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
  • 刘佛丁,王玉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58448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市场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交换及其性质1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制度5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与市场发育有关的其他经济制度10

第二章 由传统市场向近代市场的转变20

第一节 买办制度和沿海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21

第二节 中国商品市场的变化27

第三节 中国近代市场的作用和局限性31

第三章 供给和需求38

第一节 前近代化时期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38

第二节 中国近代供给和需求的变动42

第四章 商品市场的扩大58

第一节 进出口额的增长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58

第二节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量的增长72

第三节 城市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77

第五章 中国近代的市场制度84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中有关中外市场关系的制度安排84

第二节 近代工商制度的建立90

第三节 货币制度106

第四节 税收制度112

第五节 商会制度119

第六章 市场组织和交易成本127

第一节 19世纪后半期的市场组织127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中国市场组织的变化135

第三节 国家资本和四大家族私人资本对市场的垄断经营150

第七章 市场机制——价格变动与经济发展158

第一节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159

第二节 货币比价的变动177

第三节 商品的比价和差价191

第八章 中国近代生产要素市场的初步形成219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生产要素市场的萌芽219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金融市场229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劳动力市场245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与近代中国的资源流动和收入分配256

第一节 利息率的变动257

第二节 工资率的变动264

第三节 土地价格的变动281

第四节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模式的影响288

参考书目310

后记318

图表39

表3·1 清代人口的增长(1650—1850)39

表3·2 清代耕地面积的扩大(1650——1850)40

表3·3 清代按人口平均占有耕地数的下降(1650—1850)40

表3·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87,1914,1936)44

表3·5 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1894—1947/48)46

表3·6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1887,1914,1936)49

表3·7 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总需求结构50

表3·8 1933年中国消费结构52

表4·1 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及指数(1864—1936)59

表4·2 五大港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871—1947)64

表4·3 中国各地区在进口贸易值上所占的比重(1871—1947)65

表4·4 中国各年进口货物分类统计(1873—1936)66

表4·5 中国各年出口货物统计(1873—1936)68

表4·6 中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873—1936)69

表4·7 中日生丝出口量(1880—1935)69

表4·8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量(1873—1936)70

表4·9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1870—1936)72

表4·10 中国近代商业资本的增长(1894—1936)76

表4·11 中国新式与旧式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及比重变化(1887—1936)79

表4·12 中国铁路修建情况(1887—1944)80

表4·13 铁路货运中工、矿、农、林、畜牧产品历年延吨量指数(1916—1936)81

表5·1 总税准与进口税额(1926—1936)118

表6·1 中国商业资本在全部资本额中的比重(1894—1947/48)147

表6·2 美国商业投资在全部私人投资中的比重(1936—1961)149

表6·3 英国商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1948—1959)149

表7·1 清代米价的变动(1640—1840)162

表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1867—1937)164

图7·1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变动趋势(1867—1937)165

表7·3 上海、天津的批发物价指数(1937—1948)166

图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168

表7·4 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批发物价指数(1867—1936)171

图7·3 中英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174

图7·4 中美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174

图7·5 中法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175

图7·6 中德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175

图7·7 中日批发物价比较图(1873—1936)176

表7·5 一百年来金银比价变动(183—1935)178

图7·8 银价、金价、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180

图7·9 中国银价与英美批发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5)181

图7·10 中国、英国、美国银购买力变动趋势(1867—1936)182

图7·11 银价与英、美汇价变动趋势比较(1870—1930)184

表7·6 中国进出口物价综合指数(1867—1931)194

图7·12 银价、进出口物价,批发物价变动的相互关系(1867—1931)195

图7·13 价格作用的传导机制理想模式196

表7·7 中国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1867—1936)197

图7·14 中国进口物价和出口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198

图7·15 中国近代进口和出口物价的周期波动(1868—1935)199

表7·8 河北省宁津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00—1850)202

表7·9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及农产品购买力指数(1867—1937)203

图7·16 中国近代工业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207

图7·17 中国近代农产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一1935)208

表7·10 中日两国米购买力指数(1881/90—1931/36)211

表7·11 上海棉花、棉纱的批发价格(1920—1936)212

表7·12 几个主要城市粮食价格比较(1920)215

表8·1 金城银行历年各种放款成份比例表(1917—1936)239

表8·2 上海银行放款的增长(1926—1936)239

表8·3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191—1936)241

表8·4 东三省日本人工厂工人籍贯百分比表(1924)246

表8·5 内地人民移入东三省之估计(1923—1929)248

表8·6 抚顺煤工主要原籍历年人数比较表(1914—1921)249

表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1873—1936)257

图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变动趋势(1873—1936)259

表9·2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十年平均(1873—1936)259

表9·3 天津各银行放款利率统计(189—1937)260

表9·4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贴现率(1913—1936)261

表9·5 开滦煤矿工人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04—1937)264

表9·6 开滦井下煤工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265

表9·7 开滦井上机匠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266

表9·8 中兴煤矿历年工资率和实际所得(1917—1931)268

表9·9 广九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268

表9·10 广三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269

表9·11 广州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913—1926)270

表9·12 上海纺织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10—1937)271

表9·13 北京瓦木工匠每日工资指数(1862—1925)272

表9·14 广东台山县工资指数(1912—1925)275

表9·15 江苏武进农工资的变动情况(1908—1932)276

表9·16 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1906—1933)278

表9·17 中国农地价格之变迁(1912—1936)282

表9·18 中国农地价格指数(1906—1933)282

表9·19 江苏武进农地价格的变动(1912—1932)284

表9·20 昆山等县地价增长指数(1905—1924)284

表9·21 奉天梨树县裴家油房屯等田地每垧地价的变动(1855—1927)285

表9·22 梨树县平均每垧地价变迁表(1927—1936)286

表9·23 十一城市平均地价比较表(1928—1936)287

表9·24 中国近代资本集成(1894—1936)289

表9·25 中国近代方向的固定资本投资(1903—1936)290

表9·26 申新一.八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931—1936)292

表9·27 全国华商纱厂每万纱锭和每百台布机雇用工人数(1911—1937)293

表9·28 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1921—1936)294

图9·2 农业边际收益率曲线297

表9·29 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人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1870—1930,低估值)297

表9·30 中国国民所得的分配(1933)301

表9·31 开滦煤矿的销煤利润和矿区工人工资(1904—1936)302

表9·32 中国农民所得与所付价格的变化(1906—1933)305

表9·33 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比较(1887,1936)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