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伦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伦理学
  • 陈延斌,任越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603551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汉语-成语词典-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伦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道德基本理论第一章 导论3

一、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3

(一)道德、伦理概念的内涵及演变3

(二)伦理学的由来及研究对象5

(三)伦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9

二、道德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精神动力11

三、学习伦理学的意义和根本方法14

(一)学习伦理学的意义15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18

第二章 人类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21

一、中国伦理思想发展概况21

(一)春秋战国时期22

(二)汉唐时期28

(三)宋元明清时期31

(四)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35

二、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概况37

(一)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37

(二)中世纪基督教的伦理思想42

(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45

(四)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49

三、唯物史观导致了伦理学的根本变革58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58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62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性65

一、道德的起源65

(一)伦理学史上的几种道德起源说65

(二)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揭示68

二、道德的发展历程72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状况及其特点72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内容及特征76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79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82

三、道德演进的规律性86

(一)怎样理解道德发展的客观性86

(二)判断道德进步的方法和标准88

(三)道德规律的基本内容94

四、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人类道德遗产96

(一)优秀的人类道德遗产必须继承96

(二)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97

第四章 道德与社会生活及社会文明101

一、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物质文明101

(一)经济关系与道德变革101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发展105

(三)科学技术与道德进步111

二、道德与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文明118

(一)道德与政治118

(二)道德与法律123

三、道德与社会精神生活及精神文明128

(一)道德与文艺129

(二)道德与宗教133

(三)道德文明在社会精神文明中的地位136

第二编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第五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概述141

一、人类崭新道德类型的产生和发展141

(一)共产主义道德类型产生的基础141

(二)共产主义道德的三个发展阶段144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探索146

(一)道德规范体系是社会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146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147

三、当前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155

(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155

(二)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157

(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158

(四)与人类道德文明相融合165

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框架167

(一)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框架的要件168

(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在结构170

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172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172

(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依据172

(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174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核心的两个问题176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178

(一)集体主义的形成和集体主义概念的发展179

(二)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依据181

(三)集体主义的内涵要求184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188

(五)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19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要求与基本规范195

一、“五爱”: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195

(一)热爱祖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96

(二)热爱人民,忧乐天下203

(三)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204

(四)热爱科学,尊重和捍卫真理210

(五)热爱社会主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14

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216

(一)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216

(二)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219

(三)关于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几个问题225

第八章 社会基本生活领域的道德原则与规范229

一、各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原则229

(一)经济生活领域:诚信原则229

(二)政治生活领域:公正原则233

(三)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领域:人道原则235

(四)职业生活领域:敬业原则238

(五)家庭生活领域:睦亲互助原则240

二、职业道德242

(一)职业道德的产生及其一般特征243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246

三、家庭美德250

(一)爱情本质、特征和恋爱道德准则250

(二)婚姻道德和性道德准则258

(三)亲情道德的基本准则263

四、社会公德265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与基本特征266

(二)社会公德的准则体系268

第九章 社会主义道德与人类道德273

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人类共同道德体系建设提供良好前提273

二、全球化背景下普世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276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普世伦理诉求277

(二)普世伦理的基本原则278

(三)普世伦理规范体系建构的原则280

三、人类共同道德规范体系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284

(一)生态伦理284

(二)生命伦理288

(三)信息伦理292

第十章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与公民道德建设298

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298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298

(二)多元性与主导性300

(三)先进性与广泛性301

(四)稳定性与变革性302

二、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303

(一)家庭德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303

(二)学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工程307

(三)单位培训和社会课堂的濡染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定型工程309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若干机制315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导向机制316

(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有机统一的机制320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调控机制321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321

第三编 道德实践与道德人格塑造第十一章 道德实践与道德品质333

一、道德实践在道德品质培养中的地位333

(一)道德实践的涵义333

(二)道德实践的原则335

二、道德品质的构成339

第十二章 道德认知的提升与道德情感的培养342

一、道德认知的提升342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342

(二)道德认知的过程和发展方法343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345

(一)道德情感的涵义、功能和作用345

(二)道德情感的主要范畴346

(三)提升道德情感的途径方法359

第十三章 道德意志的磨练与道德信念的铸造361

一、道德意志的磨练361

(一)道德意志的涵义与规定性361

(二)道德意志活动的过程364

二、道德信念的铸造366

(一)道德信念的构成368

(二)道德信念形成的阶段368

(三)道德信念的特征369

第十四章 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调节372

一、道德行为概说372

(一)道德行为的内涵及其特征372

(二)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积淀376

二、道德行为的选择379

(一)道德选择的可能与条件379

(二)道德选择的自由与责任383

(三)道德选择的冲突与实现386

三、道德行为的调节391

(一)内在调节:良心391

(二)外在调节:政治、法律、风尚、传统习惯、舆论395

第十五章 道德行为的评价399

一、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与基本特征399

(一)道德评价的涵义399

(二)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400

(三)道德评价的基本特征404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406

(一)道德评价有无统一标准406

(二)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407

(三)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409

三、道德评价的依据411

(一)道德行为构成的基本因素411

(二)两种对立的道德评价依据412

(三)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道德评价的科学依据415

四、道德评价的方式与作用422

(一)道德评价的方式422

(二)道德评价的作用430

五、特殊时境的道德评价434

(一)境遇伦理的提出及其涵义434

(二)境遇伦理的要求与评价435

第十六章 道德人格的塑造439

一、人格与道德人格439

(一)道德人格的涵义及特征439

(二)道德人格的构成要素441

(三)时代需要新型的道德人格442

二、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444

(一)道德教育与道德环境熏陶:外在途径444

(二)道德修养:内在途径450

三、道德境界及其提升459

(一)人格境界与理想人格459

(二)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境界461

(三)理想人格境界的实现462

第十七章 人生价值取向与“至善”追求464

一、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464

(一)人的本质464

(二)人生价值471

二、人生态度475

(一)对几种消极人生态度的剖析475

(二)无产阶级的人生态度479

三、树立高尚的价值观480

四、追求至善境界是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484

后记4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