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瑜伽师地论 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瑜伽师地论 2
  • (古印度)弥勒论师著;李利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750642063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8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瑜伽师地论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1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1

总目录1

第壹册1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4

第六章 举喻释五识之五相4

第一章 十七地总说4

第二章 五识身地总说4

第三章 五识身地别释4

第一节 眼识之五相4

第二节 耳识之五相4

第三节 鼻识之五相4

第四节 舌识之五相4

第五节 身识之五相4

第四章 作意与识生之关系4

第五章 五识与五心之关系4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13

卷二13

第一章 意地五相13

第一节 标五相之名13

第二节 别识意地五相13

第一项 自性13

第二项 所依13

第三项 所缘13

第四项 助伴13

第五项 作业13

第一目 对五识明作业13

第二目 明意识之胜作业(十四门)13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29

卷三29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42

卷四42

第二章 以十门解释地义42

第一节 别识八门42

第一项 色聚(九目)42

第二项 相应品(六目)42

第三项 三世42

第四项 四相42

第五项 四缘42

第六项 三性差别42

第七项 增处差别42

第八项 释处名之别42

第二节 后二门42

第一项 善巧门42

第二项 事缘起门42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54

卷五54

第一章 总标列五门54

第二章 界施设建立54

第一节 数建立54

第二节 处所建立54

第三节 有情量建立54

第四节 有情寿建立54

第五节 有情受用建立54

第一项 受用苦乐54

第一目 受用苦54

第二目 受用乐54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66

卷六66

第三目 总明苦乐胜劣差别66

第四目 劝应厌三界欣求无漏66

第二项 饮食受用66

第三项 淫欲受用66

第六节 生建立66

第七节 自体建立66

第八节 因缘果建立66

第一项 因等相66

第一目 生66

第二目 得66

第三目 成66

第四目 辨66

第五目 用66

第二项 因等依处66

第三项 因等差别66

第四项 因等建立66

第一目 依依处建立因缘果66

第二目 释因缘果义66

第三目 重显建立之因66

第三章 相施设建立66

第四章 如理作意施设建立66

第一节 问八相次第别释66

第二节 释前事中之难义66

第一项 释俗所学施戒修三,教俗修习66

第二项 释内胜义学三慧者应受彼施,教可应变66

第三项 释前七八智德恩德66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80

卷七80

第五章 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80

第一节 因中有果沦80

第一项 叙邪执80

第二项 破执80

第二节 从缘显了论80

第一项 叙邪执80

第二项 破执80

第三节 去来实有论80

第一项 叙外执80

第二项 正破80

第四节 计我论80

第一项 叙邪执80

第二项 破执80

第一目 征破外执(十难)80

第二目 示正义80

第五节 计常论80

第一项 叙计执80

第二项 正破80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92

卷八92

第六节 宿作因论92

第一项 叙邪执92

第二项 征破92

第七节 计自在等为作者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八节 害为正法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九节 有边无边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十节 不死矫乱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广指经说92

第三项 总结斥非92

第十一节 无因见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十二节 断见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十三节 空见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十四节 妄计最胜论92

第一项 叙外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第十五节 妄计清净论92

第一项 叙外计执92

第二项 以理征破92

第十六节 妄计吉祥论92

第一项 叙外计执92

第二项 破执92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105

卷九105

第六章 杂染等起施设建立(三杂染105

第一节 烦恼杂染105

第一项 烦恼自性105

第二项 烦恼分别105

第三项 烦恼因105

第四项 烦恼位105

第五项 烦恼门105

第六项 烦恼上品相105

第七项 烦恼颠倒摄105

第八项 烦恼差别105

第九项 烦恼过患105

第二节 业杂染105

第一项 业自性105

第二项 业分别105

第一目 依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105

第二目 依法相差别建立105

第三项 业业因105

第四项 业位105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120

卷十120

第五项 业门120

第六项 业上品120

第七项 业颠倒120

第八项 业差别120

第九项 业过患120

第三节 生杂染120

第一项 生差别120

第二项 生艰辛120

第三项 生不定120

第四项 生流转120

第一目 缘起体120

第二目 缘起门120

第三目 缘起义120

第四目 缘起差别120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134

卷十一134

第五目 缘起次第134

第六目 缘起释难134

第七目 缘起释词134

第八目 缘生四缘与二因134

第九目 以分别缘中三十门分别134

第十目 摄诸经(十六门)134

第四节 明断三杂染修六现观134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151

卷十二151

第一章 开列五门释之151

第二章 释总标151

第三章 释安立151

第一节 安立离生喜乐151

第二节 安立盖障151

第一项 明盖相151

第二项 明食非食151

第三节 安立支分151

第四节 安立定名151

第一项 释别名151

第二项 释通名151

第四章 合释作意及相二门151

第一节 释作意151

第一项 标列七作意与四十作意151

第二项 别释四十作意行相151

第三项 以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相摄151

第二节 释所缘151

第一项 明四相三十二相151

第二项 明本末相摄151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167

卷十三167

第三节 通辨167

第一项 修作意所由167

第二项 四缘入等至167

第三项 四得静虑167

第四项 味净定等167

第五项 四分定异167

第六项 次第与起越之入出167

第七项 薰修差别167

第五章 释诸经宗要及最后杂众义167

第一节 释诸经之摄宗要167

第一项 释解脱167

第一目 八解脱167

第二目 八胜处167

第三目 十遍处167

第四目 总料简167

第二项 释等持167

第一目 三三摩地167

第二目 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67

第三目 小大无量三摩地167

第四目 一分修具分修三摩地167

第五目 三受俱三摩地167

第六目 四修定167

第七目 五圣智三摩地167

第八目 圣五支三摩地167

第九目 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167

第十目 金刚喻三摩地167

第三项 释三摩钵底167

第一目 五现见三摩钵底167

第二目 胜处遍处如前己说167

第三目 无想三摩钵底167

第四目 灭尽三摩钵底167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175

第二项 以四法摄持圣教175

第二节 释杂义175

第一项 别引经释175

第一目 身心远离引如实觉175

第二目 善修止观觉了所知175

第三目 等持等至于善巧中分别175

第四目 分别静虑经175

第五目 分别四检行定经175

第六目 于六境不受想无相经175

第七目 四趣道经175

第八目 四净胜经175

第九目 释心清净行苾刍思唯五相经175

第十目 荡尘经175

第十一目 于三相思惟经175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176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177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185

卷十四185

第一章 标列五明处185

第二章 释内明处185

第一节 事施设建立相185

第二节 相差别施设建立相185

第一项 第一嗢柁南(十二门)185

第二项 第二嗢柁南(十四门)185

第三项 第三嗢柁南(九门)185

第四项 第四嗢柁南(十门)185

第三节 摄圣教义相(五对十门)185

第四节 佛教所应知处相(十门)185

第一项 三种185

第二项 增二法门(二十四对)185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202

第四项 增四法门(四十六门亦有相违,为一门故)第五项 增五法门(二十四门)第六项 增六法门(合有十六门)第七项 增七法门(合有十五门)卷十五202

第三项 增三法门(四十五门)202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218

卷十六218

第八项 增八法门(合有十门)218

第九项 增九法门218

第十项 增十法门218

第三章 释医方明处218

第四章 释因明处218

第一节 标列七种218

第二节 论体性218

第一项 言论218

第二项 尚论218

第三项 诤论218

第四项 毁谤论218

第五项 顺正论218

第六项 教导论218

第三节 论处所218

第四节 论所依218

第一项 所成立义218

第二项 能成立八法218

第五节 论庄严218

第一项 五种庄严论218

第二项 二十七种称赞功德218

第六节 论堕负218

第一项 舍言218

第二项 言屈218

第三项 言过218

第七节 论出离218

第一项 观察得失218

第二项 观察时众218

第三项 观察善不善巧218

第八节 论多所作法218

第五章 释声明处218

第一节 法施设建立218

第二节 义施设建立218

第三节 补特伽罗施设建立218

第四节 时施设建立218

第五节 数施设建立218

第六节 处所根栽施设建立218

第六章 释工巧明处218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237

卷十七237

第一章 三门标列237

第二章 自性清净237

第三章 思择所知237

第一节 征释237

第二节 释有法237

第一项 自相有法(三门)237

第二项 共相有法237

第三项 假相有法(六种言论)237

第四项 因相有法237

第五项 果相有法237

第三节 释无法(五门)237

第四节 五种有性无性237

第一项 释五种有性237

第二项 释五种无性237

第四章 思择诸法237

第一节 思择素咀缆义237

第二节 思择伽陀237

第一项 建立胜义伽陀义237

第一目 举经颂(四十四颂分十二段)237

第二目 长行释237

第二项 建立意趣义伽陀237

第一目 举经颂(五十一颂)237

第二目 长行释237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252

卷十八252

第三项 建立体义伽陀(九十一颂分十四段)252

卷十九269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269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287

卷二十287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喻伽处种性地品第一305

卷二十一305

第一章 标四处以七支相摄305

第二章 广释七支相305

第一节 生圆满305

第二节 闻正法圆满305

第三节 涅槃为上首305

第四节 能熟解脱慧之成熟305

第五节 修习对治305

第六节 世间一切种清净305

第七节 出世间一切种清净305

第一项 入圣谛现观305

第二项 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305

第三项 人圣谛现观已作意思惟诸欢喜事305

第四项 修习如所得道305

第五项 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305

第三章 总结成修所成地305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315

第三项 结成佛化315

第一章 声闻地及种性地总说315

第二章 种性地315

第一节 种性自性315

第二节 种性安立315

第一项 粗细315

第二项 一多相续315

第三项 四因缘故不般涅槃315

第四项 胜劣二缘315

第一目 总征释315

第二目 别解(劣缘十二门)315

第三目 重解315

第四目 修集三法315

第三节 住不住种性者所有诸相315

第一项 住种性者所有诸相315

第二项 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315

第四节 安住种性补特伽罗315

第一项 征列二十三人315

第二项 征释315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322

卷二十二322

第三章 趣入地322

第一节 趣入自性322

第二节 趣入安立322

第一项 八门标列322

第二项 释八门322

第三项 摄八门为六重成就322

第一目 六位所摄322

第二目 六位征释322

第三目 六位乘前起后322

第四项 趣入迟速322

第三节 已趣入者所有诸相322

第一项 已趣入者八相322

第二项 已趣入者三品322

第三项 总结入者诸相322

第四节 已得趣入补特伽罗322

第五节 总结趣入地322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二335

卷二十三335

第四章 出离地335

第一节 由世间道而趣离欲335

第二节 由出世间道而趣离欲335

第三节 二道资粮(十四门分十一项)335

第一项 初三门前种性地劣缘中已说335

第二项 第四门戒律仪335

第一目 辨三335

第二目 亏损十因缘335

第三目 圆满十因缘335

第四目 六异门335

第五目 清净因335

第六目 戒德胜利(十种)335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三349

卷二十四349

第三项 第五门根律仪349

第一目 五句别释349

第二目 辩略义(三番)349

第四项 第六门饮食知量349

第一目 广辩(五段)349

第二目 略义(三番)349

第三目 结广略349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363

卷二十五363

第五项 第七门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惜寤瑜伽363

第一目 举四问363

第二目 广解四问363

第三目 略义363

第四目 结广略363

第六项 第八门正知而住363

第一目 广释363

第二目 略义363

第三目 结广略363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381

卷二十六381

第七项 第九门善友性381

第一目 广释381

第二目 略义381

第三目 结善友性381

第八项 第十门闻正法381

第一目 正法(十二分教)381

第二目 听闻381

第三目 结闻正法381

第九项 第十一门正思惟381

第一目 远离不应思处381

第二目 应思处(二门)381

第三目 结思正法381

第十项 第十二门无障碍381

第一目 广释381

第二目 略义381

第三目 结无障碍381

第十一项 第十三门修惠舍381

第一目 标施意381

第二目 辩问答(六门六答)381

第三目 结惠施381

第十二项 第十四门沙门庄严381

第一目 标列十四门381

第二目 标释(十四问答)381

第三目 结成沙门庄严381

第贰册381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二398

卷二十七398

第五章 数取趣处398

第一节 开列十九门398

第二节 随释次第所问(十七项)398

第一项 补特伽罗品类差别398

第一目 标列二十八种品类398

第二目 标释二十八种品类398

第二项 补特伽罗建立398

第一目 标列398

第二目 随解(十一差别)398

第三目 补特伽罗建立结398

第三项 所缘398

第一目 遭满所缘境事(有三)398

第二目 净行所缘境事(五门)398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414

卷二十八414

第三目 善巧所缘境事(五种)414

第四目 净惑所缘境事(二道)414

第五目 结所缘414

第四项 教授414

第一目 四种教授414

第二目 三种教授414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四431

卷二十九431

第五项 学431

第一目 正三学(六门)431

第二目 就三学建立三根431

第三目 就定学建立三解脱门431

第六项 随顺学法431

第一目 十种违逆学法431

第二目 十种随顺学法431

第七项 瑜伽坏431

第一目 标列四种瑜伽坏431

第二目 标释四种瑜伽坏431

第八项 瑜伽431

第一目 标列四种瑜伽431

第二目 标释四种瑜伽431

第三目 结瑜伽431

第九项 作意431

第一目 辨两种四作意431

第二目 明作意思惟相431

第三目 九胜解431

第十项 瑜伽师所作431

第十一项 瑜伽师431

第一目 初释431

第二目 重释431

第十二项 瑜伽修431

第一目 想修(四句)431

第二目 菩提分修431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一448

卷三十448

第十三项 修果448

第一目 正明修果448

第二目 兼显修入448

第十四项 补特伽罗异门448

第一目 标列六种448

第二目 标释六种448

第十五项 补特伽罗种类与建立因缘448

第十六项 魔种类与魔事448

第十七项 由三因缘发趣无果448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463

卷三十一463

第六章 安立处463

第一节 总标三门463

第二节 别释三门463

第一项 往庆问463

第一目 释往463

第二目 释庆问463

第二项 寻求463

第一目 四种审问处法463

第二目 于四种处以四因缘正寻求463

第三项 安立门463

第一目 护养定资粮处463

第二目 远离处463

第三目 心一境性处463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三477

卷三十二477

第四目 障清净处477

第五目 修作意处477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一491

卷三十三491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二506

卷三十四506

第七章 趣世出世处506

第一节 二门略解506

第二节 往世间道506

第一项 略辨六门506

第二项 广释六门506

第一目 以七作意离欲506

第二目 八定506

第三目 二无心定506

第四目 五通506

第五目 修世净定生处差别506

第六目 离欲者相506

第八章 声闻地总结524

本地分中独觉地第十四524

第三节 广辨往世间道(辨七作意)524

第一项 了相作意524

第一目 以十六行了四圣谛证相略辨524

第二目 由十六行于四圣谛证成道理广释524

第二项 胜解作意524

第三项 远离作意524

第四项 观察作意524

第五项 摄乐作意524

第六项 加行究竟作意524

第七项 加行究竟果作意524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527

卷三十五527

第一章 结前生后开列五门527

第二章 随释五门527

第一节 独觉种性527

第二节 独觉道527

第三节 独觉习527

第四节 独觉住527

第五节 独觉行527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532

第四目 证菩提迟速532

第一章 举十法为纲532

第二章 初持义(十八品)532

第一节 种性品(第一种性持)532

第一项 持532

第二项 种性532

第一目 明种性体532

第二目 明种性相532

第三目 结532

第三项 随义分别532

第一目 处种性相532

第二目 种性菩萨受生不定532

第三目 白法与四随烦恼相违532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一538

第四目 不退菩萨摄善离过得所胜利538

第二节 发心品(第二发心持)538

第一项 发心体538

第一目 自性538

第二目 行相538

第三目 所缘538

第四目 功德538

第五目 最胜菩萨538

第二项 异名538

第一目 发心趣入538

第二目 菩提根本538

第三目 大悲等流538

第四目 学所依止538

第三项 随义分别538

第一目 发心退与不退538

第二目 发心因缘538

第三目 就缘因力等明退不退538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542

第三节 自他利品(以下十六品皆是第三行方便持)第一项 略开三章第二项 五品七法门第一所学处第三项 随别解第一目 自利利他处十门开列第二目 随解(五段)卷三十六542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547

第三目 劝修学547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560

卷三十七560

第四节 真实义品560

第一项 标列二种四种真实义560

第二项 标释四种真实义560

第一目 世间极成真实560

第二目 道理极成真实560

第三目 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560

第四目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560

第三项 五义分别四种真实560

第一目 所证真实理体无二560

第二目 修空胜解成大方便560

第三目 入法无我知离言自性证二智行560

第四目 乘御无戏理论能修正行560

第五目 广明离言自性560

第四项 结成560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成熟品第六573

第三项 以三神变摄入三种神通威力573

第五节 威力品第五573

第一项 略辨三种威力573

第二项 广明五种威力573

第一目 神通威力573

第二目 法威力573

第三目 俱生威力573

第四目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不共声闻独觉威力573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品第七579

卷三十八579

第六节 成熟品第六579

第一项 略开六门579

第二项 随释579

第一目 成熟自性579

第二目 所成熟补特伽罗579

第三目 成熟差别579

第四目 成熟方便579

第五目 能成熟补特伽罗579

第六目 已成熟补特伽罗相579

第三项 料简579

第一目 品类差别579

第二目 自他差别579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第八583

第三项 赞叹菩萨583

第七节 菩提品第七583

第一项 约五门释菩提583

第一目 二智二断583

第二目 七种最胜583

第三目 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583

第四目 出现583

第五目 差别583

第二项 结583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施品第九595

卷三十九595

第八节 力种性品第八595

第一项 标列七门595

第二项 依门随解595

第一目 胜解595

第二目 求法595

第三目 应说正法595

第四目 法随法行595

第五目 教授595

第六目 教诫595

第七目 方便所摄身语意业595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609

卷四十609

第九节 施品第九609

第一项 开列九章609

第二项 随解609

第一目 自性施609

第二目 一切施609

第三目 难行施609

第四目 一切门施609

第五目 善士施609

第六目 一切种性609

第七目 遂求施609

第八目 此世他世乐施609

第九目 清净施609

第三项 结叹功德609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623

卷四十一623

第十节 戒品第十623

第一项 开切九门623

第二项 依门随解623

第一目 自性戒623

第二目 一切戒623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639

卷四十二639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642

第五项 总结642

第三目 难行戒642

第四目 一切门戒642

第五目 善士戒642

第六目 一切种戒642

第七目 遂求戒642

第八目 此世他无乐戒642

第九目 清净戒642

第三项 戒胜利642

第四项 戒所依642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精进品第十二648

第三项 结叹功德648

第十一节 忍品第十一648

第一项 开列九门648

第二项 依门随解648

第一目 自性忍648

第二目 一切忍648

第三目 难行忍648

第四目 一切门忍648

第五目 善士忍648

第六目 一切种忍648

第七目 遂求忍648

第八目 此世他世乐忍648

第九目 清净忍648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654

卷四十三654

第十二节 精进品第十二654

第一项 开列九门654

第二项 依门随解654

第一目 自性精进654

第二目 一切精进654

第三目 难行精进654

第四目 一切门精进654

第五目 善士精进654

第六目 一切种精进654

第七目 遂求精进与此世他世乐精进654

第八目 清净精进654

第三项 结叹功德654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657

第三项 结叹功德657

第十三节 静虑品第十三657

第一项 开列九门657

第二项 依门随解657

第一目 自性静虑657

第二目 一切静虑657

第三目 难行静虑657

第四目 一切门静虑657

第五目 善士静虑657

第六目 一切种静虑657

第七目 遂求静虑657

第八目 此世他世乐静虑657

第九目 清净静虑657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660

第二目 出异名结叹660

第十四节 慧品第十四660

第一项 开列九门660

第二项 依门随解660

第一目 自性慧660

第二目 一切慧660

第三目 难行慧660

第四目 一切门慧660

第五目 善士慧660

第六目 一切种慧660

第七目 遂求慧660

第八目 此世他世乐慧660

第九目 清净乐660

第三项 结叹功德660

第四项 总结六种引证叹胜660

第一目 引经证成660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669

卷四十四669

第十五节 摄事品第十五669

第一项 标列九种相摄事669

第二项 爱语669

第一目 自性爱语669

第二目 一切爱语669

第三目 难行爱语669

第四目 一切门爱语669

第五目 善士爱语669

第六目 一切种爱语669

第七目 遂求爱语669

第八目 此世他世乐爱语669

第九目 清净爱语669

第三项 利行669

第一目 自性利行669

第二目 一切利行669

第三目 难行利行669

第四目 一切门利行669

第五目 善士利行669

第六目 一切种利行669

第七目 遂求利行669

第八目 此世他世乐利行669

第九目 清净利行669

第四项 因事669

第一目 约法辨669

第二目 约人四句分别669

第五项 总辨669

第一目 六度四摄之自利利他作入来差别669

第二目 三种因缘669

第三目 六度四摄之后八门之中得果义别669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679

第三目 修四无量679

第十六节 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679

第一项 标列三门679

第二项 依门随解679

第一目 供养679

第二目 亲近善友(七问)679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684

卷四十五684

第十七节 菩提分品第十七684

第一项 标列十五门684

第二项 依门随解684

第一目 惭愧684

第二目 坚力持性684

第三目 心无厌倦684

第四目 善知诸论684

第五目 善知世间684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697

卷四十六697

第六目 修四依697

第七目 四无碍解697

第八目 菩提资粮697

第九目 菩提分法697

第十目 止现697

第十一目 方便善巧697

第十二目 四陀罗尼697

第十三目 正愿697

第十四目 三三摩地697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701

第十五目 四种法嗢柁南701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712

卷四十七712

第十八节 菩萨功德品第十八712

第一项 第一颂712

第一目 希奇法712

第二目 不希奇法712

第三目 平等心712

第四目 饶益712

第五目 报恩712

第六目 欣赞712

第七目 不虚饶益加行712

第二项 第二颂712

第一目 无颠倒加行712

第二目 退堕712

第三目 胜进712

第四目 相似功德712

第五目 实功德712

第六目 调伏有情712

第三项 第三颂712

第一目 授记712

第二目 堕决定712

第三目 定作712

第四目 常所应作712

第五目 最胜712

第四项 第四第五颂712

第一目 四种施设建立712

第二目 四寻思712

第三目 四如实遍智712

第四目 五种无量712

第五目 说法大果胜利712

第六目 大乘性712

第七目 摄一切大乘712

第八目 菩萨十种712

第九目 诸名号建立712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分品第二715

第二目 结劝应知715

第三章 第二持义(四品)715

第一节 菩萨相品第一715

第一项 标列715

第二项 标释715

第一目 五相五转715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718

第二目 校量胜劣718

第二节 分品第二718

第一项 开列四门718

第二项 依门随解718

第一目 善修事业718

第二目 方便善巧718

第三目 饶益于他718

第四目 无倒回向718

第三项 结辨718

第一目 明摄一切718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一720

第二目 十五意乐720

第三节 增上意乐品第三720

第一项 开列章门720

第二项 依章门随释720

第一目 七相怜愍720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731

卷四十八731

第四节 住品第四731

第一项 标列731

第二项 问答解释731

第一目 略释十二住731

第二目 广明十二住731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746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摄受品第二748

第三项 五生摄尽现生一切748

第四章 三持义(五品)748

第一节 生品第一748

第一项 标列五种748

第二项 随释748

第一目 除灾生748

第二目 随类生748

第三目 大势生748

第四目 增上生748

第五目 最后生748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752

卷四十九752

第二节 摄受品第二752

第一项 开列六门752

第二项 依门随释752

第一目 顿普摄受752

第二目 增上摄受752

第三目 摄取摄受752

第四目 长时摄受752

第五目 短时摄受752

第六目 最后摄受752

第三项 六摄之义周尽752

第四项 辨艰难事752

第一目 遇十二难事752

第二目 总明善巧752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行品第四754

第三目 十法次第754

第三节 地品第三754

第一项 摄十三住为七地754

第二项 释离恶趣因缘754

第三项 显净治法754

第一目 安立754

第二目 略义754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一756

第三项 重解前四所应作事756

第四节 行品第四756

第一项 列举四行756

第一目 波罗密多行756

第二目 菩提分法行756

第三目 神通行756

第四目 成熟有情行756

第二项 广明施等波罗密多行756

第一目 波罗密多义756

第二目 由三因缘次第建立义756

第三目 摄六度为三学756

卷五十768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768

第五节 建立品第五768

第一项 标列十一种功德法门768

第二项 随别释768

第一目 诸相随好(二门)768

第二目 四种一切种清净768

第三目 十力768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779

第四项 名菩萨地广赞福聚779

第四目 四无所畏779

第五目 三念住779

第六目 三不护779

第七目 大悲779

第八目 无忌失法779

第九目 水害习气779

第十目 一切种妙智779

第三项 总辨779

第一目 证得779

第二目 差别779

第三目 作事779

第四目 建立与不共779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781

第三节 总结781

第五章 第四持义(一品)781

第一节 问起781

第二节 结说菩萨地二十七品次第781

本地分中无馀依地第十七783

第三节 依施设安立783

第一章 结前生后开列三门783

第二章 随释783

第一节 地施设安立783

第二节 寂静施设安立783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785

卷五十一785

第一章 结前生后开列三门785

第二章 随释785

第一节 地施设建立785

第二节 寂灭施设安立785

第三节 寂灭异门施设安立785

第叁册785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799

卷五十二799

第一章 结前生后决择二地799

第二章 问答正决择二地799

第一节 略明六种善巧799

第一项 决择心意识门799

第一目 心意识义问答(三问)799

第二目 约成就明四句通塞799

第三目 问答辨之799

第二项 决择识身遍知(三相)799

第一目 杂染爱乐相799

第二目 杂染过患相799

第三目 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799

第三项 决择二善巧差别799

第一目 二种善巧799

第二目 清净得失799

第三目 通难799

第四目 引经解释799

第四项 决择证成道理因缘799

第一目 证成道理立过未之无799

第二目 决择因缘799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812

卷五十三812

第五项 决择不相应义(十四门)812

第一目 四相812

第二目 得获成就812

第三目 命根812

第四目 众向分812

第五目 异生性812

第六目 和合812

第七目 名句文身812

第八目 流转812

第九目 定异812

第十目 相应812

第十一目 势速812

第十二目 次第812

第十三目 时812

第十四目 数812

第六项 决择种子义812

第一目 种子相812

第二目 种子损伏812

第三目 种子头数812

第四目 种子安立812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826

卷五十四826

第七项 业决择826

第一目 三性三业826

第二目 不律仪等三业826

第三目 处中业826

第四目 问答重辨826

第八项 决择二无心定826

第一目 无想定826

第二目 灭尽定826

第九项 决择虚空非择灭二无为826

第一目 虚空无为826

第二目 非择灭无为826

第十项 总决择不相应名义826

第二节 广明六种善巧826

第一项 蕴善巧826

第一目 以六门分别826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843

卷五十五843

第二目 约名色二门明蕴善巧843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859

卷五十六859

第三目 以诸门广辨五蕴859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875

卷五十七875

第二项 界善巧875

第一目 八门略辨875

第二目 十四门广辨875

第三项 处善巧(六门)875

第一目 出体性875

第二目 处与触处差别875

第三目 眼与处四句分别875

第四目 处与触处四句分别875

第五目 释处义875

第六目 明所摄略各异名875

第四项 缘起善巧875

第一目 举缘生相875

第二目 释缘生相875

第三目 辨假有实有875

第四目 依五相建立缘起差别875

第五目 就无明支出正义破邪执875

第六目 行支875

第七目 缘起支之界地875

第八目 摄十二支于三事875

第九目 广明无知生五法成五过患875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897

卷五十八897

第五项 处非处善巧(四门)897

第一目 出体性897

第二目 辨显现897

第三目 依诸门辨释897

第四目 辨差别897

第六项 根善巧897

第一目 标列四门897

第二目 依门随释897

第三目 总辨897

第二章 五识身地意地决择总辨897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913

卷五十九913

第一章 结前生俊913

第二章 正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913

第一节 难决择913

第一项 决择焰摩名为法王所以913

第二项 决择大海水咸所以913

第二节 决择烦恼杂染913

第一项 五门辨烦恼杂染913

第一目 自性913

第二目 自性差别913

第三目 染净差别913

第四目 迷断差别913

第五目 对治差别913

第二项 七门辨烦恼杂染913

第一目 七门别释913

第二目 结颂913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928

卷六十928

第三项 九门烦恼杂染928

第一目 九门别释928

第二目 结颂928

第三节 业杂染决择928

第一项 以九门随义分别928

第一目 自相928

第二目 广辨928

第三目 略辨928

第四目 方便928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942

卷六十一942

第五目 轻重942

第六目 增减942

第七目 因果相应942

第八目 引果942

第九目 决择942

第二项 结颂942

第四节 决择生杂染942

第一项 十一种生942

第二项 引经解释942

第一目 摄受苦集942

第二目 五种非狂似狂942

第三目 流转(十二颂)942

第四目 斗诤劫942

第三项 约十二缘起明生杂染942

第一目 约五相明十二有支942

第二目 通经异说942

第三目 缘起次第942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958

卷六十二958

第四项 重引经解释958

第一目 出爱王经958

第二目 八苦经958

第三目 三士经(二十四种三士)958

第四目 十有情等杂经(八复次)958

第三章 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总结958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968

卷六十三968

第一章 结前生俊决择三摩呬多地968

第二章 正决择(五节)968

第一节 十一门杂决择968

第一项 三摩呬多地障968

第一目 标列随烦恼(十八)968

第二目 别释968

第三目 辨所依968

第二项 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968

第一目 第一种依放逸处968

第二目 第二种依耽欲处968

第三目 第三种依邪行处968

第三项 修十遍处能为五事968

第四项 爱味等至968

第一目 味定三相968

第二目 上下地法生起通局968

第五项 三种断法968

第六项 三退968

第七项 近分定四道968

第一目 依所缘辨968

第二目 依作意辨968

第八项 静虑境界不可思议968

第九项 三种修定互相障碍968

第十项 四种修静虑者968

第十一项 分别二定968

第二节 引四经解释968

第一项 随身念经968

第一目 举所治烦恼968

第二目 明能洽968

第二项 摩诃俱瑟祉罗经968

第一目 标列二种解脱968

第二目 随别释968

第三项 法因缘经968

第一目 微列八相968

第二目 随别释968

第四项 眠经968

第三节 六门重决择三摩呬多地968

第一项 三因缘遣现行染污寻思968

第二项 六顺出离界968

第三项 大性及远离968

摄决择分中非三摩呬多地974

第三章 余不复视974

第四项 五种定相违法974

第五项 三种远离974

第六项 定障974

第一目 五种定障974

第二目 八种障974

第四节 九门释三摩呬多地974

第一项 举颂列九门974

第二项 随释974

第一目 数974

第二目 所对治974

第三目 支分974

第四目 广建立974

第五目 远离974

第六目 苦974

第七目 散动974

第八目 上支分974

第九目 差别974

第五节 六门杂决择974

第一项 四种修定974

第二项 静虑离欲974

第三项 静虑四种异名974

第四项 十种退缘974

第五项 进退速迟974

第六项 间杂不间杂974

摄决择分中有心地975

第三章 余决择文更不复现975

第一章 结前生后975

第二章 正决择975

第一节 十二种不定地975

第二节 十二种修975

摄决择分中无心地977

第三章 余不复现977

第一章 结前生后977

第二章 正决择977

第一节 开列五门977

第二节 依门随释977

第一项 世俗道理建立977

第二项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977

第一目 所依能依差别977

第二目 诸识俱有差别977

第三目 染净差别977

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980

卷六十四980

第一章 结前生后980

第二章 正决择980

第一节 辨七种心不生因980

第一项 问答标列980

第二项 次第决择980

第一目 缘阙980

第二目 作意阙980

第三目 未得故980

第四目 相违故980

第五目 断故980

第六目 灭故980

第七目 已生故980

第二节 依上翻七因明诸心得生980

第三章 余不复现980

摄决择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一995

卷六十五995

第一章 结前生后995

第二章 正决择995

第一节 归依995

第一项 五处观察所归995

第二项 问答辨三归依处995

第一目 五问995

第二目 五答995

第三项 六相辨三宝差别995

第一目 标列六相995

第二目 随释995

第二节 五法辨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995

第一项 标列五法995

第二项 随释995

第三节 三求995

第四节 内明995

第一项 总标前说略标内明为胜995

第二项 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995

第一目 标列六种理门995

第二目 随别释995

第三项 前三理门由后三理门应随决了995

第一目 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995

第二目 证得教导由后二种应随决了995

第四项 问答料简995

第一目 问答别义相应意趣义995

第二目 前三种门由后三门应随决了995

第三目 安立非安立二谛建立995

第五节 杂决择(十四句)995

第一项 粗重相995

第二项 五诸根大种长养995

第三项 五种行995

第四项 五种不放逸995

第五项 各色各五种名995

第六项 烦恼995

第七项 恶说法者及恶友相995

第八项 辨止观995

第九项 辨三漏995

第一目 欲漏995

第二目 有漏995

第三目 无明漏995

第十项 诸法差别995

第十一项 三种三论995

第十二项 造论仪式995

第一目 归体二所敬师995

第二目 具六因995

第三目 以四德先自安处乃造论995

第四目 庄严经995

第十三项 七种通达995

第十四项 由十相故具足多闻995

第三章 余不复现995

摄决择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二1007

卷六十六1007

第一章 结前生后1007

第二章 正决择1007

第一节 五门杂决择1007

第一项 四种思议1007

第二项 二种思议1007

第三项 有非有1007

第一目 辨有非有相1007

第二目 破计我1007

第三目 结示正义1007

第四项 假立一切有情1007

第五项 色等假实1007

第二节 二十七门决择诸义1007

第一项 别解1007

第一目 有色无色法1007

第二目 有见无见法与有对无对法1007

第三目 有漏无漏法1007

第四目 有诤无诤法1007

第五目 有染无染法1007

第六目 依止耽嗜与依止出离1007

第七目 世间出世间1007

第八目 堕非堕法1007

第九目 有为无为法1007

第十目 所缘法1007

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1020

卷六十七1020

第十一目 住持诸法1020

第十二目 有异熟无异熟法1020

第十三目 有因果法1020

第十四目 缘生法1020

第十五目 内法1020

第十六目 名色所摄法1020

第十七目 孰受非孰受法1020

第十八目 大造法1020

第十九目 有法1020

第二十目 有上无上法1020

第二十一目 应修法1020

第二十二目 三世法1020

第二十三目 三界系法1020

第二十四目 三性法1020

第二十五目 三学法1020

第二十六目 三断法1020

第二十七目 甚深难见法1020

第二项 总结1020

第三章 余不复现1020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一1022

第三章 余不复现1022

第一章 结前生后1022

第二章 正决择1022

第一节 标列十六种修1022

第二节 标释1022

第一项 声闻乘相应作意修1022

第二项 大乘相应作意修1022

第三项 影像修1022

第四项 事边际修1022

第五项 所作成辨修1022

第六项 得修1022

第七项 习修1022

第八项 除去修1022

第九项 对洽修1022

第十项 少分修1022

第十一项 遍行修1022

第十二项 动转修1022

第十三项 有加行修1022

第十四项 已成辨修1022

第十五项 非修所成法修1022

第十六项 修所成法修1022

卷六十八1034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二1034

第一章 结前生后1034

第二章 正决择1034

第一节 七门分别(五难六答)1034

第一项 无性有情1034

第一目 释无种性难,教理井违答1034

第二目 释因无根难,情非有情答1034

第三目 释同四姓难,喻非理乘答1034

第四目 释同具界难,违不相违答1034

第五目 释同金等难,法背齐答纵转成答1034

第二项 声闻差别1034

第一目 十种声闻1034

第二目 迟速二类声闻1034

第三项 释月喻经1034

第四项 声闻欲往他家先断除三随烦恼1034

第一目 结亲友家随烦恼1034

第二目 家悭随烦恼1034

第三目 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1034

第五项 释伐他迦经1034

第一目 三处应遍了知1034

第二目 辨染净1034

第六项 由三相应遍了知1034

第一目 由自性故1034

第二目 由因缘故1034

第三目 由过患故1034

第七项 四谛1034

第一目 总辨谛相1034

第二目 别辨四谛1034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三1046

卷六十九1046

第三目 诸门料简(六门)1046

第二节 举颂标列十三门1046

第一项 摄1046

第二项 制立1046

第三项 尸罗1046

第四项 无放逸1046

第一目 微列十时不敢逸1046

第二目 五种不放逸1046

第五项 障1046

第六项 学1046

第七项 观察1046

第八项 依止1046

第九项 摄受1046

第十项 受用事1046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四1061

卷七十1061

第十一项 甚深1061

第一目 辨真制立1061

第二目 辨伪制立1061

第十二项 说1061

第十三项 喻事1061

第三节 六十四门难决择1061

第一项 所知法1061

第一目 由五相建立所知诸法差别1061

第二目 辨知差别1061

第二项 所识法1061

第一目 依缘差别1061

第二目 欣戚差别1061

第三目 胜劣差别1061

第四目 心所差别1061

第五目 堕治生差别1061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五1076

卷七十一1076

第三项 智光明胜利1076

第四项 六种三法1076

第五项 尸罗坏1076

第六项 密护根门1076

第七项 于食知量勤修行者断除八处1076

第八项 觉悟瑜伽1076

第九项 六出离1076

第十项 由四种力生善法欲1076

第十一项 出家圆满1076

第十二项 尸罗圆满1076

第十三项 二力四根律仪1076

第十四项 食知量圆满1076

第十五项 正知而住1076

第十六项 四支摄诸断行1076

第十七项 四法城所得定为增上缘1076

第十八项 七应正知1076

第十九项 正观念住(九句)1076

第二十项 建立五种补特伽罗1076

第二十一项 近事三德1076

第二十二项 闻法等三法1076

第二十三项 染净得舍1076

第二十四项 依三因缘驱摈犯戒1076

第二十五项 由四因缘于尸罗深生爱乐1076

第二十六项 四种观察尸罗1076

第二十七项 三心趣1076

第二十八项 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1076

第二十九项 五相为闻修器1076

第三十项 五种师德1076

第三十一项 无我见能得出离1076

第三十二项 四喜引四乐1076

第三十三项 佛法名为善说1076

第三十四项 四种能断障法1076

第三十五项 修法念住应正了知十一种染法1076

第三十六项 出世间道用世间道以为助伴1076

第三十七项 如来天眼遍行一切1076

第三十八项 七渐次1076

第三十九项 四念住对治九种所治1076

第四十项 出家在家各有五过失1076

第四十一项 愚夫相1076

第四十二项 五法相似生死大海1076

第四十三项 法施胜财施因缘1076

第四十四项 五心随已自在而转1076

第四十五项 烦恼魅甚于鬼魅1076

第四十六项 建立有我过失1076

第四十七项 三行辨能所治1076

第四十八项 出家五德1076

第四十九项 三苦九相1076

第五十项 众生四支1076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一1088

卷七十二1088

第五十一项 七义及七喜1088

第五十二项 五种法1088

第五十三项 善射三德1088

第五十四项 佛教差别及理趣1088

第五十五项 涉道五对治及尸罗1088

第五十六项 受欲及变坏1088

第五十七项 智二德1088

第五十八项 四念住对治三顾恋1088

第五十九项 释加行等三句1088

第六十项 六现观相(二十三门)1088

第一目 六现观相1088

第二目 六现观体1088

第三目 系不系1088

第四目 依地1088

第五目 缘谛1088

第六目 有相无相1088

第七目 几有分别几无分别1088

第八目 喜乐舍俱行1088

第九目 辨四对治1088

第十目 辨二对冶1088

第十一目 辨三品惑1088

第十二目 得遍知果1088

第十三目 断惑时分1088

第十四目 得果1088

第十五目 转根1088

第十六目 引发神通功德1088

第十七目 作业1088

第十八目 差别1088

第十九目 名言安立以辨自性1088

第二十目 因果1088

第二十一目 以七作意相摄1088

第二十二目 现观等流1088

第二十三目 辨诸句1088

第六十一项 悭垢别1088

第六十二项 调善别1088

第六十三项 释经中七善1088

第一目 知法1088

第二目 知义1088

第三目 知时1088

第四目 知量1088

第五目 知众及知高卑1088

第六目 自知1088

第六十四项 六种相1088

第三章 余不复现1088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二1101

卷七十三1101

第一章 结前生后1101

第二章 正决择1101

第一节 次第决择三持1101

第一项 初决择持瑜伽1101

第一目 决择种性品1101

第二目 决择发心品1101

第三目 决择自利利他品1101

第四目 决择真实义品1101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三1114

卷七十四1114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四1130

卷七十五1130

第五目 决择威力品1130

第六目 决择成熟品1130

第七目 决择菩提品1130

第八目 决择力种性品1130

第九目 决择施等六品1130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五1147

卷七十六1147

第十目 决择菩提分品1147

第十一目 决择功德品1147

第肆册1147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六1161

卷七十七1161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七1176

卷七十八1176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八1196

卷七十九1196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1211

卷八十1211

第二项 决择持随法瑜伽处1211

第一目 世界差别1211

第二目 菩萨依四住能成四事1211

第三目 菩萨苦乐作童与住1211

第四目 四上品障与除障法1211

第五目 大地菩萨四种微细随惑断除1211

第六目 十一地相1211

第七目 诸地修得等流成满1211

第八目 声闻菩萨所证法界差别1211

第九目 三世三轮清净1211

第三项 持究竟瑜伽处决择1211

第二节 释宝积经1211

第一项 十六法门1211

第二项 依门解释1211

第一目 邪行1211

第二目 正行1211

第三目 正行胜利1211

第四目 正行行相1211

第五目 生信譬喻(十九喻)1211

摄决择分中有余依及无余依之二地1222

第三章 余不复现1222

第六目 安立所学1222

第七目 声闻菩萨所学差别1222

第八目 世出世智作利他事1222

第九目 于菩萨教授中声闻所学1222

第十目 不善学沙门1222

第十一目 善学沙门1222

第十二目 住世俗律仪1222

第十三目 住胜义律仪1222

第十四目 如来调伏方便1222

第十五目 密意语言1222

第十六目 于教授中胜解胜利1222

摄释分之上1229

卷八十一1229

第一章 结前生后1229

第二章 正决择有余无余依二地1229

第一节 立章门1229

第二节 依门解释(十四门)1229

第一项 离系门1229

第二项 寿行门1229

第三项 转依门1229

第四项 住门1229

第五项 差别门1229

第六项 有门1229

第七项 常门1229

第八项 乐门1229

第九项 殊胜门1229

第十项 异性门1229

第十一项 自在门1229

第十二项 发趣门1229

第十三项 种性门1229

第十四项 秘密门1229

第三章 总义决择结显余类1229

摄释分之下1242

卷八十二1242

第一章 结前生后1242

第二章 正解1242

第一节 广开七门1242

第一项 释四义门1242

第一目 体1242

第二目 释1242

第三目 文1242

第四目 义1242

第二项 释五义门1242

第一目 结前生后1242

第二目 次第别解1242

第三项 释师门1242

第四项 释说众门1242

摄异门分之上1255

卷八十三1255

第五项 释听门1255

第一目 一因1255

第二目 二因1255

第三目 三因1255

第四目 四因1255

第五目 五因1255

第六目 六因1255

第七目 七因1255

第八目 八因1255

第九目 九因1255

第十目 十因1255

第六项 释赞佛略广门1255

第一目 略赞佛1255

第二目 广赞佛(十四段)1255

第七项 释学胜利门1255

第一目 安立释经法相1255

第二目 举学胜利经文次第解释1255

第二节 略明六相1255

第三章 总结1255

摄异门分之下1272

卷八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