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4758728.jpg)
- 鄂永昌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ISBN:7371·204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94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9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学生物实用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第一章 植物形态解剖一 植物界概观1
四 植物的呼吸作用 297
二 植物的细胞10
(一)细胞研究的简史10
(二)植物细胞的构造11
(三)植物细胞的分裂21
三 植物的组织31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31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31
(三)维管束及其类型42
(四)中柱类型43
四 植物的器官46
(一)植物器官的概念46
(二)植物器官的类别46
五 种子和幼苗47
(一)种子的构造和类型47
(二)种子的生活力和休眠51
(三)种子的萌发52
(四)幼苗的形态和生长53
六 植物的营养器官53
(一)根53
(二)茎63
(三)叶75
(四)植物营养器官内部构造上的联系86
(五)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87
七 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91
(一)繁殖的类型91
(二)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92
(三)花93
(四)生殖过程103
(五)种子和果实108
(六)被子植物的生活史114
第二章 植物分类种子植物部分116
一 植物分类常识116
(一)植物分类的概念、意义和任务116
(二)植物的俗名和学名117
(三)植物分类等级119
(四)被子植物形态器官一般演化趋势120
(五)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121
(六)检索表的主要类型和使用方法126
(七)花图式与花程式128
(一)裸子植物130
二 种子植物分类130
(二)被子植物147
孢子植物部分200
一 藻类植物200
(一)概述200
(二)蓝藻门201
(三)绿藻门203
(四)轮藻门207
(五)硅藻门208
(六)褐藻门212
(七)红藻门215
(八)藻类演化及经济意义218
(二)细菌门220
二 菌类植物220
(一)概述220
(三)真菌门223
三 地衣门233
(一)地衣是菌类和藻类的复合生物233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234
(三)地衣的营养235
(四)地衣的繁殖235
(五)地衣的分布和经济意义235
四 苔藓植物门236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概况236
(二)苔纲237
(三)藓纲238
(四)苔藓植物的演化及经济意义239
五 蕨类植物门241
(一)一般特征及分类概况241
(二)石松亚门241
(三)水韭亚门243
(四)松叶蕨亚门243
(五)楔叶亚门244
(六)真蕨亚门245
(七)蕨类植物的演化及经济意义248
第三章 植物生理一 植物的水分代谢252
(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52
(二)植物的含水量253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253
(五)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254
(四)植物的需水量254
(六)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259
(七)蒸腾作用262
(八)水分在植物体中的运输265
(九)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267
二 植物的矿质营养269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269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70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272
(三)环境条件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275
(四)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根外营养)276
(五)矿物质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度277
(六)高等植物的氮素同化作用278
(七)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279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280
三 植物的光合作用280
(二)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281
(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282
(四)叶绿体中的色素283
(五)叶绿体色素的光学特性285
(六)叶绿素形成的条件286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286
(八)光合作用的机理287
(九)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293
(十)光呼吸295
(十一)C3植物和C4植物296
(一)呼吸作用的一般概念297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300
(三)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300
(四)呼吸中能量的产生、贮藏和利用304
(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305
(六)内部因素对呼吸速度的影响306
(七)外界条件对呼吸速度的影响306
五 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308
(一)生长素类308
(二)赤霉素类311
(三)细胞分裂素类313
(四)脱落酸314
(五)乙烯315
(一)除草剂的类型317
(二)除草剂选择性机理317
六 除草剂317
(三)几种主要除草剂的应用318
七 植物的生长321
(一)种子的萌发321
(二)种子的休眠321
(三)种子的寿命322
(四)植物的生长322
(五)外界条件对营养生长的影响323
(六)植物生长的相关性324
(一)低温和春化作用326
八 植物的发育326
(二)光周期现象327
(三)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329
(四)成花素假说330
(五)碳氮比(C/N)学说330
(六)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331
(七)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332
九 植物生理实验333
第四章 动物学基础一 原生动物门356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356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360
(一)海绵动物的基本构造364
二 海绵动物门364
(三)原生动物和人的生活关系364
(二)海绵动物的特征366
(三)海绵动物和人的生活关系366
三 腔肠动物门366
(一)代表动物——水螅366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369
(三)腔肠动物和人的生活关系370
四 扁形动物门371
(一)扁形动物的基本构造371
五 线虫动物门375
(一)代表动物——人蛔虫375
(二)门的特征与几种重要寄生线虫378
(一)代表动物——环毛蚓379
六 环节动物门379
(二)门的特征和分纲382
(三)环节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384
七 软体动物门384
(一)软体动物的基本构造384
(二)软体动物的分纲386
八 节肢动物门391
(一)代表动物——东亚飞蝗391
(二)门的特征和分类概要395
(三)甲壳纲396
(四)蛛形纲399
(五)多足纲400
(六)昆虫纲401
九 棘皮动物门406
(一)棘皮动物的一般特征406
(二)棘皮动物的分纲概要407
十 半索动物门408
(一)门的特征408
(二)代表动物——柱头虫408
十一 脊索动物门409
(一)脊索动物门的特征409
(二)脊索动物各亚门概述410
(三)脊椎动物的地质史411
(四)鱼纲411
(五)两栖纲423
(六)爬行纲429
(七)鸟纲436
(八)哺乳纲447
十二 动物的起源和进化464
(一)原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464
(二)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进化465
第五章 人体解剖生理学一 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471
(一)人体的基本结构471
(二)组织、器官、系统473
(三)基本组织473
(十二)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477
(四)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485
(五)实验487
二 运动系统487
(一)骨骼488
(二)骨骼肌492
(三)实验505
三 神经系统506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506
(二)神经元生理507
(三)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508
(四)神经元间的联系509
(五)反射511
(六)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512
(七)周围神经系统528
(八)植物性神经系统530
(九)条件反射534
(十)实验536
(一)眼——视觉器官537
四 感觉器官537
(二)位听觉器官543
(三)实验547
五 血液548
(一)血液的有形成分及其功能548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理化特性552
(三)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555
(四)血量558
(五)输血的意义和种类559
(六)血型559
六 循环系统562
(二)心脏的形态结构563
(一)循环途径563
(三)心肌的作用566
(四)心脏各腔和瓣膜566
(五)特殊传导系统567
(六)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568
(七)心动周期571
(八)心率572
(九)心音572
(十)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573
(十一)心输出量576
(十三)脉搏578
七 淋巴系统578
(三)毛细淋巴管579
(一)淋巴液的形成和回流579
(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分布特征579
(四)淋巴管580
(五)淋巴结580
(六)淋巴干581
(七)淋巴导管581
(八)脾脏582
(九)扁桃体584
(十)实验584
八 呼吸系统585
(一)鼻586
(二)咽586
(三)喉587
(四)气管与支气管588
(五)肺588
(六)呼吸运动589
(七)气体交换589
(八)实验590
九 消化系统591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作用591
(二)消化管壁平滑肌的生理特性592
(三)口腔内消化592
(四)胃内消化594
(五)小肠内消化598
(六)大肠的机能602
(七)吸收603
(一)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604
十 泌尿系统604
(二)尿的生成606
(三)排尿609
(四)排尿反射609
十一 内分泌系统610
(一)激素作用的原理610
(二)内分泌腺及其生理作用611
十二 生殖系统613
(一)男性生殖系统613
(二)女性生殖系统614
(三)实验619
(一)细菌的形态620
第六章 微生物学基础一 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繁殖620
(二)细菌的构造621
(三)细菌的形态观察624
(四)放线菌的形态和孢子的形成625
(五)霉菌的形态构造和繁殖626
(六)酵母菌的形态构造和繁殖628
(七)酵母菌的观察629
(八)立克次体、衣原体、枝原体630
(九)病毒的形态构造和繁殖631
二 微生物的营养及代谢633
(一)微生物的营养633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35
(三)微生物的代谢636
三 微生物的生长640
(一)微生物的生长640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641
(三)细菌的生长曲线642
四 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643
(一)温度的影响643
(二)辐射的影响643
(三)干燥的影响644
(四)pH的影响644
(五)重金属盐和有机化合物的影响644
五 传染和免疫645
(一)传染645
(二)抗原、抗体646
(三)免疫647
(四)血清反应651
第七章 生态学基础一 生态学653
二 植物生态学653
(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653
(二)植物群落658
(三)植物的地理分布661
三 动物生态学664
(一)动物与环境的关系664
(二)动物的种群667
(三)群落669
(四)动物的地理分布672
(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676
四 生态系统676
(二)能量流与物质循环677
(三)生态平衡684
第八章 遗传学基础一 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690
(一)分离规律690
(二)显隐性的相对性697
(三)分离规律与人类遗传706
(四)分离规律的意义709
二 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独立分配)规律711
(一)自由组合规律711
(二)基因的相互作用716
(三)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720
三 基因的连锁遗传规律721
(四)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721
(一)连锁与交换722
(二)基因定位和基因图726
(三)连锁遗传的意义730
四 性别与伴性遗传730
(一)性别730
(二)伴性遗传738
五 数量性状遗传742
(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742
(二)遗传力749
(三)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753
(四)人类的多基因遗传759
(一)母性影响761
六 细胞质遗传761
(二)细胞质遗传763
(三)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767
七 染色体畸变771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772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778
八 基因突变784
(一)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785
(二)突变频率785
(三)基因突变的特征787
(四)基因突变的检出789
(五)诱发突变791
(一)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792
九 遗传的分子基础792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794
(三)DNA的复制797
(四)DNA与蛋白质的合成800
(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节813
十 突变的分子基础817
(一)突变817
(二)突变的修复和回复突变820
(三)遗传工程823
第九章 生物试验统计方法一 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831
(一)平均数的计算831
(二)标准差的计算835
(三)变异系数的计算837
二 变量分析838
三 回归843
四 相关847
第十章 重要生物仪器使用法一 生物显微镜852
(一)生物显微镜的光学系统852
(二)生物显微镜的机械装置859
(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860
二 立体显微镜861
(一)立体显微镜的光学系统862
(二)立体显微镜的机械装置862
(三)立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863
三 轮转式切片机864
(一)轮转式切片机的构造865
(二)轮转式切片机的使用方法866
(一)光电比色计的工作原理870
四 光电比色计870
(二)72型分光光度计的构造871
(三)7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872
五 酸度计874
(一)酸度计的基本原理874
(二)酸度计的使用方法875
六 幻灯机877
(一)投影器的构造877
(二)投影器的使用方法878
七 恒温箱878
(一)恒温箱的构造878
(二)恒温箱的使用方法880
(一)电冰箱的工作原理881
八 电冰箱881
(二)电冰箱的使用方法884
九 高压蒸气灭菌器885
(一)高压蒸气灭菌器的构造885
(二)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886
第十一章 生物教学法概要一 生物教师的教学准备888
(一)钻研教学大纲888
(二)平时准备890
(三)制定教学计划892
(四)课后分析894
二 生物课的组织形式895
(一)绪论课895
(二)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896
(三)实验课897
(四)实习课899
(五)参观课900
三 生物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901
(一)生物教学过程的特点901
(二)生物教学规律903
四 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法904
(一)直观教学法904
(二)语言教学法915
(三)实践教学法919
五 生物学知识的复习920
六 生物学知识的检查921
七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