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遗产到资源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遗产到资源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4694778.jpg)
- 方李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349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人文资源-研究报告-西北地区;人文资源-研究报告-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遗产到资源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一、有关课题中“人文资源”一词的定义1
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国际背景4
三、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中的矛盾6
四、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缘起与意义7
五、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当今思考9
六、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11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西北人文资源14
一、西北的历史变迁与人文资源环境数据库开发14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20
(一)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20
(二)历史上对西北之开发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24
(三)当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建议29
三、西北人文景观资源31
(一)西北五省(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类型与分布31
(二)西北五省(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分述35
四、西北人口资源42
(一)悠久的历史与人口变化42
(二)西北五省(区)人口资源的基本特点42
五、西北民俗资源综述45
(一)多元生态与多元文化45
(二)渗透在生产与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47
(三)现代话语下的西北民俗资源展望51
六、西北民间音乐资源综述52
(一)西北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52
(二)西北民间音乐资源价值的初步认识及现状评估54
七、西北民间美术资源综述55
(一)独具特色的西部民间绘画56
(二)丰富多彩的民间雕塑59
八、西北民间工艺资源综述63
(一)西北工艺文化的历史源流63
(二)西北民间工艺的种类及其分布66
(三)西北民间工艺资源的价值及其面临的问题71
九、西北民间戏曲资源综述73
(一)中国戏曲文化源于西部74
(二)西部是我国戏曲文化积淀最深厚、遗产最丰富的地区76
(三)西部戏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78
十、西北民间舞蹈资源综述81
(一)西北民间舞蹈的特点82
(二)多姿多彩的西北各省(区)民间舞蹈83
十一、西北文物与考古资源综述92
(一)石器时代的西北文物93
(二)青铜时代的西北文物94
(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西北文物95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西北文物99
(五)近代以来的西北文物101
第三章 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103
一、概述103
二、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理论与主要观点104
(一)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学术背景104
(二)对西部人文资源的再认识106
(三)关注西部文化生态108
(四)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重组110
三、西部传统戏曲的生存现状考察112
(一)陕西汉中地区汉调二黄和汉调桄桄剧团的考察112
(二)陕西渭南地区民间戏曲的考察114
(三)陇东道情、皮影考察119
(四)乌兰召村“呼图克沁”仪式展演的考察120
(五)民间藏戏《公保多吉听法》的考察123
四、西部民间宗教现状考察125
(一)陕西渭北地区的阿寿药王崇祀考察125
(二)太兴山民间宗教考察132
(三)云南地区的原始宗教134
(四)俄罗斯族的东正教135
五、西部传统民间习俗活动考察136
(一)陕西千阳县跑马会考察136
(二)榆林传统葬礼仪式考察139
(三)陕北民间祈雨仪式考察141
(四)青海湖“祭海”仪式考察141
(五)三川土族“纳顿”仪式的考察142
(六)藏族人的禁忌与生态关系的考察143
(七)关中地区传统民俗活动的考察145
六、西部民间手工艺生存现状的考察146
(一)陕北剪纸的生存现状考察146
(二)陕北剪纸与农民生活关系的考察149
(三)陕北剪纸中动物象征意义的考察151
(四)陕西乡俗刺绣的发展历程考察152
(五)陈炉镇陶瓷工艺发展现状考察155
(六)凤翔泥塑生存现状考察156
(七)三兆村民间灯笼制作工艺和销售情况的考察162
(八)藏区传统金属工艺的生存现状考察163
七、西北舞蹈资源的现状考察165
(一)陕北民间舞蹈现存状态考察165
(二)“陕北秧歌”考察166
(三)陕北秧歌艺人李增恒访谈166
(四)青海省黄南藏族祭祀舞蹈“於菟”的考察167
(五)西北地区回族“宴席舞”生存现状考察168
(六)秦安千户乡王咀村“传神”仪式考察169
(七)甘肃民族民间舞蹈资源考察169
(八)青海蒙古族舞蹈考察171
(九)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民间舞蹈的历史及现状考察172
八、陕西建筑文化资源现存状况考察173
(一)陕南民居考察174
(二)陕北民居考察 ]76
(三)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宅保护过程的考察179
九、西北少数民族民间习俗与信仰的考察181
(一)白马藏族的信仰考察181
(二)白马藏族“朝格”仪式的考察182
(三)“家西番”民俗文化重构过程的考察186
(四)河湟地区“社火”和“花儿”演唱习俗考察188
(五)“觉囊派”寺院尊奉习俗与活动的考察191
(六)甘肃省天水地区伏羲公祭大典考察192
(七)甘肃临潭龙神赛会考察196
(八)宁夏回族自治区服饰民俗考察199
(九)维吾尔族萨满信仰现状考察200
十、关中民间工艺资源和农民生活202
(一)周至、户县木匠手艺人生存状态的考察202
(二)和阳簸箕编织手艺的考察203
(三)凤翔、千阳、陇县三地的扎笤帚业考察203
(四)合阳县传统手工农具考察204
(五)凤翔、陇县手工制鞋技艺和宝鸡手工修理业考察204
(六)韩城市师氏制秤世家三代人的生活史考察205
(七)铁器匠人生存现状考察205
(八)周至、户县手工织布业现状考察206
(九)饸饹机形态变迁考察206
(十)凤翔乡村麦秆编制工艺考察207
(十一)凤翔、陇县豆腐制作工艺考察207
(十二)凤翔、千阳、陇县乡村民居考察207
(十三)渭北农家仓储方式变迁的考察209
(十四)渭南地区水设施变迁的考察209
(十五)户县、周至、眉县老家具的考察209
(十六)关中乡村娱乐考察210
(十七)乡村寺庙刺绣装饰考察211
(十八)周至县豆村祭祀献蜡古俗的考察211
(十九)户县、周至、眉县妇女嫁妆传统变迁考察212
(二十)凤翔县乡村灯具变迁的考察213
十一、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变迁213
(一)贵州从江县高增村侗族的变迁213
(二)高坡民族聚居地自然环境的改变214
(三)月亮山牯脏节考察215
(四)西江苗族文化考察216
(五)侗族“冲傩还愿”仪式考察216
(六)西南土著文化的衰落与复兴217
十二、西南人文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问题218
(一)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219
(二)泸沽湖摩梭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的考察221
(三)侗族原生文化旅游开发的考察和思考225
(四)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开发模式的考察228
十三、梭戛生态博物馆实践的经验230
(一)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考察的切入点230
(二)梭戛生态博物馆232
(三)生态博物馆建立后陇戛寨人生活的改变236
(四)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244
(五)与汉族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阵痛245
(六)年轻人的向往245
(七)生态博物馆能够让生活停止流动吗246
第四章 国外经验与国内对策254
一、概述254
二、西部人文资源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259
(一)研究西部人文资源保护需要厘清的几个范畴25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紧迫性问题263
(三)西部人文资源保护的主旨264
(四)西部人文资源保护规范的健全与完善——权利、义务分配和救济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完善268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72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几个概念评析273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27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279
四、欧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经验282
(一)欧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沿革282
(二)欧美国家对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等概念的使用和界定285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287
(四)欧美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89
五、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经验290
(一)日本国家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290
(二)与文化政策相关的法律292
(三)日本的文化财保护制度及其经验294
六、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经验296
(一)韩国文化财保护导论296
(二)韩国文化财保护立法的沿革298
(三)韩国文化财保护的经验301
七、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资产保护制度301
(一)“文化遗产”与“文化资产”的概念辨析301
(二)台湾地区文化资产保护制度的沿革303
(三)对台湾地区文化资产保护制度三对核心关系的剖析305
八、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经验307
(一)我国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307
(二)我国民间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313
(三)结论315
第五章 归纳与总结323
一、在课题研究中逐步厘清的几个概念32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所遭遇的特殊语境325
三、西部人文资源所面临的状况327
(一)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状况327
(二)西部人文环境变化状况328
(三)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重构329
(四)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所产生的矛盾331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33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332
(二)发掘和利用民间力量,由一元保护走向多元保护333
(三)全面普查与重点研究结合334
(四)新农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35
五、结束语338
后记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