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毒理学 原书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Ernest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1160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毒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毒理学 原书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3
第1章 毒理学概论3
1.1 定义和范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发展历程3
1.1.1 定义和范畴3
1.1.2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7
1.1.3 毒理学的主要发展历程8
1.2 剂量-效应关系9
1.3 毒性化合物的来源10
1.3.1 暴露分类10
1.3.2 使用分类10
1.4 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10
推荐阅读文献11
第2章 毒理学中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概论12
2.1 引言12
2.2 细胞培养技术12
2.2.1 悬浮细胞培养12
2.2.2 单层细胞培养13
2.2.3 细胞培养的毒性效应指标13
2.3 分子生物学技术15
2.3.1 分子克隆技术15
2.3.2 cDNA和基因组文库16
2.3.3 Northern和Southern杂交方法16
2.3.4 聚合酶链反应(PCR)17
2.3.5 基因表达调控的评价17
2.4 免疫化学技术17
推荐阅读文献20
第3章 毒物分析和质量保证原则21
3.1 引言21
3.2 分析实验室的总体策略21
3.2.1 标准操作程序21
3.2.2 QA/QC手册22
3.2.3 程序手册22
3.2.4 分析方法文件22
3.2.5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22
3.3 分析管理系统23
3.3.1 分析仪器校正24
3.3.2 定量方法和技术24
3.4 质量保证(QA)程序24
3.5 质量控制(QC)程序25
3.6 总结25
推荐阅读文献26
第二部分 毒物的分类29
第4章 暴露分类,大气、水体、土壤、室内及职业场所污染物29
4.1 大气污染物29
4.1.1 发展历程29
4.1.2 大气污染物的类型30
4.1.3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31
4.1.4 几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32
4.1.5 环境效应35
4.2 水体和土壤污染物36
4.2.1 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36
4.2.2 污染物举例37
4.3 职业性污染物40
4.3.1 暴露水平的控制40
4.3.2 暴露途径42
4.3.3 工业污染物举例42
推荐阅读文献44
第5章 毒物的分类:使用分类45
5.1 引言45
5.2 金属45
5.2.1 历史45
5.2.2 共有的毒性机制和作用位点46
5.2.3 铅47
5.2.4 汞48
5.2.5 镉48
5.2.6 铬49
5.2.7 砷49
5.2.8 金属中毒的治疗50
5.3 农药(杀虫剂)50
5.3.1 引言50
5.3.2 定义和术语51
5.3.3 有机氯农药53
5.3.4 有机磷农药54
5.3.5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55
5.3.6 植物杀虫剂56
5.3.7 拟除虫菊酯56
5.3.8 新型杀虫剂57
5.3.9 除草剂57
5.3.10 杀真菌剂58
5.3.11 灭鼠剂58
5.3.12 熏蒸剂59
5.3.13 结论59
5.4 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59
5.5 毒素60
5.5.1 历史60
5.5.2 微生物毒素61
5.5.3 真菌毒素61
5.5.4 藻毒素62
5.5.5 植物毒素63
5.5.6 动物毒素63
5.6 溶剂64
5.7 治疗药物65
5.8 滥用药物66
5.9 燃烧产物67
5.10 化妆品67
推荐阅读文献68
第三部分 活体中毒过程71
第6章 毒物的吸收与分布71
6.1 简介71
6.2 细胞膜72
6.3 运输机制74
6.3.1 被动扩散74
6.3.2 载体调节的膜运输77
6.4 与扩散相关的物化特性79
6.4.1 离子化79
6.4.2 分配系数80
6.5 吸收路径81
6.5.1 吸收程度81
6.5.2 消化道吸收82
6.5.3 皮肤吸收84
6.5.4 呼吸道渗透86
6.6 毒物分布89
6.6.1 物理化学性质与蛋白质结合89
6.6.2 分布容积95
6.7 毒物动力学97
推荐阅读文献101
第7章 毒物代谢102
7.1 引言102
7.2 Ⅰ相反应103
7.2.1 内质网、微粒体制备和单加氧化104
7.2.2 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单加氧化酶系统104
7.2.3 含黄素单加氧化酶(FMO)118
7.2.4 非微粒体氧化120
7.2.5 环氧酶的共氧化122
7.2.6 还原反应123
7.2.7 水解125
7.2.8 环氧化合物的水合127
7.2.9 DDT脱氯化氢酶127
7.3 Ⅱ相反应128
7.3.1 葡(萄)糖苷酸缀合128
7.3.2 葡萄糖苷缀合130
7.3.3 硫酸酯缀合130
7.3.4 甲基转移酶131
7.3.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硫醇尿酸的形成133
7.3.6 半胱氨酸缀合物β-裂解酶136
7.3.7 酰化136
7.3.8 磷酸酯缀合139
推荐阅读文献139
第8章 活性代谢产物140
8.1 引言140
8.2 活化酶141
8.3 活性代谢物的性质和稳定性142
8.3.1 超短寿命的代谢物143
8.3.2 短寿命的代谢物143
8.3.3 较长寿命的代谢物143
8.4 活性代谢物的命运143
8.4.1 与细胞大分子的结合143
8.4.2 脂质过氧化143
8.4.3 捕获和清除:谷胱甘肽的角色144
8.5 影响活性代谢物毒性的因素144
8.5.1 活化酶的水平145
8.5.2 缀合酶的水平145
8.5.3 辅助因子或缀合化学物质的水平145
8.6 活化反应的例子145
8.6.1 对硫磷145
8.6.2 氯乙烯146
8.6.3 甲醇146
8.6.4 黄曲霉素B1146
8.6.5 四氯化碳147
8.6.6 乙酰氨基芴147
8.6.7 苯并[a]芘148
8.6.8 对乙酰氨基酚149
8.6.9 苏铁素150
8.7 发展趋势150
推荐阅读文献151
第9章 化学和生理因素对外源代谢的影响152
9.1 引言152
9.2 营养效应152
9.2.1 蛋白质152
9.2.2 糖类153
9.2.3 脂类153
9.2.4 微量营养素153
9.2.5 饥饿和脱水153
9.2.6 外源代谢的营养要求154
9.3 生理效应155
9.3.1 发育155
9.3.2 性别差异156
9.3.3 激素159
9.3.4 怀孕160
9.3.5 疾病160
9.3.6 昼夜节律161
9.4 比较毒理学与基因效应161
9.4.1 分类学分组的变更162
9.4.2 选择性169
9.4.3 遗传差异170
9.5 化学效应172
9.5.1 抑制173
9.5.2 诱导178
9.5.3 两阶段效应:抑制和诱导187
9.6 环境效应187
9.7 总结和结论188
推荐阅读文献189
第10章 毒物的消除191
10.1 引言191
10.2 运输193
10.3 肾消除193
10.4 肝消除195
10.4.1 肠-肝循环196
10.4.2 胆小管的主动运输197
10.5 呼吸消除197
10.6 结论197
推荐阅读文献198
第四部分 毒性作用201
第11章 急性毒性201
11.1 简介201
11.2 急性暴露和效应201
11.3 剂量-效应关系203
11.4 非典型剂量-效应关系204
11.5 急性毒性机理205
11.5.1 麻醉205
11.5.2 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206
11.5.3 离子通道调节剂207
11.5.4 细胞呼吸抑制剂208
推荐阅读文献209
第12章 化学致癌作用210
12.1 癌症一般特性210
12.2 人癌症213
12.2.1 人癌症的诱因、发生和死亡率213
12.2.2 已知的人致癌剂217
12.2.3 人致癌剂的分类220
12.3 具有致癌作用试剂的分类222
12.3.1 DNA损伤试剂222
12.3.2 表观遗传试剂223
12.4 化学致癌作用概况224
12.5 化学致癌作用的启动-促进模型226
12.6 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和DNA加合物形成227
12.7 致癌基因229
12.7.1 原癌基因的突变活化229
12.7.2 Ras致癌基因230
12.8 肿瘤抑制基因231
12.8.1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231
12.8.2 p53肿瘤抑制基因232
12.9 致突变性的概况232
12.10 用于致癌剂鉴定的致突变性检验的用途和局限性233
推荐阅读文献234
第13章 致畸作用235
13.1 引言235
13.2 畸胎学原理235
13.3 哺乳动物胚胎学总述236
13.4 关键时期238
13.5 历史上的致畸剂239
13.5.1 反应停239
13.5.2 同维甲酸240
13.5.3 乙烯雌酚240
13.5.4 乙醇240
13.5.5 “非化学”致畸剂241
13.6 测试方案241
13.6.1 FDA人用药物的安全评估中的生殖研究指南241
13.6.2 国际协调大会人用药物注册的技术要求(ICH-US FDA 1994)242
13.6.3 替代测试方法242
13.7 结论242
推荐阅读文献243
第五部分 器官毒性247
第14章 肝脏毒理学247
14.1 引言247
14.1.1 肝的结构247
14.1.2 肝的功能247
14.2 肝脏的易感性247
14.3 肝损害的类型248
14.3.1 脂肪肝248
14.3.2 坏死249
14.3.3 凋亡250
14.3.4 胆汁淤积250
14.3.5 肝硬化250
14.3.6 肝炎250
14.3.7 氧化胁迫251
14.3.8 致癌作用252
14.4 肝中毒机制252
14.5 几种肝脏毒物253
14.5.1 四氯化碳253
14.5.2 酒精254
14.5.3 溴苯254
14.5.4 对乙酰氨基酚255
14.6 肝毒物的代谢活化作用256
推荐阅读文献256
第15章 肾脏毒性257
15.1 引言257
15.1.1 肾脏的结构257
15.1.2 肾脏系统的功能257
15.2 肾脏系统的易感性258
15.3 肾脏毒性举例258
15.3.1 金属258
15.3.2 氨基配糖类260
15.3.3 两性霉素B260
15.3.4 氯仿260
15.3.5 六氯丁二烯261
15.3.6 四氟乙烯261
推荐阅读文献261
第16章 神经系统毒性262
16.1 引言262
16.2 神经系统262
16.2.1 神经元263
16.2.2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265
16.2.3 神经胶质细胞266
16.2.4 血脑屏障266
16.2.5 酶依赖神经系统267
16.3 毒性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68
16.3.1 毒物对神经元的结构性影响269
16.3.2 毒物对其他细胞的影响271
16.3.3 毒物引起的突触功能的改变272
16.4 神经毒性试验274
16.4.1 人体染毒的体内试验275
16.4.2 动物染毒的体内试验276
16.4.3 体外神经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终点指标277
16.5 小结278
推荐阅读文献279
第17章 内分泌系统280
17.1 引言280
17.2 内分泌系统281
17.2.1 核受体283
17.2.2 膜结合的类固醇激素受体285
17.3 内分泌干扰286
17.3.1 激素受体激动剂286
17.3.2 激素受体拮抗剂287
17.3.3 内分泌毒性物质的组织性损伤效应和活动性损伤效应289
17.3.4 激素合成抑制剂289
17.3.5 激素清除的诱导剂289
17.3.6 结合激素的置换290
17.4 内分泌毒性290
17.4.1 组织性毒性290
17.4.2 活动性损伤291
17.4.3 甲状腺功能减退292
17.5 结论293
推荐阅读文献294
第18章 呼吸毒性295
18.1 引言295
18.1.1 解剖学结构296
18.1.2 细胞类型296
18.1.3 功能297
18.2 呼吸系统的易感性298
18.2.1 鼻298
18.2.2 肺298
18.3 毒性反应类型298
18.3.1 刺激性298
18.3.2 细胞坏死298
18.3.3 纤维化298
18.3.4 肺气肿299
18.3.5 过敏反应299
18.3.6 癌变299
18.3.7 毒性反应介质299
18.4 几种需要活化的肺毒性物质299
18.4.1 概述299
18.4.2 野百合碱300
18.4.3 甘薯醇301
18.4.4 百草枯301
18.5 防御机制302
推荐阅读文献302
第19章 免疫毒性303
19.1 引言303
19.2 免疫系统304
19.3 免疫抑制306
19.4 免疫介导损伤的分类309
19.5 化学物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311
19.5.1 过敏接触性皮炎311
19.5.2 呼吸变态反应原312
19.5.3 辅药314
19.6 食物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和发育中的免疫系统314
推荐阅读文献315
第20章 生殖系统316
20.1 引言316
20.2 雄性生殖毒理学316
20.3 雄性生殖毒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317
20.3.1 普遍机制317
20.3.2 对生殖细胞的作用317
20.3.3 对精子产生和精子质量的影响318
20.3.4 对性行为的影响318
20.3.5 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318
20.4 雌性生殖生理学318
20.5 雌性生殖毒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320
20.5.1 镇静剂、麻醉剂和联合药物320
20.5.2 内分泌干扰物320
20.5.3 对生殖细胞的作用320
20.5.4 对卵巢和子宫的作用320
20.5.5 对性行为的作用321
推荐阅读文献321
第六部分 应用毒理学325
第21章 毒性试验325
21.1 引言325
21.2 毒物的试验管理328
21.2.1 介绍328
21.2.2 染毒途径328
21.3 化学和物理特性330
21.4 暴露与环境中的转归331
21.5 体内试验331
21.5.1 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331
21.5.2 慢性试验341
21.5.3 生殖毒性和致畸性343
21.5.4 特殊试验349
21.6 体外和其他短期试验356
21.6.1 介绍356
21.6.2 原核生物诱变性356
21.6.3 真核细胞诱变试验358
21.6.4 DNA损伤与修复360
21.6.5 染色体畸变361
21.6.6 哺乳动物细胞的转化363
21.6.7 综合考量和试验次序364
21.7 生态效应364
21.7.1 实验室内的试验364
21.7.2 模拟野生生境试验365
21.7.3 野生现场试验365
21.8 风险分析366
21.9 毒性试验的未来366
推荐阅读文献367
第22章 法医和临床毒理学369
22.1 引言369
22.2 法医毒理学的基础369
22.3 法庭陈述369
22.4 毒性相关的危害调查370
22.4.1 文献370
22.4.2 对法医毒理学分析的考虑371
22.4.3 毒药的浓度和分布372
22.5 实验室分析372
22.5.1 比色筛检法试验372
22.5.2 热脱附372
22.5.3 薄层层析(TLC)373
22.5.4 气相色谱(GC)373
22.5.5 高效液相色谱(HPLC)373
22.5.6 酶免疫法374
22.6 毒物检测的计划分析374
22.7 临床毒理学375
22.7.1 病史采集375
22.7.2 中毒治疗的基本操作规章375
22.7.3 某些中毒事件的解毒方法376
推荐阅读文献377
第23章 毒性预防379
23.1 引言379
23.2 立法和规则379
23.2.1 联邦政府法案380
23.2.2 州政府法案384
23.2.3 其他国家的立法和规则385
23.3 不同环境下的毒性预防385
23.3.1 家庭毒性预防385
23.3.2 工作车间毒性预防386
23.3.3 空气、水和土壤污染387
23.4 宣传教育388
推荐阅读文献389
第24章 人类健康风险评估391
24.1 引言391
24.2 风险评估方法392
24.2.1 危害确定392
24.2.2 暴露情况评估393
24.2.3 剂量反应和危险特征描述394
24.3 非致癌风险评估395
24.3.1 默认缺省不确定性和修饰因子397
24.3.2 发育毒性暴露参考剂量398
24.3.3 通过萘的最大未观察到副作用的剂量水平(NOAEL)获得其口服暴露参考剂量和吸入暴露参考剂量399
24.3.4 基准剂量途径399
24.3.5 乙烯硫脲基准剂量及其下限值的确定401
24.3.6 非致癌毒性作用的定量危险评估:危害系数401
24.3.7 化学混合物402
24.4 致癌性风险评估403
24.5 生理药动力学模型406
推荐阅读文献407
第七部分 环境毒理学411
第25章 毒理学分析方法411
25.1 引言411
25.2 化学和物理方法412
25.2.1 采样412
25.2.2 实验研究416
25.2.3 法医研究416
25.2.4 样品制备417
25.2.5 分离和测定419
25.2.6 光谱仪425
25.2.7 其他分析方法430
推荐阅读文献431
相关网站432
第26章 环境毒理学基础433
26.1 引言433
26.2 环境持久性434
26.2.1 非生物降解434
26.2.2 生物降解436
26.2.3 非降解消除过程436
26.3 生物积累437
生物积累的影响因素439
26.4 毒性440
26.4.1 急性毒性440
26.4.2 急性毒性机理441
26.4.3 慢性毒性442
26.4.4 慢性毒性的种属特异性443
26.4.5 非生命与生命组分间的相互作用444
26.5 结论447
推荐阅读文献448
第27章 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和归趋450
27.1 引言450
27.2 污染物的来源451
27.3 迁移过程454
27.3.1 平流运动454
27.3.2 扩散运动456
27.4 平衡分配458
27.4.1 气-水分配458
27.4.2 正辛醇-水分配459
27.4.3 脂-水分配459
27.4.4 颗粒物-水分配460
27.5 转化过程461
27.5.1 可逆反应461
27.5.2 不可逆反应464
27.6 环境归趋模型468
推荐阅读文献469
第28章 环境风险评估471
28.1 引言471
28.2 提出问题473
28.2.1 选择评估终点473
28.2.2 建立概念模型475
28.2.3 测量方法的选择476
28.3 暴露和效应信息的分析477
28.3.1 暴露表征478
28.3.2 生态效应表征479
28.4 风险表征481
28.4.1 风险评估481
28.4.2 风险表述483
28.5 风险管理485
推荐阅读文献486
第八部分 总结491
第29章 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展望491
29.1 引言491
29.2 风险管理492
29.3 风险评估492
29.4 风险和暴露评估493
29.5 体内毒性493
29.6 体外毒性494
29.7 生物化学和分子毒理学494
29.8 选择性有毒物质的发展494
术语表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