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史大纲 新校本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钱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0994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史大纲 新校本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上古三代之部1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1
一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1
二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10
三 夏代帝系及年历13
四 虞夏大事15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21
一 殷代帝系及年历22
二 殷人居地之推测27
三 殷人文化之推测30
四 殷周关系32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西周兴亡37
一 西周帝系及年历38
二 周初之封建40
三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47
四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49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53
第四章 霸政时期春秋始末53
一 春秋年历及分期54
二 霸前时期之形势56
三 齐桓晋文之霸业61
四 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68
五 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71
第五章 军国斗争之新局面战国始末77
一 战国年历及分期77
二 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国之种种变迁86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99
一 春秋时代之贵族学99
二 儒墨两家之兴起112
三 学术路向之转变112
四 士气高张114
五 贵族养贤117
六 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118
第三编 秦汉之部121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121
一 秦汉帝系及年历122
二 国家民族之搏成124
三 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128
四 平民政府之产生136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到王莽139
一 西汉初年之社会139
二 西汉初年的政府146
三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149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152
五 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153
六 士人政府之出现昭宣元成一段158
七 汉儒之政治思想160
八 王莽受禅与变法163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165
一 东汉诸帝及年历165
二 东汉之王室167
三 东汉之外戚与宦官169
四 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171
五 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175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181
一 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181
二 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184
三 太学清议189
四 党锢之狱192
五 门第之造成197
六 东汉士族之风尚199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207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207
二 西汉与匈奴215
三 东汉与西羌224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227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227
一 魏晋南北朝之长期分裂227
二 旧政权之没落229
三 离心势力之成长232
四 新政权之黑暗235
五 思想界之无出路239
六 三国帝系243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兴亡245
一 西晋帝系及年历245
二 西晋王室之弱点246
三 胡人之内地杂居248
四 怀愍被虏与人心之反映250
五 文化中心之毁灭252
六 新宗教之侵入254
第十四章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南渡255
一 东晋帝系及年历255
二 东晋一代之北伐与内乱257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长期纷乱五胡十六国265
一 五胡十六国撮要265
二 十六国前后形势之大概267
三 五胡十六国大事简表269
四 胡人之汉化与胡汉合作273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齐梁陈283
一 南朝帝系及年历283
二 南朝王室之恶化288
三 南朝门第之衰落294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北朝297
一 北朝帝系及年历297
二 北方之汉化与北方儒统301
三 魏孝文迁都及北魏之覆灭304
四 北齐北周文治势力之演进312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魏晋南北朝之门第319
一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319
二 学校与考试制度之颓废323
三 南渡后之侨姓与吴姓325
四 当时之婚姻制度与身分观念326
五 北方的门第328
六 郡姓与国姓331
第十九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上)在西晋及南朝335
一 汉末之荒残335
二 农民身分之转变337
三 西晋之户调制与官品占田制341
四 南渡之士族344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349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在五胡及北朝357
一 五胡时代的情况357
二 北魏均田制358
三 西魏的府兵制368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375
一 古代宗教之演变375
二 东汉以下之道教与方术382
三 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佛教387
四 北方之道佛冲突393
五 隋唐时期佛学之中国化399
第五编 隋唐五代之部403
第二十二章 统一盛运之再临隋室兴亡及唐初403
一 隋代帝系及年历403
二 隋代国计之富足404
三 炀帝之夸大狂409
四 唐代帝系及年历416
五 贞观之治418
第二十三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政治机构盛唐之政府组织421
一 宰相职权之再建421
二 地方政治之整顿429
第二十四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433
一 唐代之贡举制433
二 唐代之租庸调制436
三 唐代之府兵制441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445
一 由租庸调制到两税制445
二 自府兵到方镇与禁兵452
第二十六章 盛运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457
一 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457
二 政府组织之无限止的扩大464
第二十七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473
一 安史之乱以前473
二 安史之乱以后485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493
一 唐中叶以后之藩镇493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515
二 唐中叶以后之宦官515
三 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518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531
一 流寇与唐室之倾覆531
二 五代十国534
三 契丹之兴起534
四 中原民众之疾苦537
五 中国之南北分裂559
第六编 两宋之部563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563
一 北宋帝系及年历564
二 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566
三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568
四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575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两个弱点592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601
一 学术思想之新曙光601
二 庆历变政606
三 熙宁新法609
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佑以下627
一 熙宁新党与南人627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见之异同636
三 道德观念与邪正之分646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辽金之和战651
一 金起灭辽651
二 辽帝系及年历653
三 金灭北宋655
四 南宋与金之和战656
五 南宋之财政672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历675
第七编 元明之部679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679
一 蒙古之入主679
二 元代帝系及年历684
三 元代之政治情态686
四 元代之税收制度与经济政策692
五 元之军队与禁令697
六 元代之僧侣704
七 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708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713
一 明代帝系及年历713
二 传统政治之恶化716
三 废相后之阁臣与宦官720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733
一 明初的几项好制度733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746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759
一 经济方面759
二 文化方面778
三 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786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801
一 黄河与北方之水患802
二 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814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829
三 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829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宋元明三代之学术847
一 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后之社会情形847
二 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855
三 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859
四 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872
第八编 清代之部875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875
一 满洲兴起至入关875
二 明末流寇885
三 南明之抗战888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891
一 清代帝系及年历891
二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893
三 清代政制896
四 清代之武功909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清代干嘉以前之学术913
一 明末遗民之志节913
二 干嘉盛时之学风922
三 政治学术脱节后之世变926
第四十五章 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清中叶以下之变乱931
一 干嘉之盛极转衰931
二 洪杨之乱937
三 湘淮军与咸同中兴943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955
一 晚清之政象955
二 晚清之变法自强959
三 晚清之废科举兴学校962
四 戊戌政变与辛亥革命966
五 辛亥革命以后之政局972
六 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977
七 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979
八 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