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自然地理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自然地理 第2版
  • 《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12010·042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自然地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编者的话1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1

一、地理位置和疆域1

二、国土面积与土地资源2

第二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3

第二章 地貌与地质构造5

第一节 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5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5

一、山地7

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7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7

二、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7

二、高原8

三、盆地10

四、丘陵11

五、平原11

第三节 地质构造基础12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12

二、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15

三、上新世晚期与更新世以来地貌营力的变化18

第四节 矿藏20

一、丰富的矿产资源20

二、成矿条件22

三、我国几种主要矿藏类型23

一、五大海区28

第三章 中国近海28

第一节 海域的划分和发展简史28

二、中国近海的发展简史与第四纪中国海岸30

线的变迁30

第二节 海底地貌32

一、大陆架32

二、大陆坡与深海平原34

第三节 中国海岸与岛屿35

一、海岸类型35

二、岛屿类型及其分布38

第四节 中国近海水文特征40

一、海流40

二、水团42

三、海水的温度与盐度43

四、潮汐44

第五节 海洋资源47

一、生物资源47

二、矿物资源48

三、动力资源49

第四章 气候50

第一节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50

一、气候的基本特征50

二、气候的形成因素51

第二节 大气环流57

一、冬季环流57

二、夏季环流66

三、春、秋季环流77

一、气温分布特征79

第三节 气温79

二、气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82

三、农业界限温度分布84

第四节 降水85

一、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86

二、降水的季节分配86

三、降水强度88

四、降水变率与旱涝问题90

五、干燥度及其分布91

第五章 河流与湖泊95

第一节 河川径流概况95

一、水系和流域95

二、径流分布97

三、河流泥沙101

一、黑龙江105

第二节 主要河流105

二、黄河106

三、淮河109

四、长江111

五、珠江115

六、大运河116

第三节 湖泊和沼泽117

一、湖泊的分布117

二、沼泽的类型及其分布120

第六章 土壤与生物123

第一节 中国土壤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123

一、中国土壤的基本特征123

二、成土风化壳与成土过程123

一、植被特点125

第二节 中国植被的特点与发展、演变125

二、植被的发展与演变126

第三节 中国植被与土壤的分布规律130

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130

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134

三、隐域性植被与土壤及其分布138

第四节 中国的动物地理139

一、中国动物界的基本特征139

二、动物区系的形成、演变与地区分化140

三、陆地生态地理动物群141

第七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148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148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148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149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特征150

一、第三纪以来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150

二、中国地域分异的基本轮廓151

三、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153

第三节 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案155

第二篇 区域分论161

第八章 东北地区161

第一节 区域特征162

一、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的自然特征162

二、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地表结构170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174

一、大兴安岭北部山地174

二、东部山地175

三、中部平原178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利用与改造180

一、森林的利用与更新180

二、沼泽的改造与利用181

三、荒地的开发182

四、低温的危害与防御182

第九章 华北地区185

第一节 区域特征185

一、暖温带季风气候185

二、黄土广泛分布188

三、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和植被193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196

一、辽东、山东低山丘陵196

二、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198

三、冀北山地200

四、黄土高原202

第三节 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205

一、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206

二、华北平原洪、涝、旱、碱的治理208

第十章 华中地区211

第一节 区域特征211

一、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211

二、丰富的陆地水215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217

四、广泛分布的红岩丘陵220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221

一、淮阳山地221

二、长江中、下游平原222

三、江南丘陵224

四、南岭山地226

五、闽浙丘陵227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29

一、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资源进一步发展农业229

生产229

二、充分发挥水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利事业232

三、合理开发海洋资源234

四、改造红壤,综合开发亚热带山地资源234

第十一章 西南地区237

第一节 区域特征237

一、高原、盆地错杂的地表结构237

二、亚热带高原盆地的气候238

三、复杂的亚热带(西部)常绿阔叶林景观241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244

一、秦巴山地244

二、四川盆地246

三、贵州高原249

四、云南高原251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53

一、山地的垂直利用253

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54

三、水力资源的开发255

第十二章 华南地区257

第一节 区域特征257

一、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及自然景观257

二、破碎的地表和广阔的海域265

一、台湾267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267

二、雷州半岛和海南岛269

三、南海诸岛270

四、岭南丘陵和平原271

五、滇南间山宽谷271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72

一、发展热带作物272

二、因地制宜地经营热带性农业274

三、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275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277

第十三章 内蒙古地区280

第一节 区域特征280

一、辽阔坦荡的高原280

二、温带半干旱气候283

三、温带草原景观285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286

一、东部高原与丘陵286

二、西部高原与阴山山地287

三、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287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289

一、水资源的利用289

二、草场资源的利用和改造291

三、防风固沙293

第十四章 西北地区295

第一节 区域特征295

一、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结构295

二、干旱大陆性气候297

三、广阔的内陆流域299

四、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302

一、阿尔泰山与准噶尔西部山地305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305

二、准噶尔盆地306

三、天山山地309

四、塔里木盆地312

五、阿拉善高平原与河西走廊314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315

一、水源的开发与利用316

二、改良盐渍土,提高土壤肥力316

三、治理沙漠317

四、改良草场318

第一节 区域特征320

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320

第十五章 青藏地区320

二、独特的高原气候329

三、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332

第二节 区域内部差异334

一、川西藏东分割高原334

二、青东南、川西北高原334

三、藏北高原335

四、藏南谷地与喜马拉雅山336

五、祁连山地337

六、柴达木盆地337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338

一、光照资源338

二、草场资源339

三、森林资源340

四、地热资源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