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卫星通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编;朱乃昭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13594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57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字卫星通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概况1
1.2 数字革命2
INTELSAT的业务2
什么是模拟连接2
什么是数字信号2
模拟传输的缺点是什么2
为什么数字方式取代了模拟方式2
数字传输的其他优点3
允许较高的数据速率3
采用数字无线系统的好处4
数字交换机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4
免除了维护4
非常安全4
省空间省钱4
高容量4
数字传输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4
使用数字系统引起的问题5
第二章 数字基础6
2.1 脉码调制(PCM)原理6
引言6
原理6
自适应脉码调制(APCM)7
相移键控(PSK)7
四相移相键控(QPSK)7
量化8
线性量化8
非线性量化9
混叠10
编码选择10
增量调制10
积分器11
接收终端12
局限性12
差分编码12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12
ADPCM的应用12
ADPCM的原理12
ADPCM原理的实例12
估计值来自何处13
使用ADPCM把每个8位字变成4位字13
2.2 数字多路复用基础14
引言14
一次群多路复用14
多路复用原理14
数字线路系统14
地球站环境的一次复用14
时分多路复用14
同步14
定时15
时钟恢复15
准同步运行15
时钟滑移入门16
数字体系16
欧洲体系(CEPT)16
北美体系(NAS)17
日本体系18
国际运行18
2.3 数字多路复用和多址联接——一次群多路复用18
引言18
一次群多路复用18
欧洲体系(CEPT)帧结构19
北美体系(NAS)21
一个术语22
PCM信令系统22
随路信令24
公共信道信令24
公共信道信令的优势24
解释使用公共信道信令时的网络测试24
A法则与Mu法则的转换24
CEPT和NAS之间的比较24
数字环境中的告警24
模拟系统告警24
使用导频监控的问题25
告警目标25
数字告警基本原理25
告警类型25
操作原则25
高次群告警26
即时告警26
告警实例26
相应措施26
非紧急告警28
一次群告警28
即时告警状态28
非紧急告警状态29
冗余转换29
2.4 数字多路复用和多址联接——高次群多路复用30
引言30
高次群多路复用30
高次群多路复用器的安置地点和应用30
几种体系30
高次群多路复用原理30
话务处理30
设备同步30
准同步运行32
码速调整或位填充32
恢复通信32
接收业务重新定时32
CEPT高次群多路复用的具体运行细节33
二次群多路复用器33
帧同步33
服务数字33
业务——第一个字块34
调整控制字(JCW),或填充指示符34
业务——第二和第三字块34
重复调整控制字34
可调整位34
帧剩余位34
8Mbit/s帧34
在其他分级层次中的CEPT多路复用器35
NAS高次群多路复用的具体操作35
帧结构35
帧同步35
服务数字36
业务36
填充指示符36
可调整位36
6Mbit/s帧36
多址联接技术37
FDMA——频分多址37
TDMA——时分多址38
第三章 调制解调器基础39
导言39
3.1 四相调制(QPSK)40
3.2 网络线路码41
引言41
电缆的传输特性41
主要系数41
系数效应41
线路电容41
防止线路电容的编码41
传号交替反转42
线路码的要求42
时钟恢复42
使用AMI作时钟恢复42
使用AMI进行数据服务43
在CEPT体系里的时钟恢复43
HDB-3线路码43
交替NAS线路码43
高次群线路码44
线路码概要45
编码传号反转(CMI)46
3.3 用户接口46
引言46
频分调制(FDM)和数字系统接口46
信道电平的FDM和数字系统接口46
FDM和数字系统接口使用多路复用转换器(T-Mux)46
T-Mux转换的实例46
信令转换47
FDM导频和数字告警47
T-Mux的应用47
T-Mux同步47
使用宽带编解码器48
电视信号(TV)编解码器48
数据接口48
数据用户的要求49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和网络间的互连49
模拟用户接口51
控制回波51
回波消除器52
操作规则52
回波的成因及其影响52
3.4 同步53
引言53
同步一次群多路复用器53
时钟恢复53
帧同步53
帧同步字(FAW)的使用53
帧数据字(FDW)的使用53
实现同步的逻辑过程53
实现同步的速度54
校验连续同步54
丢失同步的逻辑过程54
检测帧同步丢失的用时54
NAS同步设备54
标准的NAS帧结构54
NAS扩展超帧同步55
数据传输55
异步传输55
同步传输55
其他数据用户56
网络同步56
中央时钟系统56
互同步57
完全同步系统57
配置方法57
3.5 数字损伤58
引言58
时钟滑移58
时钟滑移效应58
测量时钟滑移59
过多的时钟滑移59
抖动59
抖动源60
漂移60
漂移源60
测量抖动60
抖动测量61
网络的抖动测试61
最大容许抖动61
最大容许抖动实例62
选择滤波器62
连续测试62
抖动容限测试64
抖动容限测试过程64
抖动容限测试目标65
抖动界限65
抖动传输测试65
抖动累积66
眼图66
抖动消减66
抖动消减电路的操作67
噪声67
感生噪声67
差错67
回顾差错源67
差错效应67
声频电路用户68
适用于声频电路用户的差错分布68
数据电路用户68
适用于数据电路用户的差错分布68
其他电路用户68
差错分布68
差错秒68
无差错秒68
严重差错秒69
降级分69
差错测量69
差错指标69
假设参考连接(HRX)69
HRX的质量区划70
HRX中的地球站70
地球站的数据电路测试70
初调70
日常维护和操作71
误码率71
测量差错71
误码率计算实例71
差错检测及其改正72
奇偶校验72
扰码72
循环冗余校验(CRC)72
使用自动请求重发(ARQ)的缺点72
前向纠错72
3.6 前向纠错(FEC)72
引言72
卷积码73
编码方法74
IDR编码器75
差分编码76
差分译码器的运行76
维特比(Viterbi)译码77
格构77
汉明(Hamming)距77
维特比译码实例78
实际维特比译码器的译码器存储79
实际维特比译码器的软判决译码79
3.7 IDR附加单元——用于IDR载波的工程维护电路(ESC)80
引言80
早期设备规范80
同INTELSAT通信80
在同类地球站之间的通信81
新设备规范81
数据速率小于1.544Mbit/s81
数据速率大于1.544Mbit/s81
IDRESC单元82
额外开销帧结构82
额外开销单元内的定时83
帧和复帧同步83
故障状态及其相应措施和告警83
故障83
告警84
第四章 应用85
4.1 网络体系结构——原理和应用85
引言85
网络体系结构概念85
局域网和广域网85
网络拓扑结构85
星形网85
环形网86
总线网86
树形网86
格构网或网状网87
卫星系统中的网络拓扑结构87
数据网络的兼容性87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放系统互连88
层兼容性89
地球站的复杂情况89
类似ISOOSI的七层模式89
4.2 极小孔径终端站——VSAT90
引言90
网络体系结构91
国际互联网(INTELNET)91
标准租赁91
INTELNET租赁服务91
国内VSAT应用91
潜在的VSAT应用92
VSAT的成本92
4.3 IDR载波简介93
引言93
运行IDR载波的优点93
传输特点94
前向纠错(FEC)94
调制94
调制器95
解调器96
多址联接96
地球站的设备96
怎样测量相位噪声97
扰频97
服务质量98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的稳定性98
频率容限99
带外辐射99
定时精度99
缓冲器容量100
多址载波100
4.4 IDR的实施100
引言100
多路复用标准和交互工作101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的要求、降雨储备量和上行线路功率控制101
地球站的设备配置101
用IDR链路代替FDM/FM链路101
IDR系统的扩展102
单址IDR设备102
单址发送,多址接收102
多址2.048Mbit/sIDR载波——64kbit/s102
多址IDR高次群载波104
4.5 卫星转换的时分多址联接(SSTDMA)106
引言106
时分多址联接(TDMA)系统107
TDMA的缺点107
波束转换概念108
SSTDMA的优点108
SSTDMA的局限性109
SSTDMA系统109
4.6 IBS和INTELNET110
IBS110
IBS应用110
数据通信应用110
话音通信应用110
视频通信应用110
服务项目概要111
调制111
传输参数111
连接111
地球站111
INTELNET112
应用112
数据通信应用112
话音通信应用112
视频通信应用112
调制112
传输参数112
地球站112
4.7 数字电路倍增设备(DCME)113
综述113
数字话音插空(内插)(DSI)技术113
低速率编码(LER)113
运行模式114
点对点(单址)模式114
多集团模式114
多址模式116
荷载业务的能力117
DCME增益117
DCME话务处理117
过载系统119
接口120
分配信道(AC)120
位速率可变的信道120
同步和定时122
点对点同步122
多集团同步122
多址同步122
4.8 IDR的使用和测试124
引言124
卫星系统操作指南(SSOG)测试125
4.9 使用倾斜轨道上的卫星进行操作126
引言126
何谓倾斜轨道126
在倾斜轨道上运行的卫星127
倾斜轨道如何影响用户127
波束覆盖范围127
水平阻塞127
EIRP的稳定性128
极化隔离128
多普勒效应128
地球站和倾斜轨道卫星之间的相对速度128
对传输系统的影响128
数字系统——IDR和IBS128
IBS和IDR载频多普勒效应129
国际互联网络(INTELNET)系统129
窄带系统(SCPC和Vista)——使用导频的系统129
TDMA系统129
宽带模拟——FDM和电视130
倾斜轨道运行对地球站天线运动的影响有多大?130
仰角和方位角运动速度130
天线指向130
是否可以向非跟踪天线提供自动跟踪能力?131
手动跟踪131
自动跟踪131
附录一132
附录二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