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3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3册
  • 高明编 著
  • 出版社: 中华文化基金会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17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12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3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章 军事1

第一节 兵制1

壹 周代兵制1

贰 春秋齐国兵制2

叁 战国秦国兵制3

肆 秦代兵制4

伍 两汉兵制5

一 京师军(南北军)8

二 郡国兵12

三 屯田兵(边防军)14

陆 三国兵制16

一 魏兵制16

二 吴兵制19

三 蜀兵制19

柒 两晋兵制21

捌 北朝兵制22

一 北魏兵制22

二 北周兵制24

玖 隋代兵制25

拾 唐代兵制26

一 府兵26

二 彍骑29

三 方镇30

四 北衙诸军30

拾壹 宋代兵制32

一 禁军34

二 厢军35

三 乡兵36

四 蕃兵36

拾贰 元代兵制37

拾叁 明代兵制39

拾肆 清代兵制46

一 牛彔与四旗46

二 八旗47

三 绿营49

四 团练49

五 新军52

六 水师54

七 海军55

拾伍 现行兵制56

一 兵役制度56

二 政战制度58

三 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制度59

第二节 军校60

壹 陆军学校60

一 武备学堂60

二 陆军小学堂63

三 陆军中学堂66

四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7

五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67

六 陆军步兵学校90

七 陆军财务经理学校91

八 陆军工兵学校91

九 陆军通信兵学校92

十 陆军兵工学校92

十一 运输学校93

十二 陆军士官学校93

十三 陆军大学93

十四 陆军炮兵学校94

十五 陆军装甲兵学校94

贰 海军学校95

一 福州船政学堂95

二 黄埔海军学校95

三 水师学堂96

四 烟台海军学校97

五 青岛海军学校97

六 海军电雷学校98

七 海军军官学校98

八 海军陆战队学校99

九 海军士官学校99

叁 空军学校100

一 空军军官学校100

二 空军防空学校100

三 空军机械学校101

四 空军通信电子学校101

五 空军幼年学校102

肆 三军综合学校102

一 国防医学院102

二 宪兵学校103

三 政治作战学校104

四 中正理工学院104

五 国防管理学校105

六 中正国防干部预备学校105

第三节 战役106

壹 黄帝106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106

贰 夏106

一 夏启与有扈氏甘之战106

二 夏少康复国之战107

叁 商107

汤伐桀鸣条之战107

肆 西周108

一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108

二 周公东征之役108

三 成王东征之役109

四 犬戎袭破西周之役109

伍 春秋110

一 周郑繻葛之战110

二 鲁齐长勺之战110

三 齐桓公北伐山戎之战110

四 齐桓公伐楚召陵之战111

五 秦晋韩原之战111

六 楚宋泓水之战112

七 晋楚城濮之战113

八 秦晋殽之战113

九 晋楚邲之战113

十 晋齐鞍之战114

十一 晋秦麻隧之战114

十二 晋楚鄢陵之战115

十三 晋楚争郑之战115

十四 晋齐平阴之战116

十五 齐晋太行之战117

十六 吴楚鸡父之战117

十七 吴破楚入郢之战118

十八 吴伐越槜李之战118

十九 越吴夫椒(会稽)之战119

二十 越灭吴之战119

陆 战国120

一 齐魏桂陵之战120

二 齐魏马陵之战120

三 燕乐毅伐齐之战121

四 齐田单即墨复国之役121

五 秦伐韩魏伊阙之役122

六 秦破楚拔郢之战122

七 秦伐赵魏华阳之战123

八 秦赵阏与之战123

九 秦赵长平之战124

十 信陵君救赵之战124

十一 信陵君河外破秦之战125

柒 秦125

一 秦灭赵之战126

二 秦灭燕之战126

三 秦灭魏之战127

四 秦灭楚之战127

五 秦灭齐之战128

六 蒙恬北逐匈奴之战128

七 章邯击灭陈胜之战128

八 项羽破章邯救赵钜鹿之战129

九 刘邦入秦之战129

捌 西汉130

一 刘邦袭秦之战130

二 楚汉彭城之战131

三 楚汉成皋之战131

四 韩信井陉之战132

五 韩信潍水之战132

六 韩信垓下之战133

七 高帝击匈奴平城白登之战133

八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134

九 卫青出高阙击匈奴右贤王之战134

十 卫青出定襄击匈奴之战135

十一 霍去病出陇西袭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之战135

十二 汉匈奴漠北大决战136

十三 汉与乌孙共击匈奴之战136

玖 东汉137

一 光武(秀)破新莽昆阳之战137

二 光武中兴之战137

三 窦固北征匈奴之战138

四 班超平定西域之战138

五 窦宪征北匈奴之役139

拾 三国139

一 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之战139

二 刘备、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战140

三 刘备入蜀之战140

四 刘备北取汉中之战141

五 吴蜀荆州之战141

六 吴蜀猇亭之战142

七 诸葛亮伐魏之战143

八 魏灭蜀之战143

拾壹 两晋143

一 西晋灭吴之战143

二 西晋八王之乱144

三 匈奴刘汉(前赵)灭西晋之战145

四 五胡乱华145

五 桓温灭蜀汉之战146

六 桓温伐秦之战146

七 桓温伐燕之战147

八 前秦灭燕之战147

九 东晋前秦淝水之战148

十 后燕后魏参合陂之战148

十一 后燕后魏平城之战149

十二 桓玄篡晋之战149

十三 刘裕讨桓玄建康之战150

十四 刘裕讨桓玄荆州之战150

十五 刘裕灭南燕之战150

十六 刘裕灭后秦之战151

拾贰 南北朝151

一 魏陷滑台虎牢之战151

二 宋北伐魏之战152

三 宋魏盱眙之战152

四 宋明帝讨晋安王子勋之战153

五 萧道成两次平乱之战153

六 魏齐诸战役154

七 魏伐梁之战155

八 魏梁长期战争155

九 东西魏诸战役155

十 北周灭北齐之战156

拾叁 隋157

一 隋文帝灭陈之战157

二 隋炀帝东征高丽之战157

拾肆 唐158

一 唐代开国之战158

二 唐征东突厥之战158

三 唐征薛延陀之战159

四 唐征吐谷浑之战159

五 唐征高昌之战160

六 唐征龟兹之战160

七 唐征西突厥之战161

八 唐征高丽之战162

九 唐征百济之战162

十 安史之乱163

十一 黄巢之乱163

拾伍 宋164

一 宋开国统一中国诸战役164

二 宋太宗征辽高梁河之战164

三 宋夏好水川之战165

四 狄青平侬智高之战165

五 金灭辽之战166

六 金灭北宋之战166

七 宋金郾城及朱仙镇之战167

八 宋金采石之战168

拾陆 元168

一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之战168

二 铁木真灭克烈部王罕之战169

三 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169

四 成吉思汗五征西夏之战170

五 成吉思汗侵金乌沙堡、会河堡之战170

六 成吉思汗侵金居庸关、中都之战171

七 木华黎北征辽西171

八 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之战172

九 蒙古灭金之战172

十 拔都征俄罗斯及匈牙利之战173

十一 旭烈兀征波斯之战173

十二 窝阔台侵宋之战174

十三 忽必烈侵大理、鄂州之战174

十四 忽必烈灭宋之战175

拾柒 明175

一 朱洪武开国诸战役175

二 明太祖北伐统一诸战役176

三 明太祖远征漠北之战177

四 燕王篡夺帝位之战178

五 明成祖北征塞外之战178

六 郑和下西洋之役178

七 明英宗土木之变179

八 明宪宗平定内乱诸战役179

九 明武宗平定内乱诸战役180

十 明世宗攘外抵御俺答诸战役181

十一 明世宗东南沿海平倭寇诸战役181

十二 明援朝鲜抗日本诸战役182

十三 明与后金(清)诸战役182

十四 郑成功抗清复明诸战役183

十五 郑成功东征台湾诸战役183

拾捌 清184

一 清世祖平定三藩之乱184

二 清平定内外蒙古之战185

三 清平定准噶尔之战185

四 乾隆平定回疆之战185

五 乾隆征缅甸之战186

六 清平定西藏及征廓尔喀之战186

七 乾隆征安南之战187

八 清平捻党之乱187

九 清平太平天国之乱188

十 左宗棠平西北回乱189

十一 中英鸦片战争189

十二 英法联军之役190

十三 中法安南之战190

十四 中日甲午之战191

十五 八国联军攻犯北京之战191

拾玖 民国192

一 创建民国诸战役192

(一)广州之役192

(二)惠州之役193

(三)潮州黄冈之役193

(四)惠州七女湖之役194

(五)钦廉之役195

(六)镇南关之役195

(七)钦廉上思之役196

(八)云南河口之役196

(九)广州新军之役197

(一〇)广州三二九黄花冈之役198

(二)辛亥武昌之役198

二 北伐统一诸战役199

(一)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之役199

(二)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之役200

(三)武汉会战200

(四)南昌会战201

(五)龙潭会战201

(六)鲁南会战202

(七)济南会战202

三 安内剿匪诸战役203

(一)国民革命军五次剿匪之役203

(二)豫鄂皖三省围剿204

(三)长程追剿204

(四)西北围剿205

四 对日抗战诸战役205

(一)九一八东北事变205

(二)一二八淞沪之战206

(三)七七卢沟桥事变206

(四)淞沪会战207

(五)徐州会战208

(六)武汉会战208

(七)长沙会战209

(八)上高会战209

(九)常德会战210

(一〇)长衡会战210

(一一)湘西会战211

(一二)桂柳反攻作战211

五 戡乱复国诸战役212

(一)规复张垣之战212

(二)规复延安之战212

(三)四平街会战213

(四)南麻作战214

(五)平津作战214

(六)徐蚌会战215

(七)上海保卫战215

(八)太原保卫战216

(九)金门古宁头保卫战216

(一〇)一江山防守战217

(一一)八二三金门炮战217

第四节 兵家218

壹 兵家小传218

一 周218

(一)姜太公吕尚218

(二)孙武219

(三)管仲220

(四)范蠡220

(五)吴起221

(六)司马穣苴222

(七)乐毅223

(八)李牧223

(九)廉颇224

(一〇)田单225

(一一)孙膑226

(一二)白起226

二 秦227

蒙恬228

三 西汉228

(一)张良228

(二)韩信228

(三)周亚夫229

(四)李广230

(五)卫青231

(六)霍去病232

(七)赵充国232

四 东汉233

(一)邓禹233

(二)冯异234

(三)吴汉234

(四)马援235

(五)班超235

(六)皇甫嵩236

五 三国——蜀汉237

(一)诸葛亮237

(二)关羽237

(三)张飞238

(四)马超238

(五)黄忠238

(六)赵云239

三国——魏239

(一)张辽239

(二)司马懿240

三国——吴240

(一)周瑜240

(二)吕蒙240

(三)陆逊241

六 晋241

(一)羊祜241

(二)杜预242

(三)陶侃242

(四)谢玄243

七 北周243

韦孝宽243

八 隋244

长孙晟244

九 唐245

(一)李孝恭245

(二)尉迟恭245

(三)李靖246

(四)李绩246

(五)薛仁贵246

(六)李光弼247

(七)郭子仪247

十 宋248

(一)曹彬248

(二)狄青248

(三)宗泽249

(四)岳飞249

(五)韩世忠250

(六)刘锜250

(七)吴玠251

(八)吴璘251

十一 元252

(一)拔都(巴秃)252

(二)伯颜252

十二 明253

(一)徐达253

(二)常遇春254

(三)王守仁254

(四)戚继光254

(五)袁崇焕255

(六)郑成功256

十三 清256

(一)年羹尧256

(二)林则徐257

(三)曾国藩257

(四)胡林翼258

(五)左宗棠258

(六)李鸿章259

(七)刘铭传259

贰 兵家简表259

第五节 兵书276

壹 武经七书提要276

一 六韬276

二 孙子277

三 吴子277

四 尉缭子278

五 司马法279

六 黄石公三略279

七 李卫公问对280

贰 武经七书注本简表281

叁 兵书简表283

肆 民国以来之兵书302

第六节 兵学304

壹 战争与国防304

一 战争304

二 战争十大原则、国军教战总则306

三 战争本质、战争指导、战争计划318

四 全面战争、局部战争、冷战、热战319

五 总体战、国力总合战320

六 思想战、心理战、政治战、经济战、宣传战、情报战321

七 国防思想、国防要素322

八 国防政策、国防方针、国防计划、国防力量322

九 国防经济、国防资源、国防教育323

十 国家利益、国家目标、基本国家目标、特定国家目标324

十一 国防线、国境守备325

贰 组织与制度325

一 统帅、统帅权、最高统帅325

二 指挥权、指挥基本原则、指挥机构、指挥官326

三 指挥所、指挥部、指挥组328

四 统一指挥、统一指挥官329

五 联合指挥权、联合行政指挥部、同盟远征军331

六 命令系统、军令管区、军政府、绥靖区331

叁 战略与战术332

一 战略、大战略、国家战略333

二 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心理战略334

三 军事战略、军种战略、野战战略、战区战略335

四 战略单位、战略预备队336

五 战略集中、战略分进、战略攻势337

六 战略正面、战略要地、战略要点、战略要线、战略物资338

七 战役、战役计划、作战序列339

八 绪战、先制、先制战340

九 战区、作战地境341

十 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利害转换线342

十一 会战、会战单位343

十二 战术、战术单位、战斗、战斗区343

十三 主攻、佯攻、佯动、决战、中央突破、迂回345

十四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46

十五 歼灭、扫荡347

十六 制海权、两栖作战、制空权、战略空军、战术空军347

肆 指挥参谋业务348

一 指挥、参谋研究348

二 立案假定、状况判断、作战研究、作战构想349

三 计划大纲、作战计划、行政计划、计划作为训令350

四 政战参谋、后勤、勤务单位、后勤区351

伍 动员与总动员352

一 动员、国家总动员、军事动员352

二 军政管区、兵役管区、军管区、师管区、团管区353

三 服役、延役、退役(伍)、常备兵役、预备役、国民兵役354

四 动员区分、部分动员、特别动员、应急动员、紧急编成356

五 预备干部、留守业务、留守部队、复员357

第六章 法律359

第一节 中国法学之起源与流变359

壹创始期—自远古迄战国359

一 总论359

二 法典362

三 刑法366

四 民法368

贰 发达期—自秦迄南北朝370

一 总论370

二 法典372

三 刑法374

四 民法377

叁 确立期—自隋迄清378

一 总论378

二 法典380

三 刑法383

四 民法388

肆 变革期—清末以来393

一 刑律之起草394

二 民法之创制395

三 诉讼法之起草396

四 法院编制法之起草396

五 清末宪政之演进396

第二节 历代法典之分类及篇目397

壹 周代397

一 刑事诉讼与刑法398

二 礼制与民法400

贰 秦代403

叁 汉代403

一 汉令403

二 汉科404

三 汉比404

四 春秋折狱405

五 刑罚制度405

六 民法409

肆 魏晋南北朝411

一 魏代411

二 晋代411

三 南朝413

四 北朝415

伍 隋代417

一 开皇元年律417

二 开皇三年律418

三 大业律418

四 令419

五 格、式419

陆 唐代420

一 唐律420

二 其他423

柒 五代424

捌 宋代424

玖 辽金二代425

一 辽425

二 金426

拾 元代427

拾壹 明代427

一 大明律427

二 会典428

拾贰 清代429

一 大清律集解附例429

二 会典与则例429

三 大清律例430

四 大清现行刑律430

五 大清新刑律430

六 大清民律草案431

七 商律432

八 大清刑事诉讼法432

第三节 历代法学家433

壹 先秦时期433

(一)公孙侨433

(二)邓析433

(三)公孙鞅433

(四)申不害434

(五)慎到434

(六)李悝434

(七)韩非435

贰 两汉时期435

(一)萧何435

(二)张苍435

(三)叔孙通436

(四)晁错436

(五)赵禹436

(六)张叔437

(七)张汤437

(八)杜周437

(九)杜延年438

(一〇)于定国438

(一一)路汤舒438

(一二)郑弘438

(一三)郭躬439

(一四)陈宠439

(一五)马融郑玄440

叁 魏晋南北朝时期440

(一)崔浩440

(二)游雅441

(三)胡方回441

(四)贾充441

(五)刘颂441

(六)裴頠442

(七)卫展442

(八)熊远442

(九)王莹443

(一〇)王亮443

(一一)沈约443

(一二)范云443

(一三)柳恽444

(一四)傅昭444

(一五)乐蔼444

(一六)许懋445

(一七)徐陵445

(一八)宗元饶445

(一九)苏绰446

肆 隋唐时期446

(一)牛弘446

(二)苏威446

(三)柳雄亮447

(四)李谔447

(五)高颎447

(六)郑译448

(七)杨素448

(八)刘文静448

(九)裴寂449

(一〇)房玄龄449

(一一)长孙无忌450

(一二)李敬玄450

(一三)刘仁轨450

(一四)韦安石451

(一五)岑羲451

(一六)许孟容451

(一七)狄兼谟452

(一八)萧瑀452

(一九)崔善为452

伍 宋金元时期453

(一)窦仪453

(二)柴成务453

(三)汪大猷453

(四)蔡洸454

(五)京镗454

(六)尼厖古鉴454

(七)董师中455

(八)奥屯忠孝455

(九)阎公贞455

(一〇)贾铉455

陆 明清时期456

(一)陶安456

(二)李善长456

(三)杨宪456

(四)傅瓛457

(五)刘基457

(六)吴时来457

(七)王诤458

(八)彭韶458

(九)关济458

(一〇)汪广洋459

(一一)胡惟庸459

(一二)宋濂459

(一三)刘惟谦460

(一四)周桢460

(一五)张玉书460

(一六)伍延芳460

(一七)沈家本461

(一八)刘坤一461

(一九)袁世凯461

(二〇)张之洞462

(二一)朱轼462

第四节 重要法学典籍462

壹 周代463

一 吕刑463

二 郑子产刑书与晋赵鞅刑鼎463

三 李悝法经463

贰 秦代464

叁 汉代465

一 九章律465

二 傍章465

二 越宫律与朝律465

四 其他466

肆 魏晋南北朝466

一 魏代466

二 晋代467

三 南朝467

四 北朝468

伍 隋代471

一 开皇元年律471

二 开皇三年律472

三 大业律472

四 开皇令472

五 大业令473

陆 唐代473

一 高祖武德律典473

二 太宗贞观律典473

三 高宗永徽律典474

四 高宗以后之律典475

柒 五代477

一 后梁477

二 后唐477

三 后晋478

四 后汉478

五 后周478

捌 宋代479

一 唐律479

二 刑统479

三 编敕480

四 法医学480

五 其他481

玖 辽金二代485

一 辽律典485

二 金律典486

拾 元代487

一 金泰和律487

二 至元新格487

三 风宪宏纲487

四 大元通制487

五 元典章488

六 至正条格488

拾壹 明代489

一 大明律489

二 问刑条例删定490

三 会典490

拾贰 清代490

一 大清律集解附例490

二 康熙会典491

三 雍正会典491

四 大清律例491

五 光绪会典491

六 大清现行刑律492

七 大清新刑律492

八 大清民律草案493

九 商律493

十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494

十一 行政法典494

拾叁 民国495

一 刑法之纂修495

二 民法之纂修496

三 诉讼法之纂修497

四 宪法之纂修498

第五节 历代典律之内容499

壹 先秦律及法家思想499

一 管仲500

二 商鞅500

三 韩非501

贰 秦律502

一 田律503

二 厩律503

三 仓律504

四 金布律506

五 关市律508

六 工律508

七 徭律510

八 司空律510

九 军爵律512

十 置吏律512

十一 效律512

十二 传食律513

十三 行书律513

十四 内史杂律514

十五 尉杂律515

十六 属邦律515

十七 刑罚律515

叁 汉律516

一 盗律516

二 贼律516

三 囚律516

四 捕律517

五 具律517

六 户律518

七 兴律519

八 厩律519

九 杂律519

肆 魏晋南北朝律519

一 魏律519

二 晋律520

三 南朝(宋齐律)522

四 南朝(梁律)523

五 南朝(陈律)524

六 北朝(北魏律)526

七 北朝(北齐律)528

八 北周律529

伍 隋律530

一 诉讼法制530

二 刑案实例及民刑事法制531

陆 唐律532

一 刑法总则532

二 刑法分则535

三 诉讼法制539

四 民法541

柒 五代律545

捌 宋律546

玖 辽金律549

一 辽律549

二 金律550

拾 元律550

一 刑法及刑事诉讼法550

二 民法及民事诉讼法551

拾壹 明律552

一 刑法552

二 诉讼法556

三 民法557

拾贰 清律558

一 刑法558

二 诉讼法562

三 民法564

第六节 现行法律566

壹 宪法566

一 总纲567

二 人民之权利义务568

三 国民大会570

四 总统572

五 行政573

六 立法575

七 司法577

八 考试578

九 监察578

十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580

十一 地方制度584

十二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586

十三 基本国策587

十四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591

贰 民法592

叁 民事诉讼法596

肆 刑法598

伍 刑事诉讼法602

陆 行政法604

一 内政604

三 军政605

三 地政605

四 财政606

五 经济606

六 人事607

七 教育607

八 专门职业607

九 行政救济及司法服务608

第七章 教育609

第一节 教育思想609

壹 中国教育思想概述609

一 教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重要性609

二 中国教育思想之要义611

贰 周代之教育思想620

叁 周代之教育思想家621

一 孔子之教育思想621

二 孟子之教育思想626

三 荀子之教育思想627

四 墨子之教育思想630

五 韩非之教育思想631

肆 秦代之教育思想632

伍 汉代之教育思想634

陆 汉代之教育思想家635

一 贾谊之教育思想635

二 董仲舒之教育思想637

三 刘向之教育思想638

四 王充之教育思想639

柒 魏晋南北朝之教育思想641

捌 魏晋南北朝之教育思想家642

一 颜之推之教育思想642

二 傅玄之教育思想644

玖 隋唐之教育思想644

拾 隋唐之教育思想家645

一 王通之教育思想645

二 韩愈之教育思想646

拾壹 宋元明之教育思想647

拾贰 宋元明之教育思想家649

一 胡瑗之教育思想649

二 周敦颐之教育思想650

三 张载之教育思想651

四 王安石之教育思想652

五 程颢之教育思想654

六 程颐之教育思想(附二程比较)654

七 朱熹之教育思想657

八 吕祖谦之教育思想661

九 陆九渊之教育思想(附朱陆比较)663

十 许衡之教育思想(元)665

十一 吴澄之教育思想668

十二 吴与弼之教育思想(明)668

十三 陈献章之教育思想669

十四 薛瑄之教育思想671

十五 王守仁之教育思想672

十六 刘宗周之教育思想674

拾叁 清代之教育思想675

拾肆 清代之教育思想家677

一 黄宗羲之教育思想677

二 顾炎武之教育思想678

三 王夫之之教育思想680

四 戴震之教育思想682

五 章学诚之教育思想684

六 张之洞之教育思想685

拾伍 近代之教育思想688

拾陆 民国以来之教育思想690

拾柒 民国以来之教育思想家692

一 梁启超之教育思想692

二 蔡元培之教育思想696

拾捌 附中国历代教育家生卒年表699

第二节 教育制度709

壹 虞、夏、商之教育概述709

贰 西周之教育制度710

一 教育政策(宗旨)710

二 教育行政(官署)711

三 学制系统712

叁 东周(春秋、战国)之教育状况721

一 官学之不振721

二 私学之兴起721

三 养士制之产生722

四 学术发达之原因723

肆 秦代之教育制度723

一 综论723

二 学制724

伍 两汉之教育制度725

一 教育政策725

二 教育行政726

三 学制系统726

陆 魏晋南北朝之教育制度731

一 综论731

二 曹魏之国学与乡学731

三 两晋之国学与乡学732

四 南朝之国学与乡学733

五 北朝之国学与乡学734

六 此时期之私学状况735

柒 隋代之教育制度735

一 教育政策735

二 教育行政736

三 学制系统737

捌 唐代之教育制度740

一 教育政策740

二 教育行政741

三 学制系统741

玖 宋代之教育制度750

一 教育政策750

二 教育行政750

三 学制系统751

拾 元代之教育制度760

一 教育政策760

二 教育行政761

三 学制系统761

拾壹 明代之教育制度767

一 教育政策767

二 教育行政768

三 学制系统769

拾贰 清代之教育制度773

一 教育政策773

二 教育行政774

三 学制系统775

拾叁 近代之教育制度784

一 近代教育之产生784

二 近代教育之特色785

三 新教育之进展786

拾肆 民国以来之教育制度796

一 教育之发展796

二 教育政策801

三 教育行政809

四 学制系统826

第三节 国民教育834

壹 幼稚教育834

一 萌芽期834

二 成长期835

三 现行期836

四 行政组织841

五 教育目标842

六 课程范围843

七 幼稚师资844

八 教育方法847

贰 国民小学教育848

一 民国以前国民小学教育概述848

二 民国成立以后推行国民小学教育状况850

三 国民小学教育之改革851

四 国民义务教育之延长855

五 国民小学之行政组织(附县市现行图)856

六 国民小学之课程864

七 国民小学之教学目标871

八 国民小学之训育目标872

九 国民小学之师资876

叁 国民中学教育878

一 国民中学设置之缘起与宗旨878

二 国民中学实施纲要879

三 国民中学实施条例881

四 国民中学教育之施行884

五 国民中学之设置原则887

六 国民中学之行政组织888

七 国民中学之课程890

八 国民中学之师资898

九 国民中学教育实施以来之成效902

十 国民教育法之比较903

第四节 中等教育912

壹 中等教育之重要性912

贰 民国以前中等教育之形成912

叁 民国以后中等教育之演进913

肆 中等教育目标之改进920

一 民国以前920

二 民国以后921

伍 中等学校之行政组织(附系统图)923

陆 中等学校之课程929

一 修订缘起930

二 修订原则930

三 教学科目和时间931

四 修订之特点936

柒 中等学校之师资940

捌 中等教育之训育944

第五节 专科、职业教育948

壹 专科教育948

一 专科教育制度之演进948

二 专科教育之行政组织957

三 专科学校之课程960

四 专科学校之师资969

五 专科学校之训育973

贰 职业教育974

一 职业教育之意义975

二 学制与规程之演进976

三 职业教育之分类984

四 职业教育之改进989

五 课程与教材991

六 师资1002

七 训育1004

第六节 高等教育1007

壹 高等教育之要义1007

贰 高等教育制度之演进1008

叁 高等教育之发展1025

肆 大学之行政组织1029

伍 大学课程之沿革1035

陆 大学课程之现状1041

柒 大学教职员之编制1044

捌 提高大学教师素质之措施1045

玖 大学之训导工作1047

拾 高等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中之地位1047

第七节 社会教育1051

壹 社会教育之意义1051

贰 社会教育之演进1053

叁 社会教育之实施原则1064

肆 社会教育之行政机构及职掌(附系统图)1070

伍 补习教育1072

一 补习教育概要1072

二 补习学校1078

陆 视听(电化)教育1081

一 沿革述要1081

二 社会视听教育1083

三 实验空中学校(附系统图)1088

柒 语文教育1092

一 推行经过1092

二 实施之成效1098

第八节 特殊教育1099

壹 特殊教育之意义1099

贰 特殊教育之沿革述要1100

叁 盲教育1108

一 台北市立盲聋学校(盲科)1108

二 省立台中启明学校1110

肆 聋教育1111

一 台北市立盲聋学校(聋科)1111

二 省立台南启聪学校1113

三 省立台中启聪学校1115

伍 肢体残障教育1117

陆 其他特殊教育1122

第九节 师范教育1125

壹 师范教育之缘起及演进1125

贰 现行师范学制1130

一 小学师资之训练1130

二 中等学校师资之训练1131

叁 高等师范教育1132

一 设置沿革1132

二 行政组织1138

三 课程之设计1139

四 中等教育之辅导1140

肆 专科师范教育1145

一 设置述要1145

二 行政组织1150

三 课程设计1152

四 训练标准1159

五 实习规程1162

六 服务要点1164

伍 师资训练1165

一 中等学校部分1165

二 国民小学部分11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