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入门歌诀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入门歌诀 第3版
  • 魏良行,倪正文,丁宪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071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中医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入门歌诀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本特点1

第一节 整体观念1

第二节 辨证论治1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3

第一节 阴阳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

(一)阴阳的对立3

(二)阴阳的互根3

(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4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5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5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6

第二节 五行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7

(一)五行的归类7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8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10

第三节 脏象10

一、五脏11

(一)心(附 心包络)11

(二)肝12

(三)脾12

(四)肺13

(五)肾(附 命门)13

二、六腑14

(一)小肠14

(二)胆14

(三)胃14

(四)大肠15

(五)膀胱15

(六)三焦15

三、奇恒之府15

(一)脑髓骨16

(二)脉16

(三)女子胞16

四、人的生成与发育16

(一)人之生成16

(二)脏腑盛衰与发育17

第四节 气血津液18

一、气18

(一)气的来源18

(二)气的分布与功能18

二、血19

三、精19

四、津液19

第五节 经络20

一、十二经脉20

(一)手太阴肺经21

(二)手阳明大肠经22

(三)足阳明胃经22

(四)足太阴脾经23

(五)手少阴心经23

(六)手太阳小肠经23

(七)足太阳膀胱经23

(八)足少阴肾经23

(九)手厥阴心包经24

(十)手少阳三焦经24

(十一)足少阳胆经24

(十二)足厥阴肝经24

二、奇经八脉24

(一)督脉25

(二)任脉25

(三)冲脉25

(四)带脉25

(五)阴跷、阳跷25

(六)阴维、阳维26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26

第三章 病因病机28

第一节 外伤28

一、外感六淫28

(一)风28

1.外风28

2.内风29

(二)寒29

1.外寒30

2.内寒30

(三)暑30

(四)湿31

1.外湿31

2.内湿31

(五)燥31

(六)火32

二、温病33

(一)概念33

(二)各论33

1.春温33

2.暑温34

3.湿温34

4.秋燥34

5.冬温34

6.温毒35

7.瘟疫35

三、创伤虫兽伤35

第二节 内伤35

一、七情太过35

二、饮食不节36

三、劳逸过度37

第四章 诊法38

第一节 望诊38

一、一般望诊38

(一)精神38

(二)气色38

(三)形态39

(四)男女老幼辨39

二、局部望诊40

(一)头部形态及面色40

(二)望舌40

1.舌质40

2.舌苔41

(三)斑疹白?41

1.斑疹41

2.白?41

(四)小儿指纹42

第二节  闻诊42

一、闻声音42

(一)语声42

(二)呼吸43

(三)咳嗽43

(四)呃逆43

(五)嗳气43

(六)语言43

二、嗅气味44

第三节  问诊44

一、问寒热44

(一)恶寒44

(二)发热45

(三)寒热往来45

二、问汗45

(一)有汗无汗45

(二)自汗盗汗45

(三)头面汗出45

(四)手足汗出45

(五)战汗46

(六)绝汗46

三、问饮食46

(一)渴饮46

(二)食欲46

(三)口味47

(四)呕吐47

四、问二便47

(一)大便47

(二)小便47

五、问头身48

(一)头部48

1.头痛48

2.眩晕48

3.耳鸣、耳聋49

(二)身躯49

六、问胸腹50

(一)胸胁部50

(二)脘腹部50

七、问睡眠50

(一)失眠50

(二)嗜睡51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51

(一)月经51

(二)带下51

(三)胎产51

九、小儿望、问、切52

第四节  切诊53

一、切脉53

(一)概念53

(二)病脉举例53

1.浮脉53

2.沉脉53

3.迟脉54

4.数脉54

5.虚脉54

6.滑脉54

7.涩脉54

8.洪脉54

9.细脉54

10.弦脉55

11.紧脉55

12.促脉55

13.结代脉55

二、触诊55

(一)温度55

(二)肿块55

第五章 辨证57

第一节 八纲辨证57

一、阴阳57

二、表里58

三、虚实59

四、寒热59

第二节 六经辨证60

一、太阳病证60

二、阳明病证61

三、少阳病证61

四、太阴病证61

五、少阴病证61

六、厥阴病证62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62

一、卫分病证62

二、气分病证62

三、营分病证63

四、血分病证63

第四节 三焦辨证63

一、上焦病证63

二、中焦病证63

三、下焦病证64

第五节 脏腑辨证64

一、心病证64

(一)虚证64

1.心气虚、心阳虚证64

2.心血虚、心阴虚证64

(二)实证65

1.心火上炎证65

2.痰迷心窍证65

3.心血瘀阻证65

二、肝病证65

(一)虚证65

1.肝阴虚证65

2.肝血虚证66

(二)实证66

1.肝气郁结证66

2.肝火上炎证66

3.肝风内动证66

4.寒凝肝脉证66

(三)兼证67

1.心肝血虚证67

2.肝胆湿热证67

3.肝胃不和证67

三、脾病证67

(一)虚证67

1.脾胃气虚证67

2.脾阳虚证68

3.脾阴虚证68

(二)实证68

1.寒湿困脾证68

2.脾胃湿热证68

(三)兼证68

1.心脾两虚证68

2.肝脾不调证69

四、肺病证69

(一)虚证69

1.肺气虚证69

2.肺阴虚证69

(二)实证69

1.风寒束肺证69

2.风热乘肺证69

3.燥热伤肺证70

4.痰浊阻肺证70

(三)兼证70

1.心肺气虚证70

2.肝火犯肺证70

3.肺脾两虚证70

五、肾病证71

(一)虚证71

1.肾阴虚证71

2.肾阳虚证71

3.肾不纳气证71

4.肾气不固证71

5.肾虚水泛证71

(二)兼证72

1.肺肾阴虚证72

2.心肾不交证72

3.肝肾阴虚证72

4.脾肾阳虚证72

六、胃病证73

(一)胃火炽盛证73

(二)胃阴不足证73

七、小肠病证73

(一)小肠虚寒证73

(二)小肠气痛证73

八、大肠病证74

(一)大肠湿热证74

(二)大肠液亏证74

九、膀胱病证74

(一)膀胱虚寒证74

(二)膀胱湿热证74

第六节 方剂辨证74

第六章 治疗原则77

第一节 治则内容77

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77

二、局部和整体77

三、治标与治本78

(一)治病求本78

(二)标本缓急78

四、正治与反治78

五、祛邪与扶正79

六、虚实补泻79

七、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80

八、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80

九、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81

第二节 治法应用81

一、汗法81

(一)适用范围81

(二)运用方法81

(三)注意事项81

二、吐法82

(一)适用范围82

(二)运用方法82

(三)注意事项82

三、下法82

(一)适用范围82

(二)运用方法82

(三)注意事项83

四、和法83

(一)适用范围83

(二)运用方法83

(三)注意事项83

五、温法84

(一)适用范围84

(二)运用方法84

(三)注意事项84

六、清法84

(一)适用范围84

(二)运用方法84

(三)注意事项85

七、补法85

(一)适用范围85

(二)运用方法85

(三)注意事项86

八、消法86

(一)适用范围86

(二)运用方法86

(三)注意事项86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87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88

第一节 中药的来源88

第二节 药物的性能88

一、四气五味88

二、升降浮沉89

三、归经90

第三节 药物炮制91

一、炮制目的91

二、炮制方法91

(一)火制法91

1.煅制91

2.炮制91

3.煨制92

4.炒制92

5.炙制92

(二)水制法92

1.漂制92

2.洗制92

3.水飞制93

(三)水火合制93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93

一、配伍93

二、用药禁忌93

三、剂量95

(一)药物功能、剂型与用量的关系95

(二)病情与用量的关系95

(三)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95

第八章 常用药物96

第一节 解表药96

一、发散风寒药96

二、发散风热药99

第二节 泻下药102

一、攻下药102

二、润下药104

三、逐水药105

第三节 驱虫药107

第四节 祛寒药108

第五节 清热药111

一、清热泻火药111

二、清热解毒药117

三、清热凉血药124

四、清热解暑药127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129

一、温化寒痰平喘药130

二、清热化痰平喘药133

三、润肺化痰平喘药135

第七节 理气药137

一、行气药138

二、降气药144

第八节 消导药146

第九节 理血药148

一、止血药148

二、活血祛瘀药154

第十节 理湿药160

一、芳香化湿药161

二、淡渗利湿药163

三、清热利尿药165

第十一节 祛风湿药168

第十二节 安神镇静抗痉厥药173

一、养心安神药173

二、重镇安神药175

三、祛风止痉药177

第十三节 开窍药181

第十四节 固涩药182

第十五节 补养药187

一、补气药187

二、补阳药192

三、补血药196

四、补阴药199

第九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203

第一节 组方原则203

第二节 配伍方法203

一、加强药效203

(一)两类相伍,相互协同增药效203

(二)两类相伍,各取所长增药效204

(三)两类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204

二、减少副作用205

第三节 辨证论治和加减205

第四节 方剂的剂型206

一、汤剂206

二、丸剂207

1.蜜丸207

2.水丸207

3.糊丸207

4.浓缩丸207

三、散剂208

四、膏滋208

五、酒剂209

六、片剂209

七、丹剂209

八、冲服剂209

九、注射剂210

十、其他210

第五节 中药的煎服法210

一、煎药法210

二、服用方法211

(一)服药时间211

(二)温服与冷服211

第十章 临床常用方剂213

第一节 解表剂213

一、辛温解表剂213

1.葱豉汤214

2.桂枝汤214

3.荆防败毒散214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15

5.香苏散215

6.柴葛解肌汤215

二、辛凉解表剂215

1.银翘散216

2.桑菊饮216

3.竹叶牛蒡汤216

4.升麻葛根汤217

三、补益解表剂217

1.参苏饮217

2.加减葳蕤汤218

第二节 清解剂218

一、清暑剂218

1.清络饮218

2.香薷饮218

3.藿香正气散219

4.清暑益气汤219

二、清热泻火剂219

1.白虎汤220

2.竹叶石膏汤220

3.栀子豉汤220

三、清热凉血剂220

1.清营汤221

2.犀角地黄汤221

3.化斑汤222

4.清瘟败毒散222

四、清热解毒剂222

1.普济消毒饮222

2.凉膈散223

3.五味消毒饮223

4.黄连解毒汤223

5.泻心汤223

6.宣毒发表汤224

7.四妙勇安汤224

8.六神丸224

五、清热养阴剂224

1.青蒿鳖甲汤225

2.桑杏汤225

3.沙参麦冬汤225

4.清燥救肺汤225

5.百合固金汤226

6.养阴清肺汤226

7.麦门冬汤226

8.增液汤226

9.补肺阿胶汤227

10.玉女煎227

11.抗白喉合剂227

六、清脏腑剂227

1.导赤散228

2.龙胆泻肝汤228

3.左金丸228

4.泻黄散229

5.泻白散229

6.白头翁汤229

7.黄芩汤229

8.芍药汤230

9.千金苇茎汤230

10.大黄牡丹皮汤230

第三节 和解剂230

一、和解少阳剂231

1.小柴胡汤231

2.蒿芩清胆汤231

3.达原饮231

4.葛根黄芩黄连汤231

5.清脾饮231

6.大柴胡汤232

7.防风通圣散232

二、调和肝脾剂232

1.四逆散233

2.柴胡四逆散233

3.逍遥散233

4.痛泻要方234

5.半夏泻心汤234

6.黄连汤234

第四节 泻下剂234

一、寒下剂234

1.大承气汤235

2.甘遂通结汤236

3.复方大承气汤236

二、温下剂236

1.温脾汤236

2.大黄附子汤237

3.三物备急丸237

三、润下剂237

1.五仁丸237

2.麻子仁丸238

3.黄龙汤238

四、逐水剂238

1.十枣汤238

2.控涎丹239

3.疏凿饮子239

第五节 安神镇静抗痉厥剂239

一、安神剂239

(一)养血安神剂240

1.酸枣仁汤240

2.天王补心丹240

3.甘麦大枣汤240

4.安神补心丸241

(二)重镇安神剂241

1.朱砂安神丸241

2.交泰丸241

3.磁朱丸241

4.安神定志丸241

二、息风解痉剂242

1.川芎茶调散243

2.牵正散243

3.镇肝熄风汤243

4.天麻钩藤饮243

5.羚羊钩藤汤244

6.地黄饮子244

7.羚羊角散244

8.建瓴汤244

9.玉真散245

10.撮风散245

11.五虎追风散245

第六节 开窍剂245

一、凉开剂245

1.安宫牛黄丸246

2.紫雪丹246

3.至宝丹246

二、温开剂246

1.苏合香丸246

2.玉枢丹247

3.冠心苏合丸247

4.通关散247

第七节 止咳化痰平喘剂247

一、止咳化痰剂248

1.杏苏散248

2.止嗽散248

3.清肺饮丸249

二、清热化痰剂249

1.清热化痰丸249

2.小陷胸汤249

3.礞石滚痰丸249

4.黛蛤散250

5.贝母瓜蒌散250

三、理气化痰剂250

1.半夏厚朴汤250

2.瓜蒌薤白汤250

3.顺气导痰汤250

四、温化寒痰剂251

1.二陈汤251

2.苓桂术甘汤252

五、止咳平喘剂252

1.麻黄汤252

2.麻杏石甘汤253

3.小青龙汤253

4.定喘汤253

5.平喘宁253

6.苏子降气汤254

7.葶苈大枣泻肺汤254

8.三子养亲汤254

9.射干麻黄汤254

第八节 理湿剂254

一、宣散风湿剂256

1.麻杏苡甘汤256

2.蠲痹饮256

3.独活寄生汤256

4.五积散256

5.小续命汤257

6.鸡鸣散257

7.附子汤257

二、清暑利湿剂257

1.六一散257

2.三仁汤258

3.霍朴夏苓汤258

三、燥湿化浊剂258

平胃散258

四、清热化湿剂259

1.八正散259

2.二妙散259

3.茵陈蒿汤260

4.宣痹汤260

5.栀子柏皮汤260

6.甘露消毒丹261

五、扶正化湿剂261

1.实脾饮261

2.五苓散261

3.五皮饮262

4.甘露饮262

5.黄芪防己汤262

6.萆薢分清饮262

7.防己茯苓汤262

8.真武汤263

第九节 理气剂263

一、行气解郁剂264

1.越鞠丸264

2.暖肝煎264

3.良附丸264

4.金铃子散264

5.橘核丸264

6.天台乌药散265

7.瓜蒌薤白白酒汤265

二、降气止逆剂265

1.橘皮竹茹汤265

2.旋覆代赭汤265

3.丁香柿蒂汤266

4.干姜人参半夏丸266

第十节 理血剂266

一、止血剂266

1.十灰散267

2.小蓟饮子267

3.四生丸267

4.咳血方267

5.槐花散268

6.槐角丸268

7.黄土汤268

8.柏叶汤268

二、活血祛瘀剂268

1.桃仁承气汤269

2.桂枝茯苓丸270

3.血府逐瘀汤270

4.膈下逐瘀汤270

5.少腹逐瘀汤270

6.通窍活血汤271

7.身痛逐瘀汤271

8.补阳还五汤271

9.复元活血汤271

10.活络效灵丹272

11.生化汤272

12.失笑散272

13.清经汤272

14.温经汤272

15.定经汤273

16.宫外孕方273

第十一节 消散剂273

一、消食导滞剂273

1.保和丸274

2.枳术丸274

3.枳实导滞丸274

4.木香槟榔丸275

5.枳实消痞丸275

二、消癥排石剂275

1.鳖甲饮子276

2.金匮鳖甲煎276

3.活血解毒丸276

4.犀黄丸277

5.内消瘰疬丸277

6.胆道排石汤277

7.尿道排石汤277

三、温经散寒剂277

1.当归四逆汤278

2.程氏蠲痹饮278

3.羌活胜湿汤279

四、消痈排脓剂279

1.消瘰丸279

2.仙方活命饮280

3.托脓散280

4.阳和汤280

5.薏苡附子败酱散281

6.小金丹281

五、温中散寒剂281

1.理中汤281

2.小建中汤282

3.大建中汤282

4.吴茱萸汤282

5.厚朴温中汤283

六、回阳救逆剂283

1.四逆汤283

2.回阳救急汤284

3.黑锡丹284

4.甘草干姜汤284

第十二节 驱虫剂284

1.乌梅丸285

2.化虫丸285

3.乌梅安蛔汤285

4.肥儿丸285

5.驱绦汤285

6.驱钩汤286

7.驱蛔汤286

8.胆蛔汤286

第十三节 补益剂286

一、补气剂286

1.四君子汤287

2.参苓白术散287

3.补中益气汤288

4.生脉散288

二、补血剂288

1.四物汤289

2.当归补血汤290

3.炙甘草汤290

4.归脾汤290

5.七宝美髯丹290

6.养心汤291

三、补阴剂291

1.六味地黄丸291

2.左归饮292

3.大补元煎293

4.大补阴丸293

5.三才封髓丹293

6.一贯煎293

7.河车大造丸293

8.二至丸294

9.健步虎潜丸294

四、补阳剂294

1.金匮肾气丸294

2.右归饮295

3.五子衍宗丸295

4.二仙汤295

5.加味金刚丸296

6.龟鹿二仙胶296

7.保元汤296

第十四节 固涩剂296

一、固表止汗剂296

1.牡蛎散297

2.玉屏风散297

3.当归六黄汤297

二、敛肺止喘剂297

1.九仙散298

2.参蛤散298

3.参赭镇气汤298

4.润肺止嗽丹298

5.人参保肺丸299

三、涩肠止泻剂299

1.四味回阳饮299

2.四神丸300

3.真人养脏汤300

4.桃花汤300

四、固精缩尿剂300

1.金锁固精丸301

2.固阴煎301

3.桑螵蛸散301

4.固脬汤301

5.缩泉丸302

6.大菟丝子丸302

五、固崩止带剂302

1.固冲汤303

2.固经丸303

3.安坤赞育丸303

4.完带汤303

5.愈带丸304

6.白带丸3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