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佟伟华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9019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盆地-考古调查-调查报告-山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缘起1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动因1
二、本课题的设计与工作方法4
(一)本课题研究时空范围的设定4
(二)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设定4
(三)本课题的调查方法与具体操作5
三、本课题实施经过8
(一)前期准备8
(二)田野调查8
(三)重点遗址试掘9
(四)资料汇总9
(五)研究报告编写9
第二节 垣曲盆地概述9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9
二、垣曲盆地五十年考古工作回顾13
第二章 遗址调查19
第一节 黄河流域19
一、北岸诸遗址19
(一)五福涧遗址(编码WFJ)19
(二)河堤遗址(编码HED)28
(三)白泉遗址(编码BQ)32
(四)板家河遗址(编码BJH)33
(五)北关家遗址(编码BGJ)34
(六)李家沟遗址(编码LJG)39
(七)西滩遗址(编码XT)40
(八)寨里遗址(编码ZL)41
(九)古城南关遗址(编码NG)45
(十)东寨遗址(编码DZ)48
(十一)芮村遗址(编码RUC)50
二、南岸诸遗址53
(一)仁村遗址(编码REC)53
(二)陵上遗址(编码LS)55
(三)西湾遗址(编码XW)55
(四)班村遗址(编码BC)56
(五)南村遗址(编码NC)59
(六)洋湖遗址(编码YH)59
(七)杨家遗址(编码YJ)60
(八)南关家遗址(编码NGJ)61
第二节 亳清河流域64
一、北岸诸遗址68
(一)皋落遗址(编码GL)68
(二)口头遗址(编码KT)69
(三)龙王崖遗址(编码LWY)73
(四)涧溪遗址(编码JX)75
(五)硖里遗址(编码XL)76
(六)东交斜遗址(编码DJX)79
(七)杜村遗址(编码DC)80
(八)永兴遗址(编码YX)82
(九)堡子遗址(编码BZ)83
(十)西王茅遗址(编码XWM)84
(十一)王茅遗址(编码WM)86
(十二)北河遗址(编码BH)87
(十三)上亳城遗址(编码SB)89
(十四)万家窑遗址(编码WJY)94
(十五)宋村遗址(编码SC)95
(十六)丰村遗址(编码FC)97
(十七)小赵遗址(编码XZ)99
(十八)石家岭遗址(编码SJL)107
(十九)古城西关遗址(编码XGN)110
二、南岸诸遗址113
(一)清源遗址(编码QY)113
(二)后湾遗址(编码HW)116
(三)青廉遗址(编码QL)117
(四)文家湾遗址(编码WJW)120
(五)西交斜遗址(编码XJX)122
(六)蒿古垛遗址(编码HGD)124
(七)下亳城遗址(编码XB)126
(八)宁家坡遗址(编码NJ)129
第三节 沇河流域140
一、西岸诸遗址140
(一)河西遗址(编码HX)141
(二)刘村遗址(编码LC)141
(三)河北遗址(编码HB)142
(四)西沟遗址(编码XGU)144
(五)上圢坂遗址(编码SDB)145
(六)北羊堡遗址(编码BYB)146
(七)柏沟(北)遗址(编码BGB)148
(八)柏沟(南)遗址(编码BGN)149
(九)瑶店河遗址(编码YDH)150
(十)西石遗址(编码XS)150
(十一)二里半遗址(编码ELB)151
(十二)店头坡遗址(编码DTP)151
(十三)店头遗址(编码DT)152
(十四)北堡头遗址(编码BB)159
(十五)刘家庄遗址(编码LJZ)166
(十六)南堡头(北)遗址(编码NBB)168
(十七)南堡头(南)遗址(编码NBN)181
(十八)北窑庄遗址(编码BYZ)199
(十九)古城东关遗址(编码DGN)201
二、东岸诸遗址205
(一)神后遗址(编码SH)205
(二)古堆遗址(编码GD)207
(三)硖口遗址(编码XK)208
(四)谭家遗址(编码TJ)209
(五)东石遗址(编码DS)211
(六)沇东遗址(编码YD)213
(七)柴家沟遗址(编码CJG)216
(八)峪子遗址(编码YZ)218
(九)丁家庄遗址(编码DJZ)219
(十)后河遗址(编码HH)220
第四节 韩家河流域226
(一)赵寨遗址(编码ZZ)227
(二)北白鹅遗址(编码BBE)229
(三)龙尾头遗址(编码LWT)230
(四)南桥遗址(编码NQ)231
(五)南蒲遗址(编码NP)231
第五节 西阳河流域232
一、东岸诸遗址232
(一)河东遗址(编码HDG)232
(二)荀古垛遗址(编码XGD)236
(三)堤沟遗址(编码DGU)237
(四)硫磺沟遗址(编码LHG)238
二、西岸的遗址239
第六节 垣曲盆地史前至商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与编年243
第三章 各时期聚落形态的考察246
第一节 仰韶文化早期聚落形态考察246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246
(一)黄河流域249
(二)亳清河流域249
(三)沇河流域249
二、本期聚落的分级与相互联系251
(一)东关一期类型聚落251
(二)东庄类型聚落253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东关一期类型)254
四、本期聚落所反映的社会组织与相互关系260
第二节 仰韶文化中期聚落形态考察262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262
(一)黄河流域264
(二)亳清河流域264
(三)沇河流域265
(四)西阳河流域265
二、本期聚落的分群与相互联系268
(一)小赵聚落群270
(二)南关家聚落群270
(三)下马聚落群270
(四)北堡头聚落群271
(五)龙王崖聚落群271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271
四、本期聚落的分级与社会组织结构273
第三节 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形态考察278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278
(一)黄河流域279
(二)亳清河流域280
(三)沇河流域280
二、本期聚落的分群与相互联系281
(一)清源聚落群284
(二)北堡头聚落群284
(三)芮村聚落群284
(四)古城东关聚落群284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285
四、本期聚落的分级与社会组织结构288
第四节 庙底沟二期聚落形态考察293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293
(一)黄河流域296
(二)亳清河流域297
(三)沇河流域297
(四)韩家河流域298
(五)西阳河流域298
二、本期聚落的分群与相互联系298
(一)古城东关聚落群299
(二)龙王崖聚落群299
(三)丰村聚落群299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301
(一)早期聚落302
(二)中期聚落308
(三)晚期聚落312
四、本期聚落的分级与社会组织结构317
五、本期聚落所反映的居民生产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19
第五节 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形态考察321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322
(一)黄河流域326
(二)亳清河流域327
(三)沇河流域327
(四)韩家河流域328
(五)西阳河流域328
二、本期聚落的分群与相互联系328
(一)龙王崖聚落群329
(二)丰村聚落群329
(三)古城东关聚落群330
(四)龙尾头聚落群330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331
(一)早期聚落331
(二)晚期聚落334
四、本期聚落的分级与社会组织结构340
五、本期聚落所反映的居民生产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42
第六节 二里头文化时期聚落形态考察343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343
(一)黄河流域348
(二)亳清河流域349
(三)沇河流域350
(四)韩家河流域352
(五)西阳河流域352
二、本期聚落的分群与相互联系353
(一)口头聚落群354
(二)古城西关聚落群354
(三)龙王崖聚落群356
(四)丰村聚落群356
(五)古城南关聚落群357
(六)芮村聚落群357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358
(一)早期聚落358
(二)晚期聚落360
四、本期聚落的分级、相互关系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362
五、本期聚落对环境的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活364
(一)资源的控制与利用364
(二)交通364
(三)人口365
(四)生产方式365
第七节 二里岗文化时期聚落形态考察366
一、本期聚落的分布366
二、本期聚落的分群与相互联系370
三、中心聚落内部结构分析371
(一)城址兴建的目的与设计思想371
(二)城址的基本格局373
(三)聚落的功能及其与周边聚落的关系377
(四)古城南关从二里头晚期环壕聚落到二里岗期城址的演变378
四、本期聚落的分级、相互关系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380
五、本期聚落对环境的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活382
(一)资源的控制与利用382
(二)交通382
(三)人口382
(四)生产方式383
第四章 史前至商代各时期聚落形态的演进385
第一节 各时期聚落规模与人口的变化385
第二节 各时期聚落群分布与移动的轨迹389
第三节 各时期聚落组织结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演进392
一、前仰韶文化时期392
二、仰韶文化早期392
三、仰韶文化中期394
四、仰韶文化晚期396
五、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397
六、龙山文化时期398
七、二里头文化时期399
八、二里岗文化时期401
第五章 结语404
第一节 垣曲盆地在中原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中原核心地区的互动关系404
第二节 聚落考古研究提出的新问题405
附表 2002年南堡头(北)遗址T1H1石器鉴定表409
附录 植物鉴定书410
后记411
Abstract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