立与财政发展86
(二)财政收支的殖民地性质87
(三)银行金融业的产生和殖民地化92
第三章 殖民地经济的发展(1931年~1945年)95
一、日本的“南进政策”与台湾工业建设计划95
(一)“南进政策”基地的确立95
(二)为实现“南进政策”的工业规划100
(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103
二、殖民地工业的迅速发展103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108
三、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战时农业统制115
(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115
(二)战时农业统制120
四、日本垄断下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变化124
(一)日本对台湾对外贸易的统制124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结构变化127
五、战时财政的迅速膨胀与金融统制132
(一)战时财政的迅速膨胀132
(二)军事性财政支出的增长134
(三)日本对金融业的统制及通货膨胀政策136
第四章 光复时期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5年~1949年)139
一、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台湾经济的措施139
(一)二战时期台湾经济的严重破坏139
(二)独特行政体制的建立142
(三)独特的接收措施144
(四)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148
(五)确立新的建设目标151
(一)战后台湾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152
二、战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152
(二)战后农业的恢复概况157
三、战后工业的恢复和发展159
(一)战后工业的特点159
(二)战后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概况161
四、战后台湾的财政168
(一)财政体制的调整168
(二)公营事业盈余和专卖收入的提高173
五、战后台湾的金融和通货膨胀176
(一)战后金融机构的改组176
(二)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177
第五章 向“起飞”迈进(1949年~1963年)182
一、“土地改革”与“起飞”前的农业政策182
(一)第一次“土地改革”182
(二)经济起飞前的农业政策191
二、五十年代农业的发展194
(一)农业发展的概况194
(二)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198
三、进口替代战略与工业发展200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200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205
四、抑制通货膨胀与高利率政策209
(一)紧缩信用与外汇多元汇率的实施209
(二)高利率政策的实施213
五、美援与台湾的经济发展217
(一)战后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217
(二)美援时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222
六、对外贸易的地区和结构的变化226
(一)对外贸易的地区变化226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229
(一)出口导向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234
第六章 经济“起飞”(1963年~1973年)234
一、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234
(二)出口导向经济政策的实施237
二、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及其积极作用242
(一)出口加工区的设立242
(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措施245
(三)出口加工区的积极作用248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256
(一)对外贸易发展的概况256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258
(三)对外贸易的地区变化264
四、外部需求刺激下的工业发展267
(一)推动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267
(二)工业的迅速发展271
五、由兴到衰的农业280
(一)农业发展中的潜在危机280
(二)农业开始衰退283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285
(一)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和台湾经济的冲击290
一、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和台湾当局的应付措施290
第七章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上)(1973年~1988年)290
(二)台湾当局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应付措施295
(三)台湾当局对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应付措施299
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十项、十二项建设300
(一)七十年代初台湾经济产生的新矛盾300
(二)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实施的第六、第七期经济建设计划304
(三)“十项建设”307
(四)“十二项建设”312
(五)“十项”、“十二项”建设的历史作用314
(一)为发展高新技术而采取的政策措施319
三、科技进步与工业升级319
(二)为发展高新技术而采取的组织措施323
(三)工业的升级328
第八章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下)(1973年~1988年)333
一、八十年代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333
(一)“三化”政策的提出333
(二)财税改革335
(三)金融改革337
(四)产业和对外贸易方面的改革344
(一)对外贸易中新问题的出现351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结构变化351
(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政策352
(三)对外贸易的新发展与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355
(四)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变化361
三、农业的徘徊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371
(一)七十年代农业的缓慢发展371
(二)“第二次农地改革”及其效果373
(三)八十年代的农业徘徊和相应措施376
(四)农业徘徊的原因379
(五)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383
一、寄人篱下给台湾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困难387
结束语 回顾与展望387
二、祖国统一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好出路393
三、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398
附录405
一、日据时代日本财阀在台湾的投资405
二、台湾集团企业概况表(1979年)419
三、“十四项建设”概况423
主要参考文献428
后记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