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622083.jpg)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2125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引言1
1.2语法化1
1.3句法理论框架4
1.4适合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流派5
1.5语序对语法标记的制约6
第二章 研究现状9
2.1引言9
2.2目前汉语史研究领域的局限性9
2.3未来的汉语史学者应该具备的修养11
2.4语言的本质特性在语言发展史中的表现12
第三章 演化机制15
3.1引言15
3.2重新分析15
3.3类推19
3.4类推和重新分析作用的条件限制22
第四章 语音变化24
4.1引言24
4.2双音化趋势的发展26
4.3动词和结果成分的融合33
4.4结语40
第五章 语义基础42
5.1引言42
5.2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42
5.3来自疑问代词的感叹标记48
5.4来自是非问句的感叹表达51
5.5结语54
第六章 诠释角度55
6.1引言55
6.2被动式的事件结构和其他语言的被动标记56
6.3古今汉语被动式标记的词汇来源61
6.4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71
6.5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规律性74
6.6结语75
第七章 句法环境76
7.1引言76
7.2判断词“是”的来源和产生过程的研究状况77
7.3古今汉语判断句式的特点78
7.4“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79
7.5判断词“是”的语法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88
7.6先秦其他指示代词的不同发展方向90
7.7结语91
第八章 使用频率92
8.1引言92
8.2词语的使用频率和其语法变化之关系92
8.3惯用语化和词汇化94
8.4个案研究96
8.5情态结构的否定式的产生103
8.6结语107
第九章 概念结构109
9.1引言109
9.2动作和结果的由合到分110
9.3动作和地点、方向的由合到分115
9.4结语121
第十章 语用因素123
10.1引言123
10.2把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功能123
10.3与程度表达有关的结构128
10.4历史和跨语言的考察130
10.5“有”的程度表达产生的动因132
10.6社会平均值与认知凸显性135
10.7结语139
第十一章 认知因素140
11.1引言140
11.2理论准备和基本知识141
11.3普通话完成体标记的不对称性的成因142
11.4领有动词肯定式的完成体表达功能144
11.5结语153
第十二章 有无标记154
12.1引言154
12.2被动式和处置式的复合标记的地域分布155
12.3复合标记产生的机制158
12.4结语160
第十三章 系统诱发162
13.1引言162
13.2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句法空位以及“底”的出现163
13.3“数+量+名”格式的建立对新结构助词的产生和功能的影响168
13.4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功能相似性与指代词“底”的语法化途径172
13.5结语176
第十四章 现实规则177
14.1引言177
14.2对介词语法特征的考察177
14.3时间一维性对动词句法特征的制约180
14.4介词与体标记的搭配182
14.5介词的语义范畴184
14.6时间特性对语言发展中词语替换现象的影响186
14.7介词和动词在构词方式上的差别189
14.8结语190
第十五章 语法化效应191
15.1引言191
15.2受事名词的语义特点和它们的重新分布192
15.3新结构在旧有语法体系中的产生途径199
15.4第一动词的语法化201
15.5对句子组织信息结构的影响208
第十六章 多标记竞争210
16.1引言210
16.2“将”和“把”语法化的语义基础211
16.3语义基础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214
16.4语法化程度的差别218
16.5“V+将+NP+趋向动词”结构的产生与消失221
16.6“将”和“把”的竞争结局及其原因224
16.7结语227
第十七章 再语法化228
17.1引言228
17.2将来时向认知情态的发展229
17.3进行体的主观化237
17.4结语244
第十八章 规律迁移246
18.1引言246
18.2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247
18.3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251
18.4结论258
第十九章 蜕变与新生259
19.1引言259
19.2“也”的判断用法及其词性260
19.3焦点标记“也”265
19.4强调标记“也”271
19.5对比标记“也”273
19.6“是”对“也”的历史替代275
19.7结语277
第二十章 内部演化与语言接触278
20.1引言278
20.2西北方言语序变化的特征278
20.3东南方言语序变化的特征281
20.4东南方言语序特征形成的内部原因284
20.5西北方言和东南方言的语序特征对比287
20.6结语288
参考文献290