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
  • 马正元主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2569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10

第一篇 地理89

第一章 区域89

第一节 位置面积89

一 位置89

二 面积89

第二节 疆界90

一 国界90

二 省界90

三 州界91

第二章 建置92

第一节 沿革92

第二节 区划94

一 行政区划94

二 县乡地域94

第三章 辖县98

第一节 文山县98

一 自然环境98

二 建置99

三 人口99

四 经济100

五 文化102

六 乡镇105

第二节 砚山县107

一 自然环境107

二 建置108

三 人口108

四 经济108

五 文化111

六 乡镇112

第三节 西畴县113

一 自然环境113

二 建置114

三 人口115

四 经济115

五 文化117

六 乡镇119

第四节 麻栗坡县121

一 自然环境121

二 建置122

三 人口122

四 经济123

五 文化125

六 乡镇128

第五节 马关县130

一 自然环境130

二 建置131

三 人口131

四 经济132

五 文化134

六 乡镇137

第六节 丘北县139

一 自然环境139

二 建置140

三 人口141

四 经济141

五 文化143

六 乡镇145

第七节 广南县147

一 自然环境147

二 建置148

三 人口148

四 经济149

五 文化152

六 乡镇153

第八节 富宁县156

一 自然环境156

二 建置157

三 人口157

四 经济158

五 文化159

六 乡镇162

第四章 自然环境165

第一节 地质165

一 地史165

二 地层165

三 岩石168

四 区域构造169

第二节 地貌172

一 地形 地势172

二 构造侵蚀地貌173

三 剥蚀地貌173

四 溶蚀侵蚀地貌173

五 岩溶地貌173

六 盆地174

七 堆积地貌174

第三节 山脉174

一 走向174

二 山峰175

第四节 水文181

一 河流181

二 暗河 断河183

三 湖塘泉瀑184

四 水质186

第五节 土壤188

一 类型188

二 分布188

第六节 气候194

一 特征194

二 光能194

三 热量198

四 霜期198

五 水分201

六 风205

第七节 物候206

第八节 自然灾害208

一 旱灾208

二 洪涝211

三 霜 雪 低温216

四 冰雹219

五 地震 风暴 雷击222

六 生物灾害224

七 病害225

第五章 自然资源226

第一节 土地226

第二节 水资源227

第三节 植物229

一 概貌229

二 林木230

三 花卉232

四 竹233

五 药用植物234

六 食用菌234

七 草235

八 藤、蕨类235

第四节 动物236

第五节 矿产240

第六章 风景名胜244

第一节 省级风景名胜区244

一 文山老君山风景名胜区244

二 广南八宝风景名胜区248

三 丘北普者黑风景区252

四 砚山浴仙湖风景区252

五 罗汉山省级森林公园253

六 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254

第二节 其他著名风景区254

一 桥城254

二 莲城255

三 天生桥溶洞群255

四 柳井溶洞257

五 寿星洞258

六 皇姑坟258

七 城子山公园258

八 水围寺259

九 半边寺259

十 冲头雾海259

十一 狮子山溶洞259

十二 彩云公园260

十三 红旗水库260

十四 七星湖260

十五 清华溶洞261

十六 西洒仙人洞261

十七 龙老仙人洞261

十八 小河洞261

十九 鱼水园262

二十 六郎洞262

二十一 仙龙洞263

二十二 大王岩崖画263

第三节 异景264

一 天门岚霞264

二 地下竹林264

三 塔顶琼枝264

四 白露鱼舔石265

五 风洞265

六 喊泉265

七 龙蟠树266

八 鸟王山266

九 鸳鸯峡266

十 鱼蛇清泉267

十一 疯龙潭267

十二 响鼓洞267

十三 千年古树268

十四 独眼龙潭268

第二篇 人口271

第一章 变化271

第一节 发展271

第二节 分布277

一 县277

二 城镇279

三 农业和非农业281

四 密度284

第二章 管理287

第一节 户籍287

第二节 迁移288

第三节 普查291

一 第一次人口普查291

二 第二次人口普查291

三 第三次人口普查292

四 百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调查292

五 第四次人口普查293

第三章 构成295

第一节 性别295

第二节 年龄297

第三节 民族302

第四节 文化306

第五节 职业309

第六节 婚姻313

第七节 家庭315

第四章 计划生育319

第一节 组织机构319

第二节 宣传教育321

第三节 政策法规324

第四节 节育措施326

第五节 成效327

一 观念转变327

二 调控水平提高328

三 社会效益显著330

第三篇 民族335

第一章 汉族335

第一节 源流335

一 族源335

二 分布336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336

一 社会形态336

二 经济形态337

三 生产劳作337

第三节 文化艺术338

一 语言文字338

二 文学艺术338

第四节 生活习俗339

一 饮食339

二 服饰339

三 居住340

第五节 风俗340

一 婚姻340

二 家庭341

三 丧葬341

四 节庆342

五 礼俗343

六 禁忌343

第六节 宗教信仰344

第二章 壮族345

第一节 源流345

一 族源345

二 族称346

三 分布347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349

一 社会形态349

二 经济形态350

第三节 文化艺术351

一 语言351

二 文字353

三 文学艺术354

第四节 生活习俗357

一 饮食357

二 服饰358

三 居住359

第五节 风俗360

一 婚姻360

二 家庭363

三 节庆363

四 礼俗368

五 丧葬368

六 禁忌370

第六节 宗教信仰371

一 自然崇拜371

二 祖先崇拜371

三 多神崇拜372

四 宗教372

第三章 苗族374

第一节 源流374

一 族源374

二 族称374

三 分布374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375

一 社会形态375

二 经济形态376

三 生产劳作377

第三节 文化艺术377

一 语言文字377

二 文学379

三 艺术380

第四节 生活习俗381

一 饮食381

二 服饰381

三 居住382

第五节 风俗382

一 婚姻382

二 家庭383

三 丧葬383

四 节庆384

五 礼俗385

六 禁忌385

第六节 宗教信仰385

一 自然崇拜385

二 祖先崇拜386

三 多神崇拜386

四 天主教386

第四章 彝族387

第一节 源流387

一 族源387

二 分布39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392

一 社会形态392

二 经济形态393

第三节 文化艺术394

一 语言文字394

二 文学395

三 音乐397

四 舞蹈397

第四节 生活习俗398

一 饮食398

二 服饰399

三 居住400

第五节 风俗401

一 婚姻401

二 家庭401

三 礼俗402

四 节庆402

五 丧葬404

第六节 宗教信仰406

一 图腾崇拜406

二 宗教406

第五章 瑶族408

第一节 源流408

一 族源408

二 族称408

三 分布408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09

一 社会形态409

二 经济形态410

第三节 文化艺术411

一 语言文字411

二 古籍411

三 歌谣412

四 故事412

五 舞蹈413

六 工艺413

第四节 生活习俗413

一 饮食413

二 服饰414

三 居住414

第五节 风俗415

一 婚姻415

二 家庭416

三 节庆416

四 礼俗417

五 度戒417

六 禁忌418

七 丧葬418

第六节 宗教信仰418

第六章 回族420

第一节 源流420

一 族源420

二 族称420

三 分布420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21

一 社会形态421

二 经济形态421

三 生产劳作422

第三节 文化艺术423

一 语言文字423

二 文学423

第四节 生活习俗424

一 饮食424

二 服饰424

三 居住424

第五节 风俗425

一 婚姻425

二 家庭425

三 丧葬(归真)426

四 节庆426

五 礼俗426

六 禁忌427

第六节 宗教信仰427

第七章 傣族428

第一节 源流428

一 族源428

二 族称428

三 分布428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29

一 社会形态429

二 经济形态430

第三节 文化艺术430

一 语言文字430

二 故事430

三 民歌431

四 舞蹈431

五 艺术431

第四节 生活习俗432

一 饮食432

二 服饰432

三 居住433

第五节 风俗433

一 婚姻433

二 家庭434

三 节庆434

四 祝寿435

五 禁忌436

六 丧葬436

第六节 宗教信仰436

第八章 白族438

第一节 源流438

一 族源438

二 族称438

三 分布439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39

一 社会形态439

二 经济形态440

三 生产劳作440

第三节 文化艺术441

一 语言文字441

二 文学441

三 艺术441

第四节 生活习俗442

一 饮食442

二 服饰442

三 居住443

第五节 风俗443

一 婚姻443

二 家庭444

三 丧葬444

四 节庆444

五 礼俗445

六 禁忌445

第六节 宗教信仰446

第九章 蒙古族447

第一节 源流447

一 族源447

二 分布448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49

第三节 文化艺术450

第四节 生活习俗450

一 饮食450

二 服饰450

三 居住451

第五节 风俗451

一 婚姻451

二 家庭451

三 丧葬452

四 节庆452

五 礼俗452

第六节 宗教信仰453

第十章 布依族454

第一节 源流454

一 族源454

二 族称454

三 分布454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55

一 社会形态455

二 经济形态455

第三节 文化艺术455

一 语言文字455

二 文学艺术456

第四节 生活习俗456

一 饮食456

二 服饰456

三 居住457

第五节 风俗457

一 婚姻457

二 节庆458

三 礼俗458

四 禁忌459

五 丧葬459

第六节 宗教信仰459

第十一章 仡佬族460

第一节 源流460

一 族源460

二 族称460

三 支系460

四 分布46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形态462

一 社会形态462

二 经济形态463

三 生产劳作463

第三节 文化艺术463

一 语言文字463

二 文学464

三 艺术465

第四节 生活习俗465

一 饮食465

二 服饰466

三 居住466

第五节 风俗466

一 婚姻466

二 家庭467

三 丧葬467

四 节庆468

五 礼俗468

六 禁忌469

第六节 宗教信仰469

第十二章 民族工作470

第一节 贯彻民族政策470

第二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73

第三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4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