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诉讼法 下 200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事诉讼法 下 2007](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679420.jpg)
- 李木贵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57414815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3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事诉讼法 下 200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七篇 诉讼之终了1
壹、基于当事人意思之终了1
一、撤回1
Ⅰ、意义、效力1
Ⅱ、拟制撤回之情形1
二、诉讼上之和解10
Ⅰ、意义10
Ⅱ、性质11
Ⅲ、要件及程序11
A、须于诉讼系属中11
B、系争利益,须当事人得自由处分11
C、和解内容(条款)须法律允许存在之权利,且不得违反公序良俗13
D、须行诉讼上和解之人,具备诉讼能力13
E、须互相让步(通说)13
a、互让必要说13
1、兼子一说13
2、三ヶ月章说14
3、折衷说14
b、互让不必要说14
F、须具备一定之诉讼(成立)要件15
Ⅳ、效力15
A、既判力15
B、无效或得撤销之救济18
a、依民诉法第三八○条第二项请求继续审判19
b、另行提起确认和解无效之诉或确认和解关系不存在19
c、依强制执行法第一四条提起债务人异议之诉19
Ⅴ、解除20
A、復活否定说(新诉提起说)20
B、旧诉復活肯定说(期日指定声请说)20
C、折衷说(松浦馨说)20
D、竞合说(上田彻一郎说)21
三、舍弃、认诺21
Ⅰ、意义21
Ⅱ、要件22
A、须为适于舍弃、认诺之要件22
B、须诉讼要件具备23
C、须为法律所允许,且不违反公序良俗23
四、支付命令异议之撤回23
五、结语26
贰、因终局判决之终了29
一、既判力槪说31
Ⅰ、意义31
Ⅱ、形成判决既判力之有无35
A、否定说35
B、肯定说36
Ⅲ、诉讼判决之既判力37
Ⅳ、辅助参加之本案诉讼之既判力38
二、既判力之本质39
Ⅰ、一事不再理说39
Ⅱ、实体法说40
Ⅲ、诉讼法说(拘束说)40
Ⅳ、具体的法实在说(具体的法规说、权利的实在说、权利实在化说)41
Ⅴ、新诉讼法说(新一事不再理说)42
Ⅵ、正当性担保说(新实体法说)42
三、既判力之条件、观察44
Ⅰ、诉讼标的相同44
Ⅱ、原因相同44
Ⅲ、当事人相同44
四、既判力之根据45
Ⅰ、法的安定说45
Ⅱ、程序保障说(自己责任说、提出责任说)45
Ⅲ、二元说(二元论)46
Ⅳ、具体的程序保障说46
五、既判力之作用所产生之态样46
Ⅰ、同一关系48
Ⅱ、矛盾关系49
Ⅲ、先决关系49
六、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50
七、既判力之双面性51
八、判决理由之效力一争点效51
Ⅰ、通说(否定说)52
Ⅱ、反对说53
Ⅲ、结语54
Ⅳ、解说56
Ⅴ、拘束力之条件(限制)59
Ⅵ、反对见解(批判)61
九、反射效67
Ⅰ、肯定说67
Ⅱ、反对说68
十、既判力的主观范围69
Ⅰ、意义及问题所在69
Ⅱ、原则—仅存于当事人70
Ⅲ、例外—及于一定范围之第三人71
A、诉讼系属后为当事人之继受人72
a、一般继受人72
b、特定继受人72
1、形式说72
(1)、依实体法上请求权区分说72
(2)、依存关系说(从属关系说)79
(3)、适格继受说说81
(4)、纷争主体继受说81
2、形式说84
B、诉讼系属后为当事人或其继受人占有请求之标的物者84
C、对于为他人而为原告或被告之该他人84
D、脱离诉讼之当事人84
十一、其他之判决效85
Ⅰ、波及效(间接效)85
Ⅱ、证明效85
Ⅲ、程序效(过程效)85
叁、判决之更正86
一、槪说86
二、问题列举86
Ⅰ、判决更正是不是限制由原制作的法官更正86
Ⅱ、已系属于第二审之案件,一审可否更正87
Ⅲ、上级审可否更正下级审之判决87
Ⅳ、更正可否以判决为之90
Ⅴ、第一审可否更正上级审之判决90
Ⅵ、应更正之显然错误,是否以出于法院为必要91
Ⅶ、更正错误,得否经言词辩论为之92
Ⅷ、更正可否用上诉的方法要求更正93
Ⅸ、判决主文诉讼标的的脱漏,可是理由中有判断,用何种方法救济93
Ⅹ、未附事实、理由之裁判脱漏,得否更正94
Ⅺ、判决因裁定更正,固不影响上诉期间之进行,惟上诉期间届满,得否救济,如何救济95
肆、终局判决之附随的裁判97
一、假执行之宣告97
Ⅰ、要件97
A、须有关财产权上之请求之判决97
B、须有假执行必要99
Ⅱ、程序100
Ⅲ、效力101
八十九年第一次民庭会议决议变更六三年第五次决议(四)之说明103
二、诉讼费用之裁判(见「终章」)106
三、处罚上诉权滥用之裁判106
伍、外国判决之承认、执行107
一、总论107
二、各论107
Ⅰ、外国判决承认之要件及其审查107
A、须(承认之对象)为外国法院之确定判决108
B、须依中华民国之法律,外国法院有管辖权109
C、须败诉被告受有法定之程序保护110
D、须不违反我国之公序良俗112
E、有相互之承认112
Ⅱ、外国判决之执行判决诉讼113
A、制度之必要113
B、执行判决诉讼之性质113
a、确认诉讼说114
b、形成诉讼说114
Ⅲ、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外国判决之承认、执行114
A、惩罚性的损害赔偿槪说114
B、命支付惩罚性的损害赔偿之外国判决之承认、执行115
a、否定说115
b、部分否定说115
第八篇 複数之请求、当事人(複杂诉讼)117
壹、複数请求之诉117
一、原始複数请求——诉之客观合倂118
Ⅰ、类型118
A、单纯的合倂118
B、选择的合倂119
C、预备的合倂(客观的预备合倂)121
a、意义121
b、通说之基本见解121
附说:代偿请求123
D、诉之主观的预备合倂126
a、「被告之预备合倂」适法性争议126
1、肯定说126
2、否定说127
3、限定的肯定说(折衷说)127
4、修正意见整理127
5、适法性争议之共同命题及其检讨128
b、「原告之预备合倂」适法性争议129
E、声请同时审判之共同诉讼(请求统一的审判之共同诉讼,禁止分别辩论之共同诉讼)—对诉之主观的预备合倂困境之解决129
a、源由及日本新法130
b、法律上不能倂存之请求权学说探讨130
1、严格说130
2、择一的事实认定包含说130
F、重迭的合倂130
二、请求后而发生之複数请求134
Ⅰ、诉之变更134
A、意义134
B、态样135
a、追加的变更与交换的变更135
b、诉之声明之变更与原因事实之变更135
c、请求之扩张、减缩与诉之变更135
C、要件136
a、须「请求之基础事实之同一性」136
1、着眼于请求之实体的性质说136
2、强调裁判资料之继续利用可能性说137
3、两者倂用说137
b、须不甚碍被告之防御及诉讼终结137
c、须于事实审言词辩论终结前为之139
d、交换的变更与经被告同意要件139
D、程序139
a、要件139
b、调查139
c、审判139
Ⅱ、反诉140
A、意义140
B、态样140
C、要件141
a、反诉之请求,须与本诉请求「或」其防御方法相牵连141
b、须于事实审言词辩论终结前为之143
D、审判143
Ⅲ、中间确认之诉143
A、意义144
B、要件144
C、程序145
贰、複数当事人诉讼146
一、共同诉讼146
Ⅰ、类型146
A、通常(普通)共同诉讼146
a、意义、要件146
b、共同诉讼人独立原则147
c、共同诉讼人独立之原则之界限148
1、关于共同诉讼人间之证据共通原则148
2、关于共同诉讼人间之主张共通原则148
B、必要共同诉讼(合一确定诉讼)149
a、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149
b、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153
Ⅱ、区别原则157
A、纯以是否合一确定、诉讼共同必要区别说157
B、倂考量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判决效力说161
C、检讨162
Ⅲ、个别诉讼检讨164
A、公同共有权之确认诉讼164
B、公同共有人为全体利益之物上请求访讼165
C、对继承无权占有之多数人之物上请求诉讼170
D、最高法院八六年七月一日民庭决议172
E、高等法院八六年法律座谈会民事三四号提案174
F、高等法院八六年法律座谈会民事三二号提案176
G、多数因继承人身分关系酿得赠与撤销权行使后之返还赠与物诉讼180
a、相关实体法问题181
1、因忘恩背义之赠与撤销权得否为继承标的181
2、继承人之赠与撤销权,应否共同行使182
b、多数继承人请求返还赠与物诉讼类型检讨182
H、共同出租人基于租赁关系之返还租赁物诉讼182
I、适格当事人多数之经界诉讼183
J、连带债务诉讼185
a、类似必要共同诉讼说185
1、实务见解185
2、学者见解186
b、普通共同诉讼说一通说187
1、李模老师的论点187
2、范光群先生的论点188
3、姚老师之论点190
c、检讨190
K、一般的确认父子关系不存在之诉194
一般的确认父子关系不存在之诉与民法第一〇六三条第二项之否认之诉之不同点194
a、诉讼目的、诉讼标的、判决主文195
b、适格之当事人195
c、起诉期199
d、要件事实199
L、确认他人间法律关系存否之诉200
a、我国实务见解之变迁200
b、私见202
二、辅助参加诉讼202
Ⅰ、辅助参加202
A、法律上利害关系203
a、要件203
b、范围203
B、制度目的204
C、参加的时机205
D、其他程序之辅助参加205
a、督促程序205
b、除权判决撤销之诉206
c、假扣押、假处分之撤销程序206
d、证据保全程序206
e、仲裁程序206
f、非讼事件207
g、破产程序207
h、选定当事人之其他当事人207
E、利害关系之判断207
F、效力210
a、参加的效力说210
b、既判力说211
c、新既判力说211
Ⅱ、共同诉讼参加212
Ⅲ、共同诉讼的辅助参加214
Ⅳ、诉讼告知214
Ⅴ、职权诉讼通知216
Ⅵ、独立当事人参加诉讼(主参加诉讼)217
A、综合槪述217
a、意义及类型218
1、权利主张之主参加218
2、防止诈害之主参加218
b、主参加诉讼共同被告之「合一确定」220
B、诉讼构造论(独立参加诉讼与本诉讼之关系)221
a、当事人诉讼(三面诉讼)说221
b、二当事人诉讼对立构造维持说221
1、三个(面)诉讼合倂说221
2、主参加合倂诉讼说222
3、共同诉讼说222
(1)辅助的共同诉讼说(松冈义正说)222
(2)纯粹的共同诉讼说(加藤正治说)222
C、折衷说222
附说:诉讼担当225
一、意义及槪述225
二、种类226
Ⅰ、任意的诉讼担当226
A、意义226
B、容许的限度228
a、法定说(否定说)228
b、正当业务说229
c、实质关系说229
d、检讨229
Ⅱ、法定的诉讼担当230
A、意义230
B、分类231
a、基于赋与管理处分权之法定的诉讼担当231
1、为担当人之法定担当诉讼231
2、为被担当人之法定诉讼担当—以财产管理人之地位为之235
b、基于一定职务之法定诉讼担当235
C、问题探讨—各论举隅236
a、债权人代位权诉讼236
1、意义及问题所在槪述236
2、债权人可否为辅助参加239
(1)肯定说239
(2)否定说240
(3)折衷说240
3、债务人可否为独立参加241
4、既判力主观范围241
(1)仅于债务人、第三债务人间有既判力说242
(2)仅于债权人与第三人间有既判力说242
(3)既判力全面的扩张说242
(4)代位诉讼胜诉始及于债务人说(片面扩张说之一)244
(5)管理权限内代位行使效力及于债务人说(片面扩张说之二)246
(6)代位诉讼胜诉或败诉限于债务人知悉及于债务人说(片面扩张说之三)246
(7)本来型(正统型)既判力全面扩张,转用型(借口型)既判力相对说(片面扩张说之四)247
(8)既判力及于全体债权人说247
5、债务人再行起诉之处理247
(1)前诉(代位诉讼)无理由说247
(2)后诉(债务人之再行起诉)违反一事不再理说248
(3)后诉欠缺权利保护要件说248
(4)两诉并存,分别审理说248
(5)两诉并存,后诉停止诉讼说249
(6)两诉并存,合倂审理说249
(7)前诉吸收后诉说249
6、综合分析250
b、债权人撤销权诉讼252
1、意义及槪述252
2、主要问题点及学说253
(1)适格原告得否一倂请求对己给付253
(2)适格被告之选择253
叁、脱离诉讼257
第九篇 不服裁判之程序261
壹、上诉(第二审、第三审)261
一、第二审之上诉利益261
Ⅰ、(一般)上诉之利益261
A、学说262
a、形式的不服说262
b、实体(质)的不服说266
c、新实体(质)的不服说268
d、折衷说269
e、审理过程说(对话续行利益说)269
B、实务见解270
Ⅱ、附带上诉之上诉利益要件271
A、否定说271
B、肯定说272
C、我国实务见解及检讨272
二、第三审上诉之利益273
附记:废弃(原判决)发回(下级审)判决对下级审之拘束力如何?275
一、既判力276
二、诉讼内拘束力说(=中间判决说、羁束力说)276
三、特殊效力说276
四、诉讼资料限制说276
贰、再审277
一、再审之意义277
二、再审程序之性质(诉讼标的)279
Ⅰ、撤销诉讼说(诉讼标的一元论、原诉讼标的同一说、类似上诉之救济程序)279
Ⅱ、诉讼标的二(多)元论(原确定判决废弃及原诉讼事件再审说)280
三、准再审284
Ⅰ、狭义的准再审一声请再审285
Ⅱ、广义的准再审289
A、第三人撤销之诉289
B、(当事人之)准再审之诉293
四、其他他相关问题探讨296
Ⅰ、民诉法第五〇六条,于身分诉讼关系可否适用296
Ⅱ、再审之诉起诉后,善意取得之第三人之保护,旧民诉法第五〇六条规定虽有「起诉前」之限制,惟对起诉后善意取得权利之第三人应否受保护,其争论及修法后之规定296
Ⅲ、违背专属管辖,可否构成再审事由298
A、从实务上就违背专属管辖之支付命令,可否声请再审争论说起298
a、否定说298
b、肯定说299
c、争议问题所在300
B、违背专属管辖判决确定之效果301
C、再审事由可否扩张或类推301
D、结论301
Ⅳ、依确定判决为强制执行,是否有构成侵权行为之可能?302
Ⅴ、民诉法第四九九条第二项但书所规定之专属原第二审管辖之规定,是否以对不同审级之判决同时提起再审之诉为前提?303
Ⅵ、课程结束前漫谈:谈裁判之「发」的意义304
A、从法的「生效」、判决之「宣示」、支付命令既判力「时点」、「发」支付命令间之思考关联性谈起304
B、其他联想307
a、刑事诉讼之起诉,何时生效307
b、刑事简易处刑第一审确定判决既判力之基准308
c、人身保护令之「核发」309
叁、抗告310
一、抗告之意义310
二、抗告之种类310
三、抗告之合法要件311
四、不许抗告之裁定311
Ⅰ、不得抗告之裁定312
A、第四编「不得抗告」之原则规定312
B、其他明文「不得抗告」之规定313
Ⅱ、不得声明不服之裁定313
五、抗告之程序313
Ⅰ、提起313
Ⅱ、抗告期间313
Ⅲ、裁判314
A、由原法院或审判长之处置314
a、应行裁判者314
b、应送交抗告法院者314
B、由上级法院裁判315
六、抗告之效力315
Ⅰ、阻断确定315
Ⅱ、移审315
七、再抗告315
Ⅰ、意义315
Ⅱ、限制315
A、以抗告不合法而驳回者,不得再为抗告315
B、仅得以适用法规显有错误为理由,并经由原法院之许可为限315
第十篇 略式诉讼程序317
壹、总说317
贰、督促程序(支付之督促—支付命令)318
一、意义及制度目的318
二、声请程序318
Ⅰ、管辖318
Ⅱ、要件320
A、限于法定得利用之权利320
B、须声请人无对待给付义务尙未履行321
C、须支付命令之送达非应于国外送达或依公示送达方式为之321
三、声请程式及裁判321
四、债务人之异议不服之方式—异议321
Ⅰ、债务人之异议321
Ⅱ、债务人以外第三人提出督促异议之可能性322
A、欲提出独立当事人参加者之督促异议322
B、欲为辅助参加者之督促异议323
C、债务人之他债权人依债权人代位权之代位督促异议323
五、裁判之效力325
Ⅰ、支付命令之生效325
Ⅱ、支付命令确定后之效力326
Ⅲ、驳回裁定之效力327
叁、简易诉讼程序328
一、简易庭与民事庭审理权限划分之性质328
二、适用范围328
Ⅰ、依诉讼标的金额或价额定之者328
Ⅱ、依事件之性质定之者328
A、规定328
B、票据诉讼之审理329
a、票据诉讼流程图解329
b、范围问题330
1、确认票据债权(务)存在或不存在诉讼是否为「本于票据有所请求」330
2、确认本票伪造、变造之诉讼,是否为「本于票据有所请求」331
3、关于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涉讼是否为「本于票据有所请求」331
4、取得票据除权判决后提起诉讼是否「本于票据有所请求」332
c、票据变造事实之举证责任333
Ⅲ、依当事人合意定之者334
A、明示(并以文书证明之)合意334
B、默示(拟制)合意334
Ⅳ、例外不适用简易程序者335
A、由简易程序转换为通常程序者335
B、因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转换为通常程序者335
Ⅴ、应适用简易程序,误适用通常程序判决之第二审335
三、特别规定335
Ⅰ、程序之进行335
A、起诉得于期日外、以言词为之335
B、起诉时得仅表明请求之原因事实336
C、声明、陈述槪得以言词为之336
D、就审期间较短336
E、通知期日应表明适用简易程序336
F、准备书状336
G、两造得自行到场辩论336
H、得于期日携带谕、偕同证人到场336
I、得以便宜之方法通知证人或鑑定人336
J、以一次期日终结为原则336
K、言词辩论笔录之省略336
Ⅱ、判决336
A、职权由一造辩论336
B、判决书之制作336
a、得仅记载主文事由336
b、判决书之简化337
1、记载之省略337
2、得以宣示判决笔录替代337
Ⅲ、第二审上诉或抗告337
A、管辖337
B、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之限制337
Ⅳ、第三审上诉或抗告337
A、(飞跃)上诉或抗告许可制之采行337
a、要件338
1、上诉利益须逾第四六六条所定之数额338
2、须以适用法规显有错误为理由338
3、须经原裁判纤许可338
4、须表明上诉或抗告理由338
Ⅴ、再审339
A、提起339
B、限制339
肆、小额诉讼程序340
一、创设340
二、小额诉讼之性质340
三、小额诉讼之提起340
Ⅰ、请求适格要件340
Ⅱ、诉状简化340
Ⅲ、利用之限制340
Ⅳ、诉之变更、追加、反诉之限制341
四、小额诉讼之审理、判决341
Ⅰ、言词辩论341
Ⅱ、调查证据之特则341
Ⅲ、终局判决341
A、为判决一般规定341
a、判决书之简化341
b、诉讼费用额之确定342
C、职权宣告假执行342
B、为判决之特殊规定342
a、得免除部分给付之判决343
b、得定加给原金额之判决343
五、上诉343
Ⅰ、管辖法院及限制343
Ⅱ、程式要件343
Ⅲ、对第一审误用程序之处置343
A、法条文义疑议之提出343
B、从通常诉讼为废弃发回要件(限制)及小额事件废弃发回规定立法理自之启示343
C、不得废弃发回、得废弃发回之举例345
Ⅳ、程序上之限制346
A、诉之变更等之限制346
B、新攻击、防御方法提出之限制346
Ⅴ、得不经言词辩论判决之特别规定346
Ⅵ、对裁判不服方式之限制346
A、上诉或抗告之限制346
B、再审之限制346
伍、民事保全程序347
一、保全程序之性质及特色(与本案诉讼之基本关系)347
Ⅰ、性质347
A、非讼事件说347
B、定暂时地位(暂时状态)假处分例外的为诉讼事件说347
C、诉讼事件说348
D、兼具诉讼性及非讼性之双重性说349
Ⅱ、特色349
A、暂定性(假定性)349
B、迅速性(紧急性)349
C、从属性(附随性、附属性、非终局裁判性)349
D、密行性351
二、保全必要性之判断基础352
Ⅰ、槪说352
Ⅱ、各别槪说353
A、假扣押353
B、系争物假处分(一般的假处分、一般假处分)353
C、定暂时状态之假处分354
三、假扣押之被保全权利及本案请求之基础360
A、积极说(请求标的必须同一说)361
B、消极说(请求之基础同一要求说)361
四、假处分之裁量界限及基准362
A、学说介绍362
a、受声请限制说362
b、声请建议说362
c、折衷说362
B、检讨363
C、定暂时状态假处分必要性判断前之紧急处置363
D、满足的假处分裁定废弃或变更时之裁定364
E、定暂时状态假处分裁定被撤销之赔偿责任364
五、满足的假处分之本案化及其执行后对本案诉讼之影响364
Ⅰ、满足的假处分之本案化364
Ⅱ、满足的假处分执行所生新事态对本案诉讼审理之影响365
A、本案诉讼不要说(第一说)366
B、本案诉讼必要说366
a、请求变更说(第二说)366
b、请求维持说(假处分不顾虑说)366
1、暂时履行状态及新事态均不顾虑说(第三说)366
2、暂时履行状态及新事态均应顾虑说(第四说)367
3、暂时履行状态不顾虑、新事态顾虑说(第五说)367
C、折衷说367
a、暂时履行状态不顾虑、履行状态形成后之新事态应顾虑说(第六说)367
b、回復原状区别说(第七说)368
D、满足的假处分不许说(第八说)368
Ⅲ、满足的假处分之本案替代化370
A、本案诉讼未提起之原因370
B、本案替代化现象之评价372
六、假处分之抵触372
Ⅰ、抵触之原因372
Ⅱ、抵触之判断372
Ⅲ、抵触之效力375
A、命令违法说375
B、命令适法说(执行违法说)376
C、中间说(折衷说)376
D、先执行者效力优位说377
七、民事保全裁定与既判力378
Ⅰ、既判力否定说378
Ⅱ、既判力肯定说378
A、理论依据378
B、既判力之范围379
a、保全程序之诉讼标的379
b、再度声请民事保全之准否379
八、押收财产或拘束自由之保全裁定379
九、保全执行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379
Ⅰ、因民事保全之损害赔偿责任之性质379
Ⅱ、因民事保全之损害赔偿责任之要件380
Ⅲ、因民事保全之损害赔偿范围381
Ⅳ、因民事保全之损害赔偿请求权之行使381
Ⅴ、因民事保全之损害树赏请求权之消灭时效381
十、附说:调解前之处置381
Ⅰ、日本调停前之处置(原文「措置」)解说382
A、意义382
B、法的性质382
C、发处置命令之主体382
D、要件383
a、实体的要件383
1、以调停为目的383
2、于可认为有特别之必要时383
b、程序要件384
1、须于调停前为之384
2、须依当事人之声请384
E、调停前之处置384
a、相对人384
b、处置内容384
c、处置命令形式385
d、主文例385
1、禁止处分之处置385
2、不变更现状等之处置385
3、排除行为处置385
F、效力385
a、槪说385
b、效力之终期386
c、补救策略386
d、罚锾386
e、制裁之告知386
G、处置之撤销、变更386
H、不服之方式386
a、对处置命令之不服387
b、对骏回处置声请之不服387
Ⅱ、两国规定之比较387
陆、证据保全程序388
一、绪说388
二、证据保全程序之性质388
三、证据保全之事由388
四、声请费用负担裁判之应否389
Ⅰ、准许证据保全时389
Ⅱ、骏回证据保全之声请时389
A、肯定说389
B、否定说389
C、检讨390
五、附录:「证据保全实务疑议要论—兼说选举诉讼之证据保全」391
Ⅰ、证据保全之意义391
Ⅱ、选举诉讼证据保全之法律依据391
Ⅲ、证据保全之体系的定位392
Ⅳ、证据保全之功能(机能)392
A、保全的功能392
B、开示的功能392
Ⅴ、证据保全共通之保全事由393
A、有灭失之虞394
B、有碍难使用之虞394
a、具体的危险性说394
b、抽象的危险性说394
c、折衷说394
Ⅵ、与保全处分之关系395
Ⅶ、对造(相对人)之防御396
Ⅷ、证据保全执行之拒绝及效果396
A、第三人拒绝397
B、当事人拒绝397
C、不得拒绝及拒绝效果之阻却事由397
Ⅸ、以证据保全为目的之「满足的假处分」397
附:法律格言选398
终章 诉讼费用399
一、诉讼费用之意义399
二、「诉讼」之范围399
Ⅰ、本案诉讼399
Ⅱ、(本案诉讼之)附随程序399
A、列入「诉讼」范围之依据399
B、民事保全命令裁判费用之探讨399
三、费用之类别399
Ⅰ、依时期区分399
A、为诉讼中之费用399
B、准备诉讼之费用399
C、诉讼终结后之费用400
Ⅱ、依审判关系分400
A、审判费用400
a、裁判费400
b、预纳款402
B、审判外费用403
Ⅲ、依是否民诉法规定区分404
A、民诉法规定之诉讼费用404
B、民诉法以外规定之拟制诉讼费用404
四、费用类别范围规定之方式404
Ⅰ、例示(列举)的规定式404
Ⅱ、限制的规定式404
Ⅲ、日本、我国之规定沿革比较404
五、诉讼费用负担之裁判405
Ⅰ、性质405
Ⅱ、对象405
Ⅲ、负担原则407
A、法定原则—败诉者负担原则407
a、现行规定之观念及浅释407
1、观念407
2、浅释408
(1)全部败诉之负担标准408
(2)一部胜诉、一部败诉之负担标准410
(3)形式上的形成诉讼之负担标准414
B、法定例外416
六、确定诉讼费用额程序416
Ⅰ、意义及目的416
Ⅱ、确定诉讼费用额程序必要之情形417
A、因裁判未定负担诉讼费用额417
B、因诉讼上和解、调解而未于笔录上定诉讼费用额417
Ⅲ、程序性质418
A、独立的程序说418
B、诉讼费用裁判延续说418
C、折衷说419
Ⅳ、裁定方式420
A、确定负偿还义务当事人之应负担额420
B、确定一造应赔偿他造差额421
七、诉讼救助与法律扶助422
Ⅰ、诉讼救助422
A、意义422
B、要件422
C、程序422
D、效力424
E、效力之消灭425
F、裁定之撤销425
G、诉讼费用之征收426
Ⅱ、法律扶助434
【附录】435
法解释入门——从法学方法与治学之相通原则着手435
一、绪言435
二、法学方法入门435
(一)理论之构成——法解释的基本方法435
(二)法适用的过程——论理(逻辑)的方法440
三、法认识之开始—见山是山、有疑处无疑443
四、问题之产生—见山不是山、无疑处有疑444
(一)问题意识之条件——有疑444
(二)「不疑」的主因——狂妄444
(三)「有疑」之条件——虚心、忘去成见445
五、分析后之结果—见山是山、有疑处无疑445
(一)分析之方法及态度445
(二)结论可能445
六、例解446
以民法第一八五条规定之共同侵权行为部分法律问题分析为例446
七、结语452
民事审判集中审理之重要指导原理454
前言454
一、协同主义454
二、「法官知法」原则456
三、法律问题指摘义务(又称法的观点指摘义务)456
四、法官与当事人间之「法律问题讨论义务」457
五、当事人之「诉讼促进义务」457
六、当事人之讯问制度458
七、未明示请求额之损害赔赏请求458
八、其他459
有效的争点整理程序—第一讲461
一、前言461
二、争点之意义461
第一种:争点效之「争点」461
第二种意义462
第三种意义464
第四种意义464
三、争点整理之意义465
(一)广义465
(二)狭义465
四、争点整理程序明文化国家之比较(槪述)465
(一)义大利465
(二)德国466
(三)日本467
(四)我国469
五、争点整理程序的理想环境之构成470
(一)律师传统关系之变化470
(二)书记官业务重心之挪移470
(三)法官固有职能之加强471
六、争点整理技术类型471
文书提出命令472
一、前言472
二、背景说明472
三、旧法规定及问题点473
Ⅰ、原有提出义务文书槪念之扩张474
A、利益文书槪念之扩张474
B、法律关系的文书槪念之扩张474
Ⅱ、自己使用文书槪念之调整474
四、新法修正重点476
Ⅰ、范围一般义务化476
Ⅱ、自己使用文书明文化477
A、日本之规定477
a、规定及其槪念477
1、类似说477
2、同一说478
b、个案争论——银行贷款审核文书478
1、无条件肯定说(提出义务否定说)478
2、无条件否定说(提出义务肯定说)479
3、折衷说479
B、我国规定479
五、今后对实务之影响(代结语)483
附:相关新旧条文及修正理由对照表484
民事诉讼上送达实务提要493
一、送达之意义493
二、基本原理、原则493
(一)目的493
(二)「本人」之范围493
(三)送达合法之优先原则494
三、送达机关495
(一)原则495
(二)送达实施机关495
1、书记官(法定送达担当机关)495
2、书记官以外之送达实施机关(法定送达实施机关)495
(1)执达员或邮务人员496
(2)法定嘱讬机关496
其他法院496
军队长官、监所首长496
外交部497
外国管辖机关或我国驻在机关、团体498
四、送达生效之立法主义498
五、有关送达新旧法比较499
六、新法施行后之送达方法适法性501
(一)交付送达501
1、应交付即应收受送达人—本人501
2、得代「本人」收受送达之人(得收受送达人)503
(1)诉讼代理人503
问题1:多数诉讼代理人应如何送达503
问题2:特别委任诉讼代理人为当事人上诉后,未缴裁判费时,法院得否向诉讼代理人送达补缴裁判费之裁定504
问题3:当事人有委任诉讼代理人时,法律规定应向诉讼代理人送达,如法院仅向本人送达,而未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是否合法505
(2)商业诉讼事件当事人(狭义)之经理人506
(3)送达代收人506
问题4:当事人已指定送达代收人,法院却向当事人本人为送达、是否适法507
3、无法交付本人或得代「本人」收受之人时之处理507
(1)同居人507
(2)受雇人507
问题1:如果受雇人有诉讼,向雇用人(如公司)送达,送达是否合法507
问题2:公寓大厦之管理员或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聘雇之管理员,是否为该公寓大厦之住户之诉讼当事人之「受雇人」508
4、视同交付本人之送达方法509
(1)寄存送达509
(2)留置送达510
(3)补充送达511
5、其他替代直接送达之方法511
(二)公示送达511
1、送达之对象511
问题1:可否对参加人为公示送达512
2、要件512
问题2:民诉法第一四九条之「当事人」,其意义为何512
问题3:所谓送达处所「不明」者,究竟何指513
3、作业规定与效力规定513
(1)作业规定(书记官应遵守的程序规定)513
(2)效力规定514
问题4:无公示送达原因,法院误为准许公示送达之裁定,并为公示送达,其是否发生送达之效力514
问题5:最高法院嘱托地方法院送达裁判正本,如应受送达人真正送达处不明,地方法院得否对之为公示送达517
问题6:民诉法规定公示送达、寄存送达之法定生效期间之计算,是否应依民法第一二〇条规定始日不算入518
主要参考文献521
壹、中文521
贰、日文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