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672776.jpg)
- 马广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781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149MB
- 文件页数:840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总论1
第1章 概论1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1
1.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1
1.2.1 大气污染物1
1.2.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4
1.3 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7
1.3.1 工业发达国家大气污染的发展和控制历程7
1.3.2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发展历程8
1.4 大气污染的工程控制途径10
1.5 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10
1.6 中国大气污染控制战略目标和措施11
参考文献11
第2章 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12
2.1 大气污染防治法12
2.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体系12
2.2.1 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分类12
2.2.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汇总12
2.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8
2.3.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8
2.3.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9
2.3.3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20
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1
2.4.1 制定原则21
2.4.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21
2.4.3 行业标准31
2.4.4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41
2.5 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43
2.5.1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及其浓度限值43
2.5.2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44
参考文献44
第2篇 气体和粉尘的性质45
第3章 气体的性质45
3.1 气体的湿度45
3.1.1 绝对湿度45
3.1.2 气体的相对湿度46
3.1.3 气体的含湿量46
3.1.4 湿气体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46
3.2 气体的密度49
3.2.1 单一气体的密度49
3.2.2 混合气体的密度49
3.2.3 气体密度的换算49
3.2.4 气体体积流量的换算50
3.3 气体的黏度51
3.3.1 气体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51
3.3.2 混合气体的黏度51
3.4 气体的热容和定压热的计算53
3.4.1 气体的热容53
3.4.2 定压热的计算54
3.4.3 混合气体的比热容54
3.5 某些气态污染物的特性56
3.5.1 硫化合物57
3.5.2 氮化合物60
3.5.3 碳化合物64
3.5.4 有害大气污染物69
参考文献71
第4章 粉尘的性质72
4.1 粉尘的粒径和粒径分布72
4.1.1 颗粒的粒径72
4.1.2 颗粒的形状72
4.1.3 粉尘的粒径分布77
4.1.4 粒径分布函数81
4.1.5 多众数分布88
4.2 粉尘的物理性质89
4.2.1 粉尘的密度89
4.2.2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89
4.2.3 粉尘的含水率89
4.2.4 粉尘的润湿性91
4.2.5 粉尘的光学特性92
4.2.6 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93
4.2.7 粉尘的黏附性93
4.2.8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95
参考文献96
第3篇 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第5章 能源和燃料97
5.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概况97
5.1.1 能源的分类97
5.1.2 世界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98
5.1.3 中国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99
5.1.4 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00
5.2 固体燃料100
5.2.1 煤的种类及化学组成101
5.2.2 煤的分析101
5.2.3 煤的使用特性和分类104
5.3 液体燃料105
5.3.1 液体燃料的化学组成105
5.3.2 燃料油的分类106
5.3.3 油品的主要使用特性108
5.4 气体燃料109
5.4.1 气体燃料的组成109
5.4.2 主要气体燃料112
5.5 可再生能源113
5.5.1 太阳能113
5.5.2 风能114
5.5.3 地热能116
5.5.4 生物质能118
5.5.5 海洋能118
参考文献122
第6章 燃料燃烧过程及计算123
6.1 燃烧所需空气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123
6.1.1 完全燃烧所需空气量123
6.1.2 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124
6.1.3 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127
6.2 燃烧产物及过量空气系数的检测计算130
6.2.1 气体分析方程130
6.2.2 过量空气系数的确定131
6.3 燃烧温度132
6.3.1 完全燃烧时的理论燃烧温度133
6.3.2 不完全燃烧(有离解)时的理论燃烧温度134
6.3.3 理论燃烧温度的近似估算134
6.3.4 实际燃烧温度135
6.4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137
6.4.1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137
6.4.2 S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138
6.4.3 N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140
6.4.4 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143
参考文献145
第7章 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146
7.1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146
7.1.1 引言146
7.1.2 固定式燃烧装置的NOx排放特性146
7.1.3 抑制NOx生成的方法148
7.1.4 CO、炭黑等的控制方法154
7.2 煤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155
7.2.1 粉煤燃烧装置中NOx的生成特性155
7.2.2 粉煤燃烧装置中NOx的控制方法156
7.3 沸腾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159
7.3.1 沸腾炉内脱硫159
7.3.2 沸腾炉内脱氮161
7.3.3 二段燃烧沸腾炉脱硫和脱氮164
7.3.4 脱硫剂的再生165
参考文献166
第4篇 除尘装置167
第8章 除尘装置的分类、性能和选择167
8.1 除尘装置的分类167
8.2 除尘装置的性能167
8.2.1 除尘装置技术性能的一般表示方法167
8.2.2 除尘效率的表示方法168
8.2.3 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169
8.3 除尘装置的选择170
8.3.1 根据粉尘性质选择除尘装置170
8.3.2 根据运行条件选择除尘装置171
8.4 除尘装置的费用171
8.4.1 设备费171
8.4.2 运行费173
8.4.3 总费用173
参考文献174
第9章 机械式除尘器175
9.1 重力沉降室175
9.1.1 沉降室的捕集效率175
9.1.2 沉降室的设计177
9.2 惯性除尘器177
9.3 旋风除尘器178
9.3.1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流型简介178
9.3.2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178
9.3.3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182
9.4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和性能184
9.4.1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184
9.4.2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185
9.5 组合式多管旋风除尘器186
9.5.1 串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形式187
9.5.2 并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形式187
9.6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188
9.6.1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188
9.6.2 旋风除尘器的应用189
参考文献189
第10章 袋式除尘器190
10.1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类型190
10.1.1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190
10.1.2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机理193
10.1.3 典型的袋式除尘器194
10.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210
10.2.1 袋式除尘器滤料的材质210
10.2.2 对袋式除尘器滤料的要求211
10.2.3 袋式除尘器滤料的种类212
10.2.4 织造滤料及其性能212
10.2.5 针刺毡滤料及其性能217
10.2.6 复合耐高温针刺毡——氟美斯(FMS)和特氟美针刺毡218
10.2.7 覆膜滤料及其性能218
10.2.8 消静电滤料及其性能220
10.2.9 烧结不锈钢纤维毡220
10.3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和计算221
10.3.1 选用袋式除尘器应考虑的因素221
10.3.2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和选用步骤223
10.3.3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实例235
10.4 袋式除尘器的故障及其排除236
10.5 袋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238
10.5.1 在钢铁工业的应用238
10.5.2 在水泥工业的应用246
10.5.3 在有色冶金工业的应用251
10.5.4 在机械工业的应用253
10.5.5 在炭黑工业的应用253
10.5.6 在电力工业的应用253
10.5.7 在生活垃圾焚烧炉烟尘净化中的应用255
10.5.8 在筑路行业的应用(沥青混凝土拌和机的烟尘治理)259
10.5.9 滤筒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260
10.5.10 陶瓷质微孔管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260
参考文献261
第11章 电除尘器264
11.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64
11.1.1 电除尘器的除尘过程264
11.1.2 电晕的发生264
11.1.3 电场266
11.2 粒子荷电及粒子捕集267
11.2.1 粒子荷电267
11.2.2 粒子的捕集269
11.2.3 理论分级效率方程的修正272
11.3 电除尘器的结构275
11.3.1 电晕电极275
11.3.2 集尘电极276
11.3.3 电极清灰装置276
11.3.4 气流分布装置277
11.3.5 电除尘器高压绝缘、密封及隔流278
11.4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计算279
11.4.1 电除尘器本体结构的设计和计算279
11.4.2 电除尘器振打机构的设计和排灰装置282
11.4.3 电除尘器的设计实例283
11.5 电除尘器高压供电装置284
11.5.1 高压供电装置的种类284
11.5.2 高压供电装置的控制方式284
11.5.3 电源容量的选择285
11.5.4 电除尘器低压电源控制装置285
11.5.5 脉冲电源285
11.5.6 恒流源287
11.5.7 高频开关电源289
11.6 电除尘器的维护、管理及经济分析290
11.6.1 电除尘器的维护290
11.6.2 电除尘器的管理291
11.6.3 电除尘器的经济分析295
11.7 新型电除尘器296
11.7.1 带辅助电极电除尘器296
11.7.2 组合式除尘技术297
参考文献298
第12章 湿式除尘器299
12.1 概述299
12.1.1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299
12.1.2 湿式除尘器的性能和净化效率299
12.1.3 湿式除尘器的选择301
12.2 重力喷雾洗涤器301
12.3 湿式旋风除尘器303
12.3.1 旋风水膜除尘器303
12.3.2 卧式旋风式水膜除尘器304
12.3.3 中心喷雾旋风除尘器306
12.4 自激喷雾除尘器307
12.4.1 冲击水浴除尘器307
12.4.2 冲激式除尘机组308
12.5 文丘里除尘器311
12.5.1 文丘里除尘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11
12.5.2 文丘里管的凝聚效率312
12.5.3 文丘里管的压力损失313
参考文献317
第5篇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318
第13章 气态污染物治理设备318
13.1 吸收设备318
13.1.1 吸收设备的类型和特点318
13.1.2 吸收设备的设计和计算324
13.1.3 吸收法的典型工程应用332
13.2 吸附设备342
13.2.1 吸附设备的类型和特点342
13.2.2 吸附设备的设计和计算344
13.2.3 吸附设备典型工程应用349
13.3 催化转化设备354
13.3.1 催化转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354
13.3.2 催化转化设备的设计和计算355
13.3.3 催化转化设备典型工程应用359
13.4 其他设备361
13.4.1 燃烧设备361
13.4.2 冷凝设备367
参考文献371
第14章 硫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372
14.1 控制硫氧化物排放的方法372
14.1.1 大气中SO2的来源及危害372
14.1.2 SO2的性质372
14.1.3 SO2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372
14.1.4 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情况376
14.2 燃烧前脱硫376
14.2.1 煤中硫的形态376
14.2.2 物理脱硫376
14.2.3 化学脱硫377
14.2.4 生物脱硫377
14.2.5 煤炭转化378
14.3 燃烧中脱硫378
14.3.1 型煤燃烧固硫378
14.3.2 流化床燃烧脱硫380
14.3.3 炉内喷钙脱硫380
14.4 烟气脱硫381
14.4.1 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381
14.4.2 双碱法386
14.4.3 氨法388
14.4.4 钠碱法393
14.4.5 金属氧化物吸收法397
14.4.6 海水脱硫399
14.4.7 活性炭吸附法401
14.4.8 喷雾干燥法脱硫404
14.4.9 干法脱硫406
14.4.10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413
14.5 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评价416
14.5.1 烟气脱硫工艺的技术性能分析416
14.5.2 烟气脱硫技术综合评价结果418
14.5.3 烟气脱硫工艺选择的主要原则418
参考文献420
第15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421
15.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421
15.1.1 SCR脱硝原理422
15.1.2 SCR脱硝工艺流程422
15.1.3 SCR脱硝性能影响因素424
15.2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概述426
15.2.1 供氨与注氨系统426
15.2.2 催化反应器及附属组件429
15.2.3 SCR控制系统430
15.3 催化剂设计与管理432
15.3.1 催化剂结构形式433
15.3.2 催化剂体积计算433
15.3.3 催化剂的钝化与中毒434
15.3.4 催化剂的寿命管理434
15.3.5 失效催化剂的处理436
15.4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437
15.4.1 SNCR工艺原理437
15.4.2 SNCR脱硝工艺流程437
15.4.3 影响SNCR脱硝效率的因素438
15.4.4 SCR与SNCR工艺比较440
15.5 其他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441
15.5.1 吸收法441
15.5.2 非热等离子体法443
15.5.3 吸附法444
15.5.4 催化分解法445
15.5.5 微生物法446
参考文献447
第16章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449
16.1 概述449
16.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449
16.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449
16.1.3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449
16.1.4 挥发与溶解蒸气压450
16.2 冷凝法净化含VOCs废气451
16.2.1 冷凝原理451
16.2.2 工艺流程452
16.2.3 冷凝计算452
16.2.4 直接冷凝法净化回收含癸二腈废气454
16.2.5 吸收-冷凝法回收氯乙烷454
16.3 吸收法净化含VOCs废气455
16.3.1 吸收过程455
16.3.2 吸收设备和吸收剂455
16.3.3 工艺流程455
16.3.4 空调生产有机废气治理工艺455
16.4 吸附法净化含VOCs废气457
16.4.1 吸附剂457
16.4.2 多组分吸附457
16.4.3 活性炭的吸附热458
16.4.4 吸附剂再生458
16.4.5 吸附工艺459
16.4.6 固定床活性炭吸附净化炼油厂表曝池恶臭污染459
16.5 燃烧法净化含VOCs废气460
16.5.1 直接燃烧法460
16.5.2 热力燃烧法460
16.5.3 催化燃烧法461
16.5.4 蓄热式燃烧法462
16.5.5 蓄热式催化氧化法463
16.5.6 不同燃烧法的比较463
16.5.7 燃烧热463
16.5.8 燃烧动力学463
16.5.9 催化燃烧净化石化污水处理厂废气464
16.6 生物法净化含VOCs废气466
16.6.1 生物法的选择466
16.6.2 生物过(滴)滤降解467
16.6.3 生物法净化VOCx实例468
16.7 其他方法净化含VOCs废气470
16.7.1 非平衡等离子体净化技术470
16.7.2 膜吸收净化技术470
16.7.3 微波催化氧化净化技术471
16.8 净化VOCs方法的选择471
参考文献473
第17章 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474
17.1 车用燃料改进和燃料替代技术474
17.1.1 改进车用汽油474
17.1.2 改进车用柴油476
17.1.3 替代燃料技术477
17.2 机动车排放污染形成和机内控制技术480
17.2.1 发动机工作原理480
17.2.2 汽油机污染物形成机理482
17.2.3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机内控制技术484
17.2.4 柴油机污染物形成机理488
17.2.5 柴油机排放污染机内控制技术490
17.2.6 电动汽车技术494
17.3 机动车排放污染机外净化技术497
17.3.1 汽油机排气净化技术497
17.3.2 柴油机排气净化技术504
17.3.3 非排气污染控制技术510
17.4 机动车排放控制管理对策512
17.4.1 实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512
17.4.2 完善机动车排放控制管理体系513
17.4.3 科学规划交通设施515
17.4.4 其他非技术性对策516
参考文献517
第6篇 净化系统设计518
第18章 集气罩518
18.1 集气罩的形式和性能518
18.1.1 集气罩的基本形式518
18.1.2 集气罩的主要性能518
18.2 密闭罩的设计和计算520
18.2.1 设计原则520
18.2.2 排气量的计算520
18.3 外部集气罩的设计和计算528
18.3.1 设计原则528
18.3.2 排气量的计算528
18.4 热过程接受罩的设计和计算536
18.4.1 热射流参数法536
18.4.2 流量比法537
18.5 吹吸罩的设计和计算538
18.5.1 临界断面法538
18.5.2 流量比法539
18.6 槽边集气罩的设计和计算543
18.6.1 设计原则543
18.6.2 条缝式槽边集气罩的设计和计算544
18.6.3 平口式槽边集气罩的设计和计算546
18.7 排气柜的设计和计算546
18.7.1 排气柜的形式和设计原则546
18.7.2 排气柜的排气量计算547
18.7.3 排气柜的布置和排气系统547
参考文献547
第19章 管道系统设计548
19.1 概述548
19.1.1 管道设计的基本内容548
19.1.2 管道材料和规格548
19.2 管道的压力损失550
19.2.1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550
19.2.2 局部压力损失的计算552
19.3 管道的设计和计算564
19.3.1 管道布置564
19.3.2 除尘管道的设计和计算565
19.3.3 高温烟气管道的设计和计算569
19.3.4 其他管道的设计和计算571
19.4 管道的热伸长及其补偿573
19.4.1 管道的热伸长量计算573
19.4.2 管道自然补偿计算574
19.4.3 伸缩器的选择和计算578
19.5 管道支架布置及推力计算582
19.5.1 支架形式和布置582
19.5.2 各种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583
19.5.3 管道重力负荷及跨距计算583
19.5.4 管道扭力计算585
19.6 防腐蚀586
19.6.1 概述586
19.6.2 防腐蚀措施586
19.7 管道与设备保温591
19.7.1 设置保温的原则591
19.7.2 保温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591
19.7.3 保温的热力计算591
19.7.4 保温结构与施工596
参考文献597
第20章 通风机和电动机598
20.1 通风机598
20.1.1 通风机的分类与命名598
20.1.2 通风机的特性曲线600
20.1.3 通风机在通风系统中的运行602
20.1.4 通风机的联合运行603
20.1.5 通风机的选型及注意事项603
20.2 电动机604
20.2.1 异步电动机型号的表示方法604
20.2.2 异步电动机的分类604
20.2.3 Y系列小型鼠笼转子异步电动机604
20.2.4 异步电动机的选择606
20.3 其他附属设备的选型606
20.3.1 液力偶合器的选型606
20.3.2 三角胶带传动计算607
20.4 通风机房布置611
参考文献612
第21章 净化系统参数的测定613
21.1 测定位置的选择和测点的确定613
21.1.1 测定位置的选择613
21.1.2 测点的确定613
21.2 管道中气体温度和湿度的测定615
21.2.1 管道中气体温度的测定615
21.2.2 管道中气体湿度的测定615
21.3 管道中气流压力、流速和流量的测定617
21.3.1 管道中气流压力的测定617
21.3.2 管道中气体流速和流量的计算618
21.4 管道中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619
21.4.1 过滤称重法619
21.4.2 光电透射法625
21.5 管道中气态污染物的测定626
21.5.1 管道中气态污染物的采样626
21.5.2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629
21.6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634
21.6.1 处理气体量的测试634
21.6.2 压力损失的测试634
21.6.3 净化效率的测试635
21.6.4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次数636
21.6.5 污染物浓度和净化效率的测定误差636
参考文献637
第7篇 主要工业大气污染源的控制技术第22章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控制638
22.1 概述638
22.1.1 废气的来源和分类638
22.1.2 火电厂烟气的特点639
22.1.3 火电厂烟气控制方法639
22.2 火电厂逸散尘污染控制639
22.2.1 火电厂逸散尘污染源及排放因子639
22.2.2 火力发电厂逸散尘的特性642
22.2.3 火电厂逸散尘的控制方法642
22.3 火电厂烟尘污染控制643
22.3.1 火电厂烟尘的排放因子643
22.3.2 火电厂烟尘的控制技术646
22.4 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654
22.4.1 火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因子654
22.4.2 火电厂二氧化硫的控制技术654
22.5 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664
22.5.1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664
22.5.2 烟气脱硝技术666
参考文献674
第23章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675
23.1 水泥生产工艺简介675
23.1.1 水泥生产方法675
23.1.2 水泥生产用原料和燃料676
23.1.3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简介677
23.2 水泥厂主要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物679
23.2.1 粉尘污染源679
23.2.2 废气污染源682
23.3 水泥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682
23.3.1 大气污染防治基本要求682
23.3.2 粉尘防治措施683
23.3.3 废气的防治措施688
23.4 水泥厂防尘设计688
23.4.1 除尘设计一般规定688
23.4.2 除尘设备选型689
23.4.3 常用设备除尘排风量计算简介689
23.4.4 抽风点设计的一般要求690
23.4.5 管网设计691
23.4.6 除尘系统保温、加热器要求691
参考文献692
第24章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控制693
24.1 概述693
24.1.1 生产工艺693
24.1.2 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693
24.1.3 钢铁工业废气特点693
24.1.4 控制技术概况694
24.1.5 废气治理技术发展趋势695
24.2 烧结厂废气治理695
24.2.1 概述695
24.2.2 原料准备系统除尘696
24.2.3 混合料系统除尘697
24.2.4 烧结机烟气治理698
24.2.5 烧结机尾、整粒系统烟气除尘701
24.2.6 球团竖炉烟气治理702
24.3 焦化厂废气治理703
24.3.1 概述703
24.3.2 焦炉装煤烟气治理704
24.3.3 焦炉推焦烟尘治理709
24.3.4 熄焦烟尘的控制713
24.3.5 焦炉炉体烟气治理714
24.3.6 筛、贮焦烟气治理715
24.3.7 煤气净化及化学产品生产过程污染物的控制715
24.3.8 焦炉煤气脱硫715
24.4 炼铁厂废气治理716
24.4.1 概述716
24.4.2 炉前矿槽除尘718
24.4.3 高炉出铁厂除尘719
24.4.4 高炉煤气袋式除尘技术720
24.5 炼钢厂废气治理721
24.5.1 概述721
24.5.2 吹氧转炉烟气净化722
24.5.3 炼钢电炉烟气除尘726
24.5.4 混铁炉烟气除尘技术730
24.6 铁合金厂废气治理731
24.6.1 概述731
24.6.2 矿热电炉废气治理731
24.6.3 钼铁车间废气治理734
24.6.4 钒铁车间回转窑废气治理736
参考文献737
第25章 有色冶金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38
25.1 概述738
25.2 铝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738
25.2.1 氧化铝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738
25.2.2 电解铝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740
25.3 铜冶炼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746
25.3.1 概述746
25.3.2 主要生产工艺746
25.3.3 大气污染物排放746
25.3.4 污染防治技术746
25.3.5 铜冶炼工艺烟气的净化747
25.3.6 烟气治理实例748
25.4 铅、锌冶炼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753
25.4.1 概述753
25.4.2 主要生产工艺753
25.4.3 大气污染物排放754
25.4.4 污染防治技术755
25.4.5 烟气治理实例758
25.5 冶炼烟气制酸760
25.5.1 接触法制酸工艺760
25.5.2 二氧化硫烟气的净化761
25.5.3 二氧化硫的转化763
25.5.4 二氧化硫的干燥765
25.5.5 三氧化硫的吸收765
25.5.6 低浓度烟气两转两吸制酸工艺实例765
参考文献767
第26章 化学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69
26.1 概述769
26.1.1 化学工业分类及其产品769
26.1.2 化工废气种类及特点769
26.2 硫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70
26.2.1 概况770
26.2.2 工业实例——硫酸生产中废物的处理及综合利用771
26.3 硝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73
26.3.1 概况773
26.3.2 治理原理、技术、工艺流程774
26.3.3 工业实例779
26.3.4 最新技术780
26.4 氯碱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80
26.4.1 概况780
26.4.2 治理原理、技术、工艺流程781
26.5 无机化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86
26.5.1 概况786
26.5.2 化肥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787
26.6 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控制794
26.6.1 概述794
26.6.2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794
26.6.3 硫化氢废气797
26.6.4 二氧化硫废气798
26.6.5 恶臭气体798
26.6.6 烟尘和粉尘800
26.7 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大气污染控制800
26.7.1 乙烯装置废气排放及治理800
26.7.2 低压法制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污染控制800
26.7.3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污染控制801
26.7.4 苯酚、丙酮装置的污染控制801
26.7.5 甲醇装置污染控制801
26.7.6 己内酰胺装置的污染控制802
26.8 涂料生产过程大气污染控制803
26.8.1 涂料生产工艺简介803
26.8.2 涂料生产中VCCs的污染与防治804
参考文献805
第8篇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806
第27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806
27.1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806
27.1.1 气温的垂直分布806
27.1.2 干绝热直减率806
27.1.3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807
27.1.4 位温及位温梯度807
27.1.5 逆温808
27.1.6 气温层结与烟流形状809
27.2 大气边界层的风场809
27.2.1 风场的概念809
27.2.2 大气边界层的理想风场810
27.2.3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810
27.2.4 平均风速的风速廓线模式811
27.2.5 风的日变化和年变化811
27.2.6 地方性风场812
参考文献813
第28章 大气污染物扩散浓度估算模式814
28.1 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模式814
28.1.1 高斯模式的坐标系及假设814
28.1.2 无界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814
28.1.3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815
28.2 有效源高的估算模式816
28.2.1 有效源高的估算816
28.2.2 烟流抬升高度的计算公式816
28.2.3 地面绝对最大浓度818
28.3 环评导则中推荐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估算模式818
28.3.1 大气污染物浓度估算一般方法818
28.3.2 封闭型扩散模式821
28.3.3 熏烟型(漫烟型)扩散模式821
28.3.4 小风和静风时的点源扩散模式822
28.3.5 颗粒物的倾斜烟云模式823
28.4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模式824
28.4.1 线源扩散模式824
28.4.2 面源扩散模式825
28.4.3 体源扩散模式825
28.5 烟囱高度的设计826
28.5.1 烟囱高度的计算826
28.5.2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826
28.6 厂址选择827
28.6.1 背景浓度827
28.6.2 对风的考虑827
28.6.3 对气温层结的考虑828
28.6.4 对地形的考虑828
参考文献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