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
  • 傅英祺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1618X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地史学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言1

第一篇 古生物学3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3

一、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对象3

二、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4

(一)分类4

(二)命名5

三、生物与环境5

第二章 古无脊椎动物7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7

二、海绵动物门(Spongia)12

三、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13

四、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14

珊瑚纲(Anthozoa)14

五、蠕形动物(Vermes)20

六、苔藓动物门(Bryozoa)20

七、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22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24

(二)有铰纲(Articulata)25

八、软体动物门(Mollusca)27

(一)单板纲(Monoplacophora)27

(二)多板纲(Polyplacopoda)28

(三)腹足纲(Gastropoda)28

(五)瓣鳃纲(Lamellibranchia)30

(四)掘足纲(Scaphopoda)30

(一)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32

(六)头足纲(Cephalopoda)35

(七)竹节石纲(Tentaculita)41

(八)软舌螺纲(Hyolithea)42

九、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43

(一)三叶虫纲(Trilobita)45

(二)甲壳纲(Crustacea)50

(三)海百合纲(Crinoidea)53

(四)海胆纲(Echinoidea)53

(五)海星纲(Stelleroidea)53

(二)海蕾纲(Blastoidea)53

(一)海林檎纲(Cystoidea)53

十、棘皮动物门(Enchinodermata)53

(六)蛇尾纲(Ophiuroidea)55

十一、笔石动物(Graptozoa)55

第三章 古脊椎动物61

一、无颌纲(Agnatha)62

二、鱼纲(Pisces)62

三、两栖纲(Amphibia)64

四、爬行纲(Reptilia)65

五、鸟纲(Aves)67

六、哺乳纲(Mammalia)67

(一)细菌类72

(二)藻类72

一、低等植物72

第四章 古植物72

二、高等植物概述75

三、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78

(一)裸蕨纲(Psilophytopsida)78

(二)石松纲(Lycopsida)78

(三)楔叶纲(Sphenopsida)79

(四)真蕨纲(Filicopsida)81

四、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82

(二)苏铁纲(Cycadopsida)84

(三)银杏纲(Ginkgopsida)84

(五)松柏纲(Coniferopsida)85

(四)科达纲(Cordaitopsida)85

五、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87

(一)单子叶纲(Monocotyledoneae)87

(二)双子叶纲(Dicotyledoneae)87

六、孢子花粉分析概述87

第五章 亲缘关系不明的门类90

一、牙形石(Conodonts)90

二、几丁虫(Chitinozoa)91

第六章 遗迹化石简介93

第二篇 历史地质学96

第一章 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96

一、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96

二、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96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97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101

(三)构造运动在划分和对比地层中的应用102

(四)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103

(五)古地磁学方法103

三、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和地质年代表104

(一)岩石地层单位104

(二)生物地层单位105

(三)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106

(四)地质年代表108

二、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109

(一)海相沉积109

一、相和相变的概念109

第二章 沉积岩相和古地理109

(二)陆相沉积112

(三)海陆过渡相沉积114

三、古地理及古地理图115

第三章 地壳运动及大地构造分区117

一、地壳运动及其研究方法117

(一)升降运动(振荡运动)117

(二)褶皱运动(水平运动)117

二、大陆地壳大地构造分区119

(一)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的划分119

(二)构造旋回和构造分区120

三、全球大地构造体系——板块构造121

(一)大陆漂移123

(三)海洋地质125

(二)古地磁125

一、概述129

(一)前寒武系时代划分129

(二)前寒武纪岩系特征及其划分和对比方法129

第四章 前寒武纪129

二、中国的前震旦系132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133

(二)中国南方136

三、中国的震旦系138

(一)中国南方139

四、前寒武纪地史特征142

(一)前寒武纪地壳构造演化142

(二)华北—东北南部区142

(二)前寒武纪生物界演化145

(三)前寒武纪的矿产146

第五章 早古生代147

一、早古生代的生物界147

(一)重要的生物门类和标准化石147

(二)生物相组合151

二、中国的寒武系152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152

(二)扬子区154

(三)华南活动区155

(四)其它地区157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160

三、中国的奥陶系160

(二)扬子区161

(三)华南活动区163

(四)其它地区167

四、中国的志留系167

(一)扬子区168

(二)华南活动区169

(三)其它地区172

五、全球早古生代地史概述174

(一)早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175

(二)早古生代稳定区地史概况179

(三)早古生代古地理和古气候问题179

(五)早古生代的矿产181

(四)早古生代生物界演化181

第六章 晚古生代183

一、晚古生代的生物界183

(一)海生无脊椎动物183

(二)陆生植物185

(三)脊椎动物187

二、中国的泥盆系188

(一)华南区188

(二)华南沿海地区193

(三)其它地区193

三、中国的石炭系196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196

(二)华南区198

(三)东南沿海地区203

四、中国的二叠系205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205

(四)其它地区205

(二)华南区208

(三)其它区地212

五、全球晚古生代地史概述214

(一)晚古生代地壳构造发展214

(二)晚古生代稳定区地史概况219

(三)晚古生代古地理和古气候问题220

(四)晚古生代生物界演化222

(五)晚古生代的矿产224

一、中生代的生物界225

第七章 中生代225

(一)陆生植物226

(二)脊椎动物226

(三)无脊椎动物229

二、中国的三叠系231

(一)华南区231

(二)中国北部235

(三)其它地区237

三、中国的侏罗系241

(一)中国东部241

(二)中国西部249

(一)中国东部250

四、中国的白垩系250

(二)中国西部254

五、全球中生代地史概述257

(一)中生代地壳构造发展257

(二)中生代稳定区的地史概况260

(三)中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问题261

(四)中生代生物界的演化263

(五)中生代的重要矿产264

第八章 新生代265

一、新生代的生物界265

(一)高等哺乳动物266

(二)人类的发展266

(四)植物界267

(三)无脊椎动物267

二、中国的第三系268

(一)中国东部的第三系268

(二)中国西部的第三系272

三、中国的第四系275

(一)华北的第四系276

(二)华南的第四系277

四、全球新生代地史概述280

(一)新生代地壳构造发展280

(二)新生代稳定区的地史概况284

(三)新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问题284

(四)新生代生物界的演变286

(五)新生代的重要矿产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