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民的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民的变迁
  • 秦兴洪等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3017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民的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农民的产生23

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农民的产生23

(一)铁制农具的发明与使用23

(二)井田制与宗法制的解体27

(三)农民的产生30

二、农民人口增长及其特点35

(一)农民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35

(二)农民人口的分布变迁55

(三)农民人口增长的特点60

三、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65

(一)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贡献65

(二)封建王朝的载舟之水65

(三)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70

第二章 中国农民的大迁徙77

一、几次大的人口迁徙77

(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几种类型78

(二)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的人口迁徙83

二、沿江沿河的开发85

(一)黄河文明的产生85

(二)长江流域的开发89

(三)淮河流域的开发98

(四)珠江流域的开发100

(五)闽江流域的开发104

三、边疆的开发107

(一)西北边疆的开发107

(二)西南边疆的开发112

(三)东北地区的开发117

(四)台湾的开发119

四、民族大家庭的形成122

(一)炎黄子孙与少数民族123

(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27

五、亿万农民大流动133

(一)农村剩余劳力的涌现135

(二)农民离土不离乡136

(三)遍及神州的“民工潮”139

(四)“民工潮”评说143

第三章 中国农民的分化150

一、农村阶级阶层的划分150

(一)地主阶级150

(二)农民阶级158

(三)富农阶级169

二、近代农民职业的分化169

(一)近代农民职业的构成169

(二)近代农民职业分化的原因和条件174

(三)近代农民职业分化的特点180

三、当代农民职业的分化183

(一)当代农民职业的构成183

(二)当代农民职业分化的背景199

(三)当代农民职业发展的趋势202

第四章 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205

一、封建社会农民的生产方式205

(一)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确立206

(二)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208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的生产方式222

(一)近代社会的封建土地关系223

(二)近代社会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22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的生产方式235

(一)“耕者有其田”236

(二)劳动互助组织239

(三)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242

四、社会主义农民的生产方式243

(一)农业合作化244

(二)人民公社化246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49

(四)农业规模经营252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254

第五章 中国农民的理想追求259

一、农民的政治理想259

(一)源远流长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思想259

(二)农业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265

(三)对农业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超越269

二、农民的政治实践275

(一)轰轰烈烈的古代旧式农民起义276

(二)英勇悲壮的近代农民运动287

(三)彪炳史册的现代农民革命290

(四)波澜壮阔的当代农民巨变298

三、农民的价值观念301

(一)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301

(二)农民价值观念的时代更新306

第六章 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310

一、户籍管理310

(一)户籍制度的起源311

(二)户籍制度的逐步完善312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户籍管理314

二、民风与民俗315

(一)社会风俗315

(二)社会道德规范324

(三)世风日新331

三、婚姻与家庭334

(一)婚约方式335

(二)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338

(三)农村家庭的组织方式340

(四)农村家庭的管理方式342

(五)近代婚姻与家庭的演变343

四、迷信与禁忌346

(一)迷信的起源346

(二)风水与迷信351

(三)宗教和迷信的程序和仪式357

(四)宗教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362

五、休闲生活365

(一)闲暇时间的分布365

(二)个人娱乐367

(三)社区娱乐369

六、农民生活方式演变的特点371

(一)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渐进性371

(三)新旧反复的交替性373

(二)由城市到乡村的辐射性373

第七章 中国的农耕文明375

一、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及其特点375

(一)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375

(二)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379

(三)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383

二、古代农耕文明的主要内容385

(一)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385

(二)手工业技术与技能390

(三)古代农民的文化创造393

三、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进397

(一)农耕文明的衰落397

(二)东西方文明在农村的冲突与融合399

(三)现代农业文明的兴起403

第八章 奔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民408

一、农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408

(一)农民的现代化要求409

(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416

(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426

二、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431

(一)政治优势431

(二)经济优势434

(三)实践优势437

(四)环境优势438

三、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包袱441

(一)人口数量大,走向现代化的负担沉重441

(二)人口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443

(三)农村宗法组织的复燃,是走向现代化的重大障碍446

(四)外部因素的制约增大了现代化的困难447

四、大力推进农村、农民现代化的进程449

(一)农村工业化450

(二)农村城市化453

(三)农村政治民主化457

(四)农民素质文明化460

主要参考书目463

后记4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