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 周伯扬主编;张云青,胡家彦,孙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4241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概述1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1

1.2 因特网的产生及发展2

1.2.1 因特网的产生2

1.2.2 因特网的发展2

1.2.3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4

1.2.4 因特网的基本服务5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7

1.3.1 从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7

1.3.2 从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8

1.3.3 从网络的层次结构划分8

1.3.4 从网络的交换方式划分9

1.3.5 按网络的功能分类9

1.4.1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其特征10

1.4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10

1.4.2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11

1.4.3 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意义及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发展13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15

2.1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15

2.2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17

2.2.1 串行传输方式和并行传输方式17

2.2.2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17

2.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18

2.3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技术18

2.3.1 基本概念18

2.3.2 电路交换20

2.3.3 报文交换20

2.3.4 分组交换21

2.4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技术23

2.4.1 时分多路复用24

2.4.2 PCM时分多路复用27

2.4.3 PCM30/32路系统30

2.4.4 同步数字序列31

2.4.5 频分多路复用(FDM)35

2.4.6 码分多址36

2.4.7 波分多路复用37

2.5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调制与编码37

2.5.1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38

2.5.2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41

2.5.3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42

2.5.4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42

2.6 计算机网络中的差错控制与差错控制编码44

2.6.1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45

2.6.2 差错控制编码46

3.1 概述50

第3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及其体系结构50

3.2 通信网络协议及其功能51

3.2.1 基本概念51

3.2.2 通信网络协议的功能51

3.3 OSI-RM模型55

3.3.1 OSI-RM模型的产生55

3.3.2 OSI-RM模型的体系结构55

3.3.3 OSI-RM层次模型中各层的功能56

3.4 OSI-RM模型的工作原理59

3.4.1 几个基本概念60

3.4.2 OSI模型的垂直层间通信原理62

3.4.3 OSI模型的水平层间通信原理62

3.4.4 网络层的通信原理64

3.4.5 传输层的通信原理65

3.4.6 应用层的通信原理67

3.5 OSI-RM模型的实现69

3.6.1 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70

3.6 TCP-IP协议70

3.6.2 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71

第4章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73

4.1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73

4.2 10Gb/s以太网技术73

4.2.1 10Gb/s以太网技术的产生背景73

4.2.2 10Gb/s以太网的技术特点73

4.3 多层交换技术74

4.3.1 多层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74

4.3.2 多层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75

4.3.3 多层交换组件81

4.3.4 多层交换技术的实例84

4.4 全光网络技术87

4.4.1 全光网络技术的背景87

4.4.2 光网络的基本特点、结构与发展趋势简介87

4.4.3 光网络的核心技术——DWDM介绍90

4.4.4 光接入网络92

4.5 IPv6技术93

4.5.1 IPv6技术的产生背景93

4.5.2 IPv6地址结构概要94

4.6 MPLS技术95

4.6.1 MPLS技术提出的意义95

4.6.2 MPLS中涉及的基本概念96

4.6.3 MPLS技术的工作原理97

第5章 IPv6技术102

5.1 IPv4技术102

5.1.1 IP协议102

5.1.2 IP地址103

5.2 IPv6技术116

5.2.1 IPv6的数据报格式116

5.2.2 IPv6报头118

5.2.3 IPv6扩展报头120

5.2.4 IPv6地址的表示方法和划分121

5.3 IPv4向IPv6的转换123

5.3.1 IPv4向IPv6转换的原因123

5.3.2 IPv4向IPv6的转换方式123

5.4 过渡时期的IP通信126

5.4.1 过渡时期IPv6之间的通信126

5.4.2 IPv6与IPv4之间的通信129

5.5 IPv6发展现状129

5.5.1 国外IPv6发展现状129

5.5.2 IPv6在中国的发展131

5.6 IPv6域名解析技术132

5.6.1 IPv6域名系统的体系结构132

5.6.2 提供解析服务的DNS服务器的自动发现132

5.6.3 IPv4到IPv6的过渡阶段DNS的实现133

5.7.2 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的区别134

5.7.1 IPv6邻居发现协议内容134

5.7 邻居发现协议技术134

5.8 超长数据传送相关技术135

5.8.1 IPv6解决超长数据传送问题的技术135

5.8.2 IPv6通信中源节点发现到目的节点的最大传输135

单元的方法135

5.9 IPv6中的路由技术135

5.9.1 IPv6路由技术的新特点135

5.9.2 IPv6中可用的路由协议136

5.10组 播技术、网络安全以及服务质量136

5.10.1 组播技术136

5.10.2 安全问题136

5.10.3 服务质量138

第6章 移动IPv6技术139

6.1 移动IPv6技术概述139

6.1.1 移动IPv6术语139

6.1.2 移动IPv6的概念140

6.1.4 移动IPv6的相关技术143

6.1.3 移动IPv6的特点143

6.2 移动IP的工作原理145

6.2.1 通信节点(CN)→移动节点(MN)145

6.2.2 移动节点(MN)→通信节点(CN)146

6.2.3 移动IPv6的操作总结147

6.3 基于IPv6的切换148

6.3.1 切换的过程148

6.3.2 基于IPv6的切换方案148

6.3.3 移动IPv6中的服务质量150

7.1.1 ICMPv6简介152

7.1.2 ICMP的功能概述152

7.1.3 ICMPv6的主要特点152

第7章 ICMPv6及其相关协议152

7.1 ICMPv6概述152

7.1.4 ICMP的重要性153

7.1.5 应对ICMP攻击的原理153

7.2 ICMPv6报文155

7.2.1 ICMPv6报文概述155

7.2.2 ICMPv6消息类型156

7.2.3 IPv6与ICMPv6的关系158

8.1.1 早期的光通信161

第8章 光网络技术161

8.1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现状161

8.1.2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性162

8.1.3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162

8.2 光网络设备163

8.2.1 光纤和光缆163

8.2.2 光纤的射线理论分析164

8.2.3 光缆167

8.2.4 光纤的传输特性171

8.3.1 光纤连接器174

8.3 常用光无源器件174

8.3.2 光纤耦合器176

8.3.3 波分复用/解复用器177

8.3.4 光开关179

8.4 光放大器180

8.4.1 光放大器概述180

8.4.2 掺铒光纤放大器182

8.4.3 光纤拉曼放大器184

8.4.4 其他光放大器185

8.5 光复用技术186

8.5.1 光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186

8.5.2 光时分复用技术186

8.5.3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188

8.5.4 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非线性串扰189

8.6.1 相干光通信191

8.6 光纤通信新技术191

8.6.2 光孤子通信技术192

8.6.3 全光通信网193

第9章 IPv6的路由技术197

9.1 基本配置技术197

9.2 静态路由配置技术198

9.3 RIPng配置技术198

9.4 OSPF的配置技术199

9.5 IPv6 IS-IS配置技术200

9.6 MPBGP配置技术202

9.7 NAT-PT配置技术205

9.8 隧道配置技术206

9.9 IPv6 over MPLS技术208

9.10 多播配置技术209

10.1 概述212

10.1.1 无线网络的发展背景212

第10章 无线网络技术212

10.1.2 无线网络的优势213

10.2 无线网络的通信技术214

10.2.1 扩频通信214

10.2.2 扩频通信的定义214

10.2.3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215

10.2.4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216

10.2.5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217

10.2.6 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219

10.3 WAP技术229

10.3.1 WAP概述229

10.3.2 WAP的原则和目标230

10.3.3 WAP的层次结构230

10.3.4 WAP网关235

10.3.5 WAP服务器与移动网络的连接236

10.4.1 蓝牙的由来237

10.4 蓝牙技术237

10.4.2 蓝牙的概念238

10.4.3 蓝牙的技术内容238

10.4.4 蓝牙的未来238

10.4.5 蓝牙技术面临的问题239

10.4.6 蓝牙系统组成240

10.4.7 蓝牙技术的协议分层结构241

10.4.8 蓝牙技术与无线局域网242

10.4.9 蓝牙技术的实现方式243

第11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245

11.1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245

11.1.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245

11.1.2 NGN的特点246

11.1.3 NGN的网络体系结构247

11.1.4 NGN的目前进展和研究重点248

11.2.2 NGN协议体系结构251

11.2 NGN的协议结构251

11.2.1 NGN协议概述251

11.2.3 NGN协议介绍252

11.3 软交换技术257

11.3.1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257

11.3.2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258

11.3.3 软交换技术介绍258

11.3.4 软交换网中的协议及标准261

11.3.5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262

11.4 NGN中的网关技术265

11.4.1 信令网关265

11.4.2 媒体网关268

11.4.3 媒体网关控制器268

第12章 网格技术272

12.1 网格概述272

12.1.1 网格的概念272

12.1.2 网格技术的特点273

12.1.3 网格的分类275

12.1.4 网格技术发展趋势276

12.1.5 国内网格计算研究现状277

12.1.6 网格技术的应用278

12.2 网格的体系结构280

12.2.1 5层沙漏结构280

12.2.2 开放网格服务结构282

12.3 数据网格体系结构285

12.3.1 数据网格概述285

12.3.2 数据网格研究现状285

12.3.3 实现数据网格的关键技术286

12.3.4 数据网格体系结构的实例288

12.4 网格协议Globus工具包292

12.5 网格核心技术292

参考文献2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