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圣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5242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经济发展-研究-西安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都市圈的概念1
一、都市圈的基本含义2
二、都市圈的相关概念5
第二节 都市圈的形成机制、特征12
一、都市圈的形成机制12
二、都市圈的主要特征13
第三节 世界大都市圈形成的背景与基本条件13
一、世界大都市圈形成的背景13
二、世界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14
第四节 中国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新背景19
一、大都市圈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19
二、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20
三、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1
四、信息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21
五、都市圈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2
六、大都市圈将改变我国传统的空间经济组织模式23
七、中国全面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23
第五节 中国发展大都市圈的意义24
一、能够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收益25
二、能够吸纳中国庞大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转移26
三、可以创造出不断扩大的国内总需求27
四、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28
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的形成29
六、可以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展的现代化进程29
一、中国三大都市圈32
第一节 中国三大都市圈与世界五大都市圈的比较研究32
第二章 中外大都市圈比较研究32
二、中外大都市圈的整体比较37
三、中外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发展的比较分析39
第二节 国内三大都市圈比较研究41
一、三大都市圈的综合比较研究42
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44
三、国内三大都市圈竞争优势的比较47
四、国内三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及协调机制的比较53
五、国内三大都市圈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54
六、几点结论57
第三章 西安大都市圈的历史、现状、范围、层次及发展趋势60
第一节 西安地区城市发展历史60
一、周—秦时期60
二、汉—唐时期63
三、宋—元—明—清时期67
四、近现代以来67
五、城市发展的历史总结72
第二节 西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及其形成条件74
一、核心区基本概况74
二、核心区内城市化发展现状79
三、核心区形成背景和条件79
四、西安大都市圈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87
第三节 西安大都市圈的范围界定及层次划分90
一、确定范围和划分层次的原则和依据90
二、都市圈层次的划分方法91
三、都市圈层次的划分91
一、发展趋势95
第四节 西安大都市圈的发展趋势95
二、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框架中的西安大都市圈97
三、关中“一线两带”建设中的西安大都市圈99
四、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探索100
第四章 西安大都市圈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104
第一节 西安大都市圈发展水平评价104
一、大都市圈核心区层与紧密圈层的发展现状分析104
二、核心区层与其他圈层的联系强度分析105
三、都市圈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定位分析108
第二节 西安大都市圈辐射影响范围评价110
一、城市影响范围的理论研究110
二、西安吸引区范围的确定111
第三节 西安大都市圈城市竞争力评价113
一、城市竞争力的含义和特点113
二、区际间都市圈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评价114
第五章 西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研究127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127
一、第一产业129
二、第二产业130
三、第三产业130
四、高新技术产业130
五、旅游业131
第二节 产业发展问题132
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132
二、缺乏统一规划,区域布局混乱133
三、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低133
四、改革滞后,体制及条块分割严重134
一、发展机遇135
五、产业集群度不高,政府引导不够135
第三节 比较优势分析135
二、制约因素136
三、比较优势137
四、面临挑战139
第四节 产业发展目标139
一、发展原则139
二、总体目标141
三、结构导向142
第五节 优势产业发展146
一、优势产业相关理论146
二、西安大都市圈优势产业发展149
第六节 产业空间布局159
一、西安大都市圈核心区160
二、西安大都市圈紧密区162
三、西安大都市圈辐射区164
第七节 对策建议165
一、加紧出台并实施产业扶持计划165
二、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166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66
四、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167
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168
第六章 西安大都市圈社会发展研究171
第一节 消费、就业、收入分析171
一、消费现状分析171
二、就业现状分析173
三、收入现状分析175
四、对策建议177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分析183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183
二、西安大都市圈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情况184
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185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186
第三节 医疗卫生分析187
一、卫生服务机构状况187
二、卫生资源情况189
三、对策建议191
第四节 人口发展分析192
一、人口现状分析192
二、人口发展趋势193
三、对策建议194
第七章 西安大都市圈科技教育发展研究198
第一节 都市圈效应与科技教育的发展198
一、城市科技教育发展与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199
二、城市的聚集效应与科技教育发展199
三、城市的综合实力是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的基础200
四、城市科技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200
五、城市科技教育发展与城市化201
六、城市科技教育发展与都市圈社会发展201
第二节 科技教育聚集和扩散特征202
一、巨大的内在聚集力和膨胀力202
二、强烈的扩张渗透性203
三、对扩散地有较高的资质要求203
四、跨区域点式扩散特征203
五、高地引力效应204
第三节 科技教育分布与扩散特征分析205
一、科技教育布局状况205
二、科技教育的分布与扩散特征210
三、科技教育发展趋势211
第四节 对策建议212
一、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212
二、积极推动高校改革,提升城市竞争力216
三、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220
四、改革科研体制,提高中心城市的科技带动功能220
第八章 西安大都市圈城市发展规划研究222
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整体分析222
一、内在优势222
二、潜在机遇223
三、缺位因素225
第二节 空间构成特征227
第三节 空间组织结构228
一、城市发展道路229
二、城市空间结构230
三、城市发展进程233
第四节 规模等级结构238
一、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现状238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构建239
三、城市功能结构确定240
第五节 城市发展的协调244
一、城市之间的协调244
二、产业发展的协调245
三、基础设施的协调245
四、环境保护的协调247
第六节 对策建议248
一、建立协调机制248
二、行政区划调整248
三、产业政策引导249
四、土地政策250
五、户籍政策251
六、城市经营政策252
第九章 西安大都市圈交通发展规划研究254
第一节 交通与都市圈发展254
一、交通对都市圈发展的作用254
二、交通在都市圈空间组织中的作用254
第二节 中外都市圈发展中交通发展的经验257
一、德国柏林和勃兰登堡州区域交通协调策略257
二、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网的完善258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260
四、珠江三角洲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260
第三节 交通发展现状分析262
一、西安市交通发展现状分析262
二、核心区和紧密区交通发展分析264
三、辐射区交通发展分析266
第四节 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267
一、西安市城市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268
二、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268
三、铁路存在的主要问题269
四、航空存在的主要问题270
第五节 交通发展的战略构想270
一、战略形势270
二、战略目标271
三、战略思想272
第六节 对策建议272
一、建立综合交通体系273
二、完善核心区城市快速道路网274
三、建设核心区轨道交通网络276
四、完善高速公路网络278
五、提高铁路运输能力281
六、改善民航运输能力284
第十章 西安大都市圈城市环境保护与区域生态建设研究286
第一节 城市环境质量287
一、大气环境287
二、水环境289
三、固体废物293
四、城市绿化295
第二节 区域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296
一、水土流失296
二、土壤盐渍化299
三、荒漠化301
四、森林资源与物种资源的破坏304
五、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309
第三节 大都市圈建设中需解决的环境与生态问题321
一、区位和资源特征及城市体系构建研究322
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城市体系建设规模研究322
三、渭河水环境容量与关中城市带发展潜力研究323
四、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研究323
五、核心区城市绿化与城市间绿色通道建设研究324
后记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