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西艺术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江西艺术史 上
  • 钱贵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360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16页
  • 文件大小:229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艺术史-江西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江西艺术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一、原始文化零散初生时期4

二、方国文化兴起及中原文化影响时期8

三、与中原文化全面融合时期15

1.秦汉以后,人才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域勃兴起来16

2.与先秦时代江西地区思想蒙昧的情形截然不同,这个时期各类精神文化应运而生,别具创造17

3.大一统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新19

四、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繁盛时期25

(一)江西唐代以来杰出人才与江西文化艺术创造的主体25

1.唐以来江西具有代表性的人才群现象25

2.江西各类人才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各领风骚”的重大贡献27

3.书院教育是江西“代有才人出”的主要原因40

(二)唐代以来江西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类艺术及其价值44

1.江西宗教与艺术44

2.江西音乐舞蹈艺术47

3.江西建筑艺术52

4.江西陶瓷艺术59

5.江西工艺美术62

6.江西戏曲艺术66

简短的总结69

先秦卷71

第一章 先秦实用工艺74

第一节 凿石为器74

第二节 骨、蚌器的加工76

第三节 玉器的琢磨76

一、石器时代的玉器77

二、商周时期的玉器77

(一)礼器玉器78

(二)仪仗玉器78

(三)玉佩饰78

(四)其他玉器79

三、琢玉工艺的完善80

(一)玉器的钻孔工艺81

(二)高超的掏雕工艺81

(三)广泛应用的镶嵌工艺81

四、商周玉器的艺术特征82

(一)与良渚玉器风格的比较82

(二)与中原玉器风格的比较83

(三)赣鄱出土玉器的特征83

第四节 杰出的青铜艺术84

一、青铜艺术的繁荣84

二、吴城、新干大洋洲青铜器85

(一)吴城青铜器的铸造85

(二)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铸造86

(三)吴城、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地域特色87

(四)丰富的装饰纹样88

第五节 早期的纺绩印染工艺91

一、骨针和纺轮91

二、纺织技术的进步92

三、完备的纺织器具92

四、精美的丝麻印染织品93

第六节 竹木工艺94

一、瑞昌铜岭出土的竹木器94

二、贵溪崖墓出土的竹木器95

三、髹漆工艺96

四、精细的竹编96

第二章 先秦建筑98

第一节 史前的建筑活动98

一、早期的栖止之所98

(一)萍乡竹山园洞遗址98

(二)乐平涌山岩洞遗址99

(三)万年仙人洞遗址99

二、先民建筑艺术的地域特点99

(一)早期建筑的结构布局100

(二)建筑创造力的独特展现100

(三)半穴居建筑与中原半穴居建筑的比较101

三、从“屋顶形陶塑”看干阑式建筑101

四、早期建筑的空间构成102

五、居住规则与公共建筑的形成103

第二节 商周至战国建筑103

一、城邑遗址104

(一)筑卫城遗址104

(二)樟树商代吴城遗址105

(三)德安陈家墩商周城堡遗址105

(四)新干牛头城遗址105

(五)新干界埠战国古城遗址105

二、土作、土木混作建筑出现106

(一)吴城的城防工程106

(二)吴城的土作道路107

(三)制陶窑炉108

(四)采矿建筑109

(五)粮储建筑110

(六)农田沟洫与汲水建筑111

三、墓葬的形制和规模111

(一)新干商代大墓的形制111

(二)春秋战国墓葬112

第三章 先秦印纹陶114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软陶艺术115

一、万年仙人洞原始粗砂陶器118

(一)万年仙人洞粗陶的艺术价值118

(二)万年仙人洞粗陶的制作年代119

二、修水山背文化泥质黑陶120

三、樊城堆磨光陶和彩陶121

第二节 商周时代的硬陶艺术123

一、万年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125

(一)肖家山墓葬印纹陶器125

(二)角山窑址陶器125

二、吴城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128

(一)吴城陶器的质地与器形128

(二)风格多样的装饰艺术128

(三)陶器生产的规范化129

(四)原始瓷的萌芽与创造130

三、神墩类型遗址陶器的风格130

四、磨盘墩类型遗址陶器的风格131

五、仙水岩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132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器133

第四章 先秦音乐舞蹈135

第一节 出土的先秦乐器135

第二节 出土双人面神器与早期舞蹈137

第五章 与甲骨文时代相当的文字符号139

第一节 最早的文字符号139

一、吴城与角山陶文139

(一)吴城陶文字符号140

(二)角山陶文与数字符号141

(三)其他地区的陶文符号141

二、陶文的书写特点142

第二节 商周陶文的审美追求143

秦汉卷145

第一章 汉镜等工艺148

第一节 铜镜艺术148

一、赣鄱铸镜始于汉代149

二、汉镜的工艺149

(一)透光镜的铸造150

(二)高浮雕、鎏金铸镜150

三、汉镜纹饰151

第二节 墓葬滑石器皿151

第三节 玉雕和象牙雕刻152

第二章 城邑及其他建筑153

第一节 城邑的兴筑153

一、豫章城153

二、湓城154

三、鄡阳城154

四、南壄城155

五、昌邑城155

第二节 其他建筑156

一、第宅建筑156

二、墓葬建筑157

三、窑炉建筑157

第三章 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的过渡159

第一节 遂川秦代印纹陶罐159

第二节 西汉陶瓷器160

一、西汉早期陶瓷器161

二、西汉中期陶瓷器161

三、西汉晚期陶瓷器162

第三节 东汉瓷塑162

一、东汉早期陶瓷器的特征162

二、东汉中晚期陶瓷器的特征163

第四节 东汉陶瓷窑址163

一、丰城港塘窑址164

二、分宜东汉窑址164

第四章 礼乐传播与乐府歌诗166

第一节 礼乐的传播166

第二节 相和歌167

第五章 萌芽中的书法艺术168

第一节 陶罐及青铜钫上的文字168

第二节 汉镜、铜印上的文字169

第三节 秦汉钱币上的文字170

第四节 汉砖、陶瓷上的文字171

第五节 汉代江西书法的特点171

第六节 端庄古朴的汉代篆刻172

第六章 俑雕与墓砖雕刻174

第一节 人物及动物俑雕174

第二节 汉墓砖刻175

一、花纹砖176

二、画像砖176

(一)黎川、萍乡等地画像砖176

(二)赣州武陵画像砖177

魏晋南北朝卷179

第一章 金属与漆器工艺的进步182

第一节 铜镜的铸造与纹饰182

第二节 其他金属工艺184

一、金银饰品184

二、铜工艺品184

三、南昌、大余墓铁器185

第三节 源自民间的漆器工艺185

一、东吴高荣墓漆器186

二、南昌晋代墓漆器风格186

第二章 城邑愈兴,寺观勃现188

第一节 城邑建筑188

一、豫章城扩建门楼188

二、孙奋城、齐王城、椒丘城189

三、浔阳郡的城邑190

四、具有战略意义的白口城193

第二节 寺庙与道观建筑193

一、见于文献中的早期寺庙与佛塔194

二、六朝时期建造的佛寺195

三、道教宫观建筑198

第三节 墓葬建筑199

一、墓葬遗址分布概况199

二、墓葬的建筑特色200

(一)纹饰丰富的建筑用砖200

(二)砌筑工艺201

(三)典型墓葬建筑201

第三章 洪州窑的初创与青瓷的发展204

第一节 洪州窑的制瓷工艺204

第二节 两晋前后墓葬出土陶瓷207

一、三国墓葬青瓷器208

二、西晋墓葬青瓷器209

三、东晋墓葬青瓷器210

四、南朝墓葬青瓷器211

第四章 音乐的多样呈现214

第一节 雅乐的传播214

第二节 鼓吹乐215

第三节 陶潜与音乐217

第四节 “吴声”和“西曲”218

一、豫章女子夜唱《子夜歌》218

二、《乌夜啼》219

三、《寻阳乐》220

第五节 初兴的佛教音乐220

一、初期的佛教音乐221

二、东林寺“唱导”大师慧远222

三、庐山寺“转读”大师道慧223

第六节 陆修静与道教音乐223

第五章 民间舞蹈的盛行225

第一节 江南流行的舞蹈225

第二节 民间逐除活动226

第三节 道教仪式中的舞蹈成分226

第六章 随意质朴的早期书法228

第一节 铜镜、印章上的文字228

第二节 墨书文字229

第三节 质朴的砖瓦铭文231

第四节 成熟的西晋题刻232

第五节 六朝书法的特色232

第七章 墓葬雕塑234

第一节 南昌出土的陶塑234

第二节 精美的动物雕塑235

第三节 墓砖刻236

一、南昌六朝墓砖刻236

二、萍乡晋墓砖刻236

隋唐五代卷239

第一章 各具风采的金属工艺242

第一节 丰富的金属矿藏242

第二节 发达的金属冶铸业244

第三节 多姿多彩的铜镜245

一、各地发现的唐镜245

(一)各式八棱形镜246

(二)圆形铜镜247

(三)海兽葡萄纹镜247

二、唐镜的艺术风格248

第四节 其他金属工艺品249

一、永新墓雕镂精致的青铜器物249

二、瑞昌僧人墓鎏金工艺品249

三、靖安宝峰寺“鎏金塔式银盖罐”250

第二章 重镇星列,名寺栉比251

第一节 城镇建筑251

一、从治所到皇都的洪州城251

二、江州城的重修253

三、“江湖枢键,岭峤咽喉”:虔州城253

四、其他城市的改建254

(一)“局署狴帑、环回星列”:抚州城254

(二)“阛阓栉比”:袁州城255

(三)“崇墉截汉、峭崿凌云”:南城县城255

第二节 亭台楼阁256

一、登临揽胜之阁:滕王阁256

二、迎风述怀之境:浔阳楼、干越亭257

三、逸情雅致的草堂与竹舍258

第三节 宗教建筑258

一、佛寺建筑259

(一)庐山寺院259

(二)其他名寺261

二、道观建筑262

(一)庐山观宇262

(二)其他名观264

第四节 文庙、城隍庙265

第五节 大庾岭驿道266

第六节 堪舆大师杨筠松266

第三章 蓬勃发展的陶瓷艺术268

第一节 以洪州窑为代表的隋唐青瓷268

一、洪州窑遗址的发现269

二、洪州窑遗址的分布270

三、洪州窑青瓷的主要特征与制瓷工艺270

(一)胎釉的特征270

(二)烧造工艺271

(三)造型工艺272

(四)装饰工艺272

四、洪州窑的制瓷地位273

第二节 景德镇窑“莹缜如玉”的白瓷273

一、以“假玉器”著称的景德镇窑274

二、景德镇窑初期的繁荣275

三、景德镇窑白瓷的地位276

第三节 墓葬出土的精美瓷器277

一、出土隋代青瓷器277

二、出土唐代瓷器277

三、出土五代瓷器278

第四章 歌谣千里,钟鼓万家280

第一节 许和子与张好好280

第二节 滕王阁上唱伊州281

第三节 白居易《琵琶行》282

第四节 琴家在江西的活动283

第五节 笙与筝的流行286

第六节 乐府歌的创作287

第七节 民歌与曲子词288

第八节 宗教音乐290

第五章 《柘枝》舞的传入与民舞的盛行293

第一节 滕王阁上演的舞蹈293

第二节 卢肇两首舞赋所描绘的舞蹈295

第三节 千姿百态的燕乐舞蹈297

第四节 庶民市井舞蹈298

第五节 唐代南丰傩300

第六章 绘事异彩缤纷,巨擘开宗立派302

第一节 晚年寓居玉山的阎立本305

第二节 绘画名家在庐山的画迹306

一、吴道子“铁线观音像”306

二、张孝师归宗寺《地狱变相图》308

三、卢楞伽东林寺画308

四、九天使者庙画309

五、荆浩《匡庐图》309

第三节 贯休在江西的创作活动310

一、贯休在江西310

二、艺术创作与画迹312

三、《十六罗汉图》的风格特征313

四、《十六罗汉图》对后世的影响315

第四节 江南山水画鼻祖董源315

一、江南山水画开宗立派316

二、艺术历程与画迹317

(一)足以乱真的人物画317

(二)栩栩如生的翎毛禽兽画317

(三)山水画的新样式318

三、董源山水之妙异322

四、皴法对后世的影响323

第五节 淡墨轻岚僧巨然324

一、师法董源325

二、传世名作325

三、袭创画体,蔚为时风327

第六节 董、巨画派的发展与影响328

第七节 宫廷画家曹仲玄、蔡润329

一、画风细密精致的曹仲玄329

二、善画舟船江河的蔡润330

第八节 李元婴、励归真花鸟画331

一、李元婴《滕王蛱蝶图》331

二、励归真善画牛虎鹰雀332

第九节 野逸花鸟大师徐熙332

一、名噪于时,画崇于世333

二、创“落墨”之法333

三、“徐黄体异”之论334

四、宫闱乡野,尽在毫端335

(一)野逸题材335

(二)富贵题材337

五、后继之笔衍染成派337

第十节 李颇墨竹自生风338

第十一节 文人题画诗339

一、施肩吾题画诗339

二、郑谷题画诗340

第七章 《麻姑仙坛记》等珍贵书法342

第一节 流寓书家之墨迹342

一、欧阳询饶州《书心经》342

二、李邕庐山《东林寺碑》343

三、颜真卿留赣碑刻与题词344

(一)南城《麻姑仙坛记》344

(二)庐山秀峰寺《大唐中兴颂并序》345

(三)《东林寺题名》、《西林寺题名》346

(四)《靖居寺题名》346

(五)其他碑铭347

四、刘禹锡《杨岐山碑》347

五、白居易书“花径”347

六、柳公权《复东林寺碑》、《天下清规》348

七、陈舜俞《庐山记》中的隋唐碑刻349

第二节 “名臣书家”钟绍京350

一、《灵飞经》等书法作品350

二、书法艺术特色351

第三节 卢肇传“拨镫法”352

第四节 僧人书法家贯休与献上人353

一、贯休草书353

二、“狂僧狂草”献上人354

第八章 通天岩、南岩寺雕刻355

第一节 赣州通天岩佛像355

第二节 弋阳南岩寺佛像356

第三节 寺庙中的雕刻356

第四节 墓葬俑雕358

一、竹俑、木俑358

二、素胎、三彩陶俑358

宋代卷361

第一章 地方工艺的日益隆盛364

第一节 成熟的铸镜工艺365

一、铸造精良的宋镜365

(一)造型各异366

(二)特形镜367

二、宋镜的制作工艺与装饰技巧367

(一)唐宋过渡时期铜镜的装饰368

(二)宋镜的装饰风格368

(三)铸镜名家370

三、宋镜的文化内涵370

第二节 铜、铁等金属工艺371

一、铜质象棋371

二、成熟的铜、铁制工艺372

(一)南丰发现的铜、铁工艺品372

(二)鄱阳出土铜质文房用具372

(三)南昌出土青铜瓶与瓜形炉373

第三节 华贵的金、银艺术品373

一、金银矿的开采373

二、器形丰富、质地优良374

(一)乐安窖藏百件银器374

(二)星子窖藏银器375

(三)南昌出土菱形刻花银盘375

(四)南丰出土的金佛像与银塔376

(五)各地出土的金银饰品376

三、金银器工艺与艺术风格377

第四节 上饶玉带板制玉工艺378

第五节 织造与服饰艺术379

一、德安周氏墓出土的纺织品380

二、精湛的织造工艺381

(一)罗纹织物的织造工艺381

(二)提花织物——绮的织造工艺382

(三)丝织物——绫的织造工艺382

(四)细麻布的织造工艺382

三、德安周氏墓织物的印染与装饰工艺383

(一)染缬法的应用383

(二)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利用384

(三)丝织品的装饰纹样384

四、宋代服饰的特点与裁剪工艺385

(一)德安周氏墓服饰的裁剪工艺385

(二)德安周氏墓的精致鞋、袜、荷包386

(三)周氏墓服饰的特点387

第六节 印刷工艺与装帧艺术388

一、繁盛的刻书业388

(一)袁州刻本389

(二)赣州刻本390

(三)抚州刻本390

二、赣版书籍的雕版、装帧艺术391

第二章 经济教育黄金时代的建筑393

第一节 城市393

一、洪州城的扩建393

二、赣州城的建造395

三、重修信州城397

四、“务令坚险”的州城398

(一)袁州城398

(二)抚州城399

第二节 书院与官学建筑的兴盛399

一、发达的书院建筑400

(一)宋初家族式书院建筑400

(二)白鹿洞书院401

(三)南宋的书院建筑403

二、官学建筑405

第三节 楼阁亭台407

一、滕王阁的重建407

二、各地的楼阁亭台408

第四节 民间建筑410

一、义门陈氏家族建筑群410

二、祠堂412

三、路桥414

(一)道路414

(二)桥梁415

第五节 宗教建筑416

一、道教宫观416

(一)九天使者庙易为太平兴国宫417

(二)玉隆万寿宫的修葺417

(三)麻姑山仙都观的重修418

(四)阁皂山道教建筑的鼎盛时期419

(五)海内琳宫之冠的龙虎山天师府419

二、佛家寺院420

三、佛塔424

第三章 制瓷业空前繁荣425

第一节 有“饶玉”美称的景德镇窑青白瓷425

一、景德镇窑与青白瓷窑系426

二、景德镇窑生产的贡瓷427

三、青白瓷的艺术特点427

(一)日常生活用器类428

(二)艺术陈设赏玩类432

(三)宗教明器神煞类433

四、青白瓷的装饰艺术434

(一)植物类434

(二)动物类435

(三)人物山水类435

第二节 以黑釉瓷和彩绘瓷著称的吉州窑436

一、吉州窑的规模436

二、吉州窑瓷器的釉色与装饰艺术437

(一)黑釉瓷437

(二)褐色彩绘瓷440

(三)素胎瓷塑441

(四)青瓷类441

(五)乳白釉瓷类441

(六)绿釉瓷类442

第四章 江西文人对音乐的贡献443

第一节 江西文人的礼乐思想443

一、书院的音乐教育444

二、陈彭年的礼乐思想444

三、王钦若的音乐创作445

四、刘敞的礼乐思想445

五、王安石《礼乐论》与音乐创作446

六、曾肇厘正礼乐制度446

七、杨万里《乐论》447

八、朱熹与“声诗”之学448

第二节 律吕研究449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市民音乐452

一、豫章:“层城歌舞秋风牙”453

二、九江:“楼歌压市管弦飞”454

三、临川:“芙蓉堂中醉歌舞”454

四、丰城:“蛾眉对歌舞凉伊”455

第四节 江西琴派455

一、欧阳修弹琴456

(一)琴道、琴艺456

(二)琴与人456

(三)《醉翁吟》的填辞与谱声457

二、黄庭坚与琴458

三、女琴家崇德君458

四、孔武仲论琴乐459

五、朱熹与琴460

六、文天祥与琴460

第五节 姜夔的曲词音乐461

一、姜夔使用的记谱法461

二、填词作品与自度曲463

(一)填词作品463

(二)自度曲465

第六节 民歌468

一、欸乃歌与竹枝词468

二、文人笔下的田歌和茶歌470

三、讽喻歌与山歌472

第五章 民舞与傩风475

第一节 欧阳修、洪适等笔下的舞蹈475

一、“柘枝”与“浑脱”476

二、从“拂霓裳”看“转踏”478

三、“贪看六幺花十八”478

四、“伊州”、“梁州”与“石州”480

五、“队舞”由群舞向情节舞蹈的演变481

第二节 妓乐舞蹈483

第三节 民间灯彩舞蹈484

第四节 赣傩的风格485

第六章 “鼓子词”与“说话”488

第一节 曲艺的形成与发展488

第二节 宋代江西曲艺的发展491

一、曲艺演出场所与“路歧”491

(一)曲艺演出场所491

(二)“路歧”艺人的演唱活动494

二、欧阳修的“鼓子词”及其影响495

(一)《渔家傲·十二月鼓子词》496

(二)《采桑子·西湖好》497

(三)欧阳修“鼓子词”的价值498

三、罗烨的《醉翁谈录》及其“说话”理论499

(一)罗烨与《醉翁谈录》499

(二)《醉翁谈录》的“说话”理论501

第七章 文人画蔚为风气505

第一节 宫廷画院中的江西籍画家505

一、“野逸”画派的继承人徐崇嗣兄弟506

二、宫廷画家厉昭庆、艾宣、韩佑508

(一)人物画家厉昭庆508

(二)花鸟画家艾宣、韩佑509

第二节 江西画家与文人画510

第三节 墨梅画家扬无咎511

一、扬无咎始创白描“墨梅”511

二、扬无咎的画迹及艺术成就512

三、扬无咎墨梅的风格特征513

四、扬氏墨梅派的形成及影响514

第四节 扬氏墨梅之衍传515

一、创倒晕法的汤正仲515

二、嫡传弟子徐禹功516

三、扬季衡及乡里刘梦良517

四、“三奇”李英才517

第五节 江西墨竹518

一、“神工妙手”李夫人518

二、刘延世520

第六节 陈容一绝“墨龙”520

第七节 徐友《清济贯河图》522

第八节 刘讷写真“江右传神”523

第九节 僧道画家524

第十节 其他画家526

第十一节 江西题材的绘画527

一、《莲社十八贤图》527

二、《虎溪三笑图》529

三、陶渊明题材画529

四、《庐山图》530

第十二节 乐平墓葬壁画531

第十三节 江西文人论画532

一、欧阳修的审美观对文人画的影响533

二、黄庭坚题画诗文中的美学思想536

(一)画之“韵”536

(二)画家之得妙于心538

(三)画之“神似”539

(四)画之笔墨法度540

(五)画之自然天成541

三、人物画论:陈郁《论写心》542

四、扬无咎、汤正仲花鸟画论543

五、著述中的画评543

(一)释惠洪题跋543

(二)朱熹题跋544

(三)罗大经《鹤林玉露》544

(四)赵希鹄《洞天清录集》544

(五)曾敏行《独醒杂志》545

第八章 书法大家竞相涌现546

第一节 欧阳修创一家书风546

一、书法作品和碑刻546

(一)《自书诗文稿》547

(二)《灼艾帖》547

(三)《集古录跋尾》547

(四)《上恩帖》547

(五)碑刻在赣地的遗存548

二、倡导“求其用意”与“尚意”书风548

三、《集古录跋尾》等著作的书论及金石学549

(一)“学书为乐”,“任之自然”549

(二)嗜古尚法,“自成一家”551

(三)“以碑证史”的“开创之功”551

第二节 “宋四家”之黄庭坚552

一、黄庭坚书法及其影响552

(一)黄庭坚书法创作历程553

(二)黄庭坚存世墨迹及艺术特色553

(三)黄庭坚书法对后人的影响557

二、碑刻及摩崖石刻557

(一)碑刻558

(二)摩崖石刻559

三、山谷论书559

(一)心悟论560

(二)韵胜论562

第三节 王安石“书法奇古”563

第四节 朱熹书法564

一、雄强典雅的书法风格564

(一)今存主要墨迹564

(二)石刻、碑刻566

二、朱熹论书法568

(一)以人论书,书见其人568

(二)雍和静重,中庸气度568

(三)精妙醇古,意象萧散569

第五节 书法理论家姜夔569

一、书法创作569

二、书法理论570

(一)古法神韵:书体的源头与特征570

(二)风神意蕴:书法的美学风格572

(三)自然真趣:用笔、用墨和临摹的方法技巧574

第六节 “潇洒率直”的书家文天祥576

一、现存墨迹576

二、文天祥青原山石刻576

第七节 其他书法家及其墨迹577

第八节 其他金石家、书论家和书画鉴定家578

一、辑录碑刻“最精博”的洪适578

二、书画鉴定家赵希鹄578

三、董更《书录》579

第九节 两宋江西石刻遗存579

一、摩崖石刻579

(一)罗田岩石刻579

(二)章岩摩崖题刻及碑刻580

(三)五龙岩摩崖石刻580

二、墓志与碑刻580

三、苏轼、苏辙书法石刻581

第九章 多样化的世俗雕塑582

第一节 俑雕582

一、白瓷俑雕582

(一)戏俑582

(二)风俗俑584

(三)生活俑584

二、素胎瓷俑雕585

(一)人物俑585

(二)神煞俑586

第二节 永和窑小品雕塑588

一、小玩具瓷雕588

二、小房屋雕塑589

第三节 金溪仪卫性石雕590

第四节 宗教雕刻591

一、通天岩宋代佛像591

二、南岩寺十八罗汉591

三、阁皂山道教石刻591

(一)石墓西壁雕刻庑殿顶观宇592

(二)北壁人物雕刻592

(三)南壁人物雕刻592

第五节 雕塑名匠592

一、李仲宁592

二、舒翁、舒娇593

第十章 多元戏曲因子与南戏入赣594

第一节 江西戏曲与地方文化594

一、赣傩595

二、佛教595

三、道教596

第二节 雅文学的俗化及对戏曲的影响598

一、欧阳修鼓子词与宋四六598

二、黄庭坚曲词与鼓笛令599

三、曾布、董颖大曲601

四、杨万里《归去来辞引》603

第三节 志怪小说、话本说唱与戏曲606

一、洪迈《夷坚志》606

(一)宋杂剧在赣地的活动606

(二)后世戏曲的改编607

二、罗烨话本说唱专著《醉翁谈录》608

第四节 南宋时期南戏入赣613

一、文物考古有关南戏入赣的信息613

二、《水云村稿》有关南戏入赣的记载615

(一)关于“戏曲”之首见615

(二)南戏在江西的地方化616

(三)北宋“教坊遗曲”入赣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